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八课《商鞅变法》

发布时间:2015-03-30 18:48: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8 《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81

、课题

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以及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理解生产力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状况。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并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以及让学生分角色讨论,认识商鞅变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落后的状况以及变法后秦国逐渐富强的状况的讲解,使学生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认识到商鞅主张变法思想的可贵之处。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习商鞅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法、情境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ppt展示南门立木的图片】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6,当时秦国的一位大臣在秦国都城栎阳(陕西临潼东北)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从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十金就是十斤金老百姓觉得搬一根木头并不是什么难事却能得到如此高的奖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中肯定有什么问题,所以老百姓都不敢去搬动木头见此状况这位大臣就提高了奖励规格将奖金提升到50。在重赏之下,有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这位大臣立即兑现奖金。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听说过这个故事,那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生:商鞅。(若学生不知道,就让学生阅读48页《徙木立信》的故事)

师:对,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商鞅,他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角。那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就让我们一起在今天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请大家翻到书本第44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商鞅变法》。

二、讲授新课(共33分钟)

(一)、秦孝公求贤10分钟)

师:通过上节课《战国争雄》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战国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乱”,各国纷争,战乱不断啊。而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怎样增强自己的国力是当时各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了增强国家的实力,各国掀起了变法。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ppt显示】等等,从各国的变法活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战国时期历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变”ppt。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突出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商鞅的变法。

首先,老师带大家看一组图片,同学们先看看44页下面的那幅战国时期冶铁示意图,图的右面是化铁炉,中部是皮囊,左部的人推拉皮囊,就可以将空气鼓入化铁炉内,整幅图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冶铁的场景。通过对这张图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的技术。再看一下ppt,第一幅是铁锄,就是铁做的锄头,现在的一些锄头仍然沿用了这样的形状;第二幅是铁犁铧,铁犁铧是用来破土翻土的农具(铁犁铧:耕地时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铁片;翻土用的农具。);第三幅是铁镰,铁镰是一种用于收割的农具,割东西的,【ppt先后显示铁锄、铁犁铧、铁镰的图片】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件物品有个共同点,谁来告诉我?

生:都是铁做的农具。(学生可能回答是农具、工具、铁器等不是很完整的答案,老师应逐步引导得出答案。)

师:对,它们都是用铁做的农具,以上的这几幅图片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会冶铁了,而且还用铁制作了这么多的铁农具,铁器已经被普遍的使用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青铜牛尊,【ppt显示青铜牛尊图片】牛的鼻子上套了一个圆环,说明牛已经被人们用来干活了,现在中国的一些农村,仍然在使用牛来干活,或者用来耕地,或者用来驼东西,可谓历史悠久啊。这里就有一张牛犁地的图片【ppt显示一幅牛正在耕地的图片,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现实的生活】。

以上这一系列的图片表明在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这样人民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更多的农作物,这就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在当时的七个大国中,秦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44页正文第一段,结合ppt上的战国形势图回答老师这个问题。

生:……(根据课本44页正文第一段,学生大致能归纳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师:我们来看这句出自《史记·秦本纪》的话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ppt显示】。(雍州,一般是指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秦国地处西方,经济相对落后,地处东方的各国都看不起秦国,认为它是边远地区的野蛮国家,会盟都很少让它参加,魏国的军队还渡过黄河,占领秦国大片土地,秦国也无力还击。总的来说呢,秦国就处于一种落后挨打的地位。

在这样的状况下,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即位,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他想通过变法来改变这种局面,使秦国富强起来。

要变法就要有优秀的人才出谋划策,于是,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向天下广揽贤才,商鞅得到消息后,便来到了秦国。那商鞅是什么人呢?请同学们阅读45页的小字,看看商鞅的故事。ppt显示商鞅的简介】商鞅原名叫做公孙鞅,他是卫国人,因此,又叫做卫鞅,后来他在秦国因为功劳卓著,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商鞅。他从小好学,能力过人,这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早年商鞅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将商鞅推荐给魏王,但魏王没有任用商鞅,公叔痤又建议魏王说:如果大王您你不重用商鞅就将他杀掉,免得他做了别国的大臣,成为魏国之患,可见,公叔痤认为商鞅是非常的有才能的。后来公叔痤偷偷告劝商鞅逃跑,商鞅说,魏王没听你的建议任用我,当然也不会听你的建议杀掉我。所以商鞅并没有逃跑。过了一些时候,商鞅听说秦国的国君下令招贤,求贤令上这样写着:“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就是说如果谁能够为我出谋划策让秦国国富兵强,我就让他做官,还分给他土地。商鞅认为秦国是实现自己抱负的好地方,于是他就去了秦国。【ppt显示商鞅入秦想象画】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提出了废除旧制度,进行彻底变法以使国富兵强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但变法是触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大臣们能支持变法吗于是孝公决定召开宫廷辩论会让贵族大臣们围绕着应不应当废除旧制度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ppt显示廷议变法的想象画】

