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俞穴

发布时间:2018-09-18 20:25: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五脏俞穴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内部各部位之间相互联系和密切影响的一门学说,这些联系是人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与脏腑学说紧密联系。它对临床各科,如针灸、按摩、推拿、穴位注射都有指导意义。 人体生命活动有各种规律现象,疾病时表现的各种疾候可在全身或体表反映出各种不同症状和体征,各个脏器患病时相互影响。 经络系统是完整的统一有机体,脏器间紧密联系,经络对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左右、前后起着主要的联系作用,体内脏腑与体表肢节间有密切关系,主要是通过经络联系而实现的。 经脉、络脉内属脏腑部分,外连体表部分。经脉是主干的、纵行的,分布比较深层次的;络脉是分支的、横斜的,分布较表浅的。经脉与络脉也是密切连贯的,经脉是主体,经络是从属;经脉除分布在肢体一定部位外,并深入体内联属五脏六腑,络脉多分散于体表,联系经筋和皮部。其内容含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脉络和十二皮部以及许多孙络、浮络所组成。气血周流循行于全身是通过经络而实现的,经络分布路线都是运行气血的途径。经络系统密切联系周身的组织和脏器,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颗璀璨的明珠。 所谓穴是有孔隙的意思。外犹如网上的结节,是气血聚集的地方。近来发现穴位部毛细血管较非穴位部位丰富得多,当然毛细血管是受神经体液调节的,通过穴位经络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在病理上,由于经络的关系,体表与内脏相连,当人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侵扰时,经络便成为传导疾病的重要途径。体表各组织器官受病邪刺激,通 过经络传入内脏,而内脏的病变往往也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所以有“有诸内,心形诸外”的说法。 这里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对太阳膀胱经背部心、肝、脾、肺、肾诸俞穴进行探讨。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脏腑之气通于背俞,从按压诊察能检查出特有现象,按压过程出现的特别敏感部位多与内部相应,推拿、按摩、针刺背俞穴以治疗五脏六腑病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由于背俞对脏腑的影响较大,通过脏腑功能的调整,还能治疗与脏腑有关的周身和五官疾病。背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即棘突正中旁开一寸半处,它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高低顺序基本一致,脏腑在上者其背俞位置高,脏腑在下者,背俞位置低。 1 肺俞 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主声音,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1)统管全身之气;(2)主司呼吸;(3)推动血液流畅;(4)管理皮肤痛觉、出汗、皮脂分泌等。位于肺俞穴上邻是风门穴,是风的门户。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肺病可见:流涕、咳嗽、吐痰、气短、气喘、胸闷,甚者气急、自汗、盗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 心俞 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主神明、汗为心液。它的生理功能:(1)主持人的意识、思维和精神活动(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功能相近);(2)心生血,与血脉关系密切,维持人体血液循环。 心的功能位于五脏六腑首要地位,统一调节各脏器有规律的生理活动和彼此相互协调。心病可见意识改变,人事不省,心悸,失眠,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金匮要略·胸痹》说“心痛掣背,背痛掣心”,痹则气血不通,出现上述症候。 3 肝俞 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肝主藏血为罢(疲)极之本;在体为筋,其华在指甲,开窍于目,主疏泄条达,它的生理功能:(1)储存血液和调节力量;(2)主持全身筋肉的屈伸活动;(3)与痉挛、麻木、抽筋、惊厥、角弓反张症状十分密切;(4)与精神情绪急躁、易怒、胆量大小有关。 胆俞位于第10胸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它的功能是藏汁胆汁,输出胆汁以助消化,把它列为“奇恒之腑”,病理特点是易生热象。胆主决断,精神意识的判断并作出决定的能力,俗说胆大、胆小。胆囊炎时背痛,当指压胆俞穴时可缓解之。 4 脾俞 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脾主运化,升清;主肌肉,四肢,其荣在唇,开窍于口,主统血。脾为后天之本,统摄血液的正常流动而不致出血的功能,脾功能强弱,关系到消化吸收的好坏,祖国医学中的脾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功能和部分代谢功能以及与出血有关的血液系统功能,它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脾脏名同而不同。 脾病可见:食欲减少、下午腹胀明显、大便稀、面萎黄、肌肉消瘦、乏力、水肿、贫血、胃肠出血、皮下出血及月经血量多,以慢性出血病为多见,如鼻衄齿龈出血。除易出血外,还可见黄疸。此外抵抗力也受到影响,免疫系统T细胞之细胞免疫及B细胞之体免疫均受一定程度影响。 5 肾俞 位于第2腰椎突下旁开一寸半,肾藏精,主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平衡;主生髓、通脑,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通于二阴;主命门作用,命门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叫元阳、元气或真火。 肾功能复杂,人体发育、成长与衰老,生殖机能的成熟与衰退,骨的形成,髓的形成以及体内水代谢均有密切关系,故又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 肾病可见:尿多、尿频、尿少、尿闭、小便不利、腰痛、水肿、遗精、早泄、阳痿,小儿五迟(出牙迟、行走迟、站立迟、说话迟、生长发育迟),头昏、耳鸣、失眠、健忘、乏力、畏寒、四肢发凉、大便稀溏。现代医学中肾的泌尿、生殖功能、内分泌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及植物神经部分功能和祖国医学肾的功能基本相同。