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4-26 14:24: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孔城镇中心小学 刘定春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情境和“比速度”、“比单价”等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三)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 ,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准确理解比的意义;教学活动的关键是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 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说教法。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找生活中的比,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情境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安排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4、B:2×3、C:8×3、D:8×12、E:2×12五张淘气的照片(ppt,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可能大多数学生都选A:6×4、B:2×3、D: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从而引入新课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和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用得上的知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教学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时,分三个步骤进行

1、借助“图片放大与缩小”问题的解决,引出“比”的概念。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再做研究。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五张照片在方格纸上的长,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学生不难发现:照片的长、宽都发生了变化,可为什么有的照片不变形,有的照片却变形了呢?此时出示下表(ppt)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时老师课件呈现6÷4 =1.5 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据学生的汇报同样在表格上出示。而后引导发现照片A、B、D的长与宽的关系始终没变,由此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照片C和E变形了

这样安排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请学生解答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着还可以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

而后教师可做这样的引导: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ppt)这时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显然是水到渠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小结:“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这是将长和宽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接着教师继续问:关于,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通过对自学效果检测性问题(ppt)的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

2、借助“比速度”、“比单价”等问题的解决,丰富对“比”的认识。 

  (1)比速度。

  教师引导提问:“凭你的经验和平时的观察,你认为从你们家到学校,是跑步快还是骑自行车快?”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马拉松选手跑步及某学生骑自行车的情境图(ppt),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怎样比?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2)比价格。

  继续呈现 比价格”的情境图(ppt),引导提问: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就是单价。

  此时再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按前面的步骤,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对比的意义的掌握情况,我安排了找身边的比活动。利用教材第50页的“说一说”(ppt)作引子,让学生想一想看能不能从自己的生活中、自己身边找到比?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反馈交流。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归纳一气呵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

3、提供多组信息,讨论、理解数量的可比性。

依据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提供三组数学信息,每组信息中均含有两个量(ppt),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量能不能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明确:只有两个数量具有相除关系时,才可用“比”表示,否则无意义。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联系实际说一说“比”的含义。呈现教材50页“说一说的第2题(ppt),请学生说说题中两个小朋友所说比的含义,再猜一猜:合唱队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新生儿头长与身高大概是多少? 使学生感知“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用“比”来表述关系的简洁、明了的特点。

2、以“我是小侦探”激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ppt)。先由“侦探柯南只测量脚印的长就可以判断出罪犯的身高”设疑,引导学生明白:人的脚长与身高肯定有关,再以“比”的形式告诉学生脚长与身高的关系,最后,利用对“比”的理解,试图推算出罪犯的身高,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渗透“比的应用”知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3、拓展性练习:体育比赛中的比分“4︰0”的意义及它与几天学习内容的区别。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指出: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积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布置“实践活动”的作业:找一找自己身上的比。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真正体现数学知识“由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a18bbb2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5.html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