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发布时间:2018-08-13 18:36: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致橡树》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 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预习案】

一、 作者、写作背景及朦胧诗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字音

慰藉

霹雳

【探究案】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2ff96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8.html

《《致橡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