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回到原点为话题作文5篇

发布时间:2020-01-21 00:58: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以回到原点为话题作文5篇

  苍生万物,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何谓“原点”?-顾名思义,就是源头,下面是橙子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回到原点为话题作文5篇。
  回到原点
  我坐在监狱的铁窗前,看着外头被铁杆分割的天空,想起了很久前父亲的一句话:“这人,他就像原点一样,只有立得正了,这几何坐标才能发展得好。”
  父亲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数学系主任,在直角坐标系方面非常有造诣。我当时一点也不理解,这一横一竖有啥好研究的,就问父亲,父亲大笑着说:“你知道这一横一竖的交点在哪吗?”“不知道。”父亲拍了拍我的胸膛,说:“就在这里啊!”我拉开衣服,往里头使劲看:“爸,里头黑黑的,啥也没有啊!”父亲哈哈大笑。
  后来闹文革了,父亲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打倒而后被流放到了农村。同在数学系的母亲疯了,到处乱跑,乱喊:“偏了……哈哈……偏了……”
  在农村,父亲学起做秤,那曾经握笔的手被迫拿起千斤重的铁锤,曾经只面对数字的身板被迫面对炽热的火焰,看着父亲那遭罪的样,我劝父亲学点容易点的,但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再次拍了拍我的胸膛,那个称为原点存在的地方。
  在咱们村,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爸的秤是最准的。”确实,父亲为了能让钢更纯,秤砣更精细,他会将钢多打几次去掉杂质,别人的刻度都是精确到1毫米,父亲精确到0.1毫米甚至0.01毫米,但价格仍和别人差不多,所以买的人特别多。父亲笑着说:“我累点算什么,大伙都来买我的‘原点秤’才好呢!”那时我非常努力,也想做个像父亲一样的人,于是我当了一名律师。
  在法庭上,我实事求是,不说一句假话,就像父亲一样,我成了一名优秀的律师。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的秤不好卖了,而找我辩护的人也少了。有人对父亲说:“老杨啊,你这样不行,现在谁的秤不多上几两啊,你的‘原点’不能再守着不放了。”有人对我说:“小杨啊,你这样不行,现在谁打官司不多给几万块啊,你的‘原点’不能再守着了。”父亲听了:“哼!”我听了:“嘿!”之后我拉开衣服,里头黑黑的,啥也没有。
  “1373号,有家属来访。”狱警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这是入狱后的第一次家属来访。在来访室里,我见到了父亲,我们隔着厚厚的玻璃,父亲什么也没有说,满是老茧的手按在我胸前的玻璃上,我的泪马上就下来了。过了好一会儿,父亲笑着说,但我看到他眼角的泪,“咱家的原点秤又开始热销了。早点出来,我教你打。”我的心头一热,我知道,我又回到原点了。
  回到原点
  小时候迷恋游乐园的摩天轮,热衷那种把一切事物尽收眼底的满足感,回到原点停下时不免心中感慨万千。
  细细回想,万事万物在兜兜转转了几个轮回后,也逃脱不了回到原点的宿命。再璀璨的明星,也有黯淡的时刻。轰轰烈烈过后,定是“宠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
  能够收获鲜花和掌声的英雄不胜枚举,而能够在荣耀过后保持平常心的名人更该受到褒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受到世界认可,其着作在书店几近售罄之后,还能安然守住心中那抔净土,回到原点,依旧过着无异的生活,实属不易。而“亚洲飞人”刘翔与跨栏的告吻,昭示着其告别辉煌的过去,回归生活的决心。
  人生之路依旧铺展着,年少的时候,像飞蛾,愿意用一生的使命去换取短暂的惊心动魄;时过境迁,愈发欣赏沿着一定轨迹静谧飞翔的候鸟,颠簸辗转之后回归故土,回到原点,享受熟悉的温暖。
  高处的视野开阔,便有人挤破脑袋地想要爬到至高点,到了,享受聚光灯打在脸上的成就感,却还是会在深夜一个人的时候难眠。什么都拥有了,却还是怀念最初平凡的小日子,粗茶淡饭比山珍海味更美味,简朴的衣服藏不住金子的光辉,返璞归真,褪去那层华丽的外壳,内在的果实依旧美好。
  骤然醒悟,原点不是意味着不思进取,也不是停步不前的消极与悲观,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开始。
