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分布

发布时间:2020-01-25 01:52: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汉族语言分布

2011-10-23 08:28:11


官话,是中国历代各官方所订定之主要通用语言,包含现代标准汉语(即台湾的国语、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和新马地区的现代标准汉语)和其他官话方言(包括异变后已自成一格的新马汉语官话方言:新马华语)。尽管理论上说,华夏汉民族的官话子分支,如唐朝官话、宋朝官话、明朝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据考证是与闽南语、粤语、客语、晋语等同级的所谓汉语方言区,但实际上,人们(包括汉语方言学界学者)往往直接把官话和汉语各方言区等并列表示,而不考虑其中的级别差异。
北京语官话是目前诸方言中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话为母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绝大多数地区、南方的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和江苏中北部作为母语使用。
现今中国目前的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为主代表、西安话、成都话和扬州话和为副代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北方东北部和西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南方以吴语、赣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等方言区之广大地区的东部和西南部。


东北官话是通行于东北三省的一种官话方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1988年中国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为8200万人,如果使用者的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相当,那么截至20057月,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应为9772万人。


冀鲁官话分布于天津、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县,山西广灵县。


胶辽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辽宁辽东半岛和山东胶东半岛,共44个县市,此外在辽宁其它地区及黑龙江有方言岛,分登连、青州和盖桓三片。
北京官话,元清中国官场主流的标准语。北京官话在清代中后期逐渐取代明代的南京官话成为中国的标准语,现在称为国语普通话 另北京官话亦指官话方言之一种,共分四片:京师片、怀承片、朝峰片、石克片(北疆片)。


北京话,亦称北京方言,属于北京官话的京师片,流传于北京市区。说话人带有明显的儿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话的浓重口音称为京片子京腔。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音为基准音。北京方言、北京话和普通话几乎无区别。北京官话通常指的是上层知识分子的语言,严格来说,北京官话等于普通话。北京话与普通话的关系,与伦敦方言与英语标准语的关系相类似。


中原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它以河南、陕西关中、山东南部为中心,覆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共390个县市,分为郑曹、蔡鲁、洛徐、信蚌、汾河、关中、秦陇、陇中、南疆等九片。 中原官话的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是中原官话区的主要特点。中原官话和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主要区别是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
中原官话的使用人口仅次于西南官话。苏南吴江县菀坪镇、皖南广德县部分地区、浙西北长兴县部分地区、操天津方言的天津市区属于中原官话孤岛。
兰银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它分布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共56个县市。
江淮官话,旧称下江官话下江话,又称为江淮方言淮语。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整个江淮官话的代表语。 江淮官话的形成应在明代之前。江淮官话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显著差异,因而在民国时期,淮语一直被认为是与粤语、吴语等并列汉语大方言区,而非官话的分支,其直到1955年才首次被划入官话。
江淮官话的使用者约有7000多万,如果将其划出官话,其使用者将在全国语言中排第3位,仅次于官话、吴语。


西南官话,又称为上江官话,是流行于中国西南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等地以及邻近的缅甸果敢的主要语言,在老挝、越南等地也有部分华人使用。西南官话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具有官方地位,是仅有的3个具有官方地位的汉语分支之一。西南官话的主要特征是古入声消失,但不分化,整体派入阳平(四川盆地部分地区除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西南官话分为十二片,其通常也可按照地域分为四川话、云南话、桂柳话、湖北话等。


四川话,是流行于中国四川省及重庆市(巴蜀地区)的主要汉语方言,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巴蜀语的成渝片及灌赤片。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数量次于日语,多于德语。现今四川话形成于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巴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吴语,较为准确的说法是吴语支(是一个复数或者整体概念),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是一支派生于汉藏语系中上古汉语的语言集和。该语支包括的所有语言皆为声调语言,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日本九州岛、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之间。吴语的来源是古吴-闽语(而古吴-闽语的来源是上古汉语)和古代百越族的百越语。


闽语为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其保存了最多上古汉语的特色,同时也有不少古闽越语的遗留。闽语源自上古吴语,系最早从古汉语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语言,因此内部分化最显著。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海外华人等地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国广东、海南、浙江的些许地区。1955年在语言学分类上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五种语言。传统的汉语七大语言理论中,闽语被看作是中华七大语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地方通行语言。
闽南语北起浙南,沿海南下经福建、广东至广西,又跨海至海南,复因移民关系,在东南亚、台湾、北美,地区华人也多使用闽南语。
但海外华人所称福建话是指闽南语的泉漳片。


