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古代文学形象赏析之纯情真性崔莺莺

发布时间:2019-03-16 20:47: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55 古代文学形象赏析之纯情真性崔莺莺
李珍 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
〖摘要〗《董西厢》热情地歌颂了莺莺与张生追求恋爱自由的精神,它最大的创新与进步,正是体现在莺莺这一形象的塑造上。她敢于蔑视礼法,正视爱情并付诸实际行动。而莺莺的私奔则表现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难得的强烈反抗性。
〖关键词〗文学女性,爱情故事,创新与进步,女性自主性蔑视礼法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之所以长期为人们所传诵且经久不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塑造了崔莺莺这个文学史上十分动人的女主人公形象,她不仅美丽动人、光彩照人,更重要的是她身上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具有先进的意义和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王实甫的《西厢记》大体承袭金代董解元改编之精神,并有了新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开展对古典名著的阅读与赏析至关重要,能起到透过现象认识实质,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西厢记》是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王西厢》的,从中可以看出创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意识以及他们对女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不同的,而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正是作者笔下女主人公崔莺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差别。
一、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崔莺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在张生的大胆追求下,她无投梭之拒地与张生发生了一段关系,但最终为张生所遗弃。在遭到被遗弃的恶运后,莺莺只是一味哀怨,将被遗弃的命运归结于自己女德有失,是咎由自取,并且劝张生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其性格之软弱,其结局之悲惨,我们惟有用鲁迅的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讲述的仍然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董西厢》热情地歌颂了莺莺与张生的自由恋爱,它最大的创新与进步,正是体现在莺莺这一形象的塑造上。张生追求莺莺,莺莺亦自心动,却又拘于礼法,不敢轻举妄动。直至张生相思成病几至性命不保时,莺莺终于挣脱封建礼法的枷锁,毅然决定顾甚清白救才郎。从这里可以看出,莺莺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她敢于蔑视礼法,正视爱情并付诸实际行动。而莺莺的私奔则表现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难得的强烈反抗性,在这一行动中,她已不再是封建父权制的附属物,而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她敢于将一切抛诸脑后只为追寻真正的爱情。而此时的张生却仍自陷于礼法之中,相比之下,莺莺的行动更显果决,在这场私奔中,莺莺已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已经处于整个行动的中心,张生反而沦为次者。此时的莺莺已经表现出了初步的女性自我意识。
二、从《董西厢》到《王西厢》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其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婚姻的思想主题在无数青年男女心中引起共鸣,它的主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与《董西厢》相比,莺莺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在《董西厢》中,崔莺莺一开始并未对张生有特殊的感情。而《王西厢》中,莺莺是一开始就有意于张生的,这更具叛逆性。而且作为一个已经许嫁他人的少女,且在父丧期间,莺莺却与他人情投意合、芳心暗许,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女性,莺莺的叛逆性以及女性自主性、女性自我意识算得上是比较鲜明了。
其次,对待功名的态度不同。《董西厢》中,张生虽是自己要求去考取功名,以还莺莺一个夫贵妻荣,但事 实上,张生的才高,考取功名的可能性大,莺莺也是看中了他这一点的。待到老夫人许婚,张生第二天上京应试,莺莺虽是心中万分不舍,却也是盼着他早日高中好夫贵妻荣的。但是,在《王西厢》中,莺莺对待功名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她对张生的态度就十分鲜明,她看中的是张生青春年少、清秀英俊、性温情顺、聪明才学,这完全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眼中之情郎形象,并未体现出任何有关功名利禄的意识。等到张生应试赶考,莺莺长亭送别,她就将自己对张生考取功名的态度表现得很明显了——只求夫妇相依。这说明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莺莺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她表现出自己作为一名女性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既是惊世骇俗的,也是十分真挚可信的,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莺莺之纯真之可爱。
第三,莺莺在《王西厢》中形象的深刻性还体现在对待各种阻力的态度上。在《王西厢》中,老夫人是莺莺与张生爱情的一个巨大的阻力。莺莺是十分惧怕老夫人的,而且作为一个相国之女,她所接受的正统教育也要求她必须对母亲绝对的顺从。可是因为张生,莺莺这个孝顺的女儿内心中对老夫人却从不满、埋怨,甚至发展到诅咒、痛骂的程度。从莺莺对老夫人态度的转变上,我们可以看到莺莺的反抗性越来越强,她反抗的不仅仅只是老夫人,而是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她可以为了自己追寻的爱情、自己理想中的婚姻去违背自己多年所受的封建正统教育,甚至不惜诅咒自己的亲生母亲。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王西厢》,崔莺莺由一个任凭命运摆布、对封建男权社会所强加给她的一切默默忍受的懦弱女子逐渐转变为一个有了一定的女性自主意识并且到最后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情感、蔑视封建功名礼法的新女性形象。莺莺形象的变化表明经过朝代的更迭以及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女性的性别意识已经由觉醒逐步向纵深发展,同时这也表明其作者的思想意识的不同以及后人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这样对对文学名著的介绍和剖析可以更加清晰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和看待文中人物形象,能起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深刻把握主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元稹.元稹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
[4]朱平楚.西厢记诸宫调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88593b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8.html

《55古代文学形象赏析之纯情真性崔莺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