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名人事例简介

发布时间:2016-05-10 22:27: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贾平凹(wā)1952221),男,陕西商洛市丹凤县人。原名贾平娃。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5] 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点评贾平凹时说: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6] 

著名文艺批评家肖鹰评点贾平凹时说:贾平凹的《秦腔》,从表述方面来说,他的语言表达很圆熟,但是,我从中看不到一个站在中国文学高峰上的巨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内涵。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低迷的、阴暗的、甚至猥亵的写作趣味。[7]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8]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作家贾平凹日前现身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国际文学周上,以我的土地,我的时代,我的写作为主题发表演讲。贾平凹用一口浓重的盛唐之音,就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完成一个作家的修为与文学爱好者们展开对谈。

作家的作品应该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写出时代的气息。贾平凹解释说,对于社会生活而言,时代精神是绕不过去的写作主题。他提到,中国千年的文化让今天中国面临很难解的社会问题,而写好这个时代就是作家的责任。必须写出时代背景下的国情、民情和事情。这样的故事才是中国故事。比如我们要看到家族血缘最深层的自私,或者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网他提醒青年作者,不要让文学成为政策的宣讲或者对抗的工具,而是负责任地为后来的人完整记录下这个时代

在嘉宾交流环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晓明诚恳反思了上世纪90年代对《废都》的批判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想要快点发声,不幸选中的《废都》。这些年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废都》也诞生在转型期的中国,而且贾平凹老师在20年前就深刻预言了中国今天的现实。我想,有力量的作家领着时代走,没有力量的作家被现实拖着走。现实在贾平凹笔下有新的气息。

有学生提问,《废都》中庄之蝶的身上是不是有作者的生命体验?贾平凹解释说,写完《废都》有太多人把庄之蝶对号入座,今天终于有机会得以解释。《废都》创作的灵来源于生活,确有其人,但不是他自己。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庄之蝶和生活里的原型也不是一个人。创作《废都》时我几乎生病到奄奄一息的程度,加上社会的苦闷,想借这部作品发表一些感慨。庄之蝶的思想是我的,行为不是。

活动最后,有读者为表达对贾平凹的崇敬,送给他一只苹果。贾平凹连声道谢,不失幽默地说:因为我的名字,家里有好多读者送我的苹果和青蛙[9]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13]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14] 

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34-35]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

梦中作

青门道北云为屋,大垆贮酒千万斛。独龙注雨如车轴,不畏不售畏不续

桂枝香·金陵怀古

念往昔、繁华竞逐(9),叹门外楼头(10),悲恨相续(11)。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材料回顾

我国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中国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老”是指历史传统、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华。“规矩”是指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是人们共同的约定,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从当前现实来讲,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个人基本素质的必备条件。这些“老规矩”显然是儒家“礼乐教化”的提炼浓缩。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理解为客套仪式和个人小节,而是通过“礼乐”对世人的教化实现最高治国理想——仁的境界。“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故“礼”有安上治民之功,“乐”有移风易俗之用。“老规矩”其实是人之为人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使国家、社会、家庭达到有序和谐,从而实现稳定与繁荣。

老规矩为何被人淡忘?

一是礼乐教化规定的结构模式绝对化、永久化,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限制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甚至陷入被动落后的境地;二是改革开放冲击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一些人错误的主张“全盘西化”,片面地追求“个性解放”,一些中华民族的老传统被冷落一边。三是一些“老规矩”是封建时代的特定产物,的确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人积极时尚的个性追求。

一是批判的继承。例如“不管闲事”是旧时期人们明哲保身的不二法宝,显然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不仅不该继承,还应该时刻警醒自己“重蹈覆辙”;“笑不露齿”完全属于自身性格、气质和行为习惯的范畴,无关个人品质、无关社会规范,无关人际交往,我们当然没有必要“惟命是从”。

二是创新的继承。对于符合现代社会公德、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的“好”的“老规矩”,我们一定要赋于他们新的生命力,一定要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全面继承。例如“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不一定要“程门立雪”,但对于老师的尊重决不能减少半分;不一定要“黄香温席”,但对于父母的感恩不可一日不存;不一定要“孔融让梨”,但谦让分享的美德要发扬光大。 我们中国人就会既有合理的个性解放,又有良好的文明礼仪,人与人才会相处融洽,经济发展才会健康有序,社会大局才能和谐稳定,富强文明生态和谐的中国梦才能迅速实现。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苏洵(公元1009522--1066521日),字明允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有教无类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 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人性本恶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道家为核心理念而得名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

兵家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a36734910ef12d2af9e7e9.html

《各名人事例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