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诗的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

发布时间:2023-02-15 03:04: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山水诗的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摘要中国山水诗是在魏晋时代经过庄、老玄学浸濡而产生的,因而其显现的特质必然反应出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哲学旨在追求人的精神从世俗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其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修养。例如:通过“虚静”和“忘我”以超越人间世俗而回归自然。所谓的“虚静”“忘我”,就是排除分析性的、概念性的知识活动,及情绪性的感情活动,俾使个人的精神摆脱一切的束缚。由此去感应万物万象,从而把握自然的本质。这种虚静、忘我的心境去直接感应物象的活动,是一种审美性的观照,是一种美感经验的精神状态。自然山水在这种审美观照之下,可以自适其性、自得其所、自陈其貌。然而在盛唐时期大量创作的田园情趣合流之作,给中国山水诗另外开辟了新的途径,得以成为唐代山水诗的主流。关键字山水田园隐逸说起“山水”“田园”等词的时候,不得不会让人想起“恬淡”“自适”这样的字眼,这样的字眼背后很容易就会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王维、孟郊、韦应物、白居易等等名字,他们既写田园诗,也写山水诗,,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部分的山水诗都含有田园情趣。所谓的“田园情趣”并不是指诗中一定有田园风光,农家事项,而是指像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若“牧歌式”的,恬淡、自适的情趣。而这类诗在盛唐盛行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对陶渊明的追慕,而是由于隐逸之风在盛唐的盛行。隐逸是魏晋以来时局混乱,士大夫或为避难全身,或为离自适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盛唐时期乃是治世之秋,正是有志之士通过仕途大展雄心抱负的时机。然而就在仕进者如潮的同时,却存在着一股隐逸之风。这不得不归因于自李唐开国以来,皇室对隐士的礼遇,经常临幸、礼聘,或封赏、嘉奖闻名的道士和隐士,以便笼络人心,点缀太平,以示
“天下归心”。于是有心入世者,也可以利用这种情势,以隐者的声誉和姿态,走“终南捷径”,以登庙堂,即使不能如愿以偿,也可以获得“高士”美名,以此沽名钓誉。统治者以隐逸为高,更是激发了在朝官员对山水田园的爱好,在那样的一个盛世,也给他们提供了寄傲山林的生活条件及环境。因此,山水田园既可以是“终南捷径”,亦可以是修身养性或是政治失意的归宿。这种崇尚隐逸的风气,自然会引起对“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追慕。从追慕其隐逸之志,以及其高洁不群、任真自得的人格,进而欣赏他表现田园情趣的诗。而陶渊明的诗之所以能经由几百年的隐晦而重见光明,一方面由于当时隐逸风气盛行,诗人对隐逸的歌咏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是个发展到盛唐,一臻至完全成熟的阶段,是人们开始重新发掘并重估诗的“过去”。就是在这种重估过去的过程中,配合着隐逸的诗潮,陶渊明的恬淡、自适的田园诗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陶渊明的田园诗卓然不群的特色,不仅在于写景不着意于外在的刻画,乃是随意点染,更重要的是其诗中不但有田园风光,还往往流露出一份诗人的生活与田园相即相融的田园情趣。这份情趣揭露的是诗人的悠闲与自适的人生态度和清高真淳的品德。孟浩然的“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李公园卧疾》,正足以代表当时陶诗中流露的田园情趣的欣赏时的钦慕的态度。而陶渊明的田园情趣往往就蕴含在他的随意点染的乡村景象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田园风光之纯美,并流露出诗人安闲适意的心境以及人与自然无间的融洽。而这种朴实自然,毫无雕琢的诗歌意境当然不能在当时崇尚华丽辞章的文学环境中受到重视。一直到唐开元盛世,由于壮阔的时代气魄,丰富的生活内容,以及丰沛的思想感情,已不是雕章琢句的技法所能表现的,这必然要在诗歌的表现艺术上寻求一种突破。诗人开始重视个人性情人格的流露,只有到这时,陶诗的艺术价值才能为人充分的理解,陶诗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并且成为“王、孟派”诗人所追慕的对象。陶诗中洋溢出来的恬淡和自适的田园情趣,成了他们重要的创作资源。诗中呈现的是山水的恬静与安详之美,流露的是诗人休闲、自适的心境。这类山水诗在王维的影响下,画意最浓,画中常常浮现的是一片诗情,令人吟咏,回味无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88aef3aef8941ea76e059d.html

《中国山水诗的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