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2-06-03 20:57: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虎门销烟

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的鸦片的著名事件。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并于183812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于316日晓谕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鸦片。在禁烟压力下,英国烟贩被迫缴出鸦片2万余箱,美国烟贩也缴出1500箱,共计237万余斤。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子183963日志25日,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大胜利。

2.《穿鼻草约》

鸦片战争终不过,英国代表义律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于184011月派2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拟就此草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等地的通商,归还定海等。义律与18411月单方面公布了这项草约。但事实上双方未正式签约。事后,中英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3.《广州合约》

鸦片战争中清将奕山与英国代表义律在广州订立的停战协议。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1841527日,奕山与义律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合约》,规定清军六天内撤离广州60英里以外的地方;一周内缴纳600万元“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

4.《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8月,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1)中国将香港一岛割让给英国;(2)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3)赔偿英国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不包括广州“赎城费”600万元),分四年付清。《南京条约》条约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

5.《虎门条约》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政府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全称为《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184310月,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共十六款,附有《小船定例》三款。主要内容:(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2)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6.《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政府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108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作为《虎门条约》的一个部分。共十五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此章程开启了中国通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中国失去了海关自主权

7.《望厦条约》

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7月,美国公使顾盛同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三十四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有:除割地、赔款外,美国拥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取得的全部特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自由行驶中国领海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再中国通商口岸租地设立医院、教堂等。该条约成为尔后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8.《黄埔条约》

1844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10月,法国公使刺萼尼与两广总督耆英在广州黄埔签订,共三十六款,附《海关细则》。主要内容:法国取得五口通商口岸建造教堂。订约后,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她们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9.《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

10.《上海土地章程》

11.《海国图志》

18418,魏源在镇江与被革职的林则徐相遇,两人彻夜长谈.他受林则徐嘱托,立志编写一部激励世人、反对外来侵略的著作。于是编写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12.定海三总兵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 英国侵略军曾经侵占过定海。后来由于浙江人民的强烈反抗,英军物资供应严重不足还常被活捉或打死,实在待不下去了,就在第二年年初,从中国方面要回了得忌刺士、拿布夫人和安突德等二十多个俘虏,从定海撤退到了广东。定海总兵葛云飞在调来支援的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浙江处州总兵郑国鸿的援助下,率军收复定海,领导军民积极作抵抗敌人再来侵犯的准备。道光皇帝因为伊里布庸碌无能,没有遵照自己的命令剿办英军,也把他革了职,调来江苏巡抚裕谦来代替他两江总督的职务。裕谦是蒙古族人,也是积极主张抗战的官员。他一上任就到了定海,给定海增派了一千八百多名官兵,拨给五十门大炮,几万斤铁弹和几万斤火药,并支援葛云飞等增修了定海东西两面山头的炮台,在城南沿海地区修筑了一道长达五里的土城。

13.浙东战役

14.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学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只许外商在广州一地经商,为限制外商在华活动,设立十三行。规定广州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专营外贸的特权被取消。

15.林则徐

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谥号文忠。

16.洪秀全

洪秀全,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18511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参见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渡过难关。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同治三年四月病卒。

17.《劝世良言》

劝世良言是基督教新教派最早的中文布道书。书中多半集《圣经》章节而成,余则结合中国人情风俗,借用某些儒家言论,阐发基督教新教基本教义,“劝人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让人崇拜上帝“独一真神”,“安于天命”,“安贫守分”。宣称人民受奴役蒙罹苦难,是上帝给予的惩罚。多次科场失意,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就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劝世良言》。这本书是七年前他在广州应考时得到的,内容是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给洪秀全的启示是“读一真神唯上帝”思想,产生一个“救世主”的观念。

18.拜上帝会

清代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宗教形式的农民斗争组织。亦称拜上帝教。1843年,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吸取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会。后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与此同时,洪秀全回花县写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文献,进一步完善理论,提出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该敬拜;不拜邪神,不行恶事。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姊妹,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1851111日举行金田起义。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19.湘军

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53年,帮办湖南团练曾国藩为对抗太平军,在练勇基础上扩充编练而成,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加强思想控制;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湘军为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棠、曾国奎、刘坤一等。湘军是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力量之一。

