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2019-03-14 12:34: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

什么是讽喻?讽谕者,意激而言

讽喻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情景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

讽喻的方式:

讽喻的使用灵活,散文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还可以通过整篇的语言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讽喻诗则还可以通过对外物或情景的描绘,来达到讽喻的目的。

讽喻的目的,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其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几乎都表现了卿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之情。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

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如高中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如柳宗元的《黔之驴》。

【习题设计一】

题所居村舍 杜荀鹤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1、有人说,此诗首联末尾当点问号“?”,对此,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可以。用“?”表示反问。家里的人都被征兵走了,官府征收的税款就宁肯少收一份了?增强了讽喻、控诉的色彩。故此可以改。

不可以。从本诗整体风格来看,属于直陈式纪实诗歌。用“?”,虽然可以增强了控诉色彩,却破坏了诗歌的整体风格。所以不宜改动。

2、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怎样用讽喻手段来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

作者不直接写连年征战抓丁,百姓家中已是十室九空,而是借描写村庄的情景来表达:到了夏天,因为村寨中无人,桑树疯长,却无蚕来织锦。到了春耕时节,田野荒芜,耕牛都被犒劳了军士。

【知识链接】

杜荀鹤(846904),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篇有一部分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状况,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历史背景】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战乱频仍,大唐国势江河日下。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系行将崩溃的统治,统治者加重赋税,贪官污吏乘机横征暴敛,残酷剥削人民。战乱、租税、酷吏三害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荀鹤的讽喻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民生疾苦,描绘出晚唐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百姓的惨淡人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判性。

【习题设计二】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春不雨”“秋早霜”是百姓断口粮的原因,作者以此作为诗歌开篇,有什

作用?

参考答案

①“春旱秋霜”是“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的原因。主人公因为年终家中

没有口粮,就到田中采摘地黄,希望以此换取一点粮食度日。

诗人用平平淡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却激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2、老百姓辛辛苦苦采摘来的地黄,最后做什么用了呢?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作者又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呢?

参考答案

1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 ,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 ,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地黄只是给马做补药。

2)反映的社会现实: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粮食吃,并且长得骠肥体壮。

3)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平直叙述,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知识链接】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白居易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

【习题设计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了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题目设计:

作者站在骊山上,描写草萧疏、水萦纡,树林烟锁迷离,意图何在?

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往日繁华的宫殿,今日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一片萧条,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喻,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便奢侈挥霍无度,也难逃灭亡的结局。

 2)好处一是更形象、直观的描摹出萧条冷落的情景,增强对比性;二是增强感时伤怀的情绪,对表达情感有渲染的作用。

【知识链接】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选入了高中教材,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隐喻社会现实,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习题设计

芙蓉 吕本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题目设计:

木芙蓉屡屡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屈原《楚辞》有:“采薜荔含水中,

擘芙蓉兮木末”。两首小诗分别表现了木芙蓉什么高洁的品质,隐喻了怎

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吕诗描绘了木芙蓉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也开得艳丽,并遵循自己的

花期,遵循自己的规律开放、凋零,并不是借助了东风的力量。隐喻了性情淡定而洒脱不为外物左右,保持自我节操的人生态度。

范诗冒着秋日的微寒,木芙蓉傲然怒放。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隐喻作者虽然思乡、孤独,但却乐观豁达、意气风发。

【知识链接】

吕本中,南宋诗人,道学家。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以忤秦桧罢官。晚年深居讲学。其诗歌成就后期反映了南渡前后的社会现实,深沉悲慨。

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习题设计

半野园图记 清·刘大魁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君之乡人有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画者为图,而介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jǔ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劫夺之为者乎?然则,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 误,消磨。

B余数从杭君 过,经过。

C画者为图 工:擅长。

D西子湖之胜于天下 甲,第一。。

(答案:选B 过,拜访。)

2、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对的一项:

A陈君和杭君两个人都很喜欢“半野园”。为了留个纪念,陈君请人为他画画,而杭君则请作者为他写文章记录留念。

B“半野园”乃是前相国陈说岩的故居,他去世后,园子虽已改为他用,但风景依旧。

C作者写本文之意图是讽喻陈君的为人,虽是读书人,却不甘心居陋巷,见到美丽的花园,就羡慕并且想得到。

D本文特点是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作者借助读书人杭君对华美的花园歆羡不已的的态度,委婉批评了读书为享乐的人生态度。

(答案:选c 讽喻的不是陈君一个人,而借助陈君对半野园的态度告诫天下读书人,一旦得到功名,要想着如何为国家做贡献,不要总想着满足私欲。)

3、翻译:

1)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

翻译:虽然是这样,为官的人应当清贫,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也应当满足了

2)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翻译:如果这样,陈君他羡慕相国的家业却不羡慕相国为国家做的贡献,也是可以的啦!

【知识链接】

刘大魁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论文偶记》一书,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性,他说:"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他极重文的神气,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姚鼐均系安徽桐城市人,故名。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参考译文:

半野园,是离世的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陈相国已经离世,到现在十几年了,半野园已经荒废成为别的用途。但是园中鲜花草木的荟萃聚集,就足够用来消磨时光;栏杆门栏的曲折迂回,就足够用来抵御夏天闷热的雨水而生成清凉的微风;亭台楼阁的高大迥异,就足够用来牵引出西山的凉爽空气,就象相国在的时候一样。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朋友杭君一家许多人来到京师,暂时住在半野园里。我数次到杭君家做客,环顾(多次)来认识半野园的大概情况。而在这个时候,杭君的同乡中有一个陈君,也暂时住在这里。不久之后,陈君就要到粤西去任官职,但是不能忘怀这个园子,就命令擅长画画的人为这个园子做图,并且通过杭君邀请我写文章来记录下这个园子。

天下的山水,大多汇粹聚积在东南边,但是京师的车马喧嚣,做客游玩的人常常萦绕着郁闷的情感,不能无视对故土的思念。陈君的家在杭州,西湖之美景天下第一。放弃它们而来到京城,他应该是不屑于这个园子的;但是徘徊留连它到了不忍心离开,那么陈君对于为官之道,他一定有不同于一般官吏的为自己着想的想法。虽然是这样,为官的人应当清贫,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也应当满足了;偶尔到了富贵的家园中,看见了亭台楼阁、栏杆门栏、鲜花草木的美丽,心中高兴并且十分羡慕。有一天得志的时候,想要放纵一下自己的欲望,就到了剥削百姓民生而不闻不问(的地步),这和那些闯进票号拦路抢劫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这样,陈君他羡慕相国的家业却不羡慕相国为国家做的贡献,也是可以的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dd9ed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08.html

《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