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等三省十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地理试卷 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8-09-08 19:22: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ww.ks5u.com

江西省等三省十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

文综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大棚农业设施剖面图。该地修建大棚时,往往将地面挖深0.5-1.5m,同时在大棚的一侧修筑厚达3m的土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0.5—1.5m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农作物生长空间 B. 防止土壤肥力流失

C. 提高地表土壤温度 D. 加快空气流动速度

2. 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的深度增加,会影响棚内的

A. 空气温度和土壤肥力 B. 太阳光照和空气温度

C. 空气湿度和土壤肥力 D. 太阳光照和空气成分

【答案】1. C 2. B

【解析】

2. 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的深度增加,作物生长遮挡棚内光线少,墙面也会加热,会影响棚内的太阳光照和空气温度,B对。空气湿度会较高,但对棚内的土壤肥力空气成分无影响,ACD错。

点睛:北方冬季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0.5-1.5m作物生长遮挡棚内光线少,墙面也会加热,有利于增加棚内的光照,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种植区土壤温度、空气温度。

受土地开发和防洪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河流往往被两条水泥堤防牢牢控制。目前利用废旧轮胎、石笼网与内装碎石土的生态带(生态带由抗腐蚀材料制成,只透水不透土,具有满足植物生长的孔径)联合制成的新型生态河堤受到许多城市的青睐。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铺设废旧轮胎的主要目的是

A. 缩窄河流航道,提高水位 B. 固定植物根系,促进生长

C. 减缓水流冲刷,保护河岸 D. 减少河水渗漏,保护水源

4. 香根草主要用于改善水质,推断其具有的特性

A. 耐旱涝 B. 喜阴凉 C. 茎干中空而脆 D. 根系横向生长

5. 与传统硬质河岸相比,石笼网与生态带结合可以

A. 缩短使用期限 B. 减轻旱涝灾害 C. 增加河流水量 D. 减少河道淤积

【答案】3. C 4. A 5. B

【解析】

.........

4. 香根草耐旱耐瘠耐涝,主要用于改善水质,推断其具有的特性耐旱涝A对。光合作用强,喜光,B错。香根草没有根茎或匐伏茎,C错。根系纵向生长,是世界根系最长的草本植物,D错。

5. 与传统硬质河岸相比,石笼网与生态带结合可以减轻旱涝灾害,B对。生态建设目的不可能是缩短使用期限A错。不能增加河流水量C错。透水,不透土,不能减少河道淤积,D错。

201661日,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瑞士圣哥达隧道正式开通。位于中、南欧交通要道上的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工期历时17年,耗资160多亿美元。与圣哥达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相比,开通的新隧道将会改变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读瑞士交通局部图(下图左)和圣哥达隧道剖面图(下图右)。,完成下面小题。

6. 圣哥达隧道工期历时17年是由于当地

A. 劳动力不足 B. 地质条件复杂 C. 气象灾害频发 D. 科学技术先进

7. 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将会直接影响爱斯特尔德的

①城市等级 ②城市形态 ③流动人口数量 ④服务范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与盘山铁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会

A. 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B. 加强东、西欧的经济联系

C. 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大 D. 增加了公路等交通压力

【答案】6. B 7. D 8. A

【解析】

6. 圣哥达隧道工期历时17年是由于当地地质条件复杂,需要横穿阿尔卑斯山脉,B对。劳动力、气象灾害不是隧道开凿工期长的主要原因,AC错。科学技术先进,是工期可能短的条件,D错。

7. 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交通便利,将会直接影响爱斯特尔德的流动人口数量、服务范围,③④对,D对。隧道开通对城市等级、城市形态不会改变,①②错。ABC错。

8. 与盘山铁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会减少对地表植被等环境的破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A对。加强中、南欧的经济联系,B错。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小,C错。减轻了公路等交通压力,D错。

土壤水分状况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同时植被也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干旱河谷地带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9. 据图分析