20.淮军

晚清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以淮南地主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创建初期,防照湘军建制。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淮军不断扩大,并成为进攻捻军的主力。其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都统辖于李鸿章,形成淮系军阀。中日甲午战争后其势渐衰,地位逐渐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所代替。

21.曾国藩

晚晴军事家,政治家,理学家。湖南湘乡人。1853年初,奉命帮办团练,后扩展为湘军,1854年,湘军练成,发布《讨粤匪檄》。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47月,攻破天京。1865年,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曾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曾国藩善于用人,清朝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等都与他又密切关系。1872320日,在南京病逝。有《曾文正公全集》。

22.厘金

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言咸)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用税,称活厘;一是对坐商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3.《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暖宝“的理想。太平天国推行了作为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没有实施平分土地的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

24.《待百姓条例》

废除私有财产与私营工商业,推行圣库制度、区别男营女营。

25.删书衙

太平天国南京建都后下设的一个文化处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太平天国独尊上帝,上帝之外更无别神,又以人死为升天、宜欢不宜哭。所以四书五经中有关鬼神、祭丧等与上帝教信仰相矛盾者,悉予删除。该机构成立于1853由曾钊扬、卢贤拔、何震川等一批太平天国的文官主持,最后由洪秀全审定,经他“披阅”后刊行,但直至太平天国1864年覆亡,始终未出版删改后的四书五经,因而所谓删改后准读,也并未成为事实,基本上是个没有作为的官样衙门。

26.《天命诏旨书》

太平天国印书,系对天父、天兄圣旨和天王诏令的选编。始于太平天国己酉三月,迄于王子八月。其中包括水安封王等重要文件。首录天王诏,说明编印此书的目的是“使通军熟读在心,免犯天令”。初刻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但现存三种版本都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重印本。末附天王癸好三年正月二十八日诏令。

27.《答复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

18546月杨秀清发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太平天国前期的外交政策: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天王是万国共主,是天下万国太平真主”,外国人是夷,必须向太平天国归降朝觐。把外国人看成“洋兄弟”,主张经济对外开放,“万国皆通商”,前期甚至对外国人不收税,“患外和中,商旅不禁,关市不征”,但天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待日后重新谈判“立埠”,外国人来华贸易须遵守“天令”,“害人之物为禁”,禁止鸦片贸易。天朝的煤炭一律不出卖给外国。

28.天京事变

清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事件。1856年,太平天国先后击溃江北、江南大营,天京周围的紧急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个人权势,再次借“天父下凡”,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速回天京。91日深夜,韦昌辉包围东王府,将杨秀清及其眷属全部杀死。经过这场屠杀、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这又引起了洪秀全的不满。11月初,洪秀全下令处死韦昌辉,迎石达开回京辅政,长达两月的天京变乱,始告平息。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9.亚罗号事件

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10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东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犯人,向英道歉。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任然拒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0.马神甫案件

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案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2月,知县张鸣凤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马赖及教徒二人死刑。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31.《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626日和27日,桂良、花沙纳同英、法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英、法公使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地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通商;外国商船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修改关税税则;中国向英国、法国分别赔款银400万两和200万两。同时规定,条约的批准书一年以后再北京互换。

3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1858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三国签订的天津条约补充条款。185811月,清钦大臣桂良等在上海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按价值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33.《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0102425日,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规定

34.辛酉政变

1861年慈禧为夺取最高统治权而发动的争辩。因该年是辛酉年,故名。又称祺祥政变。18618月,咸丰病死,其子载淳即位。慈禧欲垂帘听政,遭到了辅政八大臣的坚决抵制。于是慈禧与恭亲王奕在北京发动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接着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元为同治元年。辛酉政变后,慈禧掌握了统治大权。

35.慈禧

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称清朝“无冕女皇”,由于在其48年的统治期间,中国除了太平天国之乱外,还饱受外国侵略,中国国力日渐衰败。其执政能力颇受争议,加上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

