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风貌

发布时间:2015-08-01 14:2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州古城风貌

1.背景资料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苏州古城目前仍然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格局没有太大变迁,其城市空间布局、河网道路体系、建筑传统和城市景观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环绕古城有一条古代人工开凿的护城河,与整个城池同时建成,是整个水城城体水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护城河呈长方形,全长17.48km,水面30~150m不等,东西南北内侧共设8座水城门,外侧连接航道,构成四通八达的航运干线。但是长期以来,苏州护城河两侧充斥着杂乱无章的工厂、仓库、码头以及交易市场,船只随意停靠,河道沿线一派脏乱破败的景象。作为“十五”期间苏州市重点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于20025月正式启动,投资约40亿,是一项集城市交通、生态绿化、景观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也是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建项目,对于保护古城风貌、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缓解交通矛盾、发展旅游事业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构筑了更为完善的黄金旅游、交通走廊和防洪屏障,营造了具有苏州水乡特色的景观精品、历史画卷、绿色项链。

2.实习目的

(1)通过对工程的了解,学习古城景观更新的理论与方法。

(2)学习滨水绿地的景观处理手法,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营造来体现地域文化。

3.实习内容

3.1空间布局

环城绿带以传统风貌、自然生态、一流设施形成水上旅游、陆路交通、绿色生态三大系统,分为四大功能区,西部为金阊十里、盘门水城;北部为吴门商旅、都市驿站;东部和南部为城南山林、枕河人家;东南一线为宝带长桥、运河风光。整条风光带由水系和城墙体系串接,除了保存下来的古城墙残段、古桥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外,沿途设有南园春晓、双桥烟雨、金门流辉、气通阖闾、古津帆影等48个景点,这些景观节点依据历史文化和地貌各有特点,平均500m左右就能欣赏到不同景致,舟漂湖面,位移景换,目不暇接,营造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传统苏州景观。

3.2重要地段与节点设计

3.2.1西段

该段是整个环古城工程的精华地段。按照总体规划中对该段的定位,规划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遗存,充分挖掘金阊十里和青门遗迹的传统精华,进行整体空间与环境整合,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局部恢复和再现历史原貌,突出整体环城水系中该段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商业与旅游特色。水系和城墙并列的形态是环古城地区的空间构图要素和景观控制原则。为了完善古城现状的城市格局,采用空间梳理的办法,例如百花洲公园,向南拓展,空间上与盘门地区相互联系;向西拓展,空间上向城河及对岸区域敞开,充分展现古城墙、城门等景观。

(1) 阊门节点设计

恢复阊门,再现历史风貌。在五龙汇阊的西侧,布置旅游服务中心及便利的水陆交通设施,将山塘历史街区和预备申报的西中市历史街区相互联系.成为一个龙头和纽带,集中展现姑苏的繁华景象。长船湾与南浩街、北码头与北浩弄的沿河建筑隔水向望,保持较为连续的界面,只在间门及古城墙遗存前敞开视线。南浩街地区远期控制高

度,适当减少住宅层数,形成阶梯状向新区过渡。

(2)金门节点设计

保护金门,并与阊门连为一体,进行整体的空间和环境整合。西侧布置苏州市演出中心,与城墙、城门相互映衬,历史与现代交融。将水面引人广场,结合室外表演,从船上观看演出。集聚人气、带动旅游。景德桥南北两侧停车场,日间为古城内外交通换乘提供空间,夜间满足演出中心使用的需求。

(3)干将桥节点设计

作为古城内外空间的过渡,是城市景观高潮中的和弦。强调视觉联系,交融各种活动,补充城市功能。将桥南的交通枢纽综合内外交替、水上陆地、地上地下换乘,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生活空间。与其他三个结合历史典故布置的笑园、铸剑园和夏驾亭小园林形成整体。共同构筑古城轴线空间转换的技术、景观和生态性质。四周密林境幽、闹中取静,形成各视线方向的绿色前景。

(4)胥门节点设计

保护胥门遗迹风貌,恢复万年桥和接官厅,挖掘历史片断,表现现代文明。沿河布置规划展示馆、伍子胥纪念馆,新老建筑物、室内外场所都成为展现城建发展史的一个角色。外城河东侧,胥门~百花洲公园向南扩大至新市路,与盘门相接,内、外城河通过绿化相互勾联。西侧胥江以南,局部点缀高档的居住组团,风格体现古城风貌。

3.2.2东段

作为古城东西向发展轴上的重要环节,借助古城向东疏散发展的动力和已具规模的工业园区的辐射,利用开阔的水面和优美的绿化环境,东段将建设成为以大量绿化和局部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枕河人家,城市绿林”。整治后的东段地区将形成东西两侧古城风貌与现代住区鲜明对比的空间效果。

河西侧以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和生态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形成绿化界面和低层传统风格建筑界面为主,建筑高度和建筑色彩应严格控制,体现传统风貌。在郁郁葱葱的绿带中,传统风格的亭台楼阁掩映其中,散发出浓郁的古城韵味。

河东侧则是色彩明快、风格简洁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其中娄门路至葑门路以多层为主,南北两侧可建设小高层,形成两侧高中间低的弧形天际线。东岸近期因用地局限,以人行道绿化为主,两岸结合古城墙遗存,形成密布的遗址林带。

(1)觅渡桥节点设计

地块在觅渡桥西,道路南侧用地规划为居住区功能及生态绿带。考虑到未来居民生活的需要,以及城河两岸的对景,将用地设计为较为开阔的伸展式公共休闲广场,以健身休闲与赏景活动为主线,突出城市休闲功能。

本地块为规划滨水景观带的东端,明显呈现出较为现代的构图手法,以与城河北侧之桂花公园相呼应,同时也与规划用地西端的盘门景区相对应。广场设计强调空间的综合性和多样性,鼓励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共同使用,增加了解。使滨水空间不仅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更能发挥出实际的多元功能。

空间设计强调自然典雅、突出地方风貌,赋予明确而有意义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空间可识别性。设计中采用较为典型的跌落式空间组织方式,形成三层台地。靠近道路南侧为以乔木为主的林带,中间为以草坪和低矮灌木为主的“绿毡”,北侧滨水空间则为硬地间以植草砖的活动带以及木地板的滨水走廊。中间有较大的方形休闲空间,为日晷广场,以仿传统日晷雕塑为主景,辅之以现代灯光、喷泉,意喻传统与科学的结合,东部有以花架围合的圆形广场,中心铺地为苏州古地图,象征古城在当代得到了保护并获得新生。该广场南北轴线与桂花公园主轴线重合。广场向东延伸经新觅渡桥下至古觅渡桥止,古觅渡桥处处理手法与兴隆桥类似,为保护古桥保持现状地面标高,形成小型下沉广场,广场及踏步以草坪和块石铺砌。种植设计中,以桂花为基调树种,配合种植香樟、三角枫、罗汉松、白玉兰、合欢等植物,以起到烘托主题、围合空间的作用。

(2) "旧城堞影”节点

“旧城谍影”恢复了一段城墙,东西140余米,南北80余米,是对城墙遗址的延续,向前直到南园桥以西的土山,就是古城墙遗址。其上角楼,乃是整个区域的制高点,轻巧飞扬,完全有别于北京故宫角楼的雄浑庄重。

4.实习作业

(1)速写4幅,以反映苏州古城景观风貌为核心内容。

(2)评述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优劣处。

(谢爱华、王丽君编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45ae826c85ec3a86c2c506.html

《苏州古城风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