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改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河北金融学院

2016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名称:大学生支教过程中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保定高校为例
学校名称:河北金融学院学科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团队名称:大学生支教调研团队
作者姓名:彭梓涵、张艺、牛晶、张昊、崔茜、谢宇坤作者学历:本科

大学生支教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保定及周边高校为例
一、保定大学生支教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支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当今的大学生支教主要分为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两大部分。针对长期支教,主要是响应国家三支一扶、走进基层的号召,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也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而针对短期支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很多高等院校响应教育部提出“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号召,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扶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大多数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投身到支教活动中,但由于短期支教体制不规范等原因,迅速发展的短期支教行为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带到农村,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的问题。
截至2013年,近百名保定学院毕业生赴新疆、西藏、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参加基层教学,其中数十人扎根西部。他们像一颗

颗种子,把保定青年的志愿服务精神播撒到全国各地。用岁月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青春历程。2003年,2004年……2014年,保定学院共有百余名毕业生怀揣梦想背起行囊,奔赴新疆、西藏、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等条件艰苦的地区,2014115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报道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光明日报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代表回信,对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勉励更多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2014718日,保定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与河北农业大学16位学生和华北电力大学3位学生一同开展了“爱心手拉手,助学心连心”活动。2015720日,网易河北保定曾报道了“保定大学生爱心助学乡村支教志愿者车队百里相送”一文。730日,小编走访了在保定涞源上庄乡西泉头村和南阳峪村支教的19位爱心助学大学生。这些来自河北农业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生,已经开展了12天的支教活动,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等40个单位被授予“保定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学生宣讲团优秀组织奖”,吴学飞等40名教师被授予“保定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学生宣讲团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高畅等482名同学被评为“保定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学生宣讲团先进个人”。获奖代表分别领奖并先后发言。会上还对2014年驻保高校“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征文和微博征文比赛获奖者进行了表彰。

刘教民表示,今年将继续组织开展“中国梦·学子行”主题实践活动和“善行河北·立德树人”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努力成为“善行河北”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全省将挖掘和选树一批像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这样的典型,引导更多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
据调查显示,保定大学生支教活动主要来自于大学生社团、校级组织招募、社会爱心力量志愿者招募等多种渠道。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以学校社团形式招募;在支教前期,由于要备考等原因,团队准备往往不足半月;90%的支教团队每年会更换支教地点。此外,56%的支教团队每次支教超过15人,出现了学生少,志愿者多的情况。支教教学的具体内容往往是学生下一学期要学习的内容,有88%的团队采用的是边教边备课形式,而支教老师主要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社会实践经验尚浅,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支教很流行,只是去尝试;一部分人只是为了完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在校老师表示:大多数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往往站在讲台上,不知道如何更好将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对于课堂纪律也没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更多的是与学生互动游戏,而缺乏系统的教育。同时,调查结果表明:支教大学生中有90%左右只参与过一次支教,并且支教后基本不再进行后续追踪或继续参与支教。

一、分析当今大学生支教中出现的问题

1自身方面1.1自身素质问题
1.1.1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性不强,而支教地各方面设施条件、食宿条件不佳,对此有些大学生表现出了不满情绪,向支教地学校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语言问题、生活条件和不同风俗习惯也是支教者需要克服的问题。“抛开艰苦的自然条件不谈,单是且末与家的距离就足够让这些孩子的家长不舍。”保定学院党委宣传部李洪老师说。
1.1.2自身定位不清晰,合作意识淡薄。在支教过程中,出现以“奉献者”自居的大学生,在与当地教师交往过程中,将自己置于优越者的地位,以来自城市为骄傲,认为自身的教学水平较高,致使出现与当地教师交流障碍的现象,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的产生反感情绪。浪费受援学生的假期时间,使他们没时间自学或者帮助家务。作为支教生的部分大学生把支教当做是任务,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支教观,他们认为支教完成就是支教结束,支教后也很少能保持同学生和受援学校的联系。
1.1.3知识储备不足,经验少。支教组织者没有注重对大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实施支教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打乱了受助者的正常教学秩序。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由于思想上相对保守,支教内容局限于知识教学,支教形式单一,创新意识不强。支教者自身表达能力、性格内向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增加了当地教师和学生

的压力。相当一部分支教者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学计划不合理,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按照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的方式开展,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范围,适得其反,使学生提不起兴趣,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
虽然知识教学是支教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支教学生很多都家庭状况不好,贫困闭塞,所以他们往往会出现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等情况,而大学生课上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不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
1.2支教动机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支教都是因为关注教育事业,有一颗公益心并且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及地区带去希望,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很多都是应学校要求“为了活动而支教”,有一部分大学生甚至是因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才去支教,更有一些缺乏责任的大学生仅仅是为职业生涯增添资历。大学生支教动机不纯,使得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形式主义严重,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大学生暑期支教工作是形而上学的。缺乏实际意义,对教学思维开拓及认知提高收效甚微。2外部因素
2.1教育机构。教育机构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沟通,有些受援地学校几乎每年要接收好几批支教大学生,而有一些偏僻的小学没有大学生前往,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有的学校会因为毕业需要,