36.左宗棠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第一个主张建立海军的洋务官僚。他拥有一支从曾国藩那里分离出来的湘军,长期把持福州船务局。1867年,调任陕甘总督,长期偏处西北地区、1875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彻底击垮了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新疆,捍卫了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得到国内舆论的称赞。1885年,病逝。

37.洪仁玕

洪仁玕,清末政治家,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主要领导者,“拜上帝会”创始人之一。广东花县人,是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1864年在江西被清朝捕杀。洪仁玕是太平天囯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资政新篇》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如禁朋党,设新闻官;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业,修筑道路,制造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办企业,奖励技术发明;创立银行和发行纸币。文化思想、社会风俗方面,主张关闭寺庙道观,反对传统迷信,提倡崇信上帝教;设办医院、学堂,革除溺婴、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陋习,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外交方面,提议与各国通商,允许外国人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但不准其干涉内政。这个方案的基本精神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洪秀全审批,旨准刊刻颁布。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

38.《资政新篇》

清代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分配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宣布“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下令没收商贾的私人资本货物,废除商业贸易,在天京西门灯笼巷设立“天朝圣库”,总管天朝公共财物。规定个人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正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凡私藏金一两、银五两者,一经查出,金银没官,人即治罪。后因天京城内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太平天国开办了官营商业。

39.分地制

40.捻军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1853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具有分散性和落后性,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41.高楼寨之役

42.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43.洋务派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首,包括文祥、宝 。在地方上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郭松寿等地方督抚。

44.顽固派

以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为首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45.清流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时军机达成李鸿藻因军机处洋务派占了多数,感到势单力孤,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壮大声势,这些“台谏词垣”即为“清流派”。代表人物有张之洞、张佩纶、吴大澂 、黄体芳、陈宝琛等人

46.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以及外交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览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物、交通等各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

47.同文馆

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1862年,经奕 等奏准设立,附设于总理衙门。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东文馆。1867年,增设天文算学馆。天文算学馆的设立使同文馆变成一所近代化多学科的外语和自然科学兼备的新式学校。学制分8年和5年两种。以学外文为主,另设数理化、天文、世界史地、万国公法等课程。毕业生多充任外交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1902年,并与京师大学堂。

48.总税务司

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1854,上海道吴健彰与英、法、美领事签订协定,组织海关税务委员会,三国各派一人为税务司,征收关税。名义上由清廷派司税管理,实际由英、法委员主持。上海江海关的实权从此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1858年,改司税为正、副税务司,并以英、美人担任。18611月,成立总税务司署,管理全国海关,属总事各国事务衙门统辖。英人李泰国原由南洋大臣任为总税务司,至此更由总理衙门加委。所属各海关、各置正、副税务司,亦由洋人担任。中国海关管理权从此完全由外人管辖。1906成立税务处,总税务司及各海关税务司皆改属税务处。但实权仍在洋员手中,况税务司依然主宰一切。洋人任总税务者,前后四十八年,除海关大权外,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亦加干涉。掌握了总理衙门以后,与外国侵略者有了更多的交往,而且任命英国人为总税务司。

49.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早期经营的民用企业。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这类企业享有减税、免税、贷款、专利等特权。内部实权掌握在官府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提调手中。后来多数企业改为官商合办或商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50.幼童留美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8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这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孩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在他们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51.马嘉理事件

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又称滇案。18752月,马嘉理带领武装“探路队”由缅甸闯入云南,“不先行知会地方官,遽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腾越地区人民在云南边境杀死了马嘉理。英国借此事于1876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

52.《烟台条约》

1876年为妥善处理马嘉理案,清政府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69月,英国公使威妥玛与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烟台签订该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赔偿款银20万两;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外贸免纳各项内地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此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地区。

53.《台事专条》

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中日《北京专约》。18745月,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3000余侵犯台湾。10月,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签订了《台事专约》,规定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清政府赔偿银50万两。日本利用《北京专约》上的台湾居民“曾将日本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等字样,作为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的依据。1879年,日本以武力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54.左宗棠平定新疆

55.《伊犁条约》

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86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前往俄国谈判索还伊犁的问题,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与弄下,于1879102日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清政府拒绝批准该约,同时改派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前往俄国改订条约。经过半年多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于18812月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改订陆地通商章程》。根据这一条约,中国收回被俄国侵占的伊犁地区,取消了崇厚所订条约中割让特克斯河流和松花江航船到伯都纳等条款,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南以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被划归俄国。

