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信息题”?

发布时间:2016-01-20 08:3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如何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信息题”?

【学习目标】

1. 明确实用类文本阅读“信息题”的特点。

2. 掌握并运用信息解读、信息筛选、信息整合的基本方法。

【定点诊断】

3.有的考生不了解此类文本阅读“信息题”的特点,与“表现手法”混为一谈,出现方向性错误。

4.解答“信息题”存在信息解读失准、信息筛选不全、信息分析失当、信息表达无序等问题。

【培优对策】

1.高频题型

※……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内涵?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

※某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原文,说说……和……有哪些不同点。

※“……”,X X 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分别象征了什么?

※……有哪些意义?

2.复习诀窍

1)知晓“信息题”的特点

实用类文本中的“信息题”,是指向文本内容的,而不是指向写作方法(结构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人称运用等)的。

2)熟悉“信息题”的一般答题要求

文本阅读中的“信息题”对应的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就是指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也就是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次留主,挑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

整合信息,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进行转换、归纳、整理、概括等重组,使其条理化。

解答文本阅读中的“信息题”,一定要遵循“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要求,力避信息解读失准、信息筛选不全、信息分析失当、信息表达无序的出现。

3)抓住“重心”,加强答题的针对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信息题”往往会针对具体的问题设问,对这样的试题,应抓住其“重心”,给出针对性的答案。下面就是五种设问的“点”及其“重心”:

特点概括题,其重心是揭示文本所解说的对象具有的一系列的特点;

要点归纳题,其重心是根据文本材料归纳出观点或要点;

问题罗列题,其重心是陈述文本围绕某一中心提出的哪些问题;

方面梳理题,其重心是陈述文本从哪些方面对某个问题进行阐述或说明的;

原因推溯题,其重心是列陈文本就某一事物的形成、发展归结出的原因。

3.万能公式

※举例+分析概括(特点、观点、问题、原因等)

※概括(特点、观点、问题、原因等)+举例分析

4.技巧详解

首先,浏览全篇,了解大意。如果不了解全篇大意,直接由题读文,容易因失却整体感知而发生理解偏差。

其次,根据题干,扫描全文。应当在题干的引领下寻找与搜索可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信息。

第三,发现目标,圈定区域。在发现适合题干要求的目标时,立刻“圈下”该区域,哪怕是疑似目标。

第四,精细加工,转换表述。对照命题的要求,在圈定的区域内进行认真细致的加工。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定点训练】

1、2015全国新课标卷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來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答案】BE(答D3分,答B2分,答A1分;答CE不给分。)

【解题分析】

A因果关系过于绝对。作者献身传记文学主要是因为兴趣。 C选项错在”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原文第九段中说“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D选项主要是一句相关链接 来判断的,相关链接 并没有说“关注现实是一贯原则 ”“态度上有保留”也不全对,表达有误。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研究史家和文人的作品;②研究别传;③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有选择地吸取营养。④自身的实际创作。

【解题分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这道题实际上就是在问朱东润观点形成的过程、背景。通读全文可发现,文章1——3自然段是对人物、事件的背景介绍; 4——5自然段讲述的是古代文学作品对近代传记文学的影响; 6自然段讲述别传对传记文学的影响; 7——9自然段讲述国外传记文学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 10——11自然段是述的是传主自己对传记文本的认识体会和创作,此部分是作者观点形成的阶段。那么4——9段就是形成的过程了,一共三层,所以可以归纳概括出三点内容: 1)受中国古代经典传记作品的启发帮助,(2)吸取别传作品写作方法中的精华,(3)从国外名作中吸收模仿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然后可以答上第四点,作为保障,(4)自己开始尝试创作和归纳总结。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分)

【答案】①不以人物的经历为主要内容,而重要写自己的“文学主张;②学术色彩较浓,详细的阐明自己传记文学的主张;③行文中介绍大量中外传记,使文中内容丰富外,让读者增长知识。

【解题分析】

答题关键点,首先是学术性的,其次是自传。传记分为自传、他传和评传,本文可以说兼有三者的特征。学术性的传记,自然以学术观点为主,思想深刻,分析透彻;传记的顺序也是以介绍自己学术观点的形成发展为线索的;自传的特点具有真实性、概括性,体现了人物思想变化的经历,更有时间感。其最后要结合相关链接 对文本特点的阐述,糅合起来。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答案】我同意朱东润先生的做法,因为他主张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应该注意:①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②要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③细致但不琐碎;④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这样既真实有重点突出的表现出传主的精神品质。

【解题分析】

本题由两问组成。第一问属于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考生从文本中找出朱东润对传记文学创作的观点,与题(2)有关联之处。第二问属于考查认识探究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表述时要注意语句简明连贯,言之有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

陈平原

  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餐桌上的轶事,由于被过度消费,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辜鸿铭。

  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对于辜氏奇特的身世以及非凡的语言能力,还有诸多妙语,比如辫子、茶壶、三寸金莲等,不乏拍案叫绝者。可一句“文坛怪杰”,就基本上将其“消费”掉了。由于国人对于文人轶事持久不衰的强烈兴趣,名满天下的辜鸿铭,其实没有多少及真正的听众。辜氏晚年自称京城一景,想来不无凄清落寞的感觉。满城争说辜鸿铭,这与西山看红叶或动物园里欣赏“国宝”大熊猫,差别不是太大。对于观赏者来说,有几人关心“观赏对象”的喜怒哀乐?