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洲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汉书》作南粤国)。古代是通假字,指华南百越地区。明清近古以来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的吴语地区,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历史上两广别称两粤,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广义(岭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东”“粤西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指代范围也截然不同。粤语的起源和发展成熟的年代远在宋代的两广(两粤)初分之前。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看,粤语事实上是广义上的岭南语(岭南地区语言),而非叫广东话
而现时所称的广东话其实只是粤语口语上的叫法,粤语的标准音是西关口音为标准的广府话或叫广州话,英文作Cantonese、日文亦会写成広东语,即一般人俗称为广东话,其实称广东话可指广东方言,如:可细分为无法互通、理解、差别大的广东地方里潮州话、客家话、雷州话、四邑话等词汇或俚语、俗语、歇后语、脏话、文化词语吸收,再纳入广东方言统称(广东话),这可才称作广东话。若果把整个能互通的粤语只称作广东话,其实会无视同样说粤语部分地区的人,广西部分地区(广西把粤语称白话,即粤语方言的分支、与标准西关口音广府话有一定口音上的差异,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约95%左右可互通。)海南省部分亦有粤语地方(即粤语方言的分支,称儋州话、也有疍家话)等,他们聆听粤语广府话或交流完全不存在问题,但他们很少有广东的认同。官方中文文字里或新闻发布、座谈会上,正确中文书写称为粤语,其实可以代表整个会说粤语方言的地区,这不会无视同样互通和会操粤语方言、口音、声调和乡音的人。
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北方学者与一些两广及西方学者间存在分歧。在中国国内,大多数汉语方言研究者将粤语作为汉语的一种方言看待,并认为现代汉语是单一语言;另一部分中国国内学者和西方语言学家则认为粤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两者各有其语言学的依据。


湘语,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的一支,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主要的湘语城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娄底,衡阳,邵阳等。2008年统计约为36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左右。湘语也由于历史或移民的原因,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以及贵州局部地区亦有分布。湘语主要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但其它各片皆有特色。


赣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门声调语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7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赣语可分为十一片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同时,赣语内部的各方言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晋语是汉语口语的一种,但是语言学家对晋语在汉语口语的诸多种类里分类的地位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一些人认为晋语应该归类成官话的一种,另一些人则认为晋语应在汉语诸多口语中自成一系。
晋语主要分布在:
除了汾河下游谷地以外的山西省
内蒙古中部的河套地区
河北、河南、陕西三省邻接上述二地的地区
包含在这个地区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等,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以及河北张家口和邯郸、河南焦作、陕西榆林等地。晋语的使用人口总计约有6305万人(2007年)。
广西平话是用于中国广西部分地区的一类方言。分南部平话(桂南平话)和北部平话(桂北平话)两种,南北两者差异大,北部平话内部差异亦大。南部平话传统上归入粤语,但在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把平话列为一个不属于粤语的汉语方言。
徽语又叫徽州话,是一种分布在新安江流域及周边以古徽州府为核心区域的汉语方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认为是吴语的一个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出版前后它被承认是汉语中一种独立方言,但关于其归属至今仍有争议。有观点指出,徽语与吴语、闽语共同起源于古代江东方言,现代徽语分化于吴语,吴语与徽语可被视为同属一个方言大区。吴语本是皖南地区土著方言,皖南方言早期应是苏南与浙西吴语的延伸,而徽语乃是其中之南片受赣语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方言。学者指出,徽语中尚未见有特色鲜明的共同标识,与邻近的吴语及赣语相较,徽语兼具两者特色,如声母系统接近赣语,而韵母系统则与南部吴语接近。总体而言,徽语是历代中原汉人的汉语吸收融合了徽州土著山越的语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方言。明清以来,周边方言(吴语、赣语)的影响亦使徽语的表现力得以增强、内部分歧加大,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县城话为代表音,现在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屯溪话成为徽州话代表音。徽州话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因素,和北方官话差别大,和吴语一样,徽州话的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
瓦乡话是瓦乡族所使用的一种被汉语西南官话吉永片(成渝片)和湘方言辰溆片(吉溆片)、苗语湘西方言包围的汉、苗混合语言,与西南官话与湘语区别很大,语法上的倒装现象颇多。
粤北土话过去称韶州土话,当地人称之为虱乸话。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乐昌、仁化、乳源、曲江、南雄、浈江、武江、连州、连南等县区,对于粤北土话的归属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有学者认为粤北土话是广西平话的扩展地区;也有学者认为:粤北土话是在宋代赣语的基础上,混合了客家话、粤语、西南官话等的混合性方言。
目前使用人数约50万,而语系归属也不明。
军家话,或称军话、军声,散布于粤、琼、桂、闽等地区的具有方言岛性质的方言,现在大约有几十万人使用。一般认为是南方方言区包围下的北方方言岛。他们与明代卫所里的军户关系密切而得名。军话是濒危的方言。海南约有1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三亚、昌江、儋州、东方市、临高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广东惠州市平海镇也在使用这种方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619a4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1f.html

《中国语言分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