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作文系列之读(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06-29 19:27: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备战2020年高考作文系列之读(观)后感

一、什么是读(观)后感? 

读(观)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一部影视作品之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观)后感是一种常用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2019年高考课标Ⅱ卷的写作第④任务就是观后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9195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194910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19799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20194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20499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读(观)后感是读完书或是看完其他作品之后的感触。也就是说,读(观)后感既包括“欣赏”的过程,也包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多种多样,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在阅读之后受到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在读作品之后联系社会实际发表见解。具体到“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需要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发扬五四精神,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写作时个人的震撼、感动的情感可以穿插其中,更要写出其对自身的激励。

读后感与一般议论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必须是建立在读、观后的基础上生发出的感想。中学阶段,撰写观后感时,更重视的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思考,少有对影片摄制手法方面的探讨,因而读后感、观后感的撰写思路趋于一致。

 

二、读(观)后感的常见误区

1.简单摘抄——摘抄大量句段,只抄不“感”。

相信很多同学都有一个专属小本本,上面抄满了动人的好词佳句。摘抄的方式固然有助于学习积累,但“只抄不感”“只抄不练”却不能有效提升写作能力。如同仅仅从别人那里买来了食材摆到了桌上,没有经过自己的烹饪,它们也不会变成一桌美味佳肴。

 2.脱离欣赏对象,放飞自我,自嗨式的“感”。

欣赏了一部佳作之后,心中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写着写着停不下来了,内容却早已发散、跑偏。脱离了对象的读后感和观后感,容易变成一味地抒发情绪,而忽略了真正专注的文脉思路。

3.仅停留于对作品的复述,忽略了更深层面的探讨。

读(观)后感与复述的最大区别在于:既要体现“读”和“观”的过程,又要注重“感”。在欣赏之后,若没有自己的见解,那么就仅仅停留在信息“输入”的阶段,缺乏有效的“输出”,做不到真正的积累、思考。

每一部优秀作品所表达的东西,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背后总有深层的含义:也许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也许是对社会的反映,也许是张扬某一种理念……无论如何,作品的内涵总是十分丰富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琢磨和讨论。

三、读(观)后感的写作要点

1.拟标题

标题可以是《xxx读后感》《xxx观后感》《读xxx》,也可以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如《人间有味是清欢——读林清玄散文集》。前者简洁明了,后者主旨明确,也更有“文艺范儿”。当然,读后感、观后感的标题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大家尽可以在切合主题的基础上自由发挥。

2.写作结构与思路

一篇完整的读(观)后感,大体来说,包含四个部分:引、议、联、结。这与议论文的写作方式有相通之处,但要注意不能脱离阅读对象。

 第一步:引。

文章开头,先简洁地交代所阅读的作品。通常情况下,读(观)后感的第一部分,围绕着“感”的要点,适当、有条理地引述相关材料。如果是影视作品,简洁地概括出某一个情节或画面,交代清楚生发出来的“感”从何而来,作品中的哪一点特别引起了思考。

请注意,引述的原文材料是为后文的“感”服务的,所以不可大段大段地摘抄。对于影视作品来说,说明画面或情节的篇幅不能过长,三言两语即可。仔细斟酌之后,不相关的内容可“忍痛割爱”。摘抄和概括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

第二步:议。

接着对所引材料进行分析、解读。挖掘出材料的深层含义,然后自然地过渡,提出你的中心论点,即你有所“感”的核心要点。请记住,自己的感悟是建立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的,你的核心要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解读中引发出来的。分析作品和发表议论要紧密结合。

第三步:联。

围绕着中心观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这一步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联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当时的创作背景,也可以是联系到现今社会现象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联系你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发表见解……无论哪一种,都尽量深度挖掘、深入思考。还要注意论证时的行文逻辑和思路,逻辑思路这一点,与议论文的写法类似。

第四步:结。

我们沿着同一个思路和主题,就作品本身展开记叙、联想和思考。结尾部分就需要将上文观点简单做总结,进一步发表自己的感慨、思考,收束全文。

3.注意事项

除了前文列举的常见误区之外,再给大家几个温馨提示:

