解读瘦西湖[二]

发布时间:2018-10-14 05:31: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解读瘦西湖【二】

解读瘦西湖【二】

(小金山、趣园、水云胜概)

朱有伟

【小金山】

“小金山”原名“长春岭”,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梅岭春深”所在,在徐园之北,四面环水,为瘦西湖中一岛。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筑成,建有湖心律寺、玉版桥、湖上草堂、观音殿、六方亭、钓渚诸胜。当年,扬州士商为打通瘦西湖至蜀冈的水路,方便龙舟巡游,便在现今“莲花桥”处开挖了莲花埂新河,并用挖河所得的土石在湖中堆筑岛屿。“小金山”就是在那时由盐商程志铨筹资二十万两白银堆岛置景而成。此景后来在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又于光绪年间复建。

“小金山”拱门南向,上嵌大篆体“小金山”石额,由扬州印坛名家桑愉所书。此门址原为清朝湖心律寺天王殿所在,于1977年拆除建门,同时将1951年建的木质红桥改建成了仿古混凝土拱桥,木板桥面,红漆桥栏,名为“小红桥”。此处原本有玉版桥一座,清朝所建,可惜早已不存。门前有鹿形花街铺地,两侧立有明代石狮一对。石狮原属北来寺,于1961年移来。门内有庭院,南部靠墙处植湖石竹木、凌霄过墙,西墙开圆门、花窗,可见院外竹丛。北部为面南敞厅三楹,内悬“关帝殿”匾。院内有两株树龄近三百年的银杏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院正中安置船形钟乳石盆(长262cm,宽88cm,最高处49cm),底座为太湖石。长盆横卧,北高南低,中间低凹,如宽海,似长湖。海边湖内山峦起伏,曲折绵延。四周渐渐高起,有悬崖、峭壁、深涧、连峰,盆边如一条蜿蜒环接的山脊,而以北部岭脊最为高峻,气势最为雄伟。石穴中植有蒲草和对节白蜡。雨天积水其中,则映峰峦倒影,可谓是天然的山水盆景。视其背面,则有钟乳累累相结,重重叠叠。此石为北宋“花石纲”遗物,是1953年从东圈门“壶园”移来。

“关帝殿”廊下有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据曹永森主编《古今扬州楹联选注》载,此联语应为晚清重臣翁同龢(hé)于同治十三年泊舟扬州时所撰,原本悬挂在湖心律寺僧舍(光绪年间重修,该寺改建为关帝庙,供奉关帝),后真迹遗失。现有楹联为1987年由当代书法家尉天池重书。“关帝殿”内中堂悬挂关帝画像和陈寅书写楹联“义感长春好指青山开画境;威闻武圣真凭赤胆薄云天”。西墙悬挂“琼花、芍药、菊花、蜡梅”花卉四条幅。

“关帝殿”东侧为“琴室”,分前后两进。一进临湖,面南敞间三楹,柱上挂楹联“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为丁祖汾撰,魏之祯书。室外有两株树龄过两百年的桧(ɡuì)柏(即圆柏)。室内悬“琴室”匾,并附跋文。匾上篆字“琴室”由近代篆书名家谭大经书写,魏碑跋文由清末民初书法家包契常题写。跋文曰:“沈约《宋书·徐湛之传略》云:‘广陵旧有高楼,湛之更加修整起风亭、吹台、琴室、月观,果竹繁茂,花药成行。’吴薗次考其遗址,即是此山。今补署斯额。虽非徐氏之旧,聊存四景之故实云尔。”此室北墙门外嵌有“琴室”石额一方。后一进敞厅紧靠“关帝殿”,中堂挂设色山水瘦西湖全景图,两旁墨书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由扬州书法家李亚如撰写。东边廊下开八角门,上嵌石额“静观”,为清朝书法大家邓石如题。“静观”小院为曲尺形,甚是幽静。院中因地制宜建有“木樨书屋”、“棋室”和“月观”,有曲廊相连,暗合中国文化中的“琴棋书画”四艺。

