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2-24 18:22: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4.系统方法: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章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第三章 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亦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

2.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

3.政治和法律环境:主要是由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各类组织活动的政府的政治活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种措施等形成的复杂体。

4.社会文化环境:是由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因素以及相应的人们的态度、要求、期望、信念等构成的。

5.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6.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7.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为的惯例或原则。

8.管理道德问题: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问题。

9.个人特征:是指个人早年形成的、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基本信条,它们成为组织中个人的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

第四章 计划工作概述

1.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3.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4.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5.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

第五章 目标与战略

1.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2.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3.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

4.制定战略:直接改变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实力为目的的项目活动称之为“制定战略”。

5.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指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6.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

7.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8.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9.项目: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展开,当战略目标确定以后,关键是项目的选择和有效实施。

10.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

11.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

12.规则:是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13.总成本领先战略:主导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14.差异化战略:使企业在行业中别具一格,具有独特性,并且利用有意识形成的差异化,建立起差别竞争优势,以形成对“入侵者”的行业壁垒。

15.集中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一种特殊的产品。

第六章 预测与决策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

2.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

3.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4.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5.例外问题:只有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完全清楚、结构上不甚分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才属于例外问题。

6.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它出现时,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处理。通常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

7.非程序化决策:表现为决策的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影响。

8.外推法: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9.时间序列分析法:即按时间将过去统计得到的数据排列起来,看它的发展趋势。

10.主管决策法:指的是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成就,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在决策过程中,直接利用专家们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做出评价和选择。

11.计量决策方法:亦指决策的“硬技术”,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的核心是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示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

第七章 组织工作概述

1.组织工作: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3.技术:是将组织的输入变为输出的转化过程。

4.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5.分工协作原理: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映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是精干、高效。

6.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7.责权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

8.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组织结构中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9.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第八章 组织结构设计与类型

1.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2.管理宽度:又称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3.部门: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4.直线型组织结构:又称单线型组织结构,它是最早使用的一种结构类型,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类型。

第九章 组织中的职权配置

1.职权:是经由一定的正式程序赋予某一职位的一种权利。

2.职责:是某项职位应该完成的某项任务的责任。

3.直线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4.参谋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

5.职能职权:是某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管理者的那部门权力,大部分是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来行使的。

6.授权: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行动权。

7.职权分裂:当解决一个问题或做出一项决策必须汇总两个或更多的管理者的职权才能实现时,就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职权是分裂的。

8.组织运营的分散化: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及管理者分散在不同的地理区域。

9.活性化:是员工参与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意味着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10.个人管理:指的是整个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由他对整个组织负责。因此又叫个人负责制。

11.委员会管理: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也就是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即为委员会管理。

第十章 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指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适应的过程。

2.业务过程再造:为了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关键的当今绩效指标方面实现剧烈的改进、而对业务过程进行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进的再设计。

第十一章 人员配备工作概述

1.人员配备: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2.职务要求明确原理:是指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是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者的方法越是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

3.责权利一致原理:是指组织越是想要尽快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就越是要使管理者的责权利相一致。

4.公开竞争原理:是指组织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开竞争。

5.用人之长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职位上,就越能使组织得到最大的收益。

6.最合适的人选:并不是指那些在各方面都完美无缺的人,而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职务来看候选人的长处适合于这个特定的职务。

7.不断培养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组织,越是想要使其管理者能胜任其所承担的职务,就越是需要他们去不断地接受培训和进行自我培养。

第十二章 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和培训

1.管理愿望:就是指人们希望从事管理的主观要求。

2.管理能力:也就是指完成管理活动的本领。

3.内部提升“内升制”:是指从组织内部提拔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员来充实组织中的各种空缺职位。

4.从外部招聘“外求制”:是从组织外部设法得到组织急需的人员,特别是那些起关键作用的人员。

5.人才生命周期:一个人才在组织内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6.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通晓和熟悉某种专业活动。