首先,写读(观)后感时需要记住的是,“感”的生发,都是建立在原作的基础上的,不能脱离原作,否则,就会淡化读(观)后感的文体特征,变成一般的议论文。

同时,在一篇读(观)后感中,最合适的方式是以小见大,抓住你感悟最深的一个“感”的中心点,围绕它来进行讨论,切忌追求面面俱到、大而空泛。

当然,在平时的阅读积累过程中,如果引起你感悟的要点很多,为了使文章更有条理、思路更加清晰,不妨先用“引议联结”的方式完整深入地写完一个要点,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去写另一个要点。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绪,避免因“无从下手”或“脱缰野马”而导致的思路混乱。

四、读(观)后感的优秀例文

12019年陕西满分作文:

忆五四峥嵘岁月,请长缨不负青春

庄严肃穆的会场,铿锵有力的字句,一下子将时光压缩了一百年,让距离腾挪了几万里。五四,一个属于新中国的词汇,一个属于中国青年的标识,正在一下重似一下地撞击着,那个埋头书桌的我,和我的灵魂。

那声音让我想起的历史,浮雕般一一涌现。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新青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师夷、体用、洋务、实业、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于是,最黑暗处迸出了天光,沉疴累累的老大天朝艰辛地诞下了朝气昂扬的少年中国。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永远像青年一样的斗士鲁迅,毫不留情地解剖到我们皮肤的底层;“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熟睡中惊起继而创办《新青年》的钱玄同如此呐喊……

五四最大的意义,我想便是打破了我们的“一直都如此”,是之于愚昧落后的怒吼,是面对满目疮痍的奔走,是青年的胆气和担当。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自请长缨。

于是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学成归国,献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于是26岁便登上开山岛一守就是32年的王继才,在风浪拍岸中坚守着他的赤子情怀;于是那个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的徐本禹,用刚刚毕业的稚嫩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责任和担当;于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泥泞的秦玥飞,背负着自己的青春,离开耶鲁,在荆棘和贫瘠中俯首躬耕拓荒守梦……

于是也想起了不久前刚开始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贸易战!记得曾有人说,美国如果真要打击中国,不用长枪大炮,一个小小的芯片就能搞定。一百年前的坚船利炮,一百年后的核心技术,此刻正值青春的我们,又该做何想?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追求权位与高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我还小?

亚里士多德曾说,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一百年了,先驱已逝,但五四精神呢?胆气与担当呢?

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书桌前的我,抬起头,那不远的远方清晰可见,那巨人的言语久久回荡: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2、优秀例文:

流淌的纯美

——读《湘行散记》有感

王彭昕宇

读罢《湘行散记》,我不仅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和妻子张兆和炽热的感情,还了解了湘西淳朴的民风,领悟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更感受到了湘西那秀丽的山水、别致的风景孕育出沈从文先生细腻通达的内心。

(这篇读后感采用的是正副标题的形式,“流淌的纯美”体现了小作者的中心感点——“纯美”。在文章的开头,明确地提出了自己从中得到的所感:沈从文与夫人的感情;湘西的民风和风土人情、山水风景;其中“更感受到了……”说明此篇读后感最中心的感点是:秀丽的山水环境孕育了细腻通达的内心。切合了标题中的“纯美”。)

湘西被群山包围,人们的生活自然多了几分与世隔绝的古韵。在这里,有错落的吊脚楼,有哭嫁的新媳妇,有爱说“野话”孔武有力的水手,还有萦绕的情歌与号子……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为了生计劳苦奔波,但他们的质朴令沈从文先生不禁感叹出:“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

(此部分为“引”,对《湘行散记》作品做了简洁扼要的概括。具有针对性地引述了原文材料,沈从文的感叹:“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贴合中心感点“纯美”,对作品的概括和引用是为自己的“感”服务的。)

我相信,湘西人“生活的单纯”,一定是依托于他们背后的山水。就拿水来说吧,平静时“水则透明如无物,小船用两个人拉着,便在这种清水里向上滑行”;汹涌时“水吼得吓人,浪打船边舱板很重”;湍急时“可同一股火样子,太热情了一点,好像只想把人攫走。且好像完全凭自己意见做去”……这随性质朴的河水,滋养了包括沈从文先生在内的千千万万湘西人。于是先生发自内心这样赞美故乡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铭文,先生包裹在慈悲与谦让中的一颗赤诚之心,应该就是在这清秀山水中滋养出来的,这也正是“智者乐水”的真实写照。

(此部分从“引”过渡到“议”。从“山水”这一个小点切入,适当引述原文并进行分析。不忘结合自己的“感”:“这让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状态,引出“智者乐水”的感悟。)

