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10

发布时间:2019-08-24 01:51: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社戏》 10

1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预习内容

 1、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烂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怀恋,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对文中的乐趣也会感同身受。

二、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行家     絮叨   怠慢   凫水   家眷   皎洁 

 

撺摄   凫水     歌吹   蕴藻        漂渺   纠葛

三、             整体感悟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把握小说内容。

2  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并大声朗读。

提示:

小说描写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由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第14ZI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节到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分析研讨: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

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

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

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

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

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

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

五、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背过课下注释中较难理解的解词。

2、进一步理解课文,找出景物描写的语段并尝试分析双喜和六一公公的的人物性格。

 

 

 

  在湘潭县的韶峰山麓,有一个苍松翠竹环抱的小山冲,在那所南方常见的农家小院里,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18931226日,在韶山冲诞生的这位中国最伟大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奋斗,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任人宰割的历史命运,使贫弱苦难的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获得了新生……他将永远活在有良知的炎黄子孙们的心中。

  以下介绍文字来源:《中国韶山网》(www.china-shaoshan.com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一声婴啼,似长空闪电,洞穿一个多世纪至今如雷贯耳,一位伟人诞生于此--韶山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上屋场正是伟人成长的摇篮,她孕育了伟人的智慧和风采,这里蕴藏着多少神秘的过去,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如潮涌海流般到此瞻仰主席故居,寻找伟人足迹,流连于这人杰地灵的圣地 毛泽东故居位于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这是一幢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呈凹字形(俗称一担柴式)的农舍。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5间茅草房为邻居家,居中堂屋共用,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间。清光绪四年(1878年)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买下此地,经几辈人的努力,毛泽东父亲毛顺生将草房改成瓦房,增大为十三间半。毛泽东在上屋场度过了他难忘的少年时代。堂屋大门上端挂着邓小平1983年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贴金木匾。 这里依山傍水,枫梓山、象鼻山等山环护周围,青松郁郁,翠竹婆娑,前塘夏季荷花飘香,绿水莹莹,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南岸绿浪层层,整个山冲稻田依依重叠,春夏绿浪滔滔,一派田园景象。

  毛泽东的曾祖父毛四端(毛祖人)于1878年购置上屋场东边5间半茅草房(堂屋与邻居共用,1917─1918年由毛顺生扩建为13间半瓦房),先由毛泽东的伯祖父毛德臣居住,1888年,祖父毛翼臣(毛恩普)、父毛顺生、母文七妹从东茅塘迁于此。1893年12月26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毛泽东诞生在这里。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870─1920年),年轻时因家贫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种田兼做生意,努力发家,至1905年一家五口(即夫妻俩和儿子泽东、泽民、泽覃),有水田22亩。母亲文七妹(1867─1919年),为人宽厚慈祥,信佛,乐善好施。

  毛泽东在故居度过了少年时代,1910年秋外出求学。1921年春节,率领弟弟和堂妹外出干革命。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故居住了半年;1927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1月7日下午回到故居,9日离开。此后一别三十二年,至1959年6月25日才再度回乡,26日到故居。

  1929年,毛泽东故居被国民党湘潭县政府没收,1937年退还,由毛泽覃之妻周文楠、子毛楚雄等居住。1949年8月由湘潭县人民政府收回。于1951年2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5060年代,故居作了多次维修。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2日,改由邓小平题词。

  从厨房往东,便是横屋(为现代餐厅),屋内摆有方桌、板凳,再往里走进入毛泽东父母卧室,室内的方形架子木床、青色大布蚊帐和印花床单、棉被等物依依在目,这一切仿佛带您回到以往的岁月。东墙上的毛泽东父母遗像流露出先人的慈祥与坚韧的性格,相邻便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住房,房内陈设与父母亲卧室无异,简单朴素,床边的一盏桐油灯,曾伴随少年毛泽东渡过无数不眠之夜、寻求革命真理,东墙上有毛泽东三兄弟与母亲的合影,室内木楼上有一开口,1925年毛泽东就是在这木楼上秘密建立了韶山第一个党支部。

  从卧室来到天井,东边是摆放劳动工具的杂物房,均是湖南农村常见的一些农具、水车、蓑衣、风车、谷筛等,还有谷仓、牛栏、猪栏。据毛泽东回忆,当年父亲便教导少年毛泽东:毛家是靠劳动致富的。南边和西边是毛泽东的兄弟毛泽覃、毛泽民卧室,里面陈列了旧时的一些家具。走出故居,便是满眼的绿色,大自然的气息使人心旷神怡,让人领略到圣地灵气和岁月的记忆,伟人虽已远逝,但他的丰功伟绩永存,仿佛就象故居旁的青山绿水,仍然郁郁葱葱,永远印在人们的心中,世代相传。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资料(语文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常州市翠竹中学 薛涛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八、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教学目的 :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2):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实世界里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此指无边的天空。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摘下,取下。 

惆怅(Chou2 Chang4):伤感,失意。 

沉淀(dian4):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前飞越细小的缝隙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倘祥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似曾相识: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茫然若失: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通幽曲径: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2)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六、教后反思: 

八、十三岁的际遇(苏教版七年级上)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c478d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8.html

《《社戏》 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