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9-06-18 03:45: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5课 荆轲刺秦王

刺客荆轲

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当属荆轲。多少英雄像他那般高喊一去不复还血战沙场,为国捐躯。多少人被他独向虎狼秦的大无畏而震撼,他的确是一个刺客。

面对必死的结局,他留下的,只是易水边那个模糊的背影。荆轲凭一己之力,阻挡不了秦国扫六和而一统的历史大势,阻碍不了旦暮渡易水的虎狼之师。历史的车轮在前进,荆轲如那只螳螂,奋不顾身抵住车轮,在霎时,他的生命终结了,他的身躯被碾压,化成粉,飘落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许是螳臂当车,也许是飞蛾扑火。但在那一瞬间,飞蛾得到光和热,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终不再留恋这个世界。没有秦宫的刀光剑影,他留下的,也仅仅是那个易水旁的背影。

我真挚的怀念荆轲,我却不想为他高唱一首赞歌。无疑,淡然走向死亡的人比淡然走向胜利的人更伟大。

荆轲不单是一个刺客,他更像一个隐士,他没有隐于山野,他大隐隐于朝。也许有些牵强和片面,但我的确感受到了他勇士胸中难掩的心境,即不怜生、不惜死。我认为荆轲刺秦的主要原因乃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太子丹的厚禄与宠信没有消磨他的信仰与英勇。看到心灵的真挚,他便没有眷恋地去了。

历史的神巧便是那个同行者秦武阳。这不仅仅是一个助手,而恰恰是一个对比,两个人灵魂鲜明的对照。没有信念,即使年十二杀人的秦武阳也会恐惧。而微笑刺秦的荆轲更如一封郑重的国书,他的表现就是内容,他挥刀拼杀就是风骨的展现,他宁死不屈就是庄严的宣告,致壮士于死地的刀斧,又怎是仅仅砍在他自己身上的呢?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

我真挚地怀念荆轲。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

2.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3.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作者连线

目录学之祖——刘向

刘向(约前77—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发人深省。

三、背景探寻

强秦攻燕地,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8(秦王政19),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四、文体知识

国别体

国别体史书即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它对我们了解古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五、归纳整理

()通假字

1.秦王必见臣      ,高兴

2.今日往而不者     ,返回

3.燕王诚怖大王之威     ,震慑

4.图穷而匕首     ,显露

5.秦王柱而走     ,环绕

6起不意     ,仓猝

()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

古义:没有信物

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这里指樊将军。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4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一词多义

1.穷

樊将军以困来归丹     走投无路

而匕首见     极,尽

复前行,欲其林     穷尽,走到尽头

家富路     贫穷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     尽、完结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得志,不显贵

兵黩武     竭尽

2.引

秦王惊,自而起      身子向上起

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

左右或欲相如去     牵、拉

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相如车避匿     调转车头

项王乃复兵而东     带领

恭疏短    

不宜妄自菲薄,喻失义也     称引

而不发     拉开弓

3.见

图穷而匕首       露出

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张良,具告以事     拜见,会见

秦王坐章台相如     召见,接见

慈父背 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愈奇  看见的东西

4.顾

笑正武阳       回头看

计不知所出     只是,不过

拔剑四心茫然    

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三岁贯女,莫我肯     顾念,关心

5.乃

太子丹恐惧,请荆卿曰     连词,于是

今得闻教     副词,才

尔其无忘父之志     代词,你的

当立者公子扶苏     副词,是

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     连词,表承接,于是、便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连词,表转折,竟然,却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副词,表范围的限定,只,仅仅

6.而

今行无信       连词,表转折,却

报将军之仇者     连词,表递进,并且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并列,不译

荆轲和歌     连词,表修饰,不译

又前为歌曰     连词,表承接,不译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白衣冠以送之  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士皆垂泪泣  哭,流眼泪

而为歌曰  上前

(2)名词作状语

秦兵旦暮渡易水  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踞以骂曰  像簸箕一样

发尽指冠  向上

进兵略地  向北

封之  用匣子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使以大王  使……听到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未来  远方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太子之  ……为迟

群臣之  ……为怪

()文言句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判断句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句

3.皆为戮没。  被动句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

5.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状语后置句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8.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句

()文白对照

  

一、合作探究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樊於期的反应;在樊将军急于知道有什么办法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计划,征询意见。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2.课文是如何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3.文章塑造了各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分析荆轲、秦王、太子丹和樊於期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来,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从樊於期的说话和自刎献身,可见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亦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得到他的牺牲,荆轲才有机会接近秦王,进行刺杀。

4.本文是如何创造刺秦这个悲壮感人的场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5.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六国的壮举显然没有成功,但他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侠肝义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肯定的一面。

观点二: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单枪匹马的行刺行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挽救国家的灭亡,只有靠富国强兵,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而不能把希望压在行刺的赌注上。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本文通过对战国末期燕国侠士荆轲的描写,深刻反映了秦燕两国矛盾的尖锐性。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荆轲的侠士形象,赞扬其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一、百变素材

1.行侠须仗义 助人讲原则

为人讲义气,舍己助人本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代青年又因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崇尚侠义的风气很盛行。但是,我们要提醒青年朋友,”“不能割裂,行侠需不忘正义,助人要讲原则。荆轲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更是出于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当下有的青少年讲究朋友义气,有时不管谁是谁非,不问青红皂白,朋友一个电话就马上前往拔刀相助。我们说这不是行侠仗义,这是勇于私斗,扰乱社会治安。的基础,行须仗;不问盲目行那是助纣为虐的国之大蠢,是不值得提倡的。

2.命运与时代

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已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

3.明智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轲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二、技法学习

语言描写

本文善于运用精练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太子丹婉求荆轲时,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准备信物,私见樊於期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义,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心甘情愿自刎献首。樊於期心甘情愿自刎献首。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叱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缓和,真正是化腐朽为神奇。

语言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物语言要有个性。这是语言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2.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3.语言要简洁明了。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

迁移运用

教室里门被打坏了。请你根据这个背景,写出班主任和其他几位同学的表现。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知道后急匆匆地赶到教室,瞄了一眼门,瞪着眼:谁踢坏的?班上的捣乱鬼董小天跑过来,斜眼看了一下门:我什么也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站起来,吐了吐舌头,竟然也帮着董小天说话:我也没看见。呵呵,门开了窗,好通风。作为班长的高芳芳再也听不下去了:董小天,你撒谎!明明就是你踢坏的,还不承认。老师,刚才一股风把门关上了,董小天就飞起一脚,把门踢坏了。董小天朝高芳芳做了个怪相,就是死活不承认:高芳芳,你公报私仇!你诬陷我!你说是我踢坏的,有证据吗?

还有谁看见了?老师也不知谁对谁错了,李星,你看见了吗?

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声音像蚊子:……我没看见。

三、考点链接

文言文断句()

三、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划定句子的起始。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邪()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前面要断开)

看下面一个例子:

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 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在上面的断句中,语气词”“”“等就起重要作用。

答案 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

故曰/死生有命/其正理也/不得其死/未可以死而死也/幸而免者/可以死而不死也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同步演练]中第9题。

四、悦读心赏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读《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的风度侠士跃然纸上。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秦王,群臣,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994ab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6.html

《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