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塔

发布时间:2015-11-16 13:34: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虎丘塔

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虎丘塔,是驰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5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艺术珍品,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

简介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元代和明代几经修葺,现第七层为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前后修建的。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世界闻名的虎丘塔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其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两塔被誉为“江南二古塔”。

建筑特点

  虎丘塔与西安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层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它们同为七层,大雁塔现高64米,虎丘塔若恢复其初建原状(即包含原塔刹部分在内),也当在60米上下;它们都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构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构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条砖砌筑而成,特别是塔壁外面层间的出檐都以砖砌叠涩构作,外伸不远,做法相似,这些都是虎丘塔与大雁塔的相似之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虎丘塔在许多方面又超过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

  首先,塔的平面形状已由方形过渡到八边形,这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突破。方正规范的四边形建筑,如宫殿、官署、民居等,在传统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为八边形,构作技术要复杂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为增强。虎丘塔虽非第一座八边形塔,但在高层大型的八边形佛塔中无疑是属开先河的。自此以后,八边形塔成为我国佛塔的主要形式。

  虎丘塔为套筒式结构,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这样的结构,性能上十分优良,虎丘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与其优良的结构是分不开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全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层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结构。当代世界上的高层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结构,这足以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智慧和技巧了。

  虎丘塔的砌作、装饰等更为精致华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于大雁塔那浅显的象征手法了,而是按木构的真实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两次,形制粗硕、宏伟;斗棋与柱高的比例较大;其他如门、窗、梁、枋等的尺度和规模都再现了晚唐的风韵和特点。

  在建筑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现了平座栏杆,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体,扩展视野,从而改变了大雁塔那种只能从塔体门洞内往外观望的小视角状况。在虎丘塔之前的砖塔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塔体外建有平座栏杆的先例。

  虎丘塔的内外装饰,色彩鲜明浓烈,使仿木的氛围更加逼真。塔壁内外留存的百余幅牡丹和勾栏湖石塑画更是形态各异,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虎丘斜塔是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塔身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虎丘斜塔被尊称为“中国第一斜塔”和“中国的比萨斜塔”。

  虎丘斜塔是苏州云岩寺塔的俗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上,建于五代后周末期(959),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比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该塔为仿楼阁式砖木结构,共七层高47米。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原因,从明代起,虎丘塔就开始向西北倾斜,现在塔尖倾斜2.34米,塔身倾斜度为2.48度。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景点介绍

  虎丘塔是一座砖结构的塔,但形制属仿木构的楼阁式塔,这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塔与中国汉代兴起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初期的中国佛塔的一种主要形制,即是方形多层的木构楼阁式塔。史载,三国时的苏州已有佛教的塔,从佛塔建造历史分析,此时苏州的塔也当是方形、多层木构的楼阁式塔。江南潮湿,木材易腐,又易蛀、易燃,故在虎丘塔之前的所有的苏州佛塔都未能保存下来,只能从历史文献中觅得一点踪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佛塔的建造材料上,条砖逐步取代了木材,从南北朝开始已用条砖建塔,但真正成熟地运用条砖建塔已到隋唐时代,建于唐代初期而留存至今的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即是确切的物证。特别是大雁塔,也是一座大型、多层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它与虎丘塔有着承前启后的联系。

  虎丘塔与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层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它们同为七层,大雁塔现高64米,虎丘塔若恢复其初建原状(即包含原塔刹部分在内),也当在60米上下;它们都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构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构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条砖砌筑而成,特别是塔壁外面层间的出檐都以砖砌叠涩构作,外伸不远,做法相似,这些都是虎丘塔与大雁塔的相似之处。

  但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位处江南的虎丘塔在许多方面又超过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

  首先,塔的平面形状已由方形过渡到八边形,这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突破。方正规范的四边形建筑,如宫殿、官署、民居等,在传统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为八边形,构作技术要复杂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为增强。虎丘塔虽非第一座八边形塔,但在高层大型的八边形佛塔中无疑是属开先河的。自此以后,八边形塔成为我国佛塔的主要形式。

