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国语》
1、作者、年代及性质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史书。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按照汉代的说法,《国语》是写《左传》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国语》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前440)。晋以后有人就其作者和年代提出异议。现在学界倾向于认为产生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初年,作者当不是与孔子同时的那个左丘明。《国语》有楚攻越,杀越王无疆能的记载(公元前335年)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凡21卷,其中《晋语》9卷,《周语》3卷;《鲁语》《楚语》《越语》各2卷;《齐语》《郑语》《吴语》各1卷。
与《左传》偏重叙事不同,《国语》偏重记言。其记录的语言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周语·召公谏弭谤》一篇,记周厉王以肆意残杀为消弭不满言论的做法,使“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被民众驱逐而流亡。文中记载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经典语言。
《国语》记载了的史实非常丰富,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并为后来的史书(如《史记》所援引。此外,《国语》作为古代散文名著,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2、版本
关于《国语》写本的记载,最早是班固《汉书·艺文志》。汉魏至唐,郑众、贾逵、王肃、虞翻、唐固、韦昭、孔晁等多家注本并行,而以韦昭注本影响最大。到宋代,就只有以韦昭注的本子为底本的公序本流行。北宋宋庠(9961066年,字公序)对《国语》及韦解进行整理,作《国语补音》三卷,是为公序本。明道本,即宋仁宗明道年二年取天圣七年印本重刊,故又称“天圣明道本”。目前我们能找到的《国语》刊本,都是明、清二代的翻刻本和手抄本。明代的版本今天可见的多是嘉靖和万历年间的刻本,以公序本为主。二、“谤”与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

提到“谤”我们用一想到“诽谤”一词,而提到诽谤我们今人往往会想到法律上的诽谤罪,其含义是:“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然而,古代的“谤”“诽谤”的含义与今天的理解不同。
原始氏族时期,生产力低下,尚无剩余产品,也没有国家及其强力机构。氏族内部的事务主要是靠部落首领的威信和氏族内部的舆论监督。“谤”原意是氏族成员给部落首领提意见。提意见有两



种比较普遍的方式:谏鼓和谤木。《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也说:“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何为“谤木”?晋崔豹《古今注》“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木也,以横木柱头,状如花也,形如桔棒,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
关于古代的原始民主制度,《国语》和《左传》都有记载。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还有不同程度的遗留。比方说“流王”
原始民主制度下的舆论监督在阶级社会之后演化为谏官制度。《大戴礼·保傅》云:“忠谏者,谓之诽谤。“谏”或“诽谤”都是以正直忠良之言规劝君王,以避免君王独断专行可能带来的祸害。周文王时,周王室内便专设“保氏”一职,“保氏掌谏王恶”《周礼·地官》。春秋战国时,直接以“谏”命官——谏官。秦置“谏大夫”,汉改称“谏议大夫”。唐代所设置的谏官主要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散骑常侍等。唐太宗鼓励犯言直谏。宋代改唐时“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从“三省”中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加上门下省的“给事中”,合称为“给谏”
三、几点介绍
1、召公:即召穆公(前?-822年),姓姬名虎,是世袭的召康公(姬奭)后裔。周厉王到周幽王时期担任召公,和周定公、共伯和(卫武公)等皆为当时的卿士。曾力谏厉王,未果。国人暴动时,以自己的儿子顶替太子(即后来的周宣王)。前841年,召公与周公一起管朝政,凡14年,直至太子即位。史称“共和行政”(一说“共和”为共伯和摄理王政)。
2、厉王:周厉王姬胡(?~前828)是西周第十位国王,谥号厉王。他在位期间,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他重用小人,实行“专利”政策。“所谓‘专利’,就是顽固地坚持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霸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利用谋生。(郭沫若《中国史稿》。从周穆王开始,土地所有制悄然发生了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公田”(又称藉田或耤田,强迫奴隶作无代价的劳动)受到侵蚀,一些诸侯、贵族和国人开辟“公田”以外的土地,作为“私田”“公”用的山林川泽“取利”“厉王即位三十年(公元前848,好利,近荣夷公”《史记周本纪》,改变周发,实行“专利”禁止国人利用山林川泽之利。这涉及到西周后期“君”与“民”经济关系的调整问题,当时普遍的看法是君不与民争利。如楚大夫伍举曾对楚灵王说:“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国语·楚语》上楚国大夫斗且曾说:“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车,公马足以称赋,不足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国语·楚语》下



国人的基本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当然有意见,就“谤”王,厉王不仅不反省自己的作为,反而实行“钳口”政策:“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公元前844。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弥谤矣,乃不敢言。《史记周本纪》
不是民众没有意见了,象齐威王那样广开言路改进工作,而是高压威吓,国人“不敢言”种情况更加危险,民众的意见得不到表达,王朝政令得不到改进,而且民众愤怒的情绪在郁积中不断增加,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对此,召公十分忧虑,再次向厉王进言,劝谏厉王首先得让民众讲话和提意见。但厉王还是不听。结果,沉默并愤怒着的国人忍无可忍,爆发了“国人暴动”,厉王逃到了彘(今山西霍县)3、国人
“国人暴动”的主角是“国人”,什么是“国人”?作为地理方位概念,“国”对应于“野”,“国人”是指居住在国中的人,与“野人”(农夫)相对;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国人”是指有权参加国家政治决策、有经济收入的城市平民。其祖先与周王同族,只是随着年代久远,血缘关系淡薄了,但在国家生活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漫长的分化、分蘖过程中,国人的成分也十分复杂,既有贵族,也有平民;其职业分布也十分广泛,有农、工、商、士等。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厉王:周厉王姬胡。因暴虐无道,故恶谥厉王。谤:诽谤,此处指批评。
以告:即“以之告王”,将批评的人报告给厉王。(mǐ:消除、制止。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宣:引导、开放。









11
12
13
14
公卿至于列士:周代官职分为公、卿、大夫、士等级别,公卿是高层官员,士是下层官吏,士又
可细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列士:各级士。

(gǔ:盲人。古代以瞽者为乐官,故为乐官代称。此指乐官中的太师。典:乐典。史:史官。书:指古代历史典籍。(sǒu:没有瞳仁的盲人。
: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的盲人。




百工:指管理各种工奴的工官。一说百工即“百官”。
庶人传语:平民百姓因其不能直接接触君王,故其批评意见只能间接地辗转传达。亲戚:指与国君有亲属关系的大臣。
耆艾:年高有德的人。古时60岁者为“耆”,50岁者为“艾”。修:劝诫、警诫。原:高而平的土地。隰(xí:低湿的土地。衍:平原。阜:丰厚、盛多,此处用作使动。与:参与者、追随者、同盟者。
流:放逐。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县境内。


1112131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c62f27dd36a32d73758185.html

《召公谏厉王弭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