对故乡河流的眷恋,令沈从文先生对河街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河街不是普通的街,而是雨后涨水后能被淹没的街的总称。这一颇具湘西特色的景象,深深镌刻在沈从文的心中,以至于他在描写河街时用了《河街想象》这个题目。他笔下的河街简单而美好:有悄悄说话、用烘笼烤手的妇人,有卖纸钱的铺子,有插着白旗的小衙门,还有从窗口喊船的人……河街上萦绕着的歌声,“简直是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常德,这是靠近湘西的小城,曾经也有河街的盛景,可是历史的原貌只能留存于祖辈们的记忆里了,战火的洗礼、城市的变迁,让古老的河街化为了时间的尘埃。幸运的是,故乡的河街已被再建,每每徜徉于那仿古的建筑群中,吹着惬意的河风时,我心中就会飘过沈从文先生文字里的“极好的歌声”,这是乡土的歌谣,也是历史的回响。

(此部分由“议”自然过渡到“联”。顺接前文“水”的思路,进行扩展,结合自己的实际:“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常德……”接着表达了历史变迁、时过境迁的感悟。同时不忘紧扣作品:“每每徜徉于那仿古的建筑群中,吹着惬意的河风时,我心中就会飘过沈从文先生文字里……”小作者的所感,是由《湘行散记》生发出来的,而这种所感,也使“我”每每回想起《湘行散记》。很好地做到了始终不脱离所读著作。)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这样的文字就像是纯美的童谣,流淌过我的内心,给我带来安宁和温暖。

先生说:“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那就让我们乘上他文字的小船,在历史的岁月中感悟那流淌千年的纯美和爱。

(结语部分回到《湘行散记》本身,总结这部作品如同“纯美的童谣”,给自己带来了“安宁和温暖”,最后引用作者文字,再次紧扣中心感点“流淌的纯美”。)

点评:“流淌的纯美”中,“流淌”不仅体现在贯穿全文的“水”的线索,也暗含着作者在阅读《湘行散记》之后,对于时间“流淌”的体悟。在“纯美”之中,全文紧紧地联系《湘行散记》,结合自己的实际,表达了独特的阅读感受。

略为美中不足的是,作者的所感部分仍有进一步深入扩展的空间。例如对乡土人文的更深感悟、对书中哲理的更深思索、对生命时间历史的更深思考等等,都是可以进一步探索、展开的方向。

五、读(观)后感的习作题目

1)自选一部经典文学与影视作品;

2)题目自拟,可以写成正副标题的形式;

3)注意避免为大家列出的写作误区;

4)符合读(观)后感的写作方式;

5)尽可能地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可抄袭。

题解:书影是充盈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引我们思考、想象,而读(观)后感更是学习生涯重要的应用文体。因此,没有对习作题目过多设限,而是希望同学可以基于自己的阅读兴趣、观影爱好,尽情书写所思、所爱、所感。

从习作的情况来看,可能由于平时练习不多,大家的读与观后感写作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不管是对于书本还是影视,不少同学都只能停留在复述情节的阶段,而难以在此基础上将个人的“感悟”渗透进去,在自身的经历、知识见闻中真正凸显“应用”之意。而不少融合个人所感来写的习作中,行文也比较散,缺乏一以贯之的行文脉络。

读(观)后感的写作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甚至当你不再需要应对考试,还可以用这个培养起来的好习惯而为自己守护一方心灵的花园。

六、读(观)后感的习作范文

习作范文一:

被一本书驯服

――读《小王子》有感

我幼时并不喜欢《小王子》这本书,无论是凄美消逝在泡沫中的小美人鱼还是高声叫喊“芝麻开门”的阿里巴巴都比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奇怪王子更能夺得我稚嫩的心,因而这本薄薄的书并未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直到十五岁那年的例行大扫除,我在两本厚实大书的夹缝中发现了它。

本着凭借内容来确定是否要扔掉这本书的心态,我盘腿坐下,认真地翻看这本被我忽略多年的书。一遍,两遍,三遍。它真的很薄,足以让我在一个小时内翻看三遍,可它却又如此厚重,让一颗年轻而骄傲的心情不自禁地臣服。

