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发布时间:2020-04-28 20:0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精气学说

D.整体观念 E.辨证论治

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 )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精气学说

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E.辨证论治

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 )

A.治病求本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

D.四诊八纲 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 )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中藏经》

D.《难经》 E.《针灸甲乙经》

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千金要方》

D.《中藏经》 E.《诸病源候论》

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

A.《难经》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

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 )

A.《针灸甲乙经》 B.《伤寒杂病论》 C.《小儿药证直诀》

D.《黄帝内经》 E.《难经》

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难经》 E.《脾胃论》

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 )

A.张介宾 B.华佗 C.钱乙

D.陈无择 E.张机

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 )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诸病源候论》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

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 )

A.王清任 B.华佗 C.张介宾

D.陈无择 E.巢元方

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 )

A.巢元方 B.陈无择 C.张机

D.王清任 E.王叔和

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

A.朱震亨 B.张从正 C.王清任

D.叶桂 E.刘完素

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 )

A.朱震亨 B.刘完素 C.叶桂

D.吴塘 E.薛生白

1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 )

A.李中梓 B.李杲 C.陈无择

D.叶桂 E.刘完素

1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 )

A.王清任 B.吴有性 C.李杲

D.张从正 E.朱震亨

17.重视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是( )

A.朱震亨 B.李杲 C.张介宾

D.张机 E.吴瑭

1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 )

A.吴瑭 B.薛生白 C.王孟英

D.吴有性 E.叶桂

19.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

A.朱震亨 B.吴瑭 C.吴有性

D.刘完素 E.薛生白

20.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炮炙论》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图经》

21.最早的药物加工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炮炙论》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图经》

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时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E.清朝

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的医家是( )

A.张机 B.孙思邈 C.刘完素

D.张元素 E.李时诊

24.在国内外药学界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药学著作是( )

A.《神农本草经》 B.《炮炙论》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图经》

25.《本草拾遗》的作者是( )

A.张机 B.李时珍 C.陈藏器

D.李中梓 E.赵学敏

26.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著的大型方书是( )

A.《千金要方》 B.《千金翼方》 C.《外台秘要》

D.《太平圣惠方》 E.《普剂方》

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 )

A.《太平圣惠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普剂方》

D.《千金要方》 E.《医方集解》

2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 )

A.张机 B.华佗 C.皇甫谧

D.王叔和 E.陶弘景

29.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震亨 E.钱乙

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震亨 E.钱乙

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震亨 E.陈无择

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震亨 E.陈无择

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 )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难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

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 )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府

D.形体官窍 E.经络

35.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 )

A.整体观念 B.恒动观念 C.同病异治

D.异病同治 E.辨证论治

(二)B1型题:

A.汉代 B.晋魏时期 C.唐代

D.宋代 E.明清时期

1.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 )

2.药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的时代是( )

A.《新修本草》 B.《本草拾遗》 C.《食疗本草》

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E.《海药本草》

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 )

4.唐慎微所著的是( )

A.《神农本草经》 B.《炮炙论》 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图经》 E.《新修本草》

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的著作是( )

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 )

A.《本草图经》 B.《海药本草》 C.《食疗本草》

D.《千金要方》 E.《针灸大成》

7.唐代孟诜所著的是( )

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 )

A.《医林改错》 B.《医方集解》 C.《成方切用》

D.《温病条辨》 E.《普剂方》

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 )

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食疗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

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 )

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 E.《千金要方》

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 )

14.被尊为“方书之祖”的著作是( )

A.张机 B.秦越人 C.皇甫谧

D.孙思邈 E.王惟一

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 )

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的是( )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

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

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 )

(三)X题型

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的论著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五十二病方》

D.《伤寒杂病论》 E.《神农本草经》

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钱乙

D.李杲 E.张从正

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 )

A.张介宾 B.吴有性 C.叶桂

D.赵献可 E.吴瑭

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 )

A.张介宾 B.吴有性 C.叶桂

D.赵献可 E.王清任

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的是( )

A.整体观念 B.哲学基础 C.诊法辨证

D.病因学说 E.病机学说

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 )

A.整体观念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辨证论治 E.精气学说

7.“证”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的本质?

