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历史故事作业

发布时间:2013-10-31 15:56: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来说故事

————之子洲县的历史故事

学号: 100305125

姓名:王

故事一:子洲县的由来

李子洲,本是陕西省绥德县北京大学上过学,参加了李大钊创建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五四运动中,曾和同学们一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拦,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正在曹家的卖国贼章宗祥。曾担任李子洲任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在绥师,成立学生会,出版《陕北青年》杂志,引导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李子洲等人的指导下,1924年底,绥德成立了陕北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第二年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支部也在这里诞生。随后,他相继指导和派人帮助在榆林、延安等地建立党团组织,选派刘志丹等一批党团员进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政治,派党团员到陕北军阀部队做兵运工作,发展了百余名官兵加入了中共党团组织,为这支部队后来发动清涧起义打下了组织基础。

中共陕甘区执行委员会在西安成立,李子洲任执委委员,分管组织工作。中央撤销陕甘区委,成立陕西省委之后,李子洲当选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受组织委派,他代表省委到武汉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接受了张太雷同志代表党中央对陕西工作的指示。返回陕西后,他向省委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同年9月,兼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参与了省委对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的领导决策工作。

192811月,李子洲代理中共陕西省委书记。19292月,由于叛徒出卖,李子洲被捕入狱。面对敌人酷刑折磨,他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写到:“我不怕死,我一个人牺牲了,还有更多的人活着,将来的社会是光明的,不要为我伤心掉泪。”李子洲入狱前已积劳成疾,加之敌人的残酷折磨,同年618日在狱中病逝,时年36岁。1944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设子洲县,以志纪念。

故事二: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84月,中共陕北第一次党的代表会议——南丰寨会议在山上祖师庙里召开。会议历时3天,传达了党中央八七会议和省委九二六扩大会议精神,讨论了陕北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任务,通过了组织、宣传、军事和农、青、妇运等工作的原则决议,选举成立了中共陕北党、团特委。中共陕北特委的建立, 统一了陕北党、团组织的领导,加快了陕北党、团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使陕北的革命力量从敌人严重破坏下迅速发展起来,有力地推进了陕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为后来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故事三:周恩来在周家圪崂认自家人

19474月,国民党长官胡宗南率领几十万大军,大肆进攻陕北,妄图一举消灭在陕北延安的党中央和毛主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与胡宗南部队进行周旋。45,周恩来副主席从河东返回绥德,在绥德专员杨和廷的陪同下,一行7人沿大理河川而上,6日来到双湖峪,听取了杨专员和子洲县委负责人的汇报,即日晚,周恩来副主席到达周家硷镇,住在周家圪崂村周义祖家。周恩来刚住下,就马上招集周家硷区委负责同志开会,传达党中央的指示,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同时要求区委尽快做好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认真搞好党组织工作。当时,周家硷镇区长万金新接待了周恩来,区委干部周巨成请来周献祖给周恩来做吃了一顿饭,这顿饭菜是周硷的果馅、绿豆米汤、羊肉炒细粉。周恩来吃过饭后,夸赞这饭菜很不错,挺有风味。晚上休息前,周恩来同主人闲谈时,得知该村的人都姓周时,周恩来十分感激而风趣地说:“我也姓周,咱们是一家人嘛,今天我总算是回到家里啦!”

第二天佛晚,东方刚亮起,周恩来率队伍便向西挺进了。之后,到青阳岔与毛泽东主席会合。

所以,至今,在周家硷镇流传着周恩来在周家圪崂认自家人的故事

故事四:十里盐湾

这里有我国现存最原始、最独特的制盐工艺,曾在陕北历史上声名显赫。伟人毛泽东曾说过宁失延安、不丢十里盐湾”……

在西北黄土高原,有条蜿蜒的小理河,坐落在河岸边的薛家崖、闫家沟到马蹄沟之间正好十里路程,因盛产食盐,被这里的人称为十里盐湾。小理河河床下数十丈深的岩层中,流淌着盐湾百姓赖以生存的一股股盐脉,盐湾人世代在这里凿井、取卤、熬盐,繁衍生息。

每年过完正月,一直到年底的冬月这段时间是盐农们最忙碌的日子。随着春天的到来,盐农们翻开被冰雪困了一冬的盐土,在温暖太阳的照射下,盐土变得松散、细腻、黝黑。盐农们又从深井提出卤盐水,洒在经过平整后平坦的盐田上,慢慢蒸发水分。撒盐水、整盐滩、刮盐土、收盐滩、淋盐水、入锅熬制等十几道工序是盐农们年复一年繁重的劳作。盐工每天要从几十丈深的盐井中,一桶一桶用木辘轳将卤水绞起,肩挑100多斤重、盛满卤水的木桶,在盐井、盐田间穿一二百个来回,还要奋力将每桶卤水均匀地抛洒出去。每年78月的三伏天是盐农们备受煎熬的日子,外面骄阳似火,内架几十口大锅的盐窑更是如同炼狱。