“木樨书屋”,又称小桂花厅,面南两楹。书屋内部为古时书房样式,三面开窗,设有清朝卧榻、书桌、博古架等古董家具,内悬“木樨书屋”匾,由园林专家陈从周题写。书屋南为小院,院西墙嵌《重修长春岭殿宇记》碑石,院中青砖卵石铺地,院墙随势弯环,墙头为折扇屏风状,墙上开花窗,可见院外景色。依墙筑湖石花坛,栽四时花草,植百年桂花树数株。院内曲廊折向东北连接“棋室”。

“棋室”面东三楹,内悬“棊室”匾,由当代书法家尉天池题,外柱挂楹联“青山载酒呼棋局,紫襦传杯近笛床”,由康殷书。中堂挂松下对弈图和王冬龄墨书对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中堂条案上的“鱼纹音石”挂件,乃旧物。厅堂两侧陈列有两组清乾隆朝黄花梨嵌青花瓷板折屏,原为清朝宫廷用物。折屏分两组共十二扇,屏框木料为黄花梨木制成,上嵌六十四块青花瓷板。每扇屏风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嵌长方形青花瓷板,纹饰为山水楼台舟楫;下部嵌正方形青花瓷板,纹饰为博古图;此外屏风项部、腰部、脚部皆嵌有扁长方形青花瓷板,纹饰为缠枝莲。厅堂内另有两张棋桌,桌面分别是金砖所刻的象棋盘和围棋盘。金砖棋盘嵌在桌子中间,一侧还有金砖铭文拓片,记录金砖烧造的时间、地点,监管及造砖者的姓氏、户籍等信息。这两块金砖为光绪年间苏州府烧造,原本嵌在“棋室”墙壁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棋室”修缮时被发现,后被取下刻成棋盘嵌为桌面。“棋室”之东是“月观”。

“月观”面东三楹,临水而建,三面围廊。朝东装一堂槅扇门,正对开阔湖面,西墙开雕花明窗,南北两山墙各辟一窗。堂内悬晚清书法名家陈重庆题书的“月观”大匾,并附跋文:“每当斜阳西落,皓月东升,空水澄鲜,烟波澹荡,徘徊新宇,追忆旧观,亭沿爵位之思与老成凋谢之感,未尝不怅触怀抱,然而故巢无恙,缺月重圆,叠石围屏,擅小有洞天之胜。推窗揽镜,当广寒宫阙之游,亦少为十里湖山润色云尔!

”堂内立柱挂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为清朝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手书。“月观”的陈设为当今扬州园林之最。明窗后壁,倚墙置红木条案一套,条案上摆古董插屏、瓷瓶、盆景。前置海梅雕花方桌,两旁放太师椅。稍前立柱上装一堂透空雕花罩格,两侧一式雕花方桌,围以团凳。贴墙置琴几,陈设树石盆景,沿南北两壁,及其东面,放置红木雕花几座。堂内家具件件工艺精湛、雕刻精美,均与赏月有关,有莲花、鸳鸯、荷叶、藕节、菱角,无不生动自然,为扬州木雕精品。

“月观”之南,湖湾处原有一座御碑亭,后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建成单檐方亭,名为“观自在”,四面通透,黄色立柱,内设石桌石凳。