A. 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大 B. 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

C. 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小 D. 土壤含水最低海拔地区高于高海拔地区

10. 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

A. 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好 B. 溶蚀作用强,地下水位较高

C. 土壤疏松,透水性好 D. 降水少,蒸发旺盛

11. 为维护生态安全,该河谷低海拔处适合栽种

A. 喜湿的茶树 B. 耐寒的胡杨林

C. 耐旱的柏林 D. 耐盐的红树林

【答案】9. B 10. D 11. C

【解析】

9. 据图曲线形态分析,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小,A错。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B对。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大,C错。土壤含水最低海拔地区低于高海拔地区,D错。

10. 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是春季,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D对。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好不是含水量低的原因,A错。溶蚀作用强,多地下河,地下水位较低,B错。土壤粘重,透水性差,C错。

11. 该河谷是干旱河谷,为维护生态安全,低海拔处适合栽种耐旱的柏林,C对。不适宜喜湿的茶树A错。位于亚热带,不适宜耐寒的胡杨林,B错。土壤呈酸性,不适宜耐盐的红树林,D错。

点睛:根据曲线形态,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4月份是春季,气温回升,降水较少,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该河谷是干旱河谷,低海拔处适合栽种耐旱的柏林等树种。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物流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皖电东送工程每年可从安徽淮南向上海输电500亿度。南通承接了上海转移而来的部分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

材料二 羽扇豆俗名鲁冰花,原产于北美,是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可在年降雨量250mm的干旱环境正常生长, 较耐寒(- 5℃以上),喜凉爽、忌炎热,是一种耐旱、耐瘠、耐阴雨、固氮能力强的食用豆类。溧阳和平生态园(位置如下图所示)在国内首次引进羽扇豆种植及其蛋白质浓缩加工生产技术。

1)从位置与交通角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基地的区位条件。

2)说明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和南通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对上海市的影响。

3)指出在溧阳大规模种植羽扇豆最适宜的生长季节,并说明理由?

4)有专家担心随意引种羽扇豆有可能成为生态灾难,分析原因?

【答案】(1)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海陆空交通便捷;交通方式多样(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形成综合的交通运输网;多优良港口,水运优势明显。

2)缓解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调整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上海市环境质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

3)冬季 江苏溧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凉少雨,羽扇豆喜凉爽、忌炎热,适宜冬季生长;该地人多地少,冬季种植,与水稻等夏季作物轮作,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利于改善土壤肥力。

4)羽扇豆,耐旱,耐贫瘠,耐阴雨,适应性强,是一种极易种植的植物;随意引种,可能使其迅速生长, 拓展领地,驱逐本地植物,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生态问题

【解析】(1)从地理位置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交通条件看,该地海陆空交通便捷,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交通方式多样,形成综合的交通运输网。多优良港口,水运优势明显。

2)皖电东送工程,有利于缓解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调整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电力是清洁能源,有利于改善上海市环境质量。南通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有利于推动南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

3)在溧阳大规模种植羽扇豆最适宜的生长季节是冬季 。从气候角度分析,羽扇豆喜凉爽、忌炎热,江苏溧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凉少雨,适宜羽扇豆生长。 从土地利用角度分析,该地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压力大。冬季种植,与水稻等夏季作物轮作,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豆类作物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

4)根据材料,羽扇豆,耐旱,耐贫瘠,耐阴雨,适应性强,是一种极易种植的植物,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外来物种引进,因缺少制约因素,随意引种,可能使其迅速生长,驱逐本地植物,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生态问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贝加尔湖(如下图所示)形成于2500万年前,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面积居世界第七位。湖泊周围人迹罕至,原始森林茂盛。湖水清澈透明,湖中有植物600种,水生动物1200种。湖中大量的端足类动物能够分解水藻,分解动物尸体。贝加尔湖地区常会出现大风天气。在距湖岸100-200米的沙土山坡上生长着高大粗壮的松树,2-3米高的树根裸露地面,当地人称之为高跷树。贝加尔湖共有300余条河流注入,从湖中流出的仅有安加拉河。当地居民对是否在贝加尔湖畔建瓶装水厂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36014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d.html

《江西省等三省十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地理试卷 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