规定支教会加学分,使得大学生支教活动走过场现象严重,而他们在受援地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了捐东西、拍照片、搞活动上。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帮助支教地。
2.2政府政策。政府与教育机构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政府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支教与受教情况,社会的支持很少,只有政府基本补贴和企业的极少赞助,经费不足导致买不起教学用具。有些政策下放到下面各机构时,落实的不够到位,没有确保大学生支教规范化,保障支教大学生的权益。
2.3安全问题
2.3.1支教组织。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支教活动缺乏宏观统筹,没有做到按需分配;缺乏对支教的必要的激励机制。除了学校这一正规机构外,如今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第三方组织,更有少数假借支教名义的传销组织骗钱。
2.3.2文化习俗。了解当地是否为多民族融合情况,是否有民族矛盾,少数民族是否有文化上的忌讳,尊重地方风俗习惯。2.3.3人身财物安全。部分支教地的民风存在问题,威胁到支教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农村人烟稀少,离医院远,发生疾病时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一些平常的小病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能回导致严重的后果,象患急性阑尾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易导致穿孔,则有生命危险;被毒蛇咬伤,马蜂蛰伤和食物中毒等,预后效果与抢救时间有直接关系。降温,降雨,坡地,急流,密林,蚊虫,水蛭,毒蛇,也都时刻危急我们的健康。支教者自我防范和自救自护

能力也有待提高。参加西部计划的徐建旺同学表示:“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着徐建旺和他的同学们,头痛欲裂、呼吸困难……。”
3、预期结果不理想。很多大学生都是带着满腔热情去支教的,但部分大学生回来时表示,支教未能完全达到自己的预期结果。于现在支教活动的主体是大一大二学生,这也就决定了,大多数支教者不可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大多数执教者的支教目的是丰富社会阅历,这也就决定,支教活动的后期持续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参与持续性不强。虽然自己的经验和对当地的了解不够充足,但是仍然认为自己能够将支教活动做好,这显示出志愿者盲目乐观,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志愿者虽然备课很详细,上课前信心百倍,但是在授课中仍然不能把握课堂,导致积极心受挫。
部分学校会对接受的学生进行“筛选”,老师们倾向于选“乖巧听话”的孩子们前来,这样虽然帮助了志愿者的教学,却刻意造成了支教课堂与普通课堂的差异,使得支教无法惠及一些“调皮”的孩子,从而容易造成他们对支教的抵触情绪。
支教社团、组织的管理问题,如没有严格进行支教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支教前与受援学校的联系沟通不当,没有做好志愿者与受援学校的桥梁工作;支教社团新老成员之间缺乏支教经验的传递。缺少对支教工作的组织管理跟踪评估,以及基于此的对支教工作调整。
支教时间短,人员更换频繁,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支教缺乏效果,反而导致受援学校的不配合。轮换制造成教学不稳定,加大了学生

的适应困难。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援方一时的困难,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一次性支教等支教严重缺乏连续性。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不难看出大学生支教所面临的问题分为三部分: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支教的预期结果不理想。
三、针对上述问题,本团队进行了原因分析如下:一)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1、自身素质问题
1)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
受传统教育制度的长期影响,部分学校和家庭的“应试教育”观念,导致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接收理解片面。大部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志重视书面成绩,轻视实践活动,这导致大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极易导致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由于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习观的影响,大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育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
2)家庭培养观念的影响
受到家庭培养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在支教过程中,支教地各方面设施条件、食宿条件不佳,部分学生并不能接收当地生活环境。而在支教过程中,没有真正把支教工作当作,对于独立的支教工作并不能很好的把握。
2、支教动机问题

1)支教的动机目的不明确
部分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支教这一行为的理解略有偏颇。凡事都从主观愿望和感情出发,或者对于支教工作只看见表面的现象,如自己愿望去参加支教或者对于去支教地有单纯的期待,并不考虑自身是否能够胜任、或者为何参与。主要因为当今的教育方式倾向于体系学习,对于课本知识之外的思考活动较少,大学生经过长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适应的能力。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1、教育机构方面1)功利色彩突出。
部分教育机构倾向于学业竞争,轻视实践活动,“学历至上”主义注意的影响使得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这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支教时缺乏应变能力,也影响了支教活动的效果甚至导致活动背离最初的目的。2)教育观念缺失。
部分学校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轻视情感的教育,从而导致德育不进入感情的深度,也导致学校易形成不良风气,这对大学生支教过程中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3)接受支教地区的学校存在管理问题。