  虎丘塔为套筒式结构,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这样的结构,性能上十分优良,虎丘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与其优良的结构是分不开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全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层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结构。当代世界上的高层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结构,这足以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智慧和技巧了。

建筑构造

  虎丘塔的砌作、装饰等更为精致华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于大雁塔那浅显的象征手法了,而是按木构的真实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两次,形制粗硕、宏伟;斗棋与柱高的比例较大;其他如门、窗、梁、枋等的尺度和规模都再现了晚唐的风韵和特点。

  虎丘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组成。塔顶的铁刹已倒。现存塔身高度为47米。砖砌建筑结构比例适度,各层高度并非有规则的递减。塔身的平坐、勾栏等均用砖造,唯外檐斗拱则为砖木混合建筑。每层塔壁的外表,都模仿木构建筑式样:转角处砌有半圆形的砖倚角,壁面上又立有二柱,将壁面分为3间,当中1间为塔门,左右两间是砖砌直棂窗。从塔门至回廊有一走道,廊内是塔心。塔身由底向上逐层缩小,轮廓有微微鼓出的曲线,造形美观。塔内每层都绘有彩色牡丹花壁画,泽彩鲜艳,技法卓绝。

  在建筑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现了平座栏杆,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体,扩展视野,从而改变了大雁塔那种只能从塔体门洞内往外观望的小视角状况。在虎丘塔之前的砖塔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塔体外建有平座栏杆的先例

历史沿革

  苏州阊门外西北不远的虎丘,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誉。

  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

  虎丘是个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的风景名胜地。二千五百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在虎丘建造行宫,死后就葬在山中。 《史记》载,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民间还有一说:因丘如蹲虎,以形名。虎丘山头山门是虎头,山门前两侧的两口井是虎眼,断梁殿是老虎的咽候,上山的石道是虎背,而斜向青天的虎丘塔则是老虎漂亮有力的尾巴。

  虎丘,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 《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据地方志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层,砖身木檐。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现存的云岩寺塔是用130万块砖垒制而成,使用的主要是三种砖,即唐朝的条砖、方砖和明代维修时用的条砖。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从虎丘塔的兴衰可以见到苏州城市的沧桑变化。虎丘塔的每次毁灭和修建,都折射出当时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情况。例如,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会昌年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除长安、洛阳保留两座寺院,观察使、节度使所在的城市保留一座寺院以外,其余寺院全部被下令拆毁。当时江苏一带的节度使在润州(即现在的镇江),而苏州连保留一座寺院的资格都没有,虎丘山寺和塔自然都跟着毁了。

  而云岩寺塔的建起,则得益于五代时期吴越国以“保境安民”为宗旨的政策,国君钱镠以降都信奉“造寺保民”,兴建寺院和佛塔,而且老百姓生活安定,社会财富有了积累,也有经济能力供养寺院。从塔内此前出土的文物来看,金、银、铜、铁、玛瑙、丝绸等制品一应俱全。

  在虎丘塔内有大量的装饰彩塑,如牡丹花、太湖石等立体的灰塑图案;在塔楼二层西南面的内墩上,还刻有两扇毬纹图案的装饰门,这是唐宋时期门的式样;仿木的斗拱、梁、柱子等处都有彩绘,“七朱八白”,鲜艳夺目,从上述这些可以追寻到唐宋时期苏州地区的花卉种植、湖石造景、裱画装饰等技艺的发展情况。

  虎丘塔则是早期民间修塔的一个典型例子。为什么在苏州能修建起来,修建过程是怎样的,如果能弄清楚这些,对苏州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古建技艺有着重要意义。而号称“中国第一斜塔”的虎丘塔,其倾斜还会不会继续等这些谜题,

  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今天,这座耸立于虎丘的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

虎丘第三泉

  第三泉在千人石之西,泉名据说是古代著名品茶家陆羽品定的,陆羽品尝后觉得水质甘洌,味甜质厚,为天下第三,故名第三泉(第一泉在镇江、第二泉在元锡、第四泉在丹阳、第五泉在扬州)。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独生子女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虎丘还有白莲池、点头石、云岩寺、冷香阁、孙武子亭等古迹。