7.人事技能:是指管理者作好本职工作并带领下属人员一起发挥合作精神的能力。

8.概念技能:是指系统的全面管理的技能。

9.有计划地提升:就是管理者按计划的途径,经过锻炼,由低层到较高层次的主管位置。

10.临时性提升:是指当某个管理者因某些原因,例如度假、生病或因出差而出现职务空缺时,组织指定某个下级管理者为代理人。

第十三章 领导工作概述

1.领导工作:是指对组织内部每个成员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2.领导工作的实质:就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目标和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沟通、激励等手段,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力,使之适应环境的变化,以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指明目标原理:是指领导工作越是能使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则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会越大。

4.目标协调原理: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从而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率就会越高,效果就会越好。

5.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6.直接管理原理: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准确,从而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

7.沟通管理: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8.激励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能够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与满足,他就越是能够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之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9.职位权力:指的是与领导人职位相关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者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程度。

10.任务结构:指的是任务明确程度和人们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第十四章 团队

1.团队: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2.过程改进团队:是指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

3.工作团队:有时也称作自发型团队,对某一特殊过程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

4.自我管理团队:是指直接管理所在过程或部门的日常运作的员工群体。

第十五章 沟通

1.沟通:就是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2.管理信息系统MIS由于在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交流、沟通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开的,所以通常把各种信息的交流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管理信息系统。

3.正式沟通:一般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4.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信息流通方式。

5.个别交谈:是指领导者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在组织内外,同下属或同级人员进行个别交谈,征询谈话对象对组织中存在问题和缺陷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对别人或对别的上级,包括对主管人员自己的意见。

第十六章 激励

1.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2.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3.强化:是心理学术语,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4.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职工和下级参加组织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

第十七章 控制工作概述

1.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反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2.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3.管理突破:就是实现控制工作的第二个目的,是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4.间接控制:是以这样一些事实为依据的:即人们常常会犯错误,或者常常没有察觉到那些将要出现的问题,因为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5.直接控制:是相对间接控制而言的,它是通过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来进行控制工作的。

6.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是指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完整,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越是能反映这样的计划,控制工作就越能有效地为管理者的需要服务。

7.组织适宜性原理:是指组织机构越是明确、全面、完整,设计的控制技术越是能反映组织机构中的岗位职责,也就越有利于纠正偏离计划的误差。

8.控制关键点的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尽可能选择计划的关键点作为控制标准,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9.例外情况的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10.直接控制原理:是指管理者及其下属的素质越高,就越能胜任所承担的职务,就越不需要间接控制。

第十八章 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1.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的结果。

2.运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的预算。

3.投资预算: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更新等,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预算。

4.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5.零基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

6.报告:是用来向负责实施计划的主管人员全面地、系统地阐述计划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

7.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份额,指的是企业的主要产品在该种产品的市场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8.盈亏分析:就是根据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盈利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又称“量本利”分析。

9.固定成本:是指不随销售量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10.变动成本:是指随着销售量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11.计划评审技术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用网络图或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所需时间最长的关键线路,并围绕关键线路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密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与控制方法。

12.损益控制法:是根据一个组织的损益表,对其经营和管理的成效进行综合控制的方法。

13.投资报酬率控制法:是以投资额和利润额之比,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来衡量整个企业或企业内部某一部门的绩效。

14.经营审核:一般是指系统地评价鉴定经营活动工作质量的一种控制方法。

15.管理审核:是一个工作过程,它以管理学基本原理为评价准则,系统地考察、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进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点或问题。

第十九章 管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是用于获取、组织、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的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服务于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由管理者计划和设计的,用来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专门信息,以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的信息系统。

3.数据仓库:是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技术来管理各种不同内容和不同载体的数据,并以形象生动或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展现信息。

4.数据挖掘:是一个从数据中萃取和展现可付诸行动的、隐含的和新颖的信息流程,可以从数据仓库中发现经营业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典型模式。

5.神经网络系统:开始用硬件实现或用软件仿真的方法、按照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来研制神经网络计算机,包括神经网络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6.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分析管理系统,决定管理信息系统目标及需要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ba33eda5022aaea998f0f1c.html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