我被一本书驯服了。我为它献上我滚烫的泪水,确定我会将它珍藏终生。

玫瑰娇俏艳丽,脆弱又天真,温柔又娇蛮,像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情窦初开,嘴上悄悄擦的一点口红,语言间无意的爱慕虚荣,行为上刻意的蛮横无理,都是为了吸引心上人的注意。在心上人离去之时,她又含泪送上自己深切的祝福,竭力保持自己的体面和骄傲,一腔孤勇地用四根微不足道的刺去对抗整个世界。她和小王子一样年轻,一样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的爱是一场幻灭。

狐狸真诚纯粹,体贴善良,教导着小王子如何去爱,即使明知自己只能得到麦子的颜色也无怨无悔,就像是一座高山,引导着流水潺潺地围绕它,流经它,最终目睹着流水奔向大海,而它凭借着那阳光折射出的粼粼波光就能心满意足地巍峨不倒。他比小王子成熟,比小王子懂得爱的真谛,他们的爱是早已预料到结局的哀愁。

而小王子本身呢,我不得不悲哀地承认,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小王子。这个纯洁有趣的灵魂在每个小孩子身上,用天真干净的眼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因一条小溪溪水的清澈见底而手舞足蹈,为一只蝴蝶翅膀的五彩斑斓欢欣雀跃。当小孩子长成大人,这个灵魂便慢慢离开,取而代之的是世俗红尘的规则和名利场上的虚伪面具,他们在衣香鬓影里笑语盈盈,谈论房子车子票子,用光明正大的说辞粉饰勃勃的野心。

每个人都会遇到玫瑰,每个人都会遇到小狐狸,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小王子,徒有权力而不做实事的人,自鸣得意而孤芳自赏的人,自欺欺人而痛苦绝望的人,纸上谈兵而眼界狭隘的人,墨守成规而辛勤劳动的人……一颗纯粹的心是多么难得!

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总有人不屑于满地的六便士,执着地追求月亮的光辉。小王子的灵魂在他们身上永驻,彼得潘的永无岛永远对他们敞开大门。我相信在斯特里克兰德创作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壮美的那副壁画时,他心中的小王子一定在他身旁鼓舞他,金的灿烂,红的热烈,黑的迷乱,白的纯洁,光怪陆离成一首恢弘的交响曲,而他们就在这艺术的盛歌中奔赴小王子的B612号行星,月亮的清辉永远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

曾在一腔热血沸腾时和语文老师交谈,一个年轻的心露出柔软的内里,却被生生扎下一根刺――“你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毫不留情地下了判定:“在这个社会,理想主义必死。”

可我没死,活得好好的,身上还是有着不合时宜的倔强和执拗,依然坚信小王子在B612号行星上和玫瑰交谈,狐狸遥望金黄的麦田。

纵千万人,吾往矣。

理想主义永远不死。

小王子在我心中永生。

点评:这篇读后感写得很好,情真意切,意蕴深厚。

《小王子》是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经典作品,它既富有诗意的童话色彩,又具有真挚感人的情感蕴含,因而在岁月的长河中,跨越时间与国界,仍熠熠闪光,为一代代读者所倾心。

文章标题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被一本书驯服――读《小王子》有感”,正标题中的“驯服”一词也是书中的重要词汇——玫瑰驯服了小王子,狐狸被小王子驯服,而“我”,则被《小王子》驯服。令同样喜欢《小王子》的读者,都能会心一笑。

应该说,《小王子》具有深厚的哲理,准确来说其实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提醒着他们坚守生命的本真、追寻人生的价值。因而,文章开头即从对《小王子》态度的转变切入,写自己由“并不喜欢”到“为之臣服”的过程,实际上这背后,也就是作者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开始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对情感有更多的体悟的过程。进而,作者集中笔力,探讨的就是今日之“我”对于《小王子》的认知感受,分别对“玫瑰”“狐狸”“小王子”这三个重要形象有所阐发,在此基础上,还联系当下社会现实、联系自身的经历,弘扬、赞美与坚守《小王子》中所流溢的动人的理想主义光辉,并愿以此精神作为自己前行的灯塔,让小王子永远在自己的心中。

整体而言,谋篇布局合理而到位,行文流畅而生动,语言优美而诗意,对比、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也很精彩。美中不足的是,作者未能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比如可以将《小王子》放置在自己的阅读史中来总结说明,在对比的眼光中,使得文章意蕴更为深厚。