民间传说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古迹很多,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堪称“吴中第一名胜”。

  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书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 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苏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不知是哪一个朝代,虎丘塔倾斜得越来越厉害,急坏了土地公公,他想来想去,只能用神威来救虎丘塔。这天晚上,苏州城的男女老少个个做了个梦,梦中被喊去拉绳,拉正虎丘塔。第二天一早醒来,人人都觉得腰酸背痛。据说,苏州吃“撑腰糕”的风俗就是从这件事开始的。[2]

  虎丘塔的奇特得益于它长久的“斜而不倒”。除此之外,虎丘塔还有很多没有解开的秘密。

景点现状

  虎丘塔是一座七层八面、仿木构楼阁式的砖塔,因历史久远,长期遭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的侵袭,塔的塔刹、平座、栏杆等部位多遭损坏,故塔的高度为47.70米,底层对边东西向为13.64米,南北为13.81米,塔体重量约为6000吨左右。

  虎丘塔又是一座著名的斜塔,通过对塔体及基础的考察可知,塔是建于基岩层上的。虎丘山为西南——东北走势,建在基岩层上的塔也就往东北方向倾斜。但现在倾斜的虎丘塔塔身的第七层却又向西南方向斜了过去,就像是矫枉过正。由此可见,早在建塔之初,随着塔体的增高,塔身的重量也增加,尚未竣工,塔身已经向东北方向倾斜了。为了矫正塔的重心,明崇祯年间修缮时,工匠们有意将第七层往相反方向倾斜,以至形成了今天虎丘斜塔的奇观。至今,塔向东北方向倾斜234米。

  新中国建立后,古老的虎丘塔似乎再也承受不了历史沧桑的磨难,塔体已倾斜弯曲,浑身裂缝,残破不堪,岌岌可危。1953年的一天,虎丘山寺院住持楚光突然听到虎丘塔东北角的封门处轰然一声巨响,砖石崩裂满地,千年古塔似乎在发出即将倒塌的信号。

  苏州政府有关部门在计划抢修之前,首先邀请了刘敦桢先生前来实地考察。为了安全地进入塔内,又特地在塔的南面搭了三层高的竹架子,准备从第三层进塔勘察,以避免从底层进塔的危险。

  虎丘塔的考察、抢修工作,进入虎丘塔,为了能全面了解虎丘塔各层的结构情况,坚持要从塔的底层进入,然后逐层勘察,直至塔顶。有关人员尊重刘先生的意见,借来了长竹梯,由底层进入塔内,再通过竹梯,爬上二层、三层。

  登上第七层,由于塔刹部分毁坏无存,顶部已变成一个空洞,抬头可以看见蓝天白云。当时一起登塔的人都感到风声呼号,整个塔身似乎都在摇晃,好像随时都会倒塌。

  刘敦桢先生于1954年在《文物参考资料》(即今《文物》期刊前身)上发表了《苏州云岩寺塔》的论文,科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虎丘塔的历史和现状,为后人维修和研究虎丘塔奠定了基础。

  19561957年,苏州有关部门开始了抢修虎丘塔的工作。首先对塔身进行了加固,即在每层塔身加钢箍三道,并在每层楼面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加置十字钢筋,与塔身钢筋拉结在一起;对塔体裂缝和塔壁缺损部位喷灌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这次抢修,还在塔的二、三、四层的楼层窖穴中发现了越窑青瓷莲花碗、楠木经箱、刺绣经帙、檀龛宝相和石函、经卷、经袱、钱币和铜镜等一批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物,为研究虎丘塔和五代、宋初的苏州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越窑青瓷莲花碗,碗身和承托都由大瓣莲花图案组成,犹如出水芙蓉,造型精美,釉色滋润,为青瓷中的极品,现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61年,虎丘塔(云岩寺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至1986年,虎丘塔又进行了第二次大修。这次以加固塔基和基础为主,在塔底外围228米处共打了44个深坑,直至岩石层。再在坑里构筑混凝土壳体基础,力图从根本上消除塔体沉降和倾斜的威胁。塔体稳定,倾斜和沉降的变化都降到了极小的范围。

