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发布时间:2015-04-08 22:22: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绪论

1.民间文学的范围

(1)散文类:神话、传说、故事、歇后语

(2)民间韵文类:民歌、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

(3)说唱类:曲艺、小戏

2.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1)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

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学科。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它是一门既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

交叉性:

A.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科;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传承的生活文化,因此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了解特定民族与地区的文化史、生活状况,许多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就难以理解。

C.民间文学与民族学也有很大的关系。处于前文字社会阶段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依靠口头代代相传。因此,民间文学也是民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D.民间文艺学也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不了解语言的规律,就不能完全解释民间文学独特的语言艺术。

E.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独立性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目标和研究方法。尽管它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

英国学者汤姆斯与1846年首先提出了民俗这一学科名词。

20世纪初,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了“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柳田国男也提出了“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为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寻找依据。

3.民间文学的性质

(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主体上还是下层人民的作品。

(4)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5)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6)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

1)含义: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流传、集体保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有的特征。

2)表现:

A.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B.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口头性

1)含义:民间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2)表现:

A.民间文学是口头表达的,因此具有表演性。好的歌手,故事家都在讲述(或演唱)中有相应的表情动作。这是书面文字无法传达的。

B.作为口头创作,民间文学不受文字书写的限制,可以更多使用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如刘禹锡《竹枝词》:道是无晴却有晴。

3.变异性

1)含义: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没有写定的文本,它存在于口耳之间,自身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2)表现:语言、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

4.传承性

(1)定义: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世代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称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这种相对稳定的特征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2)表现:

内容上,赞扬劳动人民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等是民间文学不衰的主题。

艺术形式上,韵文体作品如“四季歌”、“五更调”等。

5.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特点

(1)他们都是民间文学传承活动中崭露头角的佼佼者。不仅有较长的演唱实践,而且能讲善唱,出口成章。

(2)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

(3)有固定的传承渊源。如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6.四个特征的关系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互为转变的。口头性和集体性必然出现变异性。变异是传承过程中的变化,传承是口头的和集体的流传和扩布。这四个基本特征,口头性是最基本的特征,同时要对其他三个特征做综合理解。

第三章 神话

1.定义:以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2.母题:美国民间文艺家汤普森在《民家文学母题索引》中提出的。母题是他从成千上万的作品中,总结出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母题可以是物件、奇异动物、观念等。汤普森把这些母题加以系统的排列,形成了书目。把民间文学母题分为23类,其中神话母题主要集中在A类。

3.特点

A.原始思维的特点

以自我为中心,直观为实,不见为虚,眼界极其封闭、隔绝、狭隘。

主客体不分,把人与自然混同起来。

泛灵论,自己有意识,客观世界也有意识,形成万物有灵观念。

多采取类比的认识方法。

以局部代表全局,个别代表一般。

B.神话的艺术特点

幻想的不自觉性、形象的怪诞性、境界的神奇性、叙述的虔诚性

4.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探讨天地、万物、人类的起源

A.开天辟地、万物起源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B.人类起源:女娲黄土造人

(2)自然神话: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有关,表现了原始人对自然现象及其成因的理解,也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

A.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日月星辰、解释季节、气象、洪水、干旱、地震等。如天狗食日、大禹治水。

B.征服自然的愿望:后羿射日、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

(3)社会神话:

A.文化英雄传说:神农氏发明医药、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

B.战争英雄神话:黄帝蚩尤大战

5.神话的价值

(1)文化史价值

A.许多神话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解释,展示了远古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结果

B.神话对人类文化史的各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原始的科学、哲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无一不受益于神话。

C.神话对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与维护。神话发挥“根”的凝聚作用,有力的促进了民族的统一与发展。

(2)文学审美价值

A.神话作为文学的源头之一,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

B.作为语言艺术的神话,对后世语言艺术的发展具有永久的启示力和规范力。《楚辞》的许多篇章都具有神话意象。

C.神话的艺术想象奇幻而瑰丽,很多意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神话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展现了原始先民战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第4章 民间传说

1.定义:民众集体创作和口头流传的一种与一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风俗等有关的具有虚构情节的传奇散文叙事作品。传说具有现实性和艺术性。

2.传说核: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在核心地位,称为~~

3.民间传说的分类

(1)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人物的事迹和遭遇,刻画和渲染人物形象,表现人们的爱憎和思想感情。如帝王将相、民族英雄、清官、文人、工匠、神医等。

