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新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13 02:19: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南沙新区政府工作报告



  篇一:20XX年南沙区政府工作报告
  南沙区一届人大
  八次会议文件(3
  政府工作报告
  ——20XX32日在南沙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八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区长罗兆慈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南沙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XX年,南沙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南沙新区”等机遇,大力推进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建设滨海生态新城、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精心组织,积极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68亿元,增长17.08%;工业总产值1419.13亿元,增长23.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27亿元,增长38.81%;源于南沙地区的税—1
  收总额达234.85亿元,增长48.9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29亿元,增长25.29%;进出口总额100.55亿美元,增长62.96%
  20XX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我们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异成绩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五年间,我们大力弘扬“勇立潮头、艰苦奋斗、科学高效、敢于跨越”的南沙精神,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战胜了低温冰冻、超强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五年间,南沙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0%41.4%35.7%64.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市各区、县级市前列。预计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20万元。
  五年间,南沙临港现代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了一批对南沙现代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大型生产力骨干项目,形成了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港航物流、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精品钢以及以核电装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机、数控机床、园林机械等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临港现代产业初具规模。
  五年间,南沙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8.2亿元,推进市政道路、桥梁等城市配套建设项目152个,通车里程达213公里,初步构建起畅通、快捷的道路骨干体系,南沙作为珠三角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凸显。创卫、创模任务顺利完成,创文工作取得良好成绩,治污、治水成效显著。全区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达到空气质量一、二级标准,—2
  河道coDboD20余项环保指标均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指标要求。
  五年间,南沙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向均衡化、一体化、普惠化方向发展。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辖内三个镇已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标率实现100%,按“两相当”的要求提高了教师待遇,教学质量和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区、镇、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保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南沙中心医院、广州外国语学校、南沙体育馆、蕉门河社区运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一批基层文化、体育设施等民生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过去的五年,是南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临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辟新的发展领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产业集群。以打造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依托港口优势和重点园区,大力推动汽车、造船、精品钢、环保家电、核电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加快发展。20XX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860.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61.17%,是20XX年的27.7倍,—3
  年均增长94.32%。汽车整车和发动机项目相继投产并迅速发展,汽车制造业年产值突破700亿元,已形成年产50万台发动机和年产36万辆整车、占地约4平方公里的南沙汽车工业园,被列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年造船能力300万吨、单船生产能力30万吨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的造船和修船项目已投产,“新埔洋”、“中海兴旺”等大型船舶相继建成出坞,成为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国内首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压力容器在南沙成功制造。国内唯一LeD电视薄膜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烟酰胺生产基地、产能达1000/天的植物油精炼项目以及高压输变电设备、园林机械、造纸设备、数控机床、工程塑料、日用化工等一大批高端项目已建成投产。180万吨冷轧钢板、LeD芯片、环保节能家电、广州造纸基地环保迁建、电动工具、啤酒等一批重点项目正抓紧筹建,现代临港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发展了以现代物流为主体的港航产业。南沙港区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10510万吨级码头已建成投产,开通了欧洲、北美等外贸班轮航线21条、内贸航线8条,世界20大班轮公司已有17家进驻。全国最大的汽车专业码头——南沙汽车滚装船码头和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石化专业码头——小虎石化码头已投产。20XX年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1.2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25万标箱,分别是20XX年的3.53倍和6.04倍。南沙保税港区成为全国第5个、全省首个封关运作的保税港区,被批准为广东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XX年南沙保税港区进出区货值193亿美—4
  元,保税业务进出区货值13.3亿美元。
  促进了以旅游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高标准完成金洲商业圈的改造。建成滨海公园、滨海泳场、黄山鲁森林公园、蕉门公园、十九涌渔人码头、鸦片战争英烈墓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设施并对外开放,湿地游览区从3000多亩扩建至近万亩。成功举办了水乡文化节、妈祖诞文化旅游节、首届龙舟赛、绿道·水乡游、滨海欢乐节、荔枝节、玉米节等具有岭南风貌、水乡风情和南沙特色的节庆活动。20XX年接待游客3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五年共引进房地产开发项目38个,完成投资81.29亿元,建成商品房面积131.1万平方米,一批中高档商务设施和居住小区相继建成。20XX年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0.29亿元,是20XX年的2.55倍。
  推动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了22.9平方公里的慧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强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先后引进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基地。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6家,比20XX年增加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88.55亿元,是20XX年的10倍。全区授权专利数217件,比20XX年增加97.3%。五年来,区财政共投入1.35亿元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东方电气、晶科电子、龙沙、沙伯等企业已研发出在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一批潜力大、效益高的—5
  篇二:20XX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XX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XX29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朱晓丹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2.4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一年来,我们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其成效如下:
