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笔记

发布时间:2020-05-06 12:25: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真实的震动

——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笔记

我本是一个理科生,如今在文科里学习自觉知识浅薄。此次读书笔记便自觉挑选了理论性不是那么强烈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我虽然是成长在边疆地区,但是并没有真的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的生活的知识,和目前的变化的了解也是很少的,所以也想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增进一些了解,希望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以后去农村实践有所帮助。不知是由于以前的不关注,对农村的了解停留在很久以前层面上,还是由于社会生活的确变化的很快,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农民跟过去的农民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不再是印象里那么传统和朴素了,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变得算计,开放。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和希望,他渴望过上富足像样的日子,但是又苦于前途渺茫。他们发展出了新的个体意识,抛弃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但是新的责任意识却没有建立起来,这给今后的农村生存带来了不确定性。整个社会应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渡过这一关,任何对此无所作为的态度都会给未来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农民是最无助的群体,政府近年对农村农民的关心扶助显然还不够,不仅仅是政策上对于经济的补助,更应当呼吁对于农民思想意识的的关注。   

这本书算是一本人类学著作,描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一个名叫下岬村的村庄的农民生存状态。有意思的是作者竟然是美国人,准确地说,是一位华裔美国人类学家,名叫阎云翔。他青年时代从山东落户于这个村庄,在这里呆了七年,后来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毕业后又去美国留学,最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2007年受聘该校社会学系紫江讲座教授。主要讲授文化人类学课程,至此定居美国。从80年代到90年代,他多次回到这个村庄进行长期田野调查,前前后后在这里一共呆了15年,写成了这本著作。此书获得2005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该奖是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为纪念中国近代史研究巨擘约瑟夫·R·列文森所设,旨在奖励在美国出版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研究做出极大贡献的杰出学术著作,每年只颁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本文不像一般的理论著作专注于农民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制度,如题目所言,关注的是在社会和家庭的转型中个人的改变。全文分为八章介绍了下岬村的择偶观,恋爱观,家庭关系主导,家庭居住环境,家庭财产分割和老年人的生存现状和传统孝道的动摇。看过这一系列的变革,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农民们不再是我印象里那些朴实单纯的“老乡”了,他们的思想开放了,无论是男人女人都开始注重维护自己的权利了,不再是过去对于长辈的言听计从,对规矩的一味遵从。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随着全社会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之风的盛行,农民们对待很多问题也开始向着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前进着,哪怕是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配偶选择。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虽然农民们也许不会再因为自己的老实巴交,没有心眼而被某些居心叵测的城里人欺骗了,他们能够好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了,可是我想这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大家就都在经济浪潮中趋于同一化了,都是一群自我中心主义者,没有情感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没有道义作为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有的只是冰冷的经济利益的计算,再没有那样最可爱的人们了。

在此我就从书中选取几处最令我觉得震动地方,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下岬村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我就记得小时候去农村见到马路两边的宣传语说“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家宝”“观念随着时代变,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等,再加上如今城里有巨大的养育子女的压力,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还有丁克家族数量的不断上升,我的印象里中国的人口增长中农村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都是不生儿子不罢休的。可是关于下岬村的事实又一次让我震动。1979年到1999年为止,下岬村共有56对夫妇生了计划外的第二胎,33对生了三胎甚至更多。可是这不都是因为他们还想要儿子。这其中有33对的头生子是女儿,另外24对确实已经生了儿子的。也就是说,并非每对夫妇都是为了生儿子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有些就是为了再生女儿,或是就是想再要个孩子。我想这出乎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看来,这么多年的宣传还是有些效果的。下岬的人们没有一如既往的的追求儿子,并且还能多为孩子着想,本着不让孩子孤单的目的再要一个。同时这是不是也说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不再是单纯需求力气来完成各种劳动的生产模式,女性也可以独自撑起半边天,为家庭收入做出和男性一样的贡献,在因而对于儿子的追求也不再那么疯狂了。所以,我想这也间接说明女性在农村的地位有所上升。这一点想法在书中的第四章是有所印证的。过去家里基本都是男的说了算的,而如今我们看看下岬村的数据:308个核心家庭里,有109个,也就是35%被认为是妻子做主,至少是妻子说了算。只有占19%57是丈夫做主,余下的46%是共同做主,也就是丈夫与妻子在决定时拥有同样的权利。 这与我们的记忆中农村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很低的印象也是截然相反的。她们现在不仅能说,敢说了,而且说话也有分量了。时代的确在进步,农村妇女也得到了解放,她们也可以平等的处理家中事务很直接拥有决定权。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受益者远不止于那些已经拥有家庭事务决策权的妇女们,这是一件农村社会的喜事。因为妇女在家中有了权利,那么女孩们在家中也自然而然的不会再受歧视了,遗弃女婴,不让女孩上学,童养媳,卖掉女儿养儿子等等此类荒唐的事件不会在上演了,女孩们在农村也一样可以拥有快乐充实的生活了。这只是人们生育观念变化的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即使是在农村,养孩子的成本也变得相当的大了,如今的孩子不比过去,不仅要吃好的,要喝好的,还要玩好的,用好的,还得让他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笔一笔下来,多样几个孩子是负担不起的。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儿子可靠,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要不得。可是现在实况是啃老族越来越多,生个儿子好不容易养大还要给他娶了媳妇,买了房,回头儿子还都听媳妇的,让老人家寒心哪,实例见多了也就没人愿意担这苦差事。还有就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城市里的同龄人都生一个孩子甚至是不生孩子了,下岬的年轻人见了也就思考琢磨,根据一番比较后也就学习这种新型的生育理念。总之这种新的生育理念我们还是比较乐见其成的,