A.疾病的原因 B.病变的部位 C.疾病的性质

D.邪正关系 E.疾病的传变

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恒动观念 B.辩证观念 C.整体观念

D.思辨观念 E.辨证论治

9.下列哪些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

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

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的;

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

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0.在中药学发展中贡献突出的医家有( )

A.张机 B.陶弘景 C.苏敬

D.唐慎微 E.李时珍

二、词语解释

1.中医学 2.中医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

4.辨证论治 5.证候 6.同病异治

7.异病同治 8.疾病

三、填空题

1.《黄帝内经》记载的食道与肠管长度的比值为( ),与现代解剖学的相关内容相近似。

2.东汉张机所著的( )是第一部论述辨证论治的专书。

3.《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 )种,其中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

4.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详述( )种脉象诊法。

5.唐末昝殷所著的( )是现存最早的妇科专书。

6.宋代( )所撰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7.明代杨继洲的( )是研习针灸的重要文献。

8.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是( ),刊行于金代。

9.唐朝政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名( ),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10.《本草纲目》采用( )法将收载的药物分为16部62类。

11.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 )进行解决的法则。

12.中医治病注重( )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

四、简答题

1.什么是中医理论体系?其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2.中医的基础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哲学理论各是什么?

3.何谓“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学术流派各是什么?

4.明清时期最突出的学术成就是什么?为此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医家是谁?

5.唐代药物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6.宋代药物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7.明清时期药物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8.《黄帝内经》在方剂学方面的成就是什么?

9.张机对方剂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0.何谓整体观念?体现在哪几方面?

11.如何理解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2.什么是辨证?辨证与论治的关系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2.简述“金元四大家”在中医基础医学发展中的学术贡献。

3.简述历代中药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4.简述历代方剂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5.试论历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6.试论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7.试论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8.举例说明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一) A1型题

1.D 答案分析:中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理论的医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着整体认识的方法,因此说“整体观念”是其指导思想。

2.D 答案分析:在备选答案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又称气一元论或元气论)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的方法,只有“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才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3.B 答案分析:“治病求本”仅指治疗疾病的总的思路;“辨证求因”是中医学认识病因的思维方法;“四诊八纲”属于中医学观察疾病和分析疾病的方法。“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所以才是中医学的“诊疗特点”。

4.D 答案分析:秦越人被尊称为“扁鹊”,由于他对医学的贡献突出,因此成书于两汉之际的《难经》便托名于他。而《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合称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中藏经》托名三国时代华佗;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

5.B 答案分析:《黄帝内经》撷取了秦汉以前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成就,在阴阳、精气、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总结了当时人类的医学成就,使长期积累的医药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因此该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6.C 答案分析:《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该书系统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预防,其他四部医书以及整个中医理论体系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7.B 答案分析:东汉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张机总结了汉及以前的临床经验,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辨证明确,立法严谨,组方精当,并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思路。

8.D 答案分析:成书于两汉之际的《难经》从脉法、奇经八脉、五脏的解剖等方补充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并与之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9.E 答案分析:东汉的著名医家张机在继承《黄帝内经》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外感病的六经辨证论治纲领。

10.C 答案分析: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病证的病源、症状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相当深刻,因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11.D 答案分析: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把复杂的致病因素归纳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类,首次提出了“三因致病说”,发展了《内经》和《金匮要略》的病因理论。

12.E 答案分析: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详论24脉法,使《内经》、《难经》确立的诊脉方法得到实施和推广。

13.E 答案分析:金元时代的刘完素(河间)强调火热病机,临床用药时以寒凉为主,因而后世尊其为“寒凉派”的代表。

14.A 答案分析:金元时代的朱震亨(丹溪)倡导“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是“滋阴派”的代表。

15.B 答案分析: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故被尊为“补土派”的代表。

16.D 答案分析:金元时代的张从正(子和)认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治病用药以祛邪为主,故尊称为“攻邪派”的代表。