  ()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面对贯穿全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各项预调微调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及时出台以重大项目拉动投资等10个方面稳增长措施,实施22项支持稳定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25项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具体举措,推动经济运行逐季企稳、稳中有进。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060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2.4%,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配增长8.8%10.6%
  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万亿元、增长15.9%。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92亿元。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280公里,跃居全国首位,实现全省联网收费"一张网"。韶赣、贵广、南广等铁路建成运营,新增铁路运营里程545公里、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乐广高速、阳江核电1号机组等72个项目建成投产。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等138个项目开工建设。启动西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投资结构优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5.9%、占比达66.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868亿元、增长23.3%;民间投资增长20.3%、占比达58.1%
  消费持续平稳增长。积极开展各类促进消费活动,大力推进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万亿元、增长11.9%。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消费增长点不断催生,信息消费规模约8600亿元、增长超过20%;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3万亿元、增长30.5%;快递业务量增长59%。健康、养老、体育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达9227亿元、增长12%
  进出口总体平稳。克服国际市场低迷和高基数异常因素影响,实现进出口总额1.08万亿美元、降幅由一季度的-23.1%收窄到-1.4%,其中出口增长1.5%。贸易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38.6%,服务进出口增长5%,加工贸易“委托设计+自主品牌”方式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66.2%。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认定10家省重点培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量占全国近七成。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16个,实际利用外资268.7亿美元、增长7.7%。推动企业"走出去",对外协议投资增长138.2%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减免国家和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中省级收入部分,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5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贷款8935亿元,
  融资规模达1.5万亿元。积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201家、增加20家。强化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3.2%,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54%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3%,粮食产品稳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家禽业克服h7n9疫情影响快速恢复。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60%。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570家、农民合作社3.1万多家、家庭农场3.75万多家。完成537.6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50条中小河流治理、42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农村金融八项措施全面启动,率先探索"政银保"金融支农,涉农政策性保险扎实推进。"三防"和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成功应对"威马逊"等超强台风,实现人员零死亡。
  ()全面深化改革扎实起步,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新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9项,抓好国家下放事项的接、管、放。制定并公布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公开46个省直单位694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公布首批11个省直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开展省市县纵向权责清单试点,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加快推进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省直部门8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7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珠三角所有镇街开通网上办事站。全面铺开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企业及其注册资本分别增长41.4%121.2%。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以及向社会转移职能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经济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探索率先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入开展预算管理、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资金管理、政府公共资源公平配臵等改革。珠三角金融
  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农信社改革重组、村镇银行培育发展等取得新成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价格改革扎实推进。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加强对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国资与民资对接活动。启动省属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珠三角和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有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开放合作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我省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作出规划部署,成功举办首届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家批准。与欧洲、北美、东盟、非洲等加强经贸、科技等交流合作,新设立6个驻境外经贸代表处和17个驻海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新增国际友好城市17对。粤港澳合作深入推进,对港澳开放153个服务业门类,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备案金额达698亿元。侨务引智引资、华商合作等取得新成效,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获批设立。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三个一"通关模式全面推开。粤台合作不断深入。联合港澳成功承办第十届泛珠大会,泛珠合作进一步推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2.4%,技术自给率提高到71%。启动实施新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二位。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保护指数和环境指数均居全国首位。发展新型研发机构120多家,建成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600多家、技术创新联盟100多家、标准创新联盟167家。新增9973首席科学家项目,新增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东。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746.249.1。工业增加值增长7.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48.1%25.7%。推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首批总投资331亿元的13个项目开工建设。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制造和应用取得新进展。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8.4%。金融业增加值4724亿元、增长12.5%。海洋生产总值达
  1.35万亿元、增长13.8%
  信息化水平继续提升。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光网城市"工程,新增光纤入户357万户,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进一步扩大。通信基础设施产业联盟成立。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国家数据中心和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相继建成。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8.5%