56.海军衙门

1885年清政府设立的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全称: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由醇亲王奕*为总理,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原为清政府收回海军统一指挥权而设,但南北洋仍为湘淮系集团所盘踞。在海军衙门中,实权由李鸿章掌握。1888年编成北洋海军,制定《北洋海军章程》,设置提督、总兵等职。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覆灭后,海军衙门被裁撤。

57.北洋水师

1875年清政府创建的一支海军。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建北洋水师。1880年在天津建立水师学堂,次年在旅顺和威海卫先后修筑军港。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丁汝昌任梯度,有大小船只20艘,是清政府实力最强的一支海军。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激战于黄海,后在威海卫军港,因战略失当,全军覆没。

58.《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时候,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银三千万两。《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

59.《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英国胁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界九龙的不平等条约。法国强租广州湾后,英国提出租界九龙半岛作为“补偿”,并于69日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界了包括沙头角到深圳湾之间最短距离知县以南英国九龙各占地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以及附近岛屿和大鹏、深水两湾水域,租期99年。

60.《门户开放宣言》

61.康有为

字子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后被称为“南海圣人”,广东人又称他为“新圣人”。中国维新变革的导师,“百日维新”的主角。流亡海外后,创立“保皇会”,鼓吹君主立宪,曾参加张勋复辟,晚年病逝于青岛。

62.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时人并称“康梁”。流亡海外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提出改造国民性思想,鼓吹君主立宪,成为当时思想、舆论界的“骄子”。民国后任进步党党魁,先助袁世凯统一、独裁,后又领导护国讨袁战争,担任过段祺瑞的幕僚。

63.谭嗣同

字复生,号壮飞,河南浏阳县人,父继洵,官湖北巡抚。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创办长沙时务学堂,次年2月在长沙创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参与推行新政。18986月后,受保荐处章京上行走,四品卿衔,参预新政。著有《仁学》。

64.严复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福建侯官人。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曾主板《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穆勒名学》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辛亥革命后,思想日趋保守,1913年,列名发起孔教会,1915年,列名筹安会。

65《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所撰关于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自东汉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等古文经,都是刘歆伪造事实,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新学”;后来被称为“汉学”的贾逵、马融、许慎、郑玄之学。也不是“汉学”,而是“新学”;宋人所尊崇的经书也多是“伪经”,而不是孔子之经。康有为这种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在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根据。

66.《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茫无可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他自己创造的尧、舜、文、武的政教礼法,作为“六经”,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宣传孔子自己“托古改制”的主张。该书出版后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戊戌变法失败后被禁

67.《大同书》

《大同书》是由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撰写的《人类公理》一书改写而成的,鼓吹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表现了康有为的思想深处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68.公车上书

1895年在京会试的举人反对《马关条约》举行的上书请愿。18954月,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康有为起草了《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细论述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51日,各省举人齐聚松筠开会讨论,有1300多人在这封万言书上签了名。康有为发动举人上书事件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只是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逐渐转化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69.强学会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组织的第一个政治团体。18958月在北京成立。189510月成立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1月创刊《强学会》,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1896年北京强学会遭封禁,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强学会虽被封禁,但它促进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

70.百日维新

19世纪末清政府进行的维新变法。1898611日,光绪皇帝颁布《民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次日起,到921日慈禧太后反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其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设立学校,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提倡学习西学,设立译书局。军事方面:设厂制造军火,精炼海陆军。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新政范围很广泛,对旧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开始推行某些新制度。

71.《劝学篇》

《劝学篇》分内、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本”指有关世道人心的封建伦理,“通”指有关工商业、学校、保管等可变通办理。中心思想是:封建纲常不能动摇,封建君主专制不能变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艺、器械,则只能“补吾缺”。书中也提到“西艺非耍,西政为要”,但张之洞所说“西政”范围无非是指“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延伸,不如康梁思想先进。诚如梁启超说:“不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

72.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9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73.义和团