出“月观”,沿湖北行,可见一座垣门,门上嵌石额,题“梅岭春深”四字,为清朝刘溎年手迹。门后为土石山岭,遍植梅花松竹,有石径蜿蜒而上。山顶有一座六角重檐亭,为清朝翰林程梦星所建。1953年重修时亭柱换成花岗岩石柱,并设坐栏。亭檐间悬“风亭”匾,是清朝名臣阮元手书。上檐亭角飞翘,悬挂风铃,时有风来,铁马丁冬,清响可听。亭柱挂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由民国陆军上将王柏龄题,田原书。“风亭”为瘦西湖制高点,朱自清先生称之为“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此处可南望城郭,北眺蜀冈,西顾五亭桥,东看四桥烟雨楼诸景。岭西有山路迤逦而下,在山腰处,有石梁一道,石梁下为山涧,由黄石叠筑,山石嶙峋,以沟为壑。过石梁,便是“观音殿”。“观音殿”又称“小南海”,殿宇三间,供奉汉白玉观音像。殿前嵌石额“香海慈云”,本为“净香园”旧物,由清朝尹继善所题,取自金兆燕诗句“慈云一片海香中”。昔日香火盛时,烟云缭绕,宛如天上慈云。殿前有单檐六角亭,名为“寒竹风松亭”。亭柱楹联“江秋逼山翠,日瘦抱松寒”,为清朝书画名家郑板桥撰,柳曾符书。亭下粉墙上嵌有石额“玉佛洞”,洞中原本供奉缅甸玉佛,文革时被毁,后洞口砌墙封堵。

“玉佛洞”前有木桩盆景,名为“枯木逢春”。此景由唐朝银杏枯木、枯枝和藤本凌霄组成,石栏围成花池。1952年,扬州唐朝石塔附近的千年银杏遭雷电劈打,劈断的枯木和枯枝被移栽到了小金山,虽高大挺拔、木纹流畅,却无生机。1956年,园艺师韦金笙在枯木边种上凌霄,花藤攀木而上。每当春末夏初,花红叶茂,一枯一荣,恰似枯木逢春。“枯木逢春”的西侧还有一株枝叶广袤的百年广玉兰。

“湖上草堂”位于小金山西麓,“枯木逢春”南侧,坐东朝西,敞厅三楹,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堂内正中悬“湖上艸堂”匾,由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绶手书。堂下檐柱挂联“莲出绿波,桂生高岭;桐间露落,柳下风来”,为扬州诗人秦子卿所书。堂前广台铺青石,三面围以白石矮栏,栏板上刻有博古图纹,柱头雕有石狮。栏外临水处是码头,有画舫来往停泊。堂前植有两株树龄过百年的紫薇,枝干遒劲、花色鲜艳,寓“紫薇(星)高照”。

“绿荫馆”位于“湖上草堂”西北,面南临湖而建,三面廊,南为槅扇,两山各开方窗。“绿荫馆”内悬挂清朝陈重庆题书的“绿篠沦涟”匾,并附跋文云:“此处旧名绿荫馆,二分竹,三分水,致佳境也。取康乐诗句,改题此额。”因谢灵运《过始宁墅诗》中有句云“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绿篠,指翠绿的小竹;沦涟,谓水波起伏。馆内立柱挂楹联“仍从水竹开轩,免辜负十里春风、二分明月;偶向湖山放棹,为领略红桥烟雨、白塔晴云。”由晚清文人徐兆裕撰,张欣之书。上联中“十里春风”和“二分明月”自对,词句分别源自唐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及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下联的“红桥烟雨”和“白塔晴云”自对,其名出于清代扬州二十四景名中的“虹(红)桥揽胜”、“四桥烟雨”和“白塔晴云”。“绿荫馆”外檐下悬匾“绿荫馆”三字,为刘海粟所题。外柱挂陈重庆的集句联:“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由刘海粟妻子夏伊乔书写。馆前平台以石栏围之,台中有苍松,松间置石方壶,上刻“小蓬壶”三字,并有篆文云:“借山叠石因成趣;种竹依花为有香”。这副对联为横向书写,较为少见。