下岬的青年农民中婚前性行为的普遍程度令我惊讶。书中提到作者对下岬村的计划生育报表进行了分析,对比1979年以来每对新婚夫妇与头生子出生的时间,在19911993年结婚的49对夫妻中,有13对在结婚8个月内生了孩子,其中有10对是在7个月内生的孩子。所以即便是按最保守的估计,这期间也有至少20%的新婚夫妻有过婚前性关系。不是每对有婚前性关系的夫妻都会怀孕,所以实际比例肯定还会再高。而村中人们对此的态度也让我觉得惊讶,不仅是年轻人连老人们对这一现象也都表示不同程度的理解,并没有进行舆论谴责。可能由于我对农村的认识其实更多的是停留在电影书籍中的,往往对于这种情况,都会引起全村人民不满,男女双方会被大家唾弃,名声散尽,因为这是不被传统道德所允许的。 而奉子成婚在我看来是城里人比较运用于实践的一个词语,而如今看来新一代的农民对此也能接受,“先有后嫁”也不再是新鲜事了。我想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肯定是由年轻人带起的。近年来,进城务工,上学,做生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在城里人一样接收到了西方思潮的熏陶,对于性这个问题的态度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们那样规矩了,他们在城里这种事情见多了,回去也把这一“新潮的思想带了回去。还有不得不提的应该就是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巨大影响力,现如今在农村也是每家每户都有电视,看多了电视剧里的那些时尚的男女主人公的故事,这些乡村中的正值谈婚论嫁的年龄的年轻人们也渴望能够像他们一样,于是理论运用于实践,而老人们在电视里见多了,对于身边这群年轻人的新式行为也就多了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下岬的青年婚前性行为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上升,但是这不完全等同于大城市中流行的同居。下岬的青年对待婚姻还是比较认真的,一般都是订婚后才发生性关系,这对于他们的婚后生活比较有利,能够更融洽的相处。然而,我对此类现象始终不报有乐观的态度。如果真的能如书中所言这是算是试婚的一种,两人最终都会修成正果,百年好合,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可是问题在于,如果不能呢?虽然年轻一代对于新娘是否是黄花大闺女已不再那么重视,社会舆论也不再谴责,因而对双方以后的生活似乎都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可是这是一种行为的缺失,传统的丢失,我们可以呼唤个人权利,可以要求个人自由,可是这不是一种宣扬自由,追求自我的方式,感情还是应该以理性作为基础的,传统也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孝道的衰落令人寒心。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往往都是家中的父辈做主的,就算不是父母不愿意做主了,那他们一定也是家里地位最高的人,没有人敢违背他们的意思,因为中国人都遵从“百善孝为先”的理念。父母的恩情是还不尽的,我们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道德上都应当孝顺父母。可是现如今在下岬的现状里,我看到是老人们不是没有地位,而是完全被嫌弃着。这让人心寒啊,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孝道都去哪了?书中记录到1995年在下岬村有一位71岁的老人在家里上吊了。这是一位温和安静得人和一位慈祥的父亲,他做过很大的努力去和儿子儿媳和平相处。自杀那天,儿子摆酒席,老人平时都不敢上桌吃饭只能在厨房吃剩饭,这一次他想请儿子和儿媳给他一点肉和饺子,儿媳一口拒绝了,醉汹汹的儿子竟然骂他是老馋鬼不要脸。苦命的老人家就此走上了绝路。这在下岬村不是个案,类似的状况也发生过。人们对此也就唏嘘了几天,过后一切静如往常,那老人的儿子继续正常生活着,而下岬其他的老人们的状况也未因此得到大家的重视。说明大家对此都已经麻木了。那推想而知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更不是个案。我不敢再想下去了,这距离我的认知太远,这让我感到害怕。年轻人都怎么了?为什么对老人家不能好一点,那是可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哪!难道追求利益化,追求物质享受就连最基本的亲情也置之不理了吗?我们追求的目标可不是物化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和精神同时进步的社会,是经济先发展,继而促进精神境界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显然我们需要做得更多,让人们明白利益是一个中间量,我们真正追求的是最终的精神世界的高境界。在我看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国家干预,政府的介入更有力量。虽然我不愿意看到人之最为基本的亲情需要通过外界的强制力量来保证,但是在目前阶段,这是最好的办法了。首先应该将强对于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不孝顺是法所不容的,用法律来威慑他们;其次我们应当完善农村的养老机制,让老人们不必依靠儿女也能自己生活的体面,以防老人要看子女脸色行事,最终弄得上文那位老人的结果;再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有知识的人会更注意孝顺父母(书中对此一点有所涉及证明)。如果我们真的做到让农村人口至少达到高中文化水平,我相信类似的悲剧一定会减少。我们也可以从娃娃抓起,对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孩子们用他们的智慧回家教育父母,继而带动父母对祖父母孝顺。最后,基层的农村自治组织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对不孝顺父母的儿女进行教育,用亲情的力量感化他们,用社会舆论引导他们,争取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孝顺父母。