17.C 答案分析:明代张介宾(景岳)等对《难经》所倡的命门理论有所发挥,从而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

18.E 答案分析:清初叶桂(天士)在《温热论》中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19.B 答案分析:清代吴瑭(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使温病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0.A 答案分析: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最早提出药物“四性五味”理论,奠定了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21.B 答案分析:南北朝雷氏的《炮炙论》首次专论药物炮制加工方法,反映了此前药物加工的水平。

22.B 答案分析:李勣、苏敬等主编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是显庆四年由唐朝政府颁行的。

23.D 答案分析:金元时代的张元素(洁古)等人重视药物气味厚薄和升降浮沉的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倡导了药物“归经”、“引经”的观点。

24.D 答案分析: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图1100余幅,其成就最大,在国内外的影响最深远。

25.C 答案分析:《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继《唐本草》之后所撰写的,详细地描述了药物品类的方法,补充了大量民间所用的药物。

26.C 答案分析:第一部由宋朝政府组织编撰并颁行的方书是《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27.B 答案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宋朝政府“太医局熟药所”颁行的处方规范著作,虽然载方800首,但却是第一部成药典籍。

28.C 答案分析:晋代皇甫谧在继承《内经》、《难经》有关针灸学成就的基础上,撰写了《针灸甲乙经》,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29.A 答案分析:金元时代刘完素认为“六气皆能化火”、“五气过极皆能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他论述病机常以“火热立论”。

30.B 答案分析:金元时代张从正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邪气所致,邪去则正安,所以用药以汗、吐、下攻邪之法为治。

31.C 答案分析:金元时代李杲强调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观点。

32.D 答案分析:朱震亨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造性地阐发了相火理论。

33.A 答案分析:《神农本草经》是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其在研究每味药物的性能、主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药物“四性五味”的药性理论。

34.A 答案分析: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在心的主宰作用下,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系作用而成为有机的整体。

35.E 答案分析:中医学对疾病的理性认识过程就是“辨证”,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论治”,所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

(二) B1型题

1.C 答案分析:由唐朝李勣和苏敬主持编写的药物专著是《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2.D 答案分析:由于宋代应用的药物种类大幅度增加,人们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更加深入,于是将药物配伍禁忌总结为“十余反”和“十九畏”,并首先记载于公元975年刊行的《开宝本草》之中。

3.A 答案分析:唐代李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载药844种,附有药物图谱并加以文字说明,开创了世界药物史上图文对照的先例。

4.D 答案分析:宋代蜀中世医唐慎微在继承历代本草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广集民间验方和用药经验,收录古文、经史杂家、佛教道藏中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著成规模空前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种,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5.C 答案分析:清代杰出医家赵学敏撰著《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很有研究价值的名著。

6.D 答案分析:北宋政府组织重修本草,先后刊行了《开宝本草》、《嘉祜补注本草》、《本草图经》。

7.C 答案分析:唐至五代时期,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补充了食用药物。

8.B 答案分析:唐代李珣收集了海外泊来药物并加以研究,著成了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海药本草》,扩大了药物研究的范围。

9.B 答案分析:清代名医汪昂所著的《医方集解》,对每一方剂的证治机理和组方原则作了详细的阐发。

10.A 答案分析:清代王清任重视解剖,所著《医林改错》修正了前人某些错误认识,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11.C 答案分析:《食疗本草》是唐至五代的孟诜所著,是一部专载食用药物的专著。

12.E 答案分析:《本草纲目》首次运用自然分类法将所载的1892种药物分为16部62类。

13.A 答案分析:《黄帝内经》虽然载方13首,但却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为后世所遵循,奠定了方剂学发展的基础。

14.C 答案分析:按照辨证论治原则组方疗病者,当首推张机的《伤寒杂病论》,载方269首,按照《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原则,组方严谨,为后世组方的典范,故尊其为“方书之祖”。

15.D 答案分析:唐代孙思邈所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16.E 答案分析:北宋王惟一于公元1026年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模型,并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17.B 答案分析:由于盛夏天气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于体表,皮肤松驰,汗孔开张出汗散热,所以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体现了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18.D 答案分析:由于人体气血有昼夜晨昏的变化,所以病理情况下的一般变化规律是“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三) X型题

