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09 01:44: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半生缘》赏析

容摘要《半生缘》是张爱玲离开大陆之后的重要创作之一,以三男三女的命运为主线,主要写的是互相牵连在一起的两个悲剧。一个是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悲剧,一个是曼璐的人生悲剧。相较其他人而言其中更突出塑造的曼璐形象,呈现了一种身处“贞女”与 “怨妇”之间的痛楚与无望,更凝聚着作者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紧张的关系” 的深刻思考,也由此具有了很强的现代性内涵通过曼璐形象的塑造,将充满现代性追问的悲剧命题做了深刻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诠释。同时,也因其未脱离民族文化语境而有了某种程度的创新,甚至超越 ,并使得文章有一种现代警醒作用,引人深思。

关键词:曼璐  悲剧  传统现代

   《半生缘》是张爱玲离开大陆之后的重要创作之一,它以三男三女的命运为主线。曼璐为养活一家七口人,十七岁时与初恋情人豫谨分手,下海做了舞女,沦落红尘,后与商人祝鸿才结婚。此后,维护“ 祝太太”这个名份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婚后的祝鸿才原形毕露,沾花惹草,性情暴烈。妹妹曼桢温柔敬爱坚强,与纺织厂的同事——温和敦厚的沈世钧相爱。沈世钧的另外一个开朗活泼的同事——许叔惠与他的一个远房表妹----翠芝相爱,后因沈母的门户之见而出国留学。婚后的曼璐事事不如意,妒忌有很多男人(包括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之倾倒的妹妹,想出了姐妹共伺一夫的毒计,结果是曼桢成了单身母亲。曼璐在疾病成郁中死去。曼桢起先在一个村子里教书,后为了照顾自己的骨肉,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而世钧与自己不爱的翠芝结了婚。十八年一晃而过,世钧与曼桢又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沧桑。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无法回到过去,人生便是如此。 

《半生缘》实际所写的是互相牵连在一起的两个悲剧。一个是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悲剧,一个是曼璐的人生悲剧。相较而言,在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未发生之前.曼璐就已成为一个悲剧的主角——为家人牺牲做了舞女.后来她又亲手导演和制造了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这些才是作者暗自着力表现的。因此,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不过是套在曼璐人生悲剧中的小悲剧,换句话说,曼璐首先作为一个悲剧的存在,又由她亲手导演和制造了新的悲剧——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从而使她成为更大的悲剧的存在!在曼璐身上所体现出的悲剧意义要远比曼桢、世钧的不幸要深刻、复杂得多。

曼璐这一形象有着很强的现代性意义,这也使得《半生缘》具有了更为高远、更为深厚的文本内涵。 对于这个故事的现代性,王岳川教授做了如下解释:现代性就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紧张的关系”,是“新和旧的关系”,同时“还是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关系。而在曼璐身上,恰恰凝聚了张爱玲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 “新和旧的关系”、“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曼璐的困境,同样也从某个角度揭示了现代中国人的困境。在她身上,凝聚了一种身处“贞女” 与“怨妇”之间的痛楚与无望.也凝聚着作家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紧张的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紧张关系,不仅是“新和旧的关系”,还是“世俗性和神圣性的关系”。曼璐实际上就成为这种紧张关系的表征。从传统的、旧的、世俗性的角度看.她就是一个有伤风化、为人不齿的娼女;可从现代的、新的、神圣的角度看,她又可称为一个伟大的牺牲者.尽管肉体被沾污,但她的牺牲精神依然是圣洁的,单从精神上讲,她并不逊色于守身如玉的“贞女”们。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她既不同于地地道道的娼女。也不能成为偶像化了的贞女,只能像飞天一样默默承受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苦闷、孤独与焦虑,最终成为货真价实的怨妇,为了守住可怜至极的所谓正常人的夫妻生活,不惜做出疯狂之举,亲手摧毁自己用牺

注释:《百家讲坛》第十讲 王岳川 2010-1-20

牲换来的幸福。

那么,曼璐的敏感和怨愤来自何方呢? 首先来自她对自身处境的深刻认知。小说第二章

她与母亲有关婚嫁问题的对话便很能说明这一点。当曼璐主动说:“二妹现在也有这样大了,照说.她一个女孩子家,跟我住在一起实在是不大好,人家要说的,我倒希望她有个合适的人,早一点结了婚也好。”这番话与其说是出于对曼桢的关心,不如说是对自身在这个家中的尴尬处境的清醒认识。因此当后来母亲对她婚嫁问题表现出关心时,她的敏感和愠怒也就不足为怪:“他们都大了.用不着我了.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所以又想我嫁人!这时候叫我嫁人。叫我嫁给谁呢?”在这样的话语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曼璐的苦楚与怨愤。这并不是她多心,而是她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为家人做出巨大牺牲的她换来的并不完全就是感激和同情,更有拒斥和疏远。同在一屋,却分属两个世界:一个光明,一个黑暗;一个纯洁,一个肮脏。在这样近距离的鲜明对比中,什么能让曼璐获得心理平衡? 第一或许是精神上的认可.可她连半块贞节牌坊也换不到,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女人的肉体是重于精神的;第二或许是家人的亲情.可她分明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拒斥和疏远;最后仅剩下爱情.退一步讲,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成为一种奢望,因为毕竟这是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曼璐是把祝鸿才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死死抓住的.于是当这根稻草要离她而去时,她便有些歇斯底里,不择手段,以致最终将牺牲了自己而换来妹妹幸福的那种可能性化为乌有,并将其推向更加昏暗的深渊

在这个故事中,曼璐牺牲了自己为了使家人幸福.家人幸福了自己却未获得应得的东西,便要反过来将这种幸福再度毁灭。细细想来,这种“平衡”又带有一种近乎残忍的真实。这种真实就在于对传统的一种反动。反传统的突出表现在于张爱玲“根本反对神圣化本身”,她是“以世俗的实用态度,以女性的边缘位置去消解一切旨在建立中心、等级和神圣的价值体系秩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美化、神化的东西实在是多不胜数,而这种美化、神化也更多是在维护一种等级秩序。

曼璐的牺牲精神是会被传统认可的,甚至会被美化、神化;但在世俗社会中的她的生活,却又会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因为传统需要的只是她的精神,而不是她已被玷污的肉体。这也恰是传统文化、传统伦理、传统道德的虚伪和残忍所在。              

而张爱玲更大的贡献在于她通过曼璐形象的塑造,将充满现代性追问的悲剧命题做了深刻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诠释。同时。也因其未脱离民族文化语境而有了某种程度的创新,甚至超越!单从这一点来说,张爱玲对华语文学的贡献就是不可磨灭的,其影响正如一篇论文的标题所揭示的:“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的小说总是从各个角度述说着别人无法看到的真实,她站在文字的背后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这一切,这些简单的文字构成了最宏大的场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过去和现在

注释:张爱玲文集》张爱玲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第23页

     张爱玲文集》张爱玲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24

参考书目

(1)《张爱玲的意象世界》 刘锋杰 薛雯 黄玉蓉 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6

(2)《张爱玲文集》张爱玲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3)《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语言》 吴进 扬州大学学报 1999年第三期
(4)悲剧人生 苍凉最美——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 袁瑾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3)
5试论《半生缘》的人物架构  余静芳  丽水学院学报  2009 (01)

艺术导论

论文题《半生缘》鉴赏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姓名汪晶晶

学号230710021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cb6db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38.html

《文学鉴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