  采用了“围、灌、盖、调、换”的加固技术,以强化地基为主、塔体纠偏为辅,基本控制了塔基沉降,稳定了塔身倾斜,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依据虎丘塔的原始施工记录和二十多年的监测记录,结合现场实测和计算机模拟,重点研究和分析了虎丘塔的倾斜原因、加固技术和实施结果。

  雄伟的虎丘塔仍然屹立在虎丘山的山巅上,南来北往的过客未到苏州,远远的就先看到了它的雄姿。它是苏州古老历史的见证,是苏州人心中“家乡”的象征。

历史源渊

  虎丘塔

  苏州阊门外西北不远的虎丘,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誉。

  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

  虎丘是个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的风景名胜地。二千五百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在虎丘建造行宫,死后就葬在山中。 《史记》载,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民间还有一说:因“丘如蹲虎,以形名”。虎丘山头山门是虎头,山门前两侧的两口井是虎眼,断梁殿是老虎的咽候,上山的石道是虎背,而斜向青天的虎丘塔则是老虎漂亮有力的尾巴。

  虎丘,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 《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据地方志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层,砖身木檐。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现存的云岩寺塔是用130万块砖垒制而成,使用的主要是三种砖,即唐朝的条砖、方砖和明代维修时用的条砖。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从虎丘塔的兴衰可以见到苏州城市的沧桑变化。虎丘塔的每次毁灭和修建,都折射出当时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情况。例如,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会昌年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除长安、洛阳保留两座寺院,观察使、节度使所在的城市保留一座寺院以外,其余寺院全部被下令拆毁。当时江苏一带的节度使在润州(即现在的镇江),而苏州连保留一座寺院的资格都没有,虎丘山寺和塔自然都跟着毁了。

  而云岩寺塔的建起,则得益于五代时期吴越国以“保境安民”为宗旨的政策,国君钱镠以降都信奉“造寺保民”,兴建寺院和佛塔,而且老百姓生活安定,社会财富有了积累,也有经济能力供养寺院。从塔内此前出土的文物来看,金、银、铜、铁、玛瑙、丝绸等制品一应俱全。

  在虎丘塔内有大量的装饰彩塑,如牡丹花、太湖石等立体的灰塑图案;在塔楼二层西南面的内墩上,还刻有两扇毬纹图案的装饰门,这是唐宋时期门的式样;仿木的斗拱、梁、柱子等处都有彩绘,“七朱八白”,鲜艳夺目,从上述这些可以追寻到唐宋时期苏州地区的花卉种植、湖石造景、裱画装饰等技艺的发展情况。

  虎丘塔则是早期民间修塔的一个典型例子。为什么在苏州能修建起来,修建过程是怎样的,如果能弄清楚这些,对苏州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古建技艺有着重要意义。而号称“中国第一斜塔”的虎丘塔,其倾斜还会不会继续等这些谜题,

  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今天,这座耸立于虎丘的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

  虎丘塔第三泉

  第三泉在千人石之西,泉名据说是古代著名品茶家陆羽品定的,陆羽品尝后觉得水质甘洌,味甜质厚,为天下第三,故名第三泉(第一泉在镇江、第二泉在元锡、第四泉在丹阳、第五泉在扬州)。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独生子女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虎丘还有白莲池、点头石、云岩寺、冷香阁、孙武子亭等古迹。

相关信息

  苏州虎丘塔虽在明代时就已倾斜,但后来经过加固,现在塔基已经固定,倾斜不会再有发展,这是中国现在倾斜度最大的古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古塔。它将长久地屹立下去并成为一处奇迹。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要比此塔晚一百多年。虎丘塔比比萨斜塔略低,如果虎丘塔原来的塔顶未毁,两塔高度相似,倾斜度也相差无几。因此虎丘塔也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be05bdb31b765ce04081496.html

《虎丘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