1.A B D E 答案分析: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分别从基础理论、临床辨证、治疗原则以及处方用药方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A D E 答案分析: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人和朱震亨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3.B C E 答案分析:明代的吴有性著《温疫论》,为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清代叶桂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吴瑭创立三焦辨证,他们为温病学的创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4.A D 答案分析: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赵献可、张介宾等力倡命门学说,丰富了藏象学说内容。

5.B C D E 答案分析:《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哲学基础、人体结构与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防治、康复。

6.B C E 答案分析: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中医学凭借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7.A B C D 答案分析:证候从疾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诸方面揭示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

8.C E 答案分析:中医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

9.A B C D E 答案分析: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和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法辨证、养生防治各方面的理性认识之中。

10.B C D E 答案分析:唐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总结了魏晋时期药物学发展成就。李勣、苏敬等人所撰的《新修本草》为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宋代唐慎微著有规模空前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词语解释

1.中医学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自然科学。

2.中医理论体系是指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运用中医特有的逻辑思维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构成的医学体系。

3.所谓整体观念,是指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方法。

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辨证,是通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为某种证候的识病过程。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采取相应治疗方法进行治病的过程。

5.证候简称为“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证候从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方面揭示该阶段的病理本质。

6.所谓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不同的证候),于是就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7.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相同的证候),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8.疾病,简称为“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病传规律和转归的病理过程。

三、填空题

1.1:35

2.《伤寒杂病论》

3. 365

4.24

5.《经效产宝》

6.钱乙

7.《针灸大成》

8.《洗冤录》

9.《唐本草》

10.自然分类

11.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

12.病机(或“证候”)

四、简答题

1.答:中医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运用中医特有的逻辑思维所推演的科学结论构成的医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②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④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2.答:中医的基础医学,主要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因而中医的基础医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的理论为基础。其哲学理论主要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3.答:“金元四大家”是指对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四位著名医家的尊称。他们分别是“寒凉派”、“攻下派”(也叫攻邪派)、“补土派”(也叫脾胃派)、“滋阴派”的代表。

4.答:明清时期在中医学理论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有命门学说和温病理论。其中赵献可、张介宾等人所倡立的命门学说,丰富了藏象学说内容。吴有性、叶桂、吴瑭等人为温病学理论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王清任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5.答:药物学在唐代有较大的发展,各地应用的药物达千种之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唐显庆四年,政府颁行了由李勣、苏敬主持编写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该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由政府制订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该书收载药物844种,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世界药物学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唐代还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等药物专著。

6.答:宋代应用的药物种类大幅度地增加,重视道地药材和质量规格,尤其是对生药鉴别及药物生长环境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将药物配伍禁忌总结为“十八反”、“十九畏”。北宋政府组织重修本草,并先后刊行了《开宝本草》、《嘉祜补注本草》、《本草图经》。这一时期又有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该书后经宋政府修订更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746种,成为当时最完备的本草专著,在中药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

7.答:明清时期有大量的本草著作涌现,其中成就最大、影响深远的莫过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绘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并采用先进的自然分类方法将收载的药物分为16部62类。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是这一时期很有研究价值的药物学专著。

8.答:《黄帝内经》虽然载方仅13首,但其剂型却有汤、丸、酒、膏诸类,尤其是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和“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的组方原则,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9.答:张机(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共载方269首(除去重复者),总结了汉以前临床实践经验, 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辨证明确,君臣佐使配伍严谨,组方全面而精当,是后世乃至今日处方用药的圭臬,因而是书被尊为“方书之祖”,并以此形成了“经方学派”。

10.答: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这一认识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主要体现在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11.答: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形体结构而言,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生理活动方面,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同一性,决定了各种不同功能之间的密切相关性。相互协调,互相制约,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认为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均可影响整体,因而在诊断上通过分析脉、舌等外在表现就可对内脏乃至整体的病理变化作出判断。治病也主张通过整体调治。可见中医理论在研究形体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治方面均贯穿着整体思维。

