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人物分析讲稿

发布时间:2013-09-21 23:42: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 创作背景

1、 素材来源:

复活》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期的代表作。小说以两份真人真事为小说素材,第一个素材是科尼检察官提供的,他说有一天有位上层社会的年轻人把一封信交给他,希望他帮忙把这封信交给狱中一位芬兰的妓女罗扎利亚·奥尼,而罗扎利亚被控告从一个喝醉酒的“客人”那里偷了100卢布,然后把钱藏到女主人那。第二个素材是卡拉布切夫斯基提供的,内容是关于一个陪审员出于自己的社会观点,要求法院允许他娶一个素不相识的16岁妓女犯人为妻的真实事实。托尔斯泰对这两份素材非常感兴趣。他以此写成道德教诲小说《柯尼的故事》,但初稿完成后,作家自己并不满意,所以这部作品一度被搁浅。

2、 社会现实引发作者自身世界观激变

托尔斯泰在参加了赈灾工作后,他清醒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深刻地体会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巨大鸿沟。农民的贫困是由土地私有制造成的,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揭露批判现存制度上。他的世界观也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他的创作更深刻地反映了宗法制农民日益增长的抗议和愤怒情绪,批判那个他所憎恶的社会。同时,他又将自己的思想即托尔斯泰主义植入这部小说中,这就使最初《柯尼的故事》演变成了《复活》这样一部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政治倾向的伟大长篇小说。

二、 故事梗概

小说的开端采用倒叙的手法,首先是写在法庭上的一幕,一位名叫玛斯洛娃的妓女因被控偷钱而遭到审判,作为陪审员的涅赫留多夫公爵看到玛丝洛娃后十分震惊,甚至害怕,因为它认出了玛斯洛娃就是他姑妈家的婢女卡秋莎。随之,聂赫留朵夫开始回忆起他和卡秋莎的往事。十六岁那年,聂赫留朵夫来到姑妈家度暑假,他爱上了纯洁美丽的喀秋莎,当时,他们的爱恋十分单纯。两年后,已经在上流社会腐败生活熏陶下堕落了的聂赫留朵夫再次路过姑妈的庄园时,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只塞给她100卢布,自己就到部队去了。被抛弃的玛丝洛娃此后开始了惨不忍睹的生活。她怀孕了,被主人赶出家门,接着先后在警官、林务官家当使女,或被纠缠或被强奸,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沦为妓女。如今又因受一起人命案牵连,受到法庭审判。聂赫留朵夫看到由于自己的罪孽而堕落的玛斯洛娃,良心深深地受到了谴责,决定为被诬告的玛斯洛娃奔走伸冤。他找到审判庭长,希望撤销原判。遭到拒绝后,他又遍访社会名流,在城市间来回穿梭,不辞辛苦地为上诉做着准备。然而正如意料中的那样,上诉失败了。于是他放弃土地,将其分给农民;抛弃优越的贵族生活,陪着玛斯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途中,他又极尽所能地帮助那些根本无罪的囚犯,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地感动着玛斯洛娃,开始不自觉地为他改变着:慢慢地开始听他的话,逐渐地学会了保护自己,并且戒掉了抽烟、酗酒的恶习。她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她最终拒绝了他的求婚,而同深爱她的革命者西蒙松结合,聂赫留朵夫也从《福音书》中得到启示。从而使得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三、人物分析:

(一)聂赫柳多夫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思想探索者,是托尔斯泰所谓“忏悔贵族”形象的发展和总结。

作为艺术典型,聂赫留朵夫身上最突出鲜明的特征就是深刻的内省和精神的觉醒。具体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大学生活时期从军以后重遇喀秋莎

大学生活时期:(精神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热情、诚实、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进步青年。表现在两点:一是他在对待土地问题上,受英美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正义不容许有土地私有”,同时他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200亩土地发给农民。二是,在对待爱情问题上,他显得十分纯情,没有任何邪恶的杂念。他说过;“如果梦见女人,那个女人必定是他的妻子。”他从内心真诚地爱着卡秋沙,但他没有在肉体上占有她的欲望,而且一想到居然能够跟他发生那样的关系,反而害怕。

从军以后:动物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上流社会的腐败风气腐蚀了他,他成了一个奢靡、腐化的堕落贵族。他与当时的大部分贵族一样,过着花天酒地,放荡淫逸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寄生生活方式下,使得“动物的人”在他的身上占据了支配地位,才使得他干出了诱奸玛丝洛娃的罪恶勾当。而呢赫柳多夫的罪恶正是贵族阶级罪恶的一种典型化,天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客观上真实揭示了内赫柳多夫性格形成的阶级原因,也通过这个人物对这个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重遇喀秋莎:精神的人终于战胜动物的人)这是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重墨所在。在法庭上重遇喀秋莎后,他受到极大的震动,面对这个被自己推向火坑的妇女,他开始深刻反省。精神的人一旦复活,聂赫留朵夫就用全新的观点观察起社会、社会制度、法律和宗教。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的过程中,他的世界观开始变化,这个人物的复活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自己十年堕落生活的否定 
多年的荒唐生活使聂赫留朵夫厌倦,他意识到自己和阶级的罪孽深重,因而经常自省,进行“灵魂的扫除”,寻求摆脱精神困境的出路。恰在此时,他重见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对玛丝洛娃的态度几经反复,内心进行着多次复杂的矛盾斗争。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其实也正是作者世界观转变初期矛盾心情的体现。这一变化过程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即由企图开脱到良知逐步发现。 

这一层次的现实根据源于玛丝洛娃对他丑恶行径的不断揭露和谴责。“我是苦役犯,是窑姐儿……您是老爷,是公爵,你用不着更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你在尘世的生活力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我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张肮脏的肥脸!你走开!走开!”这一阵斥责触动了他的觉醒。