前身是义和拳,最初来源于白莲教。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逐渐从秘密反清

74.红灯照

红灯照,一作红灯罩,是义和团运动中的女性组织之一。一般说法是她们全身穿著红色装束,手提红灯笼,故称作红灯照。义和团在天津独有一种专收妇女的拳会,叫红灯照。入会妇女统统穿了红衣、红裤,右手提红灯,左手持红折扇,年长的头梳高髻,年轻的绾成双丫髻。 义和团中妇女的出身类似于男性,多来自于社会的中下阶层。红灯照女子虽努力于爱国反帝的运动,但毕竟其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所倚仗的也是迷信的法术,同义和团运动中很多民间组织一样,在其后八国联军攻入天津,天津城破,黄连圣母及城内的红灯照女性,或被抓被杀,或自缢而死,不少女子被抓时态度多十分从容,亦有不少人求自杀殉死以保名节,其他地区的红灯照组织也随者义和团和清军的失败而瓦解

75.己亥建储

农历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四(1900124日)慈禧太后发布上谕:“朕以冲龄入承大统,仰承皇太后垂帘听政,殷勤教诲,锯细无遗。迨亲政后,复际时难,亟宜振奋图志,敬报慈恩,即以仰副穆宗毅皇帝付托之重。乃自上年以来,气体违和,庶政殷繁,时虞丛脞。惟念宗社至重,是已吁恳皇太后训政一年有余。朕躬总未康复,郊坛宗社诸大祀弗克亲行,值兹时事艰难,仰见深宫宵旰忧劳,不遑暇逸,抚躬循省,寝食难安。敬念祖宗缔造之艰难,深恐弗克负荷,且追维入继之初,恭奉皇太后懿旨,待朕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乃朕痼疾在躬,艰于延育,以致穆宗皇帝嗣继无人,统系所关,至为重大,尤思及此,无地自容,请病何能望愈,用是叩恳圣慈,就近于宗室中慎简元良,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为将来大统之归。再四恳求,始蒙俯允,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子。钦承皇旨:感幸莫名,谨当仰遵慈训,封载漪之子浦儁为皇太子,以绵统绪,将此通谕知之。”她以光绪帝身体虚弱为理由,决定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15岁的浦儁为大阿哥,准备在农历庚子年的新年让光绪帝举行让位典礼,这就是历史上的“己亥建储”。

76.刚毅

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笔帖式出身,累官至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戊戌变法时期,思想极端顽固,盲目排外,极力反对变法维新,力主废黜光绪帝,得到慈禧宠信。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与端亲王载漪等人在朝廷中力主对义和团招抚,企图利用义和团赶走洋人。刚毅奉旨到涿州查看义和团虚实,不仅默许义和团合法存在,还强令清军停止镇压,并撤走了正在与义和团作战的清军聂士成部。庚子事变后,随慈禧西逃,病死于山西侯马镇,但仍要判斩立决,已病故免议,追夺原有官职。

77.《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19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的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2)在北京设立“使馆区“。(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姑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

78.兴中会

清末由孙中山创立的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冬,孙中山由上海赴檀香山,联合华侨20余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春,孙中山回到香港,与当地进步社团辅仁文社合作,成立兴中会总部。兴中会在会员入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决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79.华兴会

清末活动于两湖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4年在长沙成立。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与11月在长沙发动起义,结果事泄,起义失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华兴会会员相继加入,华兴会遂停止活动。

80.光复会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前身是留日学生军国民教育会的部分会员秘密组织暗杀团。1904年,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和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1907~1908年,光复会在浙江、安徽发动了秋瑾、熊成基安庆起义。

81.科学补习所

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04年由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昌组成,以“革命排满”为宗旨。成立不久即与华兴会取得联系,借研究科学为名,在学校和新军中进行活动,并准备响应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因计划起义失败,遭到清政府镇压。1905年,刘静庵组织日知会继续活动。

82.日知会

清末湖北革命团体。于19052月由刘静庵、曹亚伯等发起,19062月,在武昌正式成立,以利用美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所设的日知会阅报室而得名。日知会一直把运动新军作为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对象,全力在新军中发展和组织革命力量,为以后辛亥武昌新军首义做出了重大贡献。