12.答:所谓辨证,是通过分析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为某种证候的过程。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检验辨证是否正确的方法。

五、论述题

1.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诸多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以古代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内经》、《难经》中就运用当时的解剖技术对人体脏腑、形体的形态认识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基础,如果没有人体的解剖知识,完全不了解内脏形态位置而试图确定内脏名称,研究其生理病理,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其二,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而坚实的实践基础;其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同时也广泛地吸纳了天文、历法、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并将其与医学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其四,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理论,使医疗实践经验升华到理性的医学理论。

2.答:“金元四大家”在中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刘完素的火热立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气有余便是火”,因而用药擅长于寒凉,因而被尊称为“寒凉派”的代表,他的学术思想对温病学派的创立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张从正认为疾病皆生于邪气,邪去则正安,故治病力主攻邪,对攻邪的汗、吐、下三法有所发挥,被称为“攻邪派”。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用药总以调补脾胃为务,对脾胃理论的形成有突出贡献,故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首倡相火理论,用药以滋阴降火为主,故为“滋阴派”的代表。他们的学术立场虽然有别,但却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

3.答:东汉成编的《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首次提出了“四性五味”的重要理论,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南北朝的《炮炙论》,反映了此前药物加工水平;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行的药典,并开创药物研究图文对照方法。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最早的食物药专著《食疗本草》和泊来药物专著《海药本草》。宋代总结了“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刊行了《开宝本草》、《嘉祜本草》、《本草图经》及《重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有影响的专著。金元时期,由张元素、李杲等首倡了“归经”、“引经”观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很有研究价值的名著。

4.答:方剂学是专门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学科。《五十二病方》是最早的方书,载方280余首。《内经》虽然载方13首,但却提出了“君臣佐使”和“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的组方原则,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载方269首,但组方全面、严谨而精当,是后世处方用药的臬圭,为“方书之祖”。唐代的《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记载了唐以前方书内容。宋代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为政府主持编撰的有影响的大型方书。明代有资料最丰富的《普剂方》。清代出版的《医方集解》和《成方切用》是代表了清代方剂学成就的专著。

5.答:《黄帝内经》以前就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等重要文献,反映了针灸学的古朴风貌。《内经》则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内容,对汉以前针灸学成就进行全面的总结,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难经》完善和补充了“奇经八脉”及针法的内容。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确定了349个腧穴部位、主治和刺治方法。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元代《十四经发挥》等对针灸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的研习针灸学的重要文献,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是第一部针灸学教材,对针灸学的发展和推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6.答:人不仅与自然环境有着物质的同一性,而且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在生理方面,人体通过内在的调节机能,保持着与自然界的统一,如炎夏天气炎热,故汗孔开张而多汗;严冬天气寒冷而人体少汗,即属于人对自然的适应性生理变化。自然环境对疾病的发生和病理变化也有影响,如不同季节的多发病,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疾病等。在治疗用药时也要结合自然气候及地域特点。人体也能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有限地改造自然。以上诸方面均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7.答: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经济状态的差异对人们身心机能可以产生诸多的影响。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无疑给人们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剧烈的竞争,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压力和新病种的产生,这就是中医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原因所在。

8.答:中医学在重视辨证论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辨病。中医辨病治疗有更久的历史,早于《内经》的《五十二病方》即是如此。《伤寒杂病论》中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肠痈,用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内经》用兰草汤治疗脾瘅,用半夏术秫米汤治疗失眠等即是其例,均体现了专病专方的辨病治疗原则。由于病与证的关系十分复杂,为了正确处理病与证的关系,所以中医学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方法。当同一疾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证候时,就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此即所谓“同病异治”,如水肿病,存在着虚、实不同的病理变化,病位有在肺、在脾、在肾的差异,因而就会有不同证候类型的水肿,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对于不同的疾病,在其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候时,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此即所谓“异病同治”,如泄泻、水肿、哮喘等不同的疾病可出现肾阳虚的共同病理本质,因而都可采用温补肾阳之法治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a23383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3.html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