在辩论会上,商鞅提出了他的主张,他认为只要能达到“强国”“利民”的目的,就不必按过去的制度和习惯办事保守派大臣甘龙、杜贽等人就认为祖宗之法不可改,他们认为官吏习惯于用旧法治理,这样百姓才能安定,天下才不会大乱,还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要轻易变法。

商鞅的主张符合秦孝公富国强兵的要求,因此得到了秦孝公的赞赏,于是秦孝公决定任用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改革。

商鞅在获得孝公支持之后并不急于发布新法令而是先到都城南门在很多百姓面前立了一根木头,这就是开头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南门立木那么我们在了解了南门立木的背景之后,同学们觉得商鞅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应该能回答出接近于“赢取民心告诉人们他是说到做到的人”的答案)

师:对,就是营造一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告诉老百姓,现在的政府是说话算话的。

消息传开之后,大家觉得政府的命令并不是开玩笑。商鞅觉得现在百姓不敢违抗政府的命令,于是,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 19分钟)

师:前面我们已经说到,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才招贤纳士,商鞅进行变法就是为了使秦国富强那么商鞅会采取什么措施来使国家富强呢?请大家先阅读商鞅主持变法这一子目,看看商鞅采取了什么措施?

1、改革土地制度

师:周朝实行井田制,同学们还记得周朝的土地是属于谁所有吗?

生:周天子。(学生可能会说是属于皇帝、国王等所有,老师应引导学生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师:是周天子所有,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对分封的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只能耕种。到战国之时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开垦出大量的土地这些开垦出的土地称之为私田,就不属于周天子了。同时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奴隶主变为新兴地主,种田的奴隶的转变为农民农民向地主交出大部分的劳动产品,自己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奴隶的地位提高了,劳动之后又可以得到一部分产品,反正多劳多得,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就提高了。但是私田没有受到法律的保障,说不定哪天周天子不高兴了又将新兴地主的私田据为己有了怎么办呢?新兴地主一直在担心这个问题。

商鞅顺应人们的需要颁布法令废除土地国有制ppt展示废井田开阡陌图,加深学生映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而且允许土地买卖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后,人们开垦的土地不仅可以自己耕种,而且还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于是就极大的刺激农民开垦土地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

师:有了土地,不播种的话慢慢也会被荒废,于是商鞅又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同学们都知道,现在的商业很发达,很多经商的人都赚取很多的利润而且还给国家纳税,这不是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吗?那商鞅为什么还要“抑商”呢?

因为古代情况现在不一样,商人为了经商经常变换住址,就不利于当时的政府统计户口,征收赋税,而农民是固着在土地上的,土地在哪儿他们就住在哪儿,流动性不大,利于政府统计户口,征收赋税就方便了,征发人们服劳役也方便了,因此,农民是政府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而且经商大多数情况下会比从事农耕获得更多的利润,现在也是这样,因经商而富裕的人很多,而通过种田致富的人就不是那么常见了。

为了防止大量的人们为追逐利益而从事商业,商鞅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凡是从事农耕,又生产很多粮食和布帛的人,就免除徭役,以作为奖赏。而那些弃农经商的人,或者由于懒惰而贫穷的人,就会被罚做奴隶。

3、奖励军功

师:农业的发展可以使国家富裕,但是有了钱却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仍然不足以抵御外敌入侵,那么要怎样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呢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商鞅规定,只要你能够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不论你的出身、地位如何,一律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职,并赐予土地、房宅等而那些没立下战功的人就算你是贵族或者是贵族的后代,都不能获得爵位,享受特权。在这样的政策之下,秦国的将士们看到敌军的人头就跟看到钱一样,他们能不勇猛的作战吗?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能不高吗?奖励军功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升。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师:通过上面的措施国家富裕了,军队战斗力提高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此时秦国的国都在栎阳,商鞅觉得咸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更有利于秦国的发展,于是决定迁都咸阳

