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归隐

发布时间:2017-02-15 15:01: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就说陶渊明,他也是多次做官,而又多次辞官,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在辞去了彭泽县令后,最终选择了归隐。刑天武干戚,猛志固常在,他的最初理想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进入官场后,并不想立刻把知识分子应有的良心和责任感抛到脑后,他们不想让这种良心和责任感被官场潜规则打败,他们不耻于这样做,因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人格修养。不幸的是,他们的力量太弱小了,纵然他们自认为有很强的原则坚定性,而他们的敌人又是那么的强大。于是,十年寒窗、博览群书,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放弃了抵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这种消除当成了志向。(余秋雨语)而把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感出卖给官场潜规则,又是他们所不耻的。想在官场生存,就必须近墨者黑,想保持人格的独立和高洁,官场就不是理想的选择。鱼与熊掌似乎不可兼得。为了坚守那份清高和原则,一些人选择了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这样一个看似高尚的借口心安理得地和尘世说再见,而且说得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响亮。

   

说到苏轼,我不得不毫不吝啬的表达我对他的敬佩之情。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谪,甚至被贬到当时荒芜的惠州。但是,苏轼没有自怨自艾、消沉颓废,在他留下来的作品中也看不到任何有关他因仕途不顺而感到愤懑、惆怅的文字,反而处处洋溢着他的达观豪放、豁达洒脱、自信乐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是何等的大气磅礴,苏轼的豪迈情怀跃然纸上。但是,人们是否知道,这首震古烁今的绝唱是苏轼在被贬官到黄州他游览赤壁是所写的呢?也许,正因为有了这种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心态,苏轼才能做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历经了人世间的沧桑,仕途上的起伏之后,还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也只有东坡居士,一直像一个斗士一样,始终保持着昂扬自信的斗志,既坚守住了精神家园,又承担起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完成了他的社会使命,西湖里的苏堤,就是最好的证据。也许真正值得人们敬佩的是处在污泥之中而能保持人格的洁白的人,而不是以逃离泥淖的方式求得人格洁白的人。后面的人首先在气势上就输了一大截,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勇气,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洗涤企图污染他们心灵的污浊。

   

即使在清明的盛世,也会存在很多的社会问题,也会有人命途多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真正的智者正确的作法,不是一味的口诛笔伐,感觉自己生不逢时,而是以自己的知智慧和勇气,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虽然凭一己之力无法从根本上该不变整个社会,但至少可以在自己所生活的范围内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造福于更多的人,也在青史卷册上镌刻下自己的姓名。

王维购得辋川,那是他过得富贵的证明。贫穷的诗人,是不可能拥有一个辋川别墅的。其情况是:他在20岁左右就及第进士,从此步入他的仕途,他担任过大乐丞,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王维40岁的时候做了左补阙。恰恰是这个年岁,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他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辋川的美妙,却给他的心以慰藉,他就是这么生活的。王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除此之外,他的任何作法都可能是下策。人总是希望自己生活过得比较幸福一些,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带,他奔走其间。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我不赞成一个学者对王维的抱怨,这位学者认为,他缺少陶潜那种勇气,他没有彻底地决裂于官场。这是一种刻薄的认识!——《辋川之静》

完全归隐:

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他们与为仕而隐完全没有干系,即使有时机有环境有条件,甚至朝廷派人来多次延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

仕而后隐:

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古代很多,当过官,因为对官场不满而解冠归去。这其中,名气最大的是陶渊明,其隐逸的名气甚至超过其诗名。但陈传席认为在陶渊明归隐之后就变成真隐了。

半仕半隐:

此类人先是做官,但后来不愿做了,但辞官又无保于生计,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过着实际的隐居生活,虽然不具有隐士的名分,但却有隐逸思想,如唐之王维。

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是诸葛亮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楚辞?惜誓》王逸注:或有修行德义,隐藏深山,而君不照知也。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774d2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b.html

《文人归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