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传统

发布时间:2018-07-11 11:15: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实证主义传统

实证主义理论观:

唯现象论: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动词才能被称为知识

唯名论:任何一般观点都必须有客观所指,必须是对具体事物的提炼,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

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 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这意味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

实证主义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现实,这个现实可以经由科学研究而揭示真相,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可以保证客观性;实证主义具有决定论的倾向,人类应该是朝着特定社会或人文目标迈进的,它主张因果性思维且强调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原因。

基于这一准则,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在逻辑上应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 从发现它能适用于特定个体,到确定它可以适用于一系列个案,再到辨识它如何解释实质,并由此建立该理论的正当性。

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坚持认为存在所谓的客观现实,即人类、文化、社会够存有实实在在、可以通过研究发现的本质特点,只要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的事实,这是一种本质主义观点。 实证主义坚持认为存在普遍法则,即变量之间关系具有恒定性,这样的关系具有可复制性,即以一种单一视角去解释所有事物,强调一致性,淡漠差异性。实证主义者高度重视具有普遍性的调查结果。 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是适用于一切的模式。 强调中立观察原则。任何人都使用可能带来类似结果的标准化资料收集方法,在实证主义那里显得必不可少。而那些不可证实的或者说单一的信息则被摈弃。

总之,实证主义者相信,经由科学研究,研究人员能够发现什么介入方式对什么案主或案主系列是有效的,并坚持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具有同样情况的案主或案主系统。 标准的社会工作教科书都秉持实证主义原则,绝大多数社会工作的研究人员都以之为主导的研究范式。

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HUDSON宣称,“如果你不能测量案主的问题,它就是子虚乌有;如果不能测量案主的问题,你就束手无策”,这就是著名的“治疗第一定律”。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线性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实践观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实践学派”或“临床经验”时间,“研究指导下的实践”和证据为本的实践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试图从研究防那个法中去发现什么样的实践可能是有效的,并由此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对想当然的东西予以批驳。近几年,证据为本的实践逐步成为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的主流范式。

批评:

WAKEFIELD认为,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几乎不可能简单地确定何者为因何者为果,实证主义的观点,把对高度复杂化、个人化的人类互动的证据要求,不必要地延伸到了日常生活实践层面。 解释主义宣称,实证主义忽视了数字以外的意义和个人体验,更有言辞激烈者宣称实证主义是社会工作领域死而不僵的科学宣示。

人本传统、激进传统和社会建构传统承认并且尊重社会经验、个人经验的多样性,它们积极关注那些为传统理论视角所忽视的边缘体验或不同的声音,从而为探索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众多解释的断裂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人本主义传统

人本主义对社会工作理论而言既是基本的也是边缘的。 说其基本,是因为很多人习以为常地讲其视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态度。说其边缘,是它不被视为一种视角,而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指导实践的一般哲学立场,而不是一种界定具体实践取向的方式。

实际上,人本主义是社会工作兴起的重要哲理价值之一,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是为了从制度上保证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尊重。然而,在这样一个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的时代,人本主义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是“边缘”的。

在认识论上,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它认为实证主义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等同的理解是偏执的,因为这样人就被肢解了,不再是完整的人,相反应该从人的眼光、人的情感、意志、创造性来理解人类身处其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人本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是从案主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他们所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意图乃至灵性,这样知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就得到尊重。人本主义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并主张知识并非研究人员的专利,那些非专业的知识或者原初的知识对于解决问题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

人本主义倾向于认为,道德与精神问题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目的,因此其注重社会工作人员的实践智慧。然而,一旦它致力于挤进大学殿堂并寻求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之后,“科学性”就成为顺理成章的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它偏离人本主义。

至此,社会工作不得不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之间徘徊。

人本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人的现象与物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认为人的行为或者社会现象并非全然不证自明、可量化、能被客观测量,因为其间充满意义和阐释。 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狄尔泰那里,他认为适宜于人文科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模式同自然科学的解释(explanation)模式是对立的,因为我们理解的符号表达的是他人的心灵生活,社会科学的理解是我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初理解的"理解",是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个主体的双重主观过程。