83.文学社

84.岳王会

85.中国同盟会

1905年资产阶级成立的革命政党。1905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86.共进会

共进会是部分同盟会会员联络会党于1907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主要领导人有焦达峰、刘公、孙武等。它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共进会不赞成孙中山的华南沿边沿海发动武装起义,主张以长江流域为重心开展革命活动。共进会在武昌设立秘密机关,几次发动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从此,共进会的联络重点逐渐转向新军,积极在新军中发展势力,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辛亥革命后,由于多数领导人分别同其他派别的人们从事筹组党的活动,共进会在无形中涣散解体。

87.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88.《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以宣传反清革命理论、配合泛起革命为宗旨。1905~1907年间,《民报》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鼓吹暴力革命和共和制度,反对改良和立宪。1908年被日本国政府查封。

89.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190511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题的民族放假。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后在孙中山晚年又有了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住农工”。

90.保皇会

91.《新民从报》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报刊。1902年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1907年停办。该报创办早期,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学说,对广大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大。1905~1907年,主要与革命派的刊物《民报》进行激烈论战。

92.自立军起义

93.《革命军》

邹容撰写的宣传民主革命的小册子。邹容,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主要著作《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积极歌颂革命,号召推翻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他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革命和独立。《革命军》是其实表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则和理想最为完整和鲜明的著作。销售愈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数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94.《猛回头》

95.《警世钟》

96.《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发表的反对君主立宪的著名论文。章炳麟,原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针对康有为关于中国“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观点,他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启示革命派从思想上、理论上正面批判立宪派的重要著作。

97.苏报案

清末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苏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了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等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内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公审公廨,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收集在一起,提名《章邹合刊》,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98.皖浙起义

99.黄花岗起义

19114月同盟会在广州举行的武装起义。191011月,孙中山在毛来西亚槟榔屿举行秘密会议,布置广州起义,计划占领广州,然后分兵出击湖南、江西、福建,夺取长江中下游。后因消息走漏,清政府烟价戒备,遂改变作战计划,于1911427日,在队伍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发动起义。黄兴、朱执信等人率敢死队分四路进攻,与大队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伤亡过重,被清军击败。此役同盟会牺牲会员100多名,其中72人的遗骸被收葬于广东东郊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100.孙中山

101.黄兴

102.秋瑾

103.武昌首义

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共同发动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合,使武汉革命形势突飞猛进。10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他们杀死镇压起义的反革命军官,一举占领了楚望台。发动起义的士兵临时推举原日知会会员、队官吴兆麟担任指挥,向总督衙门发动进攻。湖广总督瑞澂仓皇逃往停泊在江面的兵舰上。起义军一夜之间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江对岸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也分别在11日晚和12日晨光复汉阳和汉口,完全控制了武汉三镇。

104.《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105.宋教仁

106.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10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于1912311日公布。按照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原则,采取责任内阁制,并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有国务院副署;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宗教信仰等自由,但须受政府法律限制。该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

108.《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09.宗社党

110.《优待条例》

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定的敦促清帝溥仪退位的条例。19122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有待条例》。规定:清帝称号不变;每年由国民政府给予400万元;清帝仍留居皇宫,以后居住颐和园;原有私有财产由民国保护等等。212日,清帝宣布接受《有待条例》,正式退位。

111.国民党

112.“宋教仁案”

1913年袁世凯谋杀宋教仁的政治案件。1913年初国会选举,国民党获胜,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总理。1913年春,宋教仁南下竞选。袁世凯在收买宋教仁未果后,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谋杀宋教仁,,19133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刺客枪杀。该案使革命派与袁世凯决裂,引发了二次革命。

113.二次革命

试分析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及其危害性

英国为什么要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思想与《劝世良言》有什么差异

《劝世良言》从未宣传过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只承认信教的平等权。

《劝世良言》并不好找教徒起来反抗、改变现状,只要求信徒忍受现世的苦难,把永生的幸福寄托在彼岸的天堂,是麻醉人民的工具;而洪秀全却要把天国搬到现实人间,要用剑与火在地上建立人间天国,因此拜上帝教的教义是鼓舞群众斗争的政治纲领。