“吹台”位于湖心,三面临水,建于“绿荫馆”以西长渚之端。相传清朝乾隆帝南巡时曾在此处钓鱼,故又称“钓鱼台”。清朝《扬州画舫录》卷十三载:“岭西一亭依麓,额曰‘钓渚’。联云:‘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亭下有水码头,碧藓时滋,地衣尽湿,消无人迹,水容鲜妍。”“吹台”为重檐四方亭,斗角黄墙,面东装木刻缕空落地罩隔,临湖三面皆开圆月门。亭内悬沙孟海题“吹台”匾,亭檐下悬刘海粟题“钓鱼台”匾,罩隔边挂启功所书集句联“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分别是唐朝徐洪和杜甫的诗句。如立于吹台之东偏北,透过圆门可以巧妙借景,西门看“莲花桥”横卧清波,南门望“白塔”高耸云霄,加上“吹台”,则有“三星拱照”之称。若站在吹台之东偏南,透过吹台圆门,则可见“莲花桥”和“水云胜概”两景。此台以门借景,为中国古典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

1953年秋,小金山进行全面整修时,在吹台长渚中段,曾架设两侧雕有八龙头的(石条)“八龙桥”通向北岸。1973年8月,拆除此桥,将石材用于新建鉴真纪念堂。同时在“风亭”之北,新建一座混凝土平桥。1988年8月拆除平桥,仿北京颐和园玉带桥新建石拱桥,使用旧名称“玉版桥”。

◎湖心律寺,位于瘦西湖徐园之北,系佛教律宗庙宇,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寺门朝南,山门殿三间,内供四大天王,又称“天王殿”。天王殿后一座殿宇,面阔三间,殿内主供关羽,故称“关帝殿”。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殿东迎湖建三问房,名“琴室”,室前植两棵古柏,南有一座御碑亭;室后有房五间,为僧舍。僧舍后面便是小金山,山上建有风亭。亭西半腰处建有一殿,殿阔三间,门前嵌砌“香海慈云”石额,因殿内主供观音菩萨,故此殿名“观音殿”。殿中还供有六尊白玉瑶台女神雕像,系明代遗作。殿中院内有一棵高大的百年古柏。院西六角门外筑一六角亭。亭下有玉佛洞,洞内壁龛中供奉缅甸玉佛。寺中还有其他配房,后湖心律寺渐废。清光绪年间重修,改称“关帝庙”。文革时,玉佛洞中玉佛遭破坏,后被堵闭,天王殿处改建为通道。

◎北来寺,原名圆通寺,是扬州“二十四丛林”之一。寺址在扬州城便益门外街东北,古运河西岸。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僧人道纪募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僧人如瑶化募在寺北建北来桥(即今高桥)。景泰三年(1453),因灾寺毁。翌年,僧昙谧重建。成化十一年(1475),僧惠体拓地再修。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曾赐该寺名“慈云寺”。北来寺山门朝东,迎运河而开。门前一对石狮,寺周数里内有闻角、如意、毗卢、紫竹四个别院。清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僧人演轮募建厅事房,后经三十年募化营造,建成山门、后殿、斋堂、僧舍及亭榭等,到光绪十年(1884)始复旧观。1953年,北来寺被拆除,改建为扬州粮食三库。

◎花石纲,北宋徽宗时期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贡帝王的运输交通名称。宋朝陆运﹑水运各项物资多编组为“纲”。如运马称“马纲”,以五十匹为一纲;运米称“米饷纲”,以一万石为一纲;运花石称“花石纲”,以十船为一纲。北宋崇宁四年(1105)起,为建设皇家园林“艮岳”,徽宗皇帝设置苏州“应奉局”、杭州“造作局”,任命朱勔专事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运往汴京(开封)。花石船队所过之处,沿途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些地方甚至要拆桥凿城让船队通过。《宋史》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以政和年间(1111~1117)最盛,官吏更是乘机敲诈勒索,给百姓造成极大灾难,是方腊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壶园,又称“瓠园”(瓠hú,葫芦),位于扬州东圈门历史文化街区(东圈门22号),南北纵深长达百米。近代扬州人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记道:“壶园,在运署东圈门外,先为鹾cuó(盐)商某氏园。清同光间,江阴何廉舫太守罢官后,寓扬州,购为家园,颇擅林亭之胜。增筑精舍三楹,署曰‘悔馀庵’。园内旧有宋宣和花石纲石舫,长丈馀,如鹅卵石结成,形制奇古,称为名品。”何廉舫,号悔馀,是曾国藩得意门生,以辞章闻名。据《甘泉县续志》载:“太守为湘乡曾文正公(即曾国藩)门下士,文正督两江时,每按部扬州,必枉车骑,诗酒流连,往往竟日。”咸丰末年,何廉舫任江西吉安知府,因太平军时失城而罢官,后得曾国藩、李鸿章资助,寄居扬州,以盐业发家。据载,曾国藩很羡慕何莲舫在扬州经商,还写联送他,曰:“千顷太湖,偶与陶朱同泛宅;二分明月,合随何逊共移家。”联中的“陶朱”是春秋时人范蠡,弃官经商成为巨富;“何逊”是南朝梁代诗人,传说因爱梅花而欲居扬州。