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认为,实证取向的社会工作研究以固有、先在的观念去检验所有的经验材料,是无法揭示其真谛的,强调应以整体的观点研究案主及其生存系统,并洞察到其背后的意义和阐释。

人本主义传统关注作为整体的人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全人上午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然而,人本主义传统代表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更多聚焦于个人层面,对宏观实践层面的论述很少,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失。毕竟很多社会问题是具有深刻的制度根源的。另外,人本传统下的社会工作模式似乎缺乏结构化的实践指引,这使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难以把握其阵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传播和应用。

:

激进传统

激进传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整合了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贡献。

激进传统的冲击在于突现了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并尝试从一个根本的层面寻求更大的社会层面的变迁或者从政治的、权利的层面寻求改变,更进一步,它旨在推进社会行动以实现上述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宗旨。 激进传统挑战了实证主义摈弃视角、激 情、辩论、政治等方面的兴趣和迷信价值无涉这样的宣称。

激进传统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因为非反思性的科学总是无视其自身受到政治的玷污。真正的科学应该承认自身的兴趣基础,从而控制那些不良的语境关系对科学文本的污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证主义不仅是有缺陷的科学哲学,而且是一种有缺陷的政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顺从、维持现状。而知识应该具有批判和解放意义,这样的知识才能为社会层面的改变提供基础。

激进传统认为,社会工作应该寻求社会正义,并要充分回应案主对其世界的知识和理解,因为案主对其生活境遇和改变目标有着最好的知识,案主的知识可以指导社会工作实践。

基于一种解释性社会科学传统,激进传统旨在揭示人们赋予行动的意义以及规制个人行为和互动的社会规则,而这样的规则是由强势集团制定的,相应地,人群的沟通和理解就是重要的。 这对于社会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尝试去理解那些将某些行为视为“变态”的沟通方式。 激进传统不仅要寻求新的理解和解释,而且要寻求解放和改变的可能性,而这其中包含的对语言的关注,因为理论和实践都是由语言来实现,激进传统对语言的重视与后现代是一致的。

在激进传统看来,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强势的群体可以经由法律、制度而体现其意志,并将压制弱失群体、制度化甚至习常话;相应地,弱失群体可能内化这样的话语体系,或者以强势群体的标签化语言进行自我污名化。因此,重新命名、改变定义、发出声音和表达利益是促进社会变迁的重要手段。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将个人的问题归结于社会和经济结构之中的原因;问题被界定为社会的和结构的,而非个人的。个人关系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个人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他们批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安排的现状是持续的,社会的特定群体所遭遇到的不平等和不公平来自其弱势的、无权的地位。消除不平等和不公平是社会行动的首要刺激因素。 接受如此不平等和不平等能够平作为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很多非激进视角的干预原则。

因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控制功能可持续见于日常工作,激进社会工作认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弱化了案主的利益,导致社工成为压制案主的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一部分且寻求可能与案主利益相悖的职业发展。社工可能会以自己的利益行事而非如自己所宣称的那样以案主的利益行事,可能实施社会控制,强化案主问题的个人化解释。因此,激进视角要考察传统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形式是否具有压迫性。

所以,在激进传统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聚焦点是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既然社会不平等和不公平是社会结构的产物,问题的最终解决就不能在传统资本主义之内实现。唯有意义重大的社会变迁才可能解决内在于现存社会体制的社会问题,这无疑需要社会和政治思想的革命。

激进传统的另一重要理论源头是女性主义。性别成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可或缺的维度。女性主义试图以女性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和经历,由此避免男性中心主义,这时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认识论出发点。

女性主义者指出,女性和男性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方式不同且对道德问题有着相异的思考方式,但女性的“声音”被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实证主义观念所压迫而“沉默”。 在社会工作实践层面,女性主义批评并指出,目标和任务中心模式以及证据为本的科学实践要求都是由男性主导的,且使用男性的思维和语言。所以,女性主义认为应该重新定义社会工作,特别要在这一专业体制内融入女性的参与和想法,其主要论点包括: 宣称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尤其是性别权力关系; 确认个人的即为政治的; 以包容的立场试图重新平衡正常与异常的认知; 采取解构主义的立场去颠覆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理论、制度和实践; 强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