  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深入推进。实施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依托高新区、专业镇建成一批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中小科技企业征信中心。新增境内上市公司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9家,前海、广州、广东金融(:南沙新区政府工作报告)高新区3大区域股权交易平台累计挂牌企业超过6000家,实现直接融资99亿元。广州、佛山、东莞民间金融街有效运作。各类备案私募基金规模近3000亿元,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引入保险资金新增规模全国领先,科技保险试点稳步推进。
  ()加大统筹发展力度,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取得新进展。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61.8%53.1%30.3%"九年大跨
  篇三:20XX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XX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XX29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长朱晓丹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2.4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一年来,我们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其成效如下:
  ()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全力以赴稳增长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面对贯穿全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各项预调微调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及时出台以重大项目拉动投资等10个方面稳增长措施,实施22项支持稳定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25项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具体举措,推动经济运行逐季企稳、稳中有进。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060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2.4%,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配增长8.8%10.6%
  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万亿元、增长15.9%。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92亿元。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280公里,跃居全国首位,实现全省联网收费"一张网"。韶赣、贵广、南广等铁路建成运营,新增铁路运营里程545公里、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乐广高速、阳江核电1号机组等72个项目建成投产。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等138个项目开工建设。启动西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投资结构优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5.9%、占比达66.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868亿元、增长23.3%;民间投资增长20.3%、占比达58.1%
  消费持续平稳增长。积极开展各类促进消费活动,大力推进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万亿元、增长11.9%。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消费增长点不断催生,信息消费规模约8600亿元、增长超过20%;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3万亿元、增长30.5%;快递业务量增长59%。健康、养老、体育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达9227亿元、增长12%
  进出口总体平稳。克服国际市场低迷和高基数异常因素影响,实现进出口总额1.08万亿美元、降幅由一季度的-23.1%收窄到-1.4%,其中出口增长1.5%。贸易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38.6%,服务进出口增长5%,加工贸易“委托设计+自主品牌”方式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66.2%。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认定10家省重点培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量占全国近七成。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16个,实际利用外资268.7亿美元、增长7.7%。推动企业"走出去",对外协议投资增长138.2%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减免国家和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中省级收入部分,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5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贷款8935亿元,融资规模达1.5万亿元。积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201家、增加20家。强化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3.2%,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54%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3%,粮食产品稳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家禽业克服h7n9疫情影响快速恢复。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60%。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570家、农民合作社3.1万多家、家庭农场3.75万多家。完成537.6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50条中小河流治理、42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农村金融八项措施全面启动,率先探索"政银保"金融支农,涉农政策性保险扎实推进。"三防"和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成功应对"威马逊"等超强台风,实现人员零死亡。
  ()全面深化改革扎实起步,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新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9项,抓好国家下放事项的接、管、放。制定并公布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公开46个省直单位694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公布首批11个省直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开展省市县纵向权责清单试点,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加快推进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省直部门8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7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珠三角所有镇街开通网上办事站。全面铺开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企业及其注册资本分别增长41.4%121.2%。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以及向社会转移职能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经济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探索率先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入开展预算管理、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资金管理、政府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等改革。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农信社改革重组、村镇银行培育发展等取得新成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价格改革扎实推进。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加强对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国资与民资对接活动。启动省属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珠三角和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有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开放合作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我省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作出规划部署,成功举办首届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家批准。与欧洲、北美、东盟、非洲等加强经贸、科技等交流合作,新设立6个驻境外经贸代表处和17个驻海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新增国际友好城市17对。粤港澳合作深入推进,对港澳开放153个服务业门类,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备案金额达698亿元。侨务引智引资、华商合作等取得新成效,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获批设立。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三个一"通关模式全面推开。粤台合作不断深入。联合港澳成功承办第十届泛珠大会,泛珠合作进一步推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2.4%,技术自给率提高到71%。启动实施新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二位。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保护指数和环境指数均居全国首位。发展新型研发机构120多家,建成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600多家、技术创新联盟100多家、标准创新联盟167家。新增9973首席科学家项目,新增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东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746.249.1。工业增加值增长7.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48.1%25.7%。推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首批总投资331亿元的13个项目开工建设。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制造和应用取得新进展。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8.4%。金融业增加值4724亿元、增长12.5%。海洋生产总值达1.35万亿元、增长13.8%