  高三的复习是紧张的,要把高中生涯甚至是整个学习生涯的知识点都掌握起来,着实考验我们的记忆力以及耐力。再次回到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知识点上,再花上大把的时间去记忆。这便是回到原点的过程,回到原点找最初的记忆,提高自身水平,达到质的飞跃。
  摩天轮还在游乐园那一角兀自地转动,承载着众人的希冀与心愿,一遍遍从最低处升起,再落下,回到原点,再升起。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摩天轮的外表虽然不再光鲜,却收获了数万次的眺望。
  我只愿像摩天轮那样,无悔地走过一个个冬夏,在一次次回到原点与上升的过程中收获我的专属人生。
  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回到原点
  “原点”本是数学术语,指数轴的正半轴和负半轴的接点,或指直角坐标系里横轴和纵轴的交点。由此,“原点”可被视为数轴的基点和坐标的中心。
  我们不妨把“原点”这个数学术语沿用到自然、人类和社会这几个范畴中去,从而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
  从“原点”处于数轴的基点来看,它象征着事物的出发点、根本点,象征着事物的初始状态、原生状态。对自然而言,它就是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的一瞬间;对人类而言,“原点”就是精子和卵子结合为人的胚胎细胞的一霎时;对社会而言,“原点”就是部分古猿进化为人类,并以某种关系组合起来以便共同的劳动生活、生存繁衍的一刹那。
  从“原点”处于坐标的中心来看,它象征着事物的对称点、平衡点,象征着事物的均等状态、中庸状态。这有点像天秤在两边的秤盘平衡稳定下来以后指针不偏不倚地指向“零”的情形。
  用过电脑的人都知道,电脑装上windows系统和必要的软件后便可以运行了,这就是它的“原点”。在其使用过程中,要下载驱程,储存文件;用久了,还会出现漏洞,积聚垃圾,感染病毒。电脑因此会遭到攻击,而且运行得越来越慢,甚至死机。我们不得不整理磁盘,删除插件,卸载驱程,缀打补丁,清理垃圾,隔离或查杀病毒,优化或更新软件,还原或重装系统,甚至对电脑硬盘进行格式化。这就是所谓的“回到原点”,其目的无非是让电脑恢复到初始状态或者正常状态,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系统也会出现漏洞、积聚垃圾、感染病毒,也会遭受攻击,运行缓慢甚至死机,也必须“回到原点”,即亦必须进行整理、删除、卸载、清理、隔离、查杀、优化、更新、还原、重装,甚至格式化等一系列的操作。不过,让电脑“回到原点”轻而易举、简单快捷,并且可以完全彻底。而让自然、人类和社会“回到原点”则曲折艰难、复杂漫长,并且无法完全彻底。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必须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对原点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变革,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回到原点”就是这种规律和过程的体现。
  “人之初,性本善”。呱呱坠地的婴儿是一张白纸,他的脑袋几乎一片真空,多么圣洁,多么单纯。可惜人绝不可能钻回到妈妈的子宫里,人类也几乎不可能“返璞归真”到茹毛饮血、野蛮愚昧的原始社会。自然、人类和社会绝不可能回复到那亘古邈远的象征着出发点、原生态的“原点”上去。然而,我们可以追求自然的生态平衡,可以追求人类的身心健康、正直善良、纯洁高尚,可以追求社会的安泰和谐、公平正义、清明廉洁,可以追求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均等中庸、平衡稳定。
  电脑是被动地“回到原点”,人类则既可以被动消极地“回到原点”,也可以能动自觉地“回到原点”。
  只要我们给自然、人类和社会这台“庞大的电脑”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以增强它识别排查、抵御消灭病毒的能力,并且及时缀打补丁、清理垃圾、查杀病毒,它就能保持或恢复“原点”上某些初始状态和基本功能,重新稳定下来,就能正常运转而不死机。这需要眼光、勇气、决心、魄力和斗志。
  早些年,我们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现在退耕还田、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讲求生态平衡、节能减排,不断治理污染,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战略,就是“还原”。