《劝世良言》在提到“蛇魔邪神”时,没有一处提到“该杀”,反而多次提到要讲“怨道”,“勿行杀害之事”,主张宽恕罪行,劝人改邪归正;而洪秀全思想上则反复提到“诛妖救世”,“世间所立一切邪魔该杀”,提出“斩邪留正”,付诸革命的暴力。

《劝世良言》指出上帝是无形的,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并无其他子孙,且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而洪秀全则把上帝人格化、中国化,宣扬上帝有形论,三位分立论。

《劝世良言》强调“原罪”与“救赎”理论;而洪秀全的思想中没有“原罪”概念

《劝世良言》只记载上次三次大发威怒,而洪秀全增加了第四次大怒,1837年“皇上帝遣天使接天王升天,命诛妖,复差天王作主教人”。

《劝世良言》维护《圣经》的绝对权威;而洪秀全竟把自己的部分诏旨以及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天兄发言的若干语录,汇编为《天命诏旨书》,作为《圣经》的补充和发展。

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积极方面:

肯定它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把农民几千年来对土地和平等的要求具体为一个详细的纲领,给出了农民阶级在起义推翻清朝后将要建立的新社会、新国家的蓝图,表明中国农民战争已发展到顶峰,其中关于平分土地时不分男女、义律平等、乡官可由所在地人民公举等一些规定体现了某些民主主义的精神。

消极方面:

反映了平分土地、规定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贯穿绝对平均主义的精神,许多严重脱离现实,注定了它的空想性,不可能实现如同粮食产量来划分土地极不科学,因各地粮食品种不一样。

绝对平均主义的规定既反映了农民要求平等的愿望,又违背了农民要求不断发展、积累财富的愿望,尤其是它废除商品生产,希望永远保持地下的自然经济水平,阻碍恶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历史潮流的情况下,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

实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

承认了原有的土地私有制,还发布命令保护租佃关系,对未逃亡且对太平天国不抱敌对态度的原地主也发给田凭,承认他们对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但任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地主阶级。

试问辛酉政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外国势力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子口税的征收,内地口岸的开放,在更大的领域内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英国人控制了海关,外国人在经济上进而在外交上控制清政府越来越明显。鸦片贸易合法化割让九龙司,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公使进京,以武力为后盾,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成为控制清朝的太上皇。外国教会势力进入内地尤其是建造教堂,酿成教案不断,成为清末困扰清朝的一个头痛问题。

辛酉政变后对外关系产生调整:

等人的对外方略,改变了以前盲目排外的做法,开始与列强外交,强调外敦信睦,按条约办事。公然宣布“借师助剿”,中外势力开始联合起来镇压太平天国。

试评价《资政新篇》

必须肯定这是一个进步的爱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系统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它主张效法西方,并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的附庸,也不仅仅满足于亦步亦趋跟在西方后面,而是要“与番人并雄”。

缺点在于洪仁玕只是耳闻目睹、从感性上看到资本主义的优越,而不能从理论上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理论基础——“自由、平等、博爱”,把西方的强盛归结于信仰基督教,没有看到政治制度优越是西方强盛的原因,在书中政治措施很少,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议会政治只字未提。

没有解决、提到农民的土地问题,忽视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不能吸引农民,在太平天国中缺乏共鸣。

结合史实,试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限制了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的政治战略眼光,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狭隘性、保守性,解决不了实际社会问题,也提不出一个通观全局、适合战斗需要的战略计划;

1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它保护的仍然是小农经济,追求绝对平均主义的乌托邦空想,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与历史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2 在政治上必然会保持封建等级制度,天京事变就是太平天国政权封建化和思想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3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个政治纲领,但前者因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性而注定不可能实现;后者又脱离了农民战争的世纪,也得不到实现。

4 拜上帝教曾是太平军将士的精神支柱。在开始起过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作用,但当天京事变后,上帝的几个“儿子”之间发生杀戮、内乱、分裂,太平天国上层生活奢侈、敛财、腐化堕落,与基层将士生活贫富悬殊,这一切使太平军将士感到理想天国只是一场梦,接踵而来的就是政涣人散,精神支柱动摇,而太平天国这时又拿不出更有感召力的新理论来维系人心,局势是不可扭转。