乡村爱情的也是拥有浪漫的。我想不只是在我,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都认为中国的农民对于爱情不怎么感兴趣或说他们的婚姻通常是与爱情无关的,所以通常也没有学习和去调查研究中国农民的情感生活,这可以说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然而本书做这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事实证明农民的感情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的多。下岬人选择配偶有三种类型,自由恋爱,介绍对象和父母包办。在19491999这五十年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自由恋爱的比例越来越多,到九十年代包办婚姻就基本销声匿迹,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说那时候的婚姻大多都不会是自由恋爱,想来不会有甜蜜的生活,可是实际上在婚后,两人也是可以有爱情的。书中提到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个妻子在家中最缺钱的时候想去割双眼皮,丈夫希望她等几个月,却说不动她,所以就找自己的父母借了钱。但父母知道他借钱的真正原因时抱怨他胆小,连老婆这一点不合理的要求都不能拒绝。年轻人都将这个丈夫视为模范丈夫。这个事例正是说明了农民夫妻的浪漫爱情。当然之前提到的现在农村家庭里妇女也开始拥有和男人一样的权利了,这其实就可以看作是农村爱情的体现,不然男人怎么就渐渐不掌权了呢。其实这里还是得说到现而今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对于情感生活的需要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就连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教师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感情生活,觉得和老婆说的话不够多,尽管他在同辈人里已经是与老婆最为亲密的人了。所以说现在的年青一代的农民和城里人的思想差距其实真的不大了,差距多在与生活水平的限制。

社会公共生活的衰落和私人空间的扩大。我们常常说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稀少,我们不再有街坊邻里的友情了,因为关上重重的防盗门我们甚至不清楚对门住的是男是女。城里人的印象便是农民们忙完以后就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一起闲聊,东家长西家短,好不热闹。可是下岬的实例告诉我们这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将要消失了。村里人都说,村里已经很多年没有任何公共活动了。村干部对于组织公共文化活动也没有兴趣,村里甚至没有聚会的地方了。以前虽说是被迫的听大喇叭里得广播,一起看露天电影不是那么的享受,可是这对于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还是很有好处的。而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私人空间的安排了,有空都在家里看电视,接受电视里面的各种新潮的事物的熏陶,模仿城市的装修风格,把家里也进行一番大改革,从过去的简单的三间屋变成今日的单元房,一道又一道的障碍把邻里都隔在了外面,串门的越来越少,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就随之日益疏远,“七家不知八家事”就是说现在的下岬的邻里状况。大家都呆在自己家里,把自己的事情保护得好好的。这是新的文化思潮对下岬人的影响,新的价值观追求的是自由,自主,追求个人主义,因而更加重视个人隐私权,注重保护个人空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彰显的是人们对个人权利的要求在日益增加。个人在不断的获得本其应拥有的而之前被忽略的权利,这无可否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是无意识逐渐改变,对于社会生活中个人义务及对周边人的情感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变成一个近乎自私的人,变成对自己权利的过分追求,那么结果就让人难以接受了。在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的今天,我们的农民们也因该觉醒城市不一定就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最佳途径,其实在农村可以拥有更惬意的生活。所以说,我们的农村自治组织发挥其作用的时候到了。应该在农闲时候多组织些大家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比如村民运动会,村民艺术节,村民节日晚会等,以此来鼓励村民们走出家门,离开电视剧,参与到公共活动中来,重拾与乡里乡亲的深厚感情,又是一幅和谐的画面。

这本书中提到了农村私人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新式的变化给我的震动远不止这几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实际私人生活的变化和个人思想的变化。物质上来说,生活水平自是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仅仅是有了暖和的新房,还有一应俱全的新式家具,而且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吃饱穿暖,而是手里有了闲钱可以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努力的想着城里人的生活水平方向迈进。精神上来说,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接触外面的世界多了,认识水平有了提高,思想也就更开放了,对于各种事件的接受能力也就有了提高,可是正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反而更加执着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人们变得自私了,凡事都是个人至上,亲情也沦为牺牲品,个人对于社会,他人的道德责任被忽视了。书中提到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是有其政策引导的巨大作用的。所以我想说,面对农村即将被城市同化这样一个局面,国家应当出台合适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农村还以农村的本来面目,让农民还以农民朴实的本色。

对于这本书,我个人认为,它还是很有价值的,在此就不必再献上我的赞美之词了,它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就已经证明了它的优秀,它的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3cfa7d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8.html

《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