◎“香海慈云”,清二十四景之一,旧属江园,位于荷浦熏风之北。清朝赵之壁编《平山堂图志》描述,江春的净香园中原有一座海云龛,供奉观音大士像,清帝南巡时来此,曾赏赐西域名香。当时“龛在水中,四面白莲花围绕,龛前跨水建坊,颜其桓曰‘香海慈云’”。又据《扬州画舫录》,在江园中,“春波桥跨园中夹河,桥西为‘荷蒲熏风’,桥东为‘香海慈云’”。据记载,当年“荷蒲熏风”牌坊立于河的东岸,那里有水荡,通水而不行舟。荡中建有圆形房屋,正对水门,左边有板桥,通往来熏堂。来熏堂的上面建有小阁,就是海云龛,里面供奉的观音,坐于莲花座上。金棕亭有诗谓此“慈云一片香海中”。如今,小金山上的“香海慈云”只是沿袭旧名而已。

◎石塔寺,是扬州“二十四丛林”之一。晋时遗刹,旧为蒙因显庆禅院。南朝刘宋元嘉十七年(440)改为慧照寺(又作惠照寺、惠昭寺、慧照教寺),又名高公寺。唐先天元年(712)改名安国寺;乾元中(758~760)再改名为木兰院。开成三年(838),得古佛舍利,建石塔藏之,名为石塔寺,香火益盛。石塔原在西门外。宋绍定中(1228~1233),塔圮,僧以旧址重建。至嘉熙中(1237~1240)始移建于城内浮山观之西,即今之所在地。宋宝祐中(1253~1258),贾似道重修之。明崇祯中(1628~1644),僧三昧重修寺及塔,并建九佛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僧抚生又重修,并新建大悲阁、石戒坛。雍正七年(1729),知县陆朝玑复古木兰院旧额。咸丰三年(1853)寺毁于兵火,惟石塔与戒坛尚存。建国初年,寺内大部建筑拆除改建,唯将寺中楠木藏经楼移建至前院。石塔分上下两层,共由20块长方形石块和11根石柱建成。底层与塔基平,石上刻有龙、风、犀、马等动物。石塔五层,上有塔顶。每层六角,各层六面均精雕佛像。塔久经风雨,雕像已风化剥落,残缺不全。文革中,所有佛像面部均被砸毁。1979年,拓建石塔路,石塔与塔东城隍庙内一株唐代银杏树在路中央,筑围栏保护。石塔寺曾以王播饭后钟故事闻名。王播为唐人,少孤贫,曾寄居木兰院读书,随僧斋粥。僧厌苦之,一日故意食后敲钟,王播闻声赶到,才知诸僧早已吃过。后王播为淮南节度使,开府扬州,重访惠昭寺,看到昔日题在寺壁上的诗已被人用碧纱罩上了,很有感慨,写诗云:“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阁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浩歌向兰渚,化用唐朝徐洪诗《赠刘舍人古意》:女床閟灵鸟,文章世所希。巢君碧梧树,舞君青琐闱。或言凤池乐,抚翼更西飞。凤池环禁林,仙阁霭沉沉。璇题激流日,珠缀绵清阴。郁穆丝言重,荧煌台座深。风张丹戺翮,月弄紫庭音。众彩结不散,孤英跂莫寻。浩歌在西省,经传恣潜心。