(2)史事传说: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它以特定的事件为依据,有真实的背景,但不是对历史的照搬,而是经过了剪裁、取舍,增加了夸张、虚构、想象的成分,表现了人心的意向。如玄武门之变等。

(3)地方风物传说:解释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动植物等的由来。如蝉的传说

(4)习俗传说:以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原因为叙述中心的解释性传说。节日习俗传说、人生习俗传说、游艺习俗传说

(5)社会生活传说:反映阶级对立生活及婚姻、爱情、家庭生活的传说。如《孟姜女》、《白蛇传》等。

4.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关系

(1)联系:

A.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有的由神话而转化为传说。

B.传说中的人物或情节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这与神话思维是相一致的。

(2)区别

A.思维机制不同

神话是先民经过不自觉的原始思维加工而成的;民间传说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B.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神;传说——

C.超现实性情节的作用不同:神话神圣的、真实的;传说——故事的传奇性

5.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1)联系:相互渗透影响,可以相互转化,即故事的传说化和传说的故事化。

(2)区别

A.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无需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

B.主人公: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与历史的关联比较紧密。民间故事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C.二者叙事风格:民间传说的构想和虚幻是有限度的,受“传说核”的制约;民间故事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

6.民间传说的特征

1)粘着性:传说必有一个粘着点,情节的展开要受粘着点的限制。粘着点可以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也可以是地方风物或风俗习惯。

2)地方性:是指传说的地域特征。如赛龙舟的传说,楚地说是祭屈原,越地说是祭越王勾践,吴地说是祭伍子胥或曹娥

3)可信性:传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客观事物为粘着点,因而有据可凭,具有一定的真实色彩。有些幻想性情节,因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因而也达到了一种艺术的真实。更有讲述者在讲述中提供证据,以自己或亲人亲眼所见。

4)历史性:传说以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人物或特定的地方事物为依据的,有的与史实一致;有的虚实结合;而有纯属虚构。

5)解释性:具体解释地方风物的来源及特征。

6)传奇性:大胆的幻想、曲折的情节。如孟姜女哭倒长城

7.民间传说的价值

1)历史价值: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构建的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时间的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人们称民间传说为“口传的历史”。

2)实用价值:历史景观、名人遗迹、陵墓洞穴等传说核,成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主要资源。

3)民间传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五章 民间故事

1.定义: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一切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狭义的民间故事则指除神话、传说以外的一切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是指那些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大多具有完整而富有趣味的情节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口头散文作品。

2.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AT分类法

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索引方法。“AT分类法”将故事划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动物故事(1—299号);普通民间故事(300—1199);笑话(1200—1999);程式故事(2000—2399);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

3.民间故事的类别

(1)幻想故事:也叫“民间童话”。以超自然情节为故事主干,同时又娱乐(而非宗教)为目的的民间口头叙事。幻想故事的主要内容包括:魔法故事,如田螺姑娘;宝物故事,如神笔马良;动物故事,如兔子判官。

(2)写实故事:也叫“生活故事”。它是以写实手法表现人类日常生活的口头散文叙事。常见的有长工地主故事、爱情婚姻故事、巧女故事、奇巧婚配故事、恶婆婆故事、交友故事、生产经验故事等。

(3)民间笑话: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主要有揭露与讽刺笑话,如《五大天地》、《太太属牛》等;讽刺与幽默笑话,如《兄弟共靴》

(4)民间寓言: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4.民间故事的特征

(1)内容特征:幻想是民间故事内容的重要特征。

A.古老的、初级形态的幻想。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人为万物之灵”的观念,故事常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如《猎人海力布》

B.立足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表现为对超阶级的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民众不满现实,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对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全景式勾描。

(2)艺术特征

A.世俗娱乐的性质。它是明显虚构的

B.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不具体,是泛指的。

“从前”,“很远很远的地方”;“老大、老二、张三”

C.情节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情节发展中常常使用“三段式”的手法——就是把类似情节反复出现,从而推动故事发展。

三道难题、三次考验、三次历险

结局多是大团圆,惩恶扬善。

D.叙事语言比较固定。民间故事经常出现套话,或者韵文。

(3)传承特点

A.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

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场所。受生产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这种传承活动多是在农家的炕炉、劳动场所展开以及节庆、红白喜事等集群性民俗活动时进行的。

B.故事传承的路线。

家族传承:由长辈传述给子女或晚辈,带有祖承、家传的性质。分为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

社会传承:包括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社会传承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内(如地域范围、执业范围)进行的故事传承活动。