  过去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致贫富悬殊了。现在以民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普及全民的医疗保险,盖廉租房、经适房,就是为了社会公平和谐,这也是“回到原点”。
  虽说“覆水难收”,“曾经沧海难为水”。可是,苏轼却曾喟叹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似乎在提醒我们,人还是可以在精神上追求时光倒流、返老还童、“回到原点”的。人如此,自然和社会也如此,必须如此。
  回到原点
  雨水的原点是云,冰雪的原点是水,冬天的原点是春,鱼儿的原点是海,鸟儿的原点是巢,花瓣的原点是土,海外学子的原点是国,流浪诗人的原点是家,运动员的原点是起跑线,科学家的原点是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原点,他们从那里出发,最终又将归宿那里。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点,它的名字是——家。
  ——题记
  孩提时,原点是早晨上学前桌上热腾腾的牛奶,是放学后迎在门口熟悉的笑脸。
  每天清晨,阳光懒散地洒满一地,闹钟清脆的声音划破酣甜的梦,慌乱之间嘴边还残留着未擦干净的牙膏,匆匆忙忙抓起校服就往身上套,红领巾还调皮地歪在一边。不变的却是桌上那冒着热气的早餐,简单而又温暖,风雨不改。
  每当夕阳斜斜地穿过窗台,落在地上时,走在回家路上,尽头总有那么一个人在等着。这个人穿着普通,身边没有华丽的轿车,手里没有美味的零食。但是,他拥有世界上最温暖的笑脸,熟悉的上扬的嘴角,在脸上画下好看的弧度。兴冲冲地走过去,忘掉了一天的不快,牵起他的宽大的手,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熟悉而美好。
  从温暖出发,回到温暖的原点。
  长大后,原点是那熟悉而又孩子气的被单,是那冬天里端着糯米酒一起谈心的夜晚。
  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独立生活的日子越来越多。学农、军训、夏令营……学会了做饭洗衣,学会了收拾整理。看着长大的影子无声无息地笼罩着昔日的孩子,却莫名多了一份孤独感。然而踏进家里,推开房门,床上干净而又熟悉的图案却把一切还原了,那孩子气的床单,带着淡淡的温馨,轻轻地笼罩着这片小小的空间。少年,又变成了孩子。
  寒冷的夜晚,缩着脚,捧着冒热气的糯米酒,平凡的一家三口坐在橘色的灯光下,没有了长辈的严厉,没有了晚辈的顾忌。冬天的寒风无情地吹着,却吹不进这个小小的屋子里。空气中满满地溢着幸福的气息,一家子敞开心扉,东南西北谈天说地,时间仿佛就此停止。没有了孤独与寂寞,没有了烦恼与悲伤,正如,生活最初的那个样子。
  从幸福出发,回到幸福的原点。
  再长大些,原点是平日里一通唠叨的电话,是衣服上熟悉的洗衣粉淡淡的清香。
  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在社会风雨的历练中,渐渐成长。却依然想念那一个熟悉的地方。晚上准时响起的电话那头,听着家人渐渐苍老的声音,想象着他们微微佝偻的身躯,眼角深深刻下的岁月痕迹。“记得照顾好自己。菜不要放到明天才吃,做饭的时候不要干别的事,晚上不要熬夜,要吃早餐,天凉了要多穿衣服……”都是熟记于心的嘱咐,都是重重复复的唠叨,却是能带来回家感觉的话语,带着丝丝牵挂。
  学会自己洗衣服,却不舍得丢掉家里带来的洗衣粉。那种别人闻不到,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是曾经母亲洗衣时衣服上留着的母亲的温度,是曾经父亲叠放时衣服上留着的父亲的味道。淡淡的洗衣粉的清香,是家的味道,家的牵挂。
  从牵挂出发,回到牵挂的原点。
  家,这个简单的字,这个普通的字,它平凡,而又特殊。它那么近,有时就在我们身边,又那么远,有时远到天涯海角,可是它始终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开始的原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飞得多远,我们都将回归这里。
  人生就像是一个圈,家,既是我们的起跑线,也是我们的终点线。路上我们经历挫折、磨难、成功、失败,我们得到许多,失去许多。然而,当我们走到终点,回到原点,就会发现,我们一直都在这里,这是我们奔跑的目的,这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这,是我们的家。
  回到原点,我们回家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bea165c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3.html

《以回到原点为话题作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