◎把钓待秋风,出自唐朝杜甫诗《送裴二虬尉永嘉》: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扁舟吾已僦,

把钓待秋风。

桑愉(1929~1979),字保松,又作宝松,江苏扬州人。扬州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扬州印坛代表人物,与罗叔子、孙龙父合称为江苏“印坛三宿”。高二适曾赋长歌赞之“金陵印人吾皆识,晚得扬州桑阿松,刀法超奇篆法古,羡君功深愈从容。”林散之也非常欣赏桑愉的才华,赠诗云:“搜取精灵夸上流,佩觿雅欲自封侯,深剜浅刻寻常事,赢得声名两字留。”据《桑宝松印谱》,桑愉治印逾千方,得其印者有赵朴初、沙孟海、陆俨少、程十发、周哲文、罗叔子、王冬龄等。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晚清重臣。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戊戌政变后,罢官归乡。卒后追谥文恭。其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工诗,间作画,书法遒劲,为同、光年间书法第一家。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谭大经(1882~1954),原名经,排行老大,遂名大经,字亦纬,又作一苇,江苏扬州人。谭大经能诗,亦精通围棋,为冶春后社成员。谭大经的篆书以长势取姿,圆润通畅,字形均衡、自然,而又飘逸舒展。凌绍祖在原载台湾《扬州乡讯》的《〈惜馀春轶事〉读后记》中云:谭大经之篆书与卞綍昌之汉隶、王景琦之真楷、卞斌孙之大草堪称“近代扬州书坛四绝”。

包契常(1877~1967),名曙,字玉持,别号蒙道人,江苏镇江人。清末民初书法名家,光绪贡生,曾任两淮场运食商事所文牍,四体皆能,尤擅隶善碑。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避仁宗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少好篆刻,客居金陵大收藏家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京,以书法响誉书坛,后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三年幕僚。曾向包世臣授书三年,并示其书法要诀,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其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写联赞曰: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历代书家对其评价甚高:刘墉,“千数百年无此作矣。”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包世臣《艺舟双楫》,神品第一。赵之谦,“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山人篆书笔笔从隶书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温,善易者不言易,作诗必是诗,定知非诗人,皆一理。”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自称板桥居士,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之一。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画竹成就最高。他的诗清新脱俗,朴实泼辣,著有《板桥全集》。

刘溎年(1822~1891),字树君,号蜀生,顺天大城(今属河北)人。清咸丰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惠州知府、潮州知府、广州知府。光绪年间,刘溎年罢官,后居扬州“约园”。著有《三十二兰亭室诗存》、《约园词》、《寄渔词话》,另总编《惠州府志》。

程梦星(1678~1747),字伍乔,又字午桥,号汛江,又号茗柯、香溪、杏溪。安徽歙县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选庶吉士。后以母丧归,不复出。居扬州“策园”,与名流以诗酒相往还。著有《今有堂诗集》、《茗柯词》,编有《平山堂小志》、《江都县志》、《两淮盐法志》,另有《李义山诗集笺注》、《词调备考》。

王柏龄(1889~1942),字茂如,江苏江都县(今扬州市)人,国民党党政军元老,陆军上将。光绪十五年,王柏龄出生于江都县望族,少读家塾,后求学于南京江苏陆军小学、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日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第十期毕业。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云南讲武堂炮科科长,教育长。1924年1月实际主持筹划创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首任教育长,校军参谋长,黄埔军校教导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一师师长,第一军副军长,代军长,北伐军总预备队指挥官。长江要塞司令,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授部主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王柏龄与蒋介石关系非同一般,一直是蒋介石的亲信和挚友,两人在保定军校同期学习,后一同赴日留学,且同学炮科。抗战时期他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1942年8月病逝于成都。王柏龄的扬州故居在淮海路42号内,分东中西三路,现存中西两路,分别为民居和“憩园”饭店。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江苏扬州。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曾求学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清华大学中文系,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