第二层次:对自己阶级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否定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是沙皇俄国罪恶的愤激的抗议者和见证人。他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述,从外省到莫斯科、彼得堡,最后又陪同玛丝洛娃踏上流放西伯利亚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俄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们。他知道了监狱的黑幕、司法机构的腐败、政府机关的暴虐,目睹了广大人民的苦难,通过与西蒙松等一些革命者政治犯的接触,他逐步认清现实,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过,从而痛下决心跟自己的阶级决裂。他为犯人的非人道待遇呼吁,为无辜者力争释放出狱。这一切唤起他精神觉醒,使他终于从统治阶级中分裂出来,“精神的人”“复活”了。

这一层次的现实根据是他对整个社会制度及阶级本身的思考。  
第三层次:抛弃旧生活,走向以上帝意志为生活目的的道路 
在玛丝洛娃拒绝他的求婚,决定与西蒙松结婚时,他一度十分痛苦,但他最终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精神皈依。他一心做基督的忠实仆人,在主的意志里找到了救世药方和自己生活的意义,得到精神复活。他得出的结论是:改造社会只有靠对仇敌宽恕,对一切人仁爱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即: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一套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教。托尔斯泰借助聂赫留朵夫这个人物完成了他思想的探索历程,全面宣扬了他的宗教——托尔斯泰主义。但是,聂赫留朵夫的觉醒毕竟是有限度的,他虽然一步步背离了本阶级,并决心把土地、财产分给农民,过平民化的生活,但他终究未能真正归附人民,而只是在精神反省、“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皈依了《福音书》。 

这一层次的现实根据是他对改造社会方式的探索和对社会出路及人生目的的思索。 
如果我们将托尔斯泰以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与他和俄国十九世纪文学史上优秀贵族分子的典型形象对比,如《叶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贵族之家》里拉夫列茨基等,发现聂赫留朵夫有其自己的时代特征与进步意义。他既概括了19 世纪末期俄国一部分进步贵族人士的思想特征,也包含了托尔斯泰自己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特点,如:否定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封建特权;否定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再将这一形象与托尔斯泰作品中含有作者自传性人物进行对比,如作家自传三部曲里的尼考林卡、《哥萨克》里的奥列宁、《战争与和平》中的比埃尔、《安娜可列尼娜》里的列文等,我们可以发现他与这些自传性人物又有质的不同,他的探索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达到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的地步,而且最终与贵族阶级决裂了。这标志着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聂赫留朵夫的形象比托尔斯泰以前塑造的任何一个形象,都具有更为深刻强大的讽刺意义和批判力量。 

(二)被侮辱损害者的形象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是作者笔下第一个平民出身的主人公,当时社会条件下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首先,从这个女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其次,可以感受到作者给予她以深厚的同情和关注,把她作为正面人物重点刻划,这正是作者世界观转变的表现,体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从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来看,女主人公经历了“纯洁、堕落、复活”三个阶段。

A.纯洁 
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美丽、纯洁,热爱她所生活的世界上的一切。她天真、乐观、热情、憧憬美好的生活。眼睛黑得象野李子一样,脸上快活得发光,那旺盛的生命活力令人看上一眼就会心神怡荡。她的出现好象拨开乌云而出现的太阳。但严酷的社会现实很快击碎了她的幻想。作为一个女农奴和一个吉普赛人的私生女,玛丝洛娃从小就过着一半是奴婢、一半是养女的生活,在遭到花花公子聂赫留朵夫诱奸并怀孕后,她被她的养母(女主人)赶出家门,接着先后在警官、林务官家当使女,或被纠缠或被强奸,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走投无路,沦落青楼,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B.堕落 
她从受到聂赫留朵夫欺骗时开始,再不相信人世间有什么善良的事了。“她想借此报复诱奸她的人,报复店员,报复一切欺压她的人。”长期的妓院生活使玛丝洛娃变得轻佻麻木,产生了职业的病态而畸形的自豪感。在六年多的接客生涯中,她完全被酗酒和淫荡的生活所摧残。她常常感到苦闷无告,于是酗酒、吸烟,以解脱苦闷、麻醉自己。她脸上显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她的堕落实质上是对迫害她的贵族社会的血泪控诉。 
C.复活 
即使成为社会牺牲品时,应该说,女主人公也没完全丧失她的善良的品性和反抗精神。由于错误的审判,使她糊里糊涂被判了四年苦役,在狱中,她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不管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她对人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先前卖弄风情的迹象了 当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要求和她结婚,玛丝洛娃痛斥他的伪善。这时的玛丝洛娃那颗被麻木的心灵已开始复苏,她的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后来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她逐步恢复了少女时代的情怀,不再抽烟、酗酒,不由自主地按聂赫留朵夫要求去做,接着受到革命者西蒙松的薰陶,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走上道德自新复活之路,她又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不让他与一个女囚犯一起受苦,她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把自己的命运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精神层面的复活。 
在没有与聂赫留朵夫结合这一问题上,是因为“她知道同他结婚会使他不幸。”她不想拖累和毁灭聂赫留朵夫,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爱说明了玛丝洛娃开始“复活”了。玛丝洛娃精神最终完全“复活”的内因是她的阶级出身,这决定了她有善良的天性和普通人民的爱。因此, 从玛丝洛娃身上,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托尔斯泰主义思想。

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 
集中概括当时社会中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身世是个平平常常的故事。从而对沙皇专制制度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喀秋莎·玛丝洛娃形象丰满、真实,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女性画廊中独具一格。其典型意义也是深刻的。作品正是通过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 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列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1b333d10a6f524cdbf8513.html

《《复活》人物分析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