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二、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四、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
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大象蚂蚁鲨鱼老虎
老虎狐狸(鹤蚌相争,渔翁得利)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
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鹤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因为课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人文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不疲。)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什么是恍然大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5)想一想:吴王从中到了什么?你从中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到的东西。
(设计意图:课堂上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感悟,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得多,得深。
五、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1固执2知错就改(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应不断的为学生创设通读全文,整体感悟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感性认识。)
六、拓展延伸,迁移内化(作业设计)
自由朗读课外阅读材料《喜鹊搬家》。
喜鹊很聪明,新年刚刚来临,它就预料到今年多风,特别是春秋季节,风会刮得异常猛烈。它忙碌了好几天,终于把自己原来筑在树顶上鹊窝搬到下面的枝丫上来了。这一来,大风不可能把它的鹊窝吹落了,但是,别的灾难却接连不断,喜鹊离地面太近了,大人经过这里,伸手就把小喜鹊摸走了,小孩子经过这里,也用竹竿挑窝里的鹊蛋。聪明的喜鹊只知道防备近患,却忘了防备远难。
1、交流读书体会,想想喜鹊的远难是什么,近患是什么?2、面对这种情形,你怎样教育喜鹊,请说说你的做法。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点燃学习语文的火种,碰撞出学习语文的智慧与情感。)



板书设计:
10、螳蝉喝露水螳螂在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捕食吴攻打楚

弹弓在后诸侯国后
顾眼前利隐患身后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禀报固执毫不介意不堪设想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隐伏祸患劝阻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处死打着鸟转来转去弹弓禀报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露水
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固执攻楚经过巧妙劝说结果打消念头

前后照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c33f6158fb770bf78a55d6.html

《螳螂捕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