尹继善(1695~1771),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泰之子,清朝大臣。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理河务,参赞军务。著有《尹文端公诗集》十卷,参修《江南通志》。

金兆燕(1719~1791),字钟越,一字棕亭,别号芜城外史、兰皋生,安徽全椒人。乾隆朝著名诗人、戏曲家,工诗词骈文,尤精元人院曲。他是吴敬梓表兄金矩之子,幼称神童与张鹏翀齐名。乾隆初年,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幕僚,任扬州府学教授,与吴敬梓交好,将《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进士,任国子监博士。著有《棕亭古文钞》十卷,《骈体文钞》八卷,《诗钞》十八卷,《词钞》七卷,总名《国子先生集》。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今三明市宁化县)人,故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受大学士朱珪与纪晓岚赏识,拜纪为师,又拜刘墉为师学书法。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两广总督吉庆有隙,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升为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著称。嘉庆七年(1802),因父丧,伊秉绶去官奉棺回乡,扬州万民洒泪送别。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伊秉绶喜绘画、治印、工书,尤精篆隶,质朴浑厚,气势雄强,与邓石如并称大家,著《留春草堂集》。

徐兆裕,生卒不详,字理庵,方地山二舅。其精于考证,咸丰战乱后,府学乐器全失,赖其援引古籍一一恢复。凡扬州义举皆踊跃当先,为时人所赞。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徐洪(?~714),字彦伯,以字行,唐朝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河北道安抚大使薛元超推荐他,“对策高第”(成绩优良)。调永寿尉,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暠善判(审定文书),司士李亘工书(书法),而彦伯属辞(词章),称“河东三绝”。屡迁给事中,与张说、刘知几、徐坚等人预修《三教珠英》。武后时,授予“宗正卿”,针对告密之风,写《枢机论》,阐述“多言”之害,力主“慎言”。中宗李显时,晋升为给事中、太常少卿;后出任州刺史,入京为“修文馆学士”,后辞归致仕。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朝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诗文以写实著称,被称为“诗史”。因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曾搭草堂居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杜少陵、杜草堂。著有《杜工部集》。

【趣园】

“趣园”位于瘦西湖东岸,长春桥南侧,与小金山隔湖相望,为清二十四景之一“四桥烟雨”所在。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原为徽州籍盐商黄履暹的私园,故称黄园。乾隆曾四次(1757、1765、1780、1785年)游临该园赐诗,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御书赐名“趣园”,并题七言律诗一首:多有名园绿水滨,清游不事羽林纷。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开亦觉欣。得句便前无系恋,遇花且止足芳芬。问予喜处诚奚托,宜雨宜旸利种耘。

旧时,“趣园”有一园二景。清朝学者赵之壁著《平山堂图志》卷一载:“园分二景,曰‘四桥烟雨’、曰‘水云胜概’。四桥烟雨,在长春桥东。四桥者,右长春桥,左春波桥,其前则莲花、玉版二桥也……‘水云胜概’一景,在长春桥西。”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十二载:“园自锦镜阁起,至小南屏止,中界长春桥,遂分二段,桥东为‘四桥烟雨’,桥西为‘水云胜概’。

……‘四桥烟雨’,园之总名也。四桥:虹桥、长春桥、春波桥、莲花桥也。虹桥、长春、春波三桥,皆如常制。莲花桥上建五亭,下支四翼,每翼三门,合正门为十五门。《(平山堂)图志》谓四桥中有玉版,无虹桥。”《江南园林胜景》载:“虹桥、春波桥在其南,长春桥在其北,莲花桥在其西,是为‘四桥烟雨’。”