相应地,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聚焦于性别,关注性别为本的权力动态,避免性别歧视的语言,洞察影响女性的经济和社会议题的负面因素,促进女性赋权,倡导支持女性赋权的公共议题。

激进传统的目标是经由赋权、经由将个人的体验与社会和政治结构联系起来而实施行动以促进改变。这包括反歧视实践、反压迫实践、批评实践、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他们的核心议题是:平等而非不平等的结构是干预的目标,合作和分享是干预的主线。 它被批评过于政治化,可能无法很好回应个人的迫切需要和情感问题(女性主义实践模式可能例外),有忽视个人的风险。另外,激进的实践可能得不到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尤其在服务外包和新管理主义的脉络下。

: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大题)

实证传统:心理动力、认知行为、 人本传统:存在主义、灵性视角 激进传统

社会建构传统:叙事治疗

实证传统实证主义的早期传统可以追溯到其命名人——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孔德,他在《论实证精神》中为实证主义确立了最初的哲学原则,这一反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很快就发展成为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实证主义强调只有唯一的实在,关于这个实在的知识可以经由感觉去获得,并将非描述性的陈述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从而保证知识和科学的统一性。实证主义的理论观包括:(1)主张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能称作为知识;(2)认为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3)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4)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意味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

人本传统人本传统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全人的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尽管所有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都受益于人本主义传统,但是存在主义治疗和灵性视角则更为彻底和全面地沿袭了这一传统,并形成了具体的实践理论体系。然而,人本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更多聚焦于个人层面,对宏观实践层面的论述则少而又少,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失,毕竟很多社会问题是具有深刻的制度根源的。另外,人本传统下的社会工作模式似乎缺乏结构化的实践指引,这使得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难以把握其真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传播和应用。

激进传统激进传统的目标是经由赋权、经由将个人的体验与社会和政治结构联系起来而实施行动以促进改变。这包括反歧视实践、反压迫实践、批评实践、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它们的核心主题是:平等的结构而非不平等的结构是干预的目标,合作和分享是干预的主线。不过,基于激进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被批评过于政治化,因为对很多社会而言,激烈的社会变迁的希望是渺茫的,因此它可能无法很好地回应个人的迫切需要和情感问题(女性主义实践模式可能例外),有忽视“个人”的风险。另外,激进的实践可能得不到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尤其在服务外包和新管理主义的脉络下。因此在美国,激进实践的追随者并不多见。

社会建构传统

在理论观上,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包容社会工作者应该知晓的全部。建构主义者并不认为人们无法在对行动的各种理论解释中获取共识。相反,他们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论述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因此,共识很容易形成。建构主义者不断追问的是,是谁制造了共识?共识是如何达成的?众多后现代主义者更进一步关注这种共识中的权力关系。他们指出,这个权力关系直接生产了服务于特定群体、个体的利益的理论(Payne2005)。社会建构主义否认存在客观事实,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人们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任何1

事物的存在都与一定的概念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个概念体系对某些人是真实的,对另一些人则是不真实的;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文化的、历史的。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普遍方式,我们所使用的分类与概念都是具有文化与历史特殊性的,它们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有赖于特定的社会设置和社会场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政治、历史、文化特殊性而非其普遍性和核心性(Sayer1997)。这显然为社会工作尊重多元的知识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可以理解为某种对专家话语霸权的信任丧失并反对简单地根据专业术语进行分类、类化、治疗和介入,因为所有现象都离不开个人的复杂生活。另一方面,社会建构主义自身的开放性和反思性亦提供了重要的对话机会,如此对话实践有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一个包容性社会。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既然存在多重的现实,那就要看人们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建构。这个逻辑表明,我们可以抵抗现有的叙事和建构,并代之以新的叙事和建构,这是解构与重建的交织,两者并行不悖。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具体社工实践理论有叙事治疗、寻解治疗、优势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社会建构主义取向的助人模式不再拘泥于缺陷、问题和障碍,而是试图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帮助案主改变境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3302e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6b.html

《实证主义传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