  信息化水平继续提升。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光网城市"工程,新增光纤入户357万户,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进一步扩大。通信基础设施产业联盟成立。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国家数据中心和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相继建成。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8.5%
  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深入推进。实施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依托高新区、专业镇建成一批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中小科技企业征信中心。新增境内上市公司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9家,前海、广州、广东金融高新区3大区域股权交易平台累计挂牌企业超过6000家,实现直接融资99亿元。广州、佛山、东莞民间金融街有效运作。各类备案私募基金规模近3000亿元,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引入保险资金新增规模全国领先,科技保险试点稳步推进。
  ()加大统筹发展力度,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取得新进展。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61.8%53.1%30.3%"九年大跨越"63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南沙新区新签项目投资总额超4500亿元,前海新区入驻企业超2万家,横琴新区分线管理正式封关运作,入驻企业达7363家,一批金融、产业创新政策在三大平台落地。珠三角地区工业技改投资超过1000亿元、增长34.2%,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19家、增加4家。编制完成珠三角全域规划纲要,科技创新、生态安全等一体化加快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
  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效明显。粤东西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和珠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增3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和连山、南澳两县通高速。产业园区加快扩能增效,40个省产业园新建成项目275个、在建项目979个、新签约项目59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当地工业比重提高到16%。实施一批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项目,新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设立121亿元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13个市签订股权投资协议。全面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帮扶资金达43亿元,引进产业项目990个。13个县(市、区)纳入国家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扶持范围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编制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序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增3万名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覆盖率预计分别达87%60%。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6100公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全省投入扶贫资金75.4亿元,实施贫困村扶贫项目2.6万个、贫困户扶持项目58.8万个,有劳动能力的18.8万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5220元。完成10万户农村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扶持"两不具备"村庄1.28万户搬迁安置。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用海不断强化。实施"十二五"后半期节能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预计可完成节能年度目标,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其中化学需氧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完成电机能效提升370万千瓦,新增649.5万千瓦现役燃煤火电机组完成降氮脱硝改造、496万千瓦取消脱硫烟气旁路,淘汰燃煤小锅炉1962台,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任务,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9万吨,新增绿色建筑163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三旧"改造取得新成效,累计实施改造面积24万多亩。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用海行为更加科学规范。
  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行动计划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汕头贵屿环境整治等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3.6%。全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保持100%达标,珠三角地区pm2.5下降10.6%pm10下降11.4%,全省平均灰霾天数下降6.62%,总天数为20XX年以来最少。
  生态建设有效推进。编制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750公里,完成森林碳汇工程造林355万亩。扩大省级生态公益林750万亩,增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210个,森林覆盖率达58.69%。率先开展生态控制线和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新增社区体育公园207个、新建绿道约2000公里。开展美丽海湾建设试点,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全省各级财政收入1941亿元,其中省财政收入784亿元、增长15.6%,在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住房等领域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快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创强争先,教育强市、强县、强镇覆盖率分别提高到57.1%63.4%80%。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60%,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1.2%。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标准提高到人均700/月。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取得新进展。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XX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文化惠民水平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涌现一批新成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现100%覆盖。药品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顺利运行。切实加强登革热、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控工作。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快。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妇儿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体育产业发展提速,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我省运动员在仁川亚运会取得优异成绩。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完成我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人防、地质、气象、地震、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d6ab9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1.html

《南沙新区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