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
20021116日在我国广东省出现首例“非典”病例,20032月初已经在广东的中山、江门、深圳等地蔓延开来,广州出现了抢购消毒用品和板蓝根的风潮,接着在香港、越南、加拿大也出现被感染的病例。虽然直到4月下旬经过全球的许多科研人员攻关研究,确认“非典”是由新的冠状病毒的感染引起,但是对这起具有恶性特质的新型传染疾病在3月中下旬应该已经有所认识,如果当时采取果断措施,“非典”就不会在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地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非典”的第一个病例出现在广东,但是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广东甚至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影响。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的交往,发生在我国的疫情会影响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同样,将来爆发在国外的新的、不明原因的传染病也有可能传播到我国来。
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9.9%的高位增长让世界为之击掌,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却将中国人经济发展的自我陶醉中拉了出来。不仅如此,不断蔓延的SARS病毒无情地吞噬着中国经济的健康肌体,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也因此在春天遭遇到了寒流。可喜的是,2003年全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出现意料中的下滑趋势,而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在此期间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典时期相关财税政策:
4月初,中央财政紧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研攻关等工作,安排专项资金31亿元用于第一阶段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4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中央预算总预备费中安排20亿元设立“中央财政非典防治基金”,专项用于非典防治有关工作。
429日,财政部与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非典型肺炎患者救治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对这部分人员中的“非典”患者实行免费医疗救治,所发生的救治费用由政府负担。
430日,财政部下发《关于中央部门调整2003年部门预算保障“非典”防治经费的紧急通知》,要求中央各部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治“非典”工作的要求,压缩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和出国费等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以保证“非典”防治工作需要。同时,为便于中央财政及时了解各地“非典”防治经费安排情况,督促各地财政部门落实资金,建立了资金调度机制和“非典”防治经费投入情况统计制度。
56日,中央财政再次预拨“非典”防治专项经费9000万元,对山西、内蒙古、河北等9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给予补助。据了解,这是中央财政自423日以来第三次下拨对地方的“非典”防治补助经费。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在内,中央财政已经拨付直接用于“非典”防治专项经费近9亿元。
51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紧急通知,对受“非典”疫情直接影响比较突出的部分行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200351日至930日期间对餐饮等行业减免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等15项政府性基金。
SARS疫情发生之后,中央财政安排了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在防治基金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到5月上旬,20亿元中用于支持地方“非典”患者和相关医疗设备、仪器购置3.9亿元,支持卫生部科研攻关、疫情监测等工作2000万元,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3.1亿元„„此外,在相继出台的减免困难群众“非典”病人医疗费用的紧急通知中,在一系列类似的措施里,财政对于公共卫生的支持落在实处。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支出也有显著增长。思考题:结合本案例分析:
1)财政扮演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急先锋”角色你有何看法?
2)除去本案例中医疗卫生支出外,请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思考我国在教育文化事业投入上,政府职能存在哪些越位与缺位。
案例7: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

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人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地位。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是为保证国用的充足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参考资料:《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黄天华编著
中国“三代”时期在财政上强调“量人为出,多有结余”原则,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其基本内涵不仅重视“量入为出”,而且强调“多有结余”,这种理财思想,是与当时国民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农业对自然的依赖一致的。事实上,在长期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以丰补歉,多有结余一直是国家必须遵循的治国理财之策。这与亚当·斯密时期提倡的“量入为出”思想,以及现代社会的“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财政思想均有本质的区别。但从不同时期的“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分析,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无不强调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限制,这对财政分配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稳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考题:历史上强调“量入为出”财政支出原则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04a0b8524de518974b7d3c.html

《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