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生理活动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进行的,祖国医学认为气血统帅着五脏六腑及经络的生理变化。预防和治疗目的在于“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在治疗上注意“天人合一”关系,治疗目的是增强生理机能,以制胜病邪,恢复健康。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络,它调节和维持人体机能相对平衡。经络的生理功能是靠经气的作用,经气是经络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 经络和人体的神经系统、体液调节关系密切,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它一定的物质基础。这里着重探讨背俞穴和神经系统的关系,尤其是内脏神经(植物神经)中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进行的联系。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与延髓相续,下端在胚胎4个月前与椎管同长,次后脊髓增长速度逐渐比脊柱增长速度缓慢。成人脊髓下端平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5cm,重约30g,平均直径1cm,脊髓长度比脊椎短,所以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序数不完全对应。 脊髓横切面,可见中央小孔中央管,中央管周围如蝴蝶形灰质和灰质周围的白质。灰质前角含躯体运动神经细胞,后角内含联络(中间)神经细胞,多与躯体感觉纤维上升入脑或联络其他脊髓不同的节段。在胸1到腰3脊髓节段前后角间的灰质有向外突出的侧角,内含交感神经细胞,它发出的神经纤维伴随脊神经前根出椎管。 需要说明的是脊髓分为31节段,前后角神经纤维组成31对脊神经,脊神经穿出相应的椎间孔后,即刻分为前支、后支、脊膜反支和交通支。交通支连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干之间,脊神经后支比前支小,它分布于颈、背、腰骶部皮肤和深层的肌肉,不同的小后支分布在背部相应背俞穴部位,小后支同样也包含有与内脏相关的交感神经纤维。皮肤和肌肉也和脊髓节段一样呈节段性神经分布,如肚脐两侧平面属第10胸神经分布;肺俞平第3胸椎突下平面两侧,肾俞平第2腰椎下平面两侧。 内脏神经同样包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成分,内脏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或自主神经,它支配脏腑的平滑肌、心肌、腺体和皮肤的汗腺、立毛肌和血管。内脏神经发自中枢后需要在相应神经节内更换神经细胞后常攀附脏器或血管表面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发出分支到脏器,虽然不直接受意志支配,但它仍然受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指脊髓和脑)以及体液的影响和调节。 已经说过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1到腰3阶段的灰质侧角,它的周围部分包括神经节,神经节分椎旁节和椎前节,由节发出分支及神经丛。椎旁节位于脊柱左右两侧的交感干神经节及节间支,上自颅底,下至尾骨前互相合并。颈部3对节,胸部1012对节,腰部45对节,骶部23对节,尾部一个奇节。椎旁节及节间支互相连接组成交感干,为了记忆方便常叫23对半个神经节。而椎前节位于脊柱前方,包括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及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等。交感干上的椎旁节有交通支与相应的31对脊神经相连接,并随脊神经的分支分布于相应的皮肤汗腺、血管及立毛肌,当人发怒或惊怕时常会表现出全身冷汗、鸡皮疙瘩、怒发冲冠、面如土色、目瞪口呆、杏眼圆睁、浑身发抖。 颈部3对交感节发出的神经纤维(由节内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叫节后纤维)。分布于头、颈及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还分布于瞳孔开大肌、口鼻腔腺体及甲状腺。自颈上、中、下节发出三对心支下行入胸腔参加心丛。 胸部12对交感神经节,发出分支连接肋间神经外,自上5节发出小支到胸主动脉、食管、气管并加入心丛及肺丛,69胸节组成内脏大神经下降穿过膈肌,终于腹腔节。内脏小神经节起自1011胸节下穿膈肌终于主动脉肾节。自12胸节发出内脏最小神经终于主动脉肾节,由腹腔节、主动脉肾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到肝、胆、脾、肾等脏器和腹腔内结肠左区以上消化道。 腰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有的伴腰脊神经分布相应皮肤外,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消化道及盆腔脏器;并有分支伴同血管分布下肢。 骶部交感节和尾节节后纤维除有伴骶、尾神经分布外,少数小支加入盆神经丛分布结肠远端、膀胱及外生殖器。 综上所述,可见所有31对脊神经都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于体壁和四肢血管、汗腺、立毛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节内没有交换神经细胞的神经纤维)和节后纤维分布也有一定规律。脊髓灰质侧角的胸1~胸5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于头、颈、上肢的血管、汗腺、立毛肌及胸腔脏器。来自脊髓胸512灰质侧角更换神经元后的节后纤维除伴脊神经分支外分布于肝、胆、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肠道,来自脊髓腰13的灰质侧角的节前纤维更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除伴有相应脊神经分布,它分布于肠管左曲以下消化道及盆腔脏器和下肢。 内脏的感觉与躯体感觉不同,内脏对牵拉、膨胀、冷热刺激敏感,对切割刺激不太敏感,内脏感觉传入途径比较分散,一个脏器的感觉可经几条脊神经的后根,传入脊髓的几个节段,但一条脊神经可含有来自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所以内脏疼痛感觉是弥散的,定位是模糊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017665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b.html

《五脏俞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