清朝光绪三年(1877),曾在“趣园”内重建“三贤祠”,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1960年秋,于旧址临水新建“四桥烟雨”楼,楼高二层,面西三楹,四面廊。一楼檐下悬“四桥烟雨”匾,柱挂摘句联(摘自乾隆御诗颔联):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开亦觉欣。上联“何曾日涉原成趣”,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下联“恰值云开亦觉欣”,乃“换位”思考。登楼极目远眺,诸桥形态各异。向南看,有春波桥、大虹桥,向北看有长春桥,向西看有玉版桥、莲花桥,诸桥近在咫尺,却桥桥造型各异,风格趣味全然不同。若在细雨中登楼远眺,诸桥同处雨雾之中,如蒙上一层轻纱,空朦变幻,各桥将被湖水分隔的景物相互衔接,又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湖景点自然划分为各有千秋、风格不同的区间,形成了各具韵味、相映成趣的山水园林画卷。故乾隆赐名“趣园”,每次游湖,均要登“四桥烟雨”楼凭窗远望。2005年,结合现有地形复建了锦镜阁、光霁堂,修葺了四桥烟雨楼、丛桂亭、澄碧楼等建筑,形成四桥秀色、水苑清音、绿杨澄碧等景点。如今,趣园内还保存着乾隆所题御碑“趣园”半块。残碑原为双面碑,留存的“趣”“园”两字恰好分刻两面。

黄履暹,生卒不详,字仲升,号星宇,徽州籍盐商,是当时俗称“四元宝”之一的“二元宝”。乾隆二十二年(1757)得乾隆赐予“奉宸苑卿衔”的虚衔嘉奖。

【水云胜概】

“水云胜概”原属“趣园”。旧址在长春桥西,即今瘦西湖桂花厅及其以东一带,与“四桥烟雨”相接。清朝黄履暹建,

后由陕西籍盐商张霞重修。旧时,园门在长春桥西岸,内有吹香草塘、隋喜庵、坐观垂钓、春水廊、胜概楼、小南屏诸胜。嘉庆后园景荒废。

今日的“水云胜概”位于瘦西湖北岸,从长春桥西至莲花桥止。1958年,湖之北岸依坡修筑石平台,围以石栏,两边砌石阶通往湖边。1959年,从广陵路263号“二分明月楼”内迁建桂花厅于平台上,面南三楹,四面廊,外廊围木栏。堂南为雕花窗槅扇门,内悬“水云胜概”匾,由原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孙佚青题,两旁挂楹联:“桃花飞绿水,野竹上青霄”,为书法家徐润芝书写。此联原本是清朝金兆燕集李白、杜甫诗句题于桃花坞蒸霞堂。桂花厅外廊柱上挂楹联“林外钟来知寺远,柳边人歇待船归”。厅堂南北广植桂花树,厅东南有一片琼花林,厅西建曲廊,与小南屏相连。桂花厅前湖水宽阔,沿堤花草满地。登台四望,天水无际,景物之胜,俱在眼前。

◎二分明月楼,以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而得名。为清朝道光年间员氏始建,光绪年间为大盐商(食商)贾颂平购得。园中有山林一区、长楼七间,楼上悬清朝钱咏书题"二分明月楼"匾。楼栏虚设,设美人靠;楼顶飞檐翘角,取势空灵。园东有黄石假山,拾级登东阁全园有山有水,然水意涵蓄,达到了眼无神有的境界,是扬州私家园林"旱园水做"的典范之作。盐商分场商(生产)、运商(运输)、食商(将食盐销往盐栈,供应居民及酱园等行业)。

◎桃花飞绿水,出自唐朝李白诗《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野竹上青霄,出自唐朝杜甫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一: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林外钟来知寺远,据说是五代南唐诗人李中的诗句,但未能查到出处。李中,字有中,江西九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仕南唐为淦阳宰。《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

◎柳边人歇待船归,出自唐朝温庭筠诗《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嘉陵江流经该县西北,故称南渡。

温庭筠(yún)(约812~866),晚唐诗人、词人。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jiàn)助教。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被尊为“花间词派”鼻祖。现存词七十余首,著有《花间集》。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41c7a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5.html

《解读瘦西湖[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