   辜氏著述大都用英文写作,这也妨碍国人的真正了解,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近两年,作为思想家的辜氏,方才逐渐浮出水面。这种公众阅读兴趣的转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辜氏著述中译本的陆续问世。国人对于辜氏的关注,开始超越“轶事”,转向“精神”。

辜鸿铭的学术生涯,以严厉批评西方汉学家起步,并非偶然。首先是充满民族歧视与文化偏见,其次则是缺乏对于中国人“文学和哲学原则”的整体把握能力。前者衍化出一系列“抗议型”著述,最著名的莫过于1901年结集的《尊王篇》。谴责列强的对华政策,与此同时,为中国政府以及中华文明辩护。为了批驳列强作为侵略依据的“黄祸说”,辜氏重新分辨“文明与野蛮”:生活水平只是构成文明的条件,而不是文明本身;文明的真正含义,在于培养彬彬有礼悠然自在的有教养者。黄种文明有其同样值得骄傲的存在价值。

随着危机的缓解,辜氏对于中华文明的评价日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辜氏的立论更是由“争平等”转为“救世界”。 借用《中国人的精神·导论》中一句话:“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由辩护者转为传道者,辜鸿铭后期的著述,主要是赞美、推销儒家文化。辜氏文章虽不长,却可以牵涉中西政体、法律、宗教、语言、文学等大题目。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需要悟性、直觉以及整体把握能力。辜氏在这方面,确有所长。比如,关于儒家不是宗教却又扮演宗教职能、关于汉语简洁且适合于传情、以及中国人“永远有一种带诗意的宁静而具幸福感的精神状态”等。只是将这种赞美转化成为现实生存处境(包括小脚、辫子、太监、八股、纳妾等)辩护,则难避“自大”、“昏庸”之讥。

   如何面对处于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是每个20世纪中国读书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不过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辜氏所受到的非议最多,其“重新出土”面临的阻力也最大,更重要的是源于其文体及论述策略。辜氏为人为文,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采用箴言体、笔记体写作,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必论证,只求奇警,文章必然以气势而不是逻辑或学识取胜。常被论者提及的“旁征博引”,也只是相对于其时国人的西学水平而言。至于“国学”,更非辜氏所长。这就难怪“五四”以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归国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辜氏随意性很强的中西比较,不再被学界所赞赏。

   相对于辜氏在国内的政治活动,我更欣赏其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除了《论语》、《中庸》的英译,《中国人的精神》(英)、《呐喊》(德)、《辜鸿铭论集》(日)等的出版,毕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 在西方语境下谈论中国文化,自然是希望借东方文化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种读者的锁定,决定了辜氏对东方文化的评价,必然与以改造中国、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知识者大相径庭。在我看来,二者各有其合理性,当年新文化提倡者的批判锋芒,并不因辜氏的重新出土而黯然失色。

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由于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故对文入学者来说,有无轶事是很矛盾的,没有轶事是遗憾,有太多轶事也是遗憾。

B.辜鸿铭的轶事由于在餐桌上被过度消费,而成了所有人阅读其作品的巨大障碍,人们记住的多是其对小脚、辫子、太监等的辩护。

C.“黄祸说”的提出与西方汉学家持有的民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因为西方没有正确地认识中国。

D.西方汉学家与辜鸿铭的不同点表现为:前者注重枝节问题,后者注重能“识大体”、旁征博引、文章以气势取胜、擅长中西文明比较。

E.在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方面,辜鸿铭之所以确有所长,是因为其学识渊博,有较强的悟性、直觉和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答案】CA(C3分,答B2分,答E1分;答AD不给分。)

【解题分析】

B项中“所有人”表述绝对,原文中还提到了其“知音”能读他的著述。D项张冠李戴,“注重枝节问题”与“注重‘识大体’、旁征博引、文章以气势取胜、擅长中西文明比较”不是西方汉学家与辜鸿铭的不同点,而是国内学者与辜氏的不同点。E项原因表述不完整,还有那个时代国人的西学水平较低。

6.轶事之外,作者讲述了辜鸿铭哪些方面的情况?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答案】①辜鸿铭的学术生涯(著述)和思想。②辜鸿铭不被理解,受到非议,尴尬的现实处境。③辜鸿铭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每点2分。)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章主要信息筛选和概括,按照题目要求,按照文章顺序,筛选出主要事件加以概括。一是讲述了辜鸿铭的学术生涯和思想,二是讲述了鸿铭不被理解,受到非议,尴尬的现实处境,三是指出了辜鸿铭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做此类题关键在找出信息后要概括,切忌照抄原文。

7.辜鸿铭一直以来不被真正理解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回答。(8分)

【答案】①国人对于文人轶事持久不衰的强烈兴趣。②辜鸿铭的著述大都用英文写作。③辜鸿铭采用的文体及论述策略。采用箴言体和笔记体写作,论述策略上不求论证,只求奇警。④辜鸿铭不擅长“国学”却又随意地将中西文明进行比较。(每点2分。)

【解题分析】

此题和上题考查的内容一致,我们只要紧扣题目中筛选概括的要求,依据文章思路,筛选概括。此题要求概括“辜鸿铭不被真正理解的原因”,根据文章第1段内容,概括出第一点,根据第3段第一句话概括出第二点,根据第7段内容概括出第三和第四点。

8.文章结尾说“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辜鸿铭有哪些“精神”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请结合文本说明。(6分)

【答案】①对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辜氏敢于批驳谴责,为中化文明进行辩护,如辜氏的《尊王篇》,②辜氏对中华文明充满信心,赞美儒家文化,如辜氏确信战后的欧洲人民能够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等。③辜氏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每点2分)

【解题分析】

此题是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思维过程是由事实到观点。答题时先观点后举实例。通观全文,不难发现,答案主要集中在458三节。我们根据三段中所写的事件,先分析概述内容,后分析其中所表现的精神。分条列出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129ca301f69e31433294ed.html

《如何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信息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