5 军事上也因农民阶级的短视、保守,犯了一系列错误,如派偏师北伐,后期困守天京坐待失败等等。

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即使侥幸成功,也必然是一个朱元璋式的封建王朝,不可能使农民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得到解放。

历史意义:

1 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历时十四年,转载十八省,扫荡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与清朝封建统治政权对峙十余年之久的政权,这是以往任何农民战争所无法比拟的,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 沉重打击恶例清王朝的统治,改变了战后清朝政治格局,太平军在军事上消灭了八旗、绿营。迫使清军向军事近代化转变,开创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使中央机构即地方上的满清势力大为削弱,汉人督抚力量加强,改变了满汉地主阶级的力量对比,湘、淮等军的崛起,兵为将有,将秉帅意,成为近代军阀割据的萌芽。

3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它没有拿国家主权与洋人交换求的支持,对外国侵略者也是一个打击,成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先驱,对于民主革命的后继者的启示、推动作用也是很大的,它的经验教条成为后继者宝贵的财富。

试分析北洋水师覆灭的原因

试评价洋务运动

试论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及与戊戌维新派的差别

存在的弱点:(1)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虽然提出广泛德改革主张,但均为就事论事的具体措施,尚未在哲学政治学等等。(2)对西方的政治理论,政治思想

试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试述百日维新的各项措施

政治方面:设立制度局,改革旧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裁剪步必要的官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作风。提倡上书建议,严禁官吏借故阻止。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提倡学习西学。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等。

军事方面:设厂制造军火,裁汰旧军队,改用西法操练,训练近代化军队。

结合史实,试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原因:中国戊戌维新时,守旧势力要远远大于维新势力。守旧势力以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为首,包括控制中央和地方军政实权的大贵族、大官僚以及因新政措施触及其切身利益而反对维新的大小衙门官吏、绿营军官、旗人、八股士人等等,形成庞大的守旧阵营,他们手握政、兵、财权,富有政治经验,擅长阴谋诡计,全力以赴扼杀维新。

中国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光绪,联合少数帝党官吏、御史翰林及地方官员,既无基地,也无兵、财权,他们轻视并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连在本阶级的营垒中也很少能找到同志。

维新派领导人的能力、气质和采取的方法、策略与变法失败也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维新派的骨干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大多饱读诗书,有才情热情,却往往缺乏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

在维新措施的斗争策略上也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比如变法一开始便裁撤衙门,裁剪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力。

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结果使自己十分孤立。

戊戌变法师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历史跨越性的政治改革,目的是救亡图存,它的方向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这在当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中国的爱国的救亡运动有了全新的意义。

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比较广泛地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封建思想的网罗上冲破了一个缺口,迈出了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步,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钦定宪法大纲》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共二十三条,有十四条规定“君上大权”,但在某些方面有益于传统的君主专制,不成文法之处,对人民作了一些让步,如承认法律的重要性,似有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色彩,较之以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和“朕即法律”的君主专制制度,无疑具有一定的修正作用和进步意义。

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并评价之。

综观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的滞后,官制改革只是裁并了一些旧的衙门,增设一些新衙门,从朝廷到地方体现封建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依然存在,预备立宪也成了一场骗局,而封建专制制度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法消除,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

新政带来的苛捐则谁,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反清斗争的急剧高涨。

加剧了满洲贵族与汉族官僚、地主和资产阶级上层的矛盾。

新政中编练新军,选派留学生,办新学堂,创办报刊,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是许多人走上了革命排满的道路,客观上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新政中的奖励工商等措施,客观上对于改变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高了工商的社会地位,地主官僚投资工商业,发展名民族资本主义痛痒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政中颁布的各种路矿章程及有关的法例对国家的主权与民族工商业的利益也没有坚持保护,而是讨好列强,因而激发了一系列回收利权运动,尤其是出卖路权引起铁路风潮,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把各阶级的人民图像了反清革命的阵营。

试述旧三民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

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思想上的异同

结合史实,试论武昌首义前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5b9f44a8956bec0975e3ac.html

《近代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