C.民间故事传承人(特点)

能够讲述数量较多的故事;讲述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和创造才能;有自己的传承线路。

5.民间故事的价值

(1)文化价值

A.民间故事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面貌和心路历程,具有独特的文化史价值。

B.民间故事内容包罗万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2)教育价值

民间故事的内容切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形式又为人们喜闻乐见,因而它自然成为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

(3)心理补偿价值

民间故事在讲诉和听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心理上可以形成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对民众具有一种心理补偿价值。

第六章 史诗

1.定义:史诗是一种古老而又宏伟的民间韵文叙事,主要内容是叙述民族的历史,同时又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它是编年史,一本“部落记事”,是习惯与传统的最重要的记录,是民族的口述史,是传统文化的宝库,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是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同时它又是带有一般娱乐性质的故事书。

2.史诗的基本特征

1)史诗产生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

以诗的形式,可以进行表演;崇高风格;多为说唱故事,说唱英雄的事迹。

(2)史诗的神圣性和崇高性

A.一方面是史诗阐述的是世界本原问题,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历史,一个民族英雄的颂歌,凝聚了祖祖辈辈对祖先的追恋和敬仰;一个民族精神的、物质的、历史的、现在的,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在史诗中都得到歌唱。

B.另一方面,史诗多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祭典的场合演唱,演唱本身具有庄严性和神圣性。首先,演唱歌手兼有巫师的身份。在我国,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演唱者中,巫师兼史诗歌手的现象至今常见。

其次,史诗演唱实际为一个神圣的仪式过程。演唱史诗前,往往要举行庄严的仪式

藏族史诗歌手演唱《格萨尔》,先要设香案,摆挂格萨尔等英雄的画像,虔诚地焚香祭拜。

在新疆温泉县,江格尔奇演唱《江格尔》前,要把蒙古包的天窗和门关严,专心地焚香、祈祷。

(3)史诗属于一个很复杂的文类,在体式上,结合散文体作品的叙事传统和韵文体作品的抒情与格律,构成宏大的综合性叙事形式。

全景式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历史印记鲜明。包括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形态、生活信息和文化信息。

(4)史诗具有共享性的要求,如宏大的规模、崇高的格调、重大的题材、特定的技法和长久的传统,以及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

3.中国史诗的三大特征

(1)中国史诗基本上是以口头方式流传,因此说,口头流传的活形态是中国史诗的一大特征。

(2)由于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史诗表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史内容。中国史诗汇集了神话、传说、故事乃至歌舞、音乐等,是民间文化的集大成。

(3)中国各民族史诗的类型多种多样。《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史诗可以分为创世史诗、迁徙史诗、英雄史诗。

第7章 民间长诗

1.定义:民间长诗可分为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成“故事诗”或“故事歌”。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结合的诗歌作品,多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情节,结构比较灵活,如《哭嫁歌》、《阿诗玛》。

2.《焦仲卿妻》和《木兰辞》是中国古代民间叙事长诗中璀璨耀眼的“双子星座”。

第11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

就诗歌而言,《诗经》是先秦时期北方及中原地区文学的代表作,孕育了四言、五言、七言;诗词曲起源于民间歌谣,戏剧小说起源于民间神话。

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

其一,直接嵌入,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之中。如《红楼梦》以女娲补天神话为小说的开头。

其二,题材利用:解构与结构。即民间口头作品往往成为作家再创作的题材。如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奔月》、《采薇》等。

其三,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模式。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三请诸葛亮”;《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等。

3.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

中国文学理论中关于诗的诗歌理论“风雅颂赋比兴”就是来源于《诗经》六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艺术手法。

(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为书面化,变不拘一格为用语规范,改变了民间文学的语体色彩。一方面使民间文学得以规范;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文化上的误读和无法解读。

2.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化和历史化。主要表现在神话方面,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也包含了原始人混沌、不成系统的思维特征。对神话哲学化和历史化,只能损害神话的原貌,增加我们正确解读的困难。

3.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扭曲,如主题、人物、情节。作家文人作为上层阶级,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如梁祝本来是讲诉二人打破封建枷锁,追求爱情双双殉情的故事,在宋代李茂诚的作品改的面目全非。

4.积极影响: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理性改变。一是收集民间文学作品,把它们辑录成册,如《诗经》、《乐府诗集》。二是把民间文学保留到他们的作品中,以民间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创作,如《离骚》、《聊斋志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555b7e90c69ec3d4bb7561.html

《民间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