部分支教地对于支教行为的认识并不准确,比起接受人员帮助更倾向于资金的援助,这也在根本上导致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2、政府政策方面
1)支教地地方政府对于支教政策的解答问题
受支教地地方政府对于支教政策了解并不透彻,落实的接受支教行为存在主观能动性。大多数支教学生到达地区并没有受到受支教地的地方重视。
2)学校对于支教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有很多高校开展支教援助工作,但是学校并没有重视支教工作的结果,部分学生参与支教的原因是学分量化支持,而不是教育帮助的。3、安全问题方面
1)支教过程中面临的危险
支教地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设备老旧不齐全,而且药物也不多。然后个人原因就是因为大学生娇生惯养,身体条件差,抵抗力相对较差。
(2大学生可能误入传销组织
因为在校大学生年龄上较小,分辨能力弱,而且在学校还未步入社会心思简单防范意识差。

三)预期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支教一般都在寒暑假,占用了支教地学生们的休息放假时间,导致学生们没有学习热情,学习效率不高,支教地学校认为大学生支教对学生的学习作用不大,便不重视支教活动,不能积极配合大学生的行为,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在大学生自身方面还存在素质缺陷等因素,这同样导致支教工作难以落实。四、分析当今大学生支教中出现的问题
一)采取多种教师支教形式
1)应届毕业生可参加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2)应届毕业生,还可以参加有本省组织的志愿者支教活动,其实就是各个省仿照团中央的西部计划而在本省实施的。3)应届毕业生还可以参加本校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活动,一般是支教回来后就读研。
4)如果是在职的,可以参加团中央的“扶贫接力计划”一般是服务半年至两年
二)树立正确的支教理念
纠正从前对于支教的看法,建立健全的机制,将支教时间由短期发展到长期,进而加强对支教活动这一活动形式的重点建设。确立正确的支教理念,让权宜之计变成统筹谋略。这些问题的解决,除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统筹规划外,还需要各高校能携手通盘考虑实

习支教学生的安排,形成联动效应,这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某一地区受援学校可能同时有不同高校的学生,各高校带队教师如何安排?能否统一管理?这就需要我们随着实习支教工作的深化,加以研究解决。支教应立足于被支教方而不是支教方,支教的目的是实现师资质量的平衡的优质师资的共享,而不是量的调拨和表面的持平。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的重要性,要认真组织、加强领导。
三)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支教的意义
大学生要通过自身的体验,使自己对社会的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支教,大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信心。通过支教活动,大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激发大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加强对实习支教生教育教学管理和指导,建立有效的实习指导制度。使支教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入乡随俗”。在此次调查中,受援助支教地的村长、校长在提到大学生支教之际,总是面露难色地反映到在大学生支教活动期间,存在很多尴尬的问题,譬如支教者不习惯当地的饮食以至于总是浪费粮食,学生们习惯了多媒体多元化教学、较为正宗的英文发音,在支教者走了之后,反而不习惯随后当地的教学方式,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使支教者结合实际问题,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地传播知识。切实加强对实习支教生教学指导工作的研究,充分利用各种

教育资源,逐步建立由高校、受援地中小学教研机构和受援学校共同组建的实习支教生教育教学指导机构,并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共同承担对实习支教生的教育教学指导工作。高校每年要派出一定的指导教师,加强对实习支教生教育教学的指导。充分发挥受援地中小学教研机构在指导实习支教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作用,调动受援学校教师带实习支教生的积极性。通过探索和努力,尽快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实习支教生缺乏有效指导的问题。教学培训:指导大家写教案、如何授课,怎样讲出一堂生动的课,同时指导教师会结合以往支教重遇到的问题和大家交流,告诉怎样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怎样结合当地孩子的水平教学。在支教存在的问题中,我们提到支教地区会存在医疗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医疗知识培训,医学专业学生传播一些急救的小知识,让支教大学生了解在支教过程中常见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四)建立健全的政府宏观管理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的保障、管理、考核、激励约束机制需要依靠政府、高校及学生管理部门的力量共同构建。一是建议国务院提出要求,促进各级政府、社会、企业对大学生支教活动加大支持力度,促使大学生支教社会化。。二是建议教育部把从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取得的结果,纳入到对学校进行评估的观测点。三是建议高校把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任务,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能按时高质量的完成任务,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东西。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四是能够真正的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基层教育带来有效的建设发展。


五)拓宽经费投入渠道
增加筹集经费的形式,保障大学生支教的经济后备基础。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划拨专项实践经费。其次,各高校应根据计划安排,划拨比较充足的经费。政府要在经费筹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从单一拨款的方式转变为拨款、项目合作和寻求社会赞助等综合方式。
总之,大学生支教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贫困地区,对于农村孩子,对于大学生都是有利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支教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时间去慢慢的解决。我们需要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目前支教活动中的问题,探索大学生支教实践活动发展的新思路,为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支教之一形式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和造就当今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作出努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将会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支教活动制度,是支教活动顺利,完美的进行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d81d6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8.html

《大学生支教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