  每天鸡叫三遍下盐田,到晚上八九点上足煤回家,盐农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盐农们的腰弯了、腿圈了。黄土高原的百姓盼下雨,下雨他们就有收获,盐农们则不然,盼天旱,喜欢太阳,特别喜欢三伏天正午的太阳,此时撒出的盐水蒸发快,收获大,因此他们的皮肤比农民更黝黑。

  老人说:这里的制盐自宋代前就有了,先人们从石崖边发现了从石隙中渗出的咸水和湿盐土,这种咸水是卤水与盐混合在一起的,不能吃,必须经过熬制才能制成食盐,这便有了制盐业。谁能凿出一口卤水井,无异于得到了一座金矿,蚂蚁啃骨头,往往一两年才能挖得一口几十丈深的卤水井。”老人继续说“这里的盐毛主席都吃过,红军将领刘志丹为争夺陕甘宁唯一的产盐地,在这里与国民党打了著名的三皇峁战役,这场战役在这里打了三天三夜,手榴弹把天空都炸红了。后来红军又派来了一个团进驻盐湾。”

洒盐滩 熬盐 另盐 鲁冰

  著名诗人公木和词作家刘炽来到子洲县十里盐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和盐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新秧歌。

有直接反映盐工在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盐工曲》:

  十冬里北风灌空肠,

六夏里太阳烙脊梁,

马勺勺里撒星星,

水桶桶里担月亮。

有揭露盐主盘剥盐工的《人人都说种盐好》:

  人人都说种盐好,

种盐人苦处谁知道,

这行营生利不小,

掌柜的肥了咱瘦了……

胡子一撅饭到口,

掌柜的为啥这样牛?

只因为肥肉吃瘦肉,

只因为黑手套白手。

也有鼓舞盐工斗争的《问天》:

盐神神本是个泥疙瘩,

要你盐神神干什么?

老天爷和掌柜的原是一家,

我一脚把你踢垮吧!

故事五:新秧歌的发源地

1943年春节,在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延安群众性文艺活动空前高涨,“到农村去,到工厂去”的呼声日益强烈。于是,在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同时,广大专业文艺工作者,纷纷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学习民间艺术12月,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鲁艺工作团”40多人,在团长张庚的带领下,来到了马蹄沟。

  其时的马蹄沟,边区政府设立的区公所成立不久,盐工们刚刚通过斗争将四六分成改成六四分成,农民的解租解息也有所收获。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涨,生产情绪与日俱增。鲁艺工作团来到这儿还是腊月,虽然天寒地冻,冷风袭人,但他们还是被马蹄沟农民全力备耕,盐工加紧种盐,炭工使劲生产,各行各业有条不紊的情景所吸引。

 陕北秧歌,起源于古代祭祀和农民欢庆丰收的活动,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的陕北秧歌,一般由伞头一手持伞(表示庇护众生,风调雨顺)一手持虎铮(表示化险为夷,驱邪纳祥)领头,其后是身挂串铃,手持霸王鞭的马排子,然后是穿红着绿的秧歌队伍,队尾则是蛮婆、蛮汉、张公背张婆、二鬼摔跤等传统打扮。百姓中一直流传的“敲起来,扭起来,不敲不扭唱起来”,就是说锣鼓敲打的时候一直在扭,不是大秧歌,就是小场子。不敲不扭的时候就是在唱,或伞头秧歌、或秧歌小戏。可以说,这也是传统秧歌最简要的总结。为了有进步创新,工人成为一组,农民成了一队,在排练时候,他们虚心学习鲁艺工作团成员给他们教的新秧歌动作,比赛看哪一组学得最快,学得最好。逐渐,一工一农便成了固定的队形,也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认同。工农两行,领头的手举物换成了大锤。演出按时上街了,马蹄沟区公所秧歌队一改传统模式,举斧头者一身工人服装,举镰刀者一身农民打扮,由斧头、镰刀领头,一行代表工人,一行代表农民的新秧歌,用新颖的秧歌舞和通俗的秧歌剧来改变传统的秧歌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使人豁然开朗,很快就红遍了大理河两岸,受到了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了当年春节最大的亮点。1944年春节,……组织起27队秧歌,上演了150多个节目,轰动了整个延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086099b65ce05087732132e.html

《近代史历史故事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