国家有钱有军队的话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就有优势,就像现在的美国,很富强,所以在处理很多国际事务上就比较有话语权。但是一个国家如果内部不安定,即使有很强的实力早晚会被消耗掉,因此,商鞅有必要进行内部的改革。之前实行的分封制使得地方权力过大,诸侯拥有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君主控制地方。君主要控制地方防止他们叛乱就要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于是商鞅决定推行县制,在全国设31县的长官由国君委派,那些地方长官就会听从中央的安排,从而加强了秦国中央的权力。

5、严明法令

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的改革措施,可是,如果人们不遵守法令,再多的措施也没用。为了保障新法的实施,商鞅进一步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若发现其中一家犯法,其余四家不举报,事发后十家一起治罪,这就是“连坐法”,这是一种鼓励揭发的措施,使百姓相互监督,在重罚之下,百姓犯法的几率变少了,犯罪者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虽然使秦国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但是法律过于严苛,也引起人们不满的。

商鞅主要就颁布了这样一些措施,他想通过推行这些措施达到他富国强兵的目的。那现在你们假想一下现在我们是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人我把你们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是得到大量私有田地的新兴阶级第二小组是改革前拥有世袭特权的旧贵族第三小组是农民阶级现在你们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讨论一下你们对商鞅变法是否满意?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三个小组分别派一个代表代表各自的小组发言,老师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来分析)

新兴阶级小组:

奴隶主小组:

农民小组:

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点评和总结)

过三个小组发表的观点,大家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和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但是触犯了秦国保守派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46第一段小字就举了一个相应的例子。

当时秦国的太子驷的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对商鞅推行的新法不满,就故意唆使太子犯法,看看商鞅如何应付。商鞅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我不便用刑。但是太子之所以犯法,是因为他的老师没有教好他。”于是商鞅秉公执法,ppt显示】对公子虔施以劓刑,(yì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属五刑内肉刑的一种,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对公孙贾施以黥刑(qíng xíng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此后,保守派的贵族们就不敢公开破坏新法了,商鞅推行的新法得以顺利的推行。在商鞅那些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下,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提高。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的,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逝,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失去了依靠,当初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于是离开秦国潜逃到魏,魏国人拒绝收留他。商君回到秦国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他封地的士兵,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之后秦惠文王还把商君处以“车裂之刑”ppt展示车裂图片】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上,套上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随后,又诛灭了商鞅全家。

商鞅死了,他的变法是否就意味着失败了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发表你们的见解。

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回答问题学生人数控制在三人左右)

师:我们说评价一场改革的成败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死了,可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已推行了20年,已深入人心,并且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总结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同学们结合他变法的内容来看看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三)、秦国的变化4分钟)

师:商鞅改革土地制度,军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改变了秦国旧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这是政治方面的变化。

军事上,奖励军功,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从公元前352年起,秦军开始反击魏军。两年之后,秦军渡过洛水,收复河西的部分失地。公元前332年秦军歼灭魏军驻守河西主力数万人。魏国无力守卫占领地区,被迫把河西地区奉还秦国。

在经济上,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到了战国后期,秦国还修筑的两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这两大工程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若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秦国的变化的话,那就是国富兵强,社会相对的安定了,就像ppt上的这句话:“(商鞅变法)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这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学到《秦朝的统一》这一课,同学们将会更深的体会到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更为深远的影响。

、归纳小结(共3分钟)

今天的新课到此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ppt展示本课主要内容】战国前期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秦国相对落后,孝公即位,为改变落后局面,任用商鞅变法商鞅适应历史潮流,改革了土地制度,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军功,迁都咸阳,实行县制,严明法令。总的来说就是废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打击奴隶贵族势力大力发展经济壮大了军事力量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讲授本课共用39分钟)

、作业:课后预习第九课《秦朝的统一》

、板书设计:

一、亲孝公求贤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改革土地制度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三、秦国的变化

1、政治上:

2、军事上:

3、经济上:

、教学反思

1、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我不知道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比如,讲到使用铁制农具、使用牛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知道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所以有些地方过于啰嗦了,比如背景部分。

2、教师用书上写到,本课改革派和保守派观点的分歧是一个难点,我找了一个廷议变法的话剧,但是实施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就删了,而自己用了几句话就带过了,这个部分处理的不好。

3、本课变法的内容是重点,但是讲述的不够清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fa9a6bf18583d048645942.html

《七年级第八课《商鞅变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