习作范文二: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描绘茶峒风土人情的故事,以船家少女翠翠而展开的一部爱情悲剧,凸显出人与人在交往时的真情实感以及在这其中亲情与爱情的美好。沈从文在题记中写到,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民族在空间与时间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是的,经典提供的是一种具有整体文学史意义的独特而绝对的高度,以作者自己的方式洞悉人生及人性的基本情感或本相,表达了对于这些奥秘或本相深刻的体认和独到感悟,并且其中还提供了文学上的判断尺度,《边城》便是这其中之一。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记得尤其深刻:“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也许沈从文从一开始起草这部小说便已经想好了故事的结局,从一开始便打算以悲剧的形式结尾。从古至今,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西方文学里,许多故事都有让读者看完后感到心满意足的happy ending,这是众多人所期望的,所想要看到的,所不会感到遗憾的。可在《边城》这本书中,结局并不美好,经过又是那样的揪心:为翠翠操劳了半辈子的祖父在一场雷雨后过世,二老傩送因为大老的死不愿面对现实,留给翠翠的只有等待与悲伤。就在祖父过世后,翠翠才渐渐想清楚先前并不明白的事:二老的歌唱;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仍在渡船,因此赌气不行;以及祖父的死因……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令人悲伤,尽管如此,我却从故事里读出了在这名利错综复杂的社会里那些难得可贵的情味,那些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那些亲情与爱情的美好。

故事开篇描绘出茶峒百姓生活的纯朴和茶峒的美,“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过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没有吊脚楼。”茶峒便如一幅画一样,使人欢喜,这户船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老渡船人也不贪图他人钱财,总会因过渡人把钱俨然吵嘴,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便在船上备好茶叶和草烟给需要的人慷慨奉赠,在叙写茶峒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侧面写出了当地人们的善良以及茶峒山城那浓如茶香的人情味。

看完全文感受颇深,我想过,也许翠翠的出生、成长到长大后发生的事情都是一种悲剧的延续。翠翠从小与爷爷、黄狗生活,他父母的相识、相知、相爱对祖父来说便是最深的痛,在翠翠的军人父亲看来,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挡,再到翠翠的母亲生下翠翠了便吃冷水死去。好在祖父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了下去,代替了天,感到生活的力量,给翠翠以无限的关爱与照顾,让出生可怜的翠翠成长为一个善良、恬静、纯净、忠贞的姑娘。

反复读着故事的结局,反复看着那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棱两可的结尾,似翠翠在喃喃自语,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如果翠翠没有在那暴风雨夜里睡,如果祖父没有为婚事如此操劳,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可以表明自己的心意做出选择,是否结局就会美好?故事的结局里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仿佛也在告诉翠翠,虽然暴风雨带走了许多,但风雨过后还是要坚强地活着。又或许白塔的重建便是这故事结局里暗含的美好吧,二老会回来的,翠翠会等到他的。

点评:本篇读后感既有对原作的概括总结,也有自己感悟和思考。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画廊上,《边城》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那样美丽,又是那样自然,沈从文以自己的才华,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世俗生活之外的田园牧歌。

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边城》读后感”为题。在整体的行文脉络上,有意识地遵循“引”“议”“联”“结”的读后感写作结构,一方面大致交代清楚了原作内容,语言较为精简、准确、到位,另一方面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解读,能在看别人的故事的过程中,也体味自己的人生。文末对于故事走向的思考,则为文章增添了趣味与深度。

如果要让这篇读后感能更上一层楼,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修改提高:其一,对于如此文艺的作品,读后感的标题也可采用“更文艺范儿”的正副标题形式,比方说就可以改为“悲剧中的美好——《边城》读后感”;其二,可以尝试更聚焦笔力,谈“悲剧”及其之中的“美好”,比方说可以分别谈多层次的“悲剧”(经过之悲、结局之悲、人生之悲)及多层次的“美好”(亲情之美好、爱情之美好、乡土之美好);其三,对于翠翠这个天真善良、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少女,可以试着以真诚的态度走近她的心灵、以诗意的语言描写她的心理,让文章有更多抓人眼球的词句。

总评:展示出来的这两则读后感,都是作者以对原作的阅读感受为基础而展开书写的,其中既有对作品主旨的把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感受,是真正的“心有所感”之文。由此,这样的读后感,就打上了独属于“我”的烙印,也就值得好好珍藏和回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fc477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f.html

《备战2020年高考作文系列之读(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