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较大异物常嵌于此。中耳:是个含气空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内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病。其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创伤,异物所伤。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劳倦及官窍之间的病变互相传变。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
耳与肾的关系
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
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耳主平衡功能正常。
病理关系:肾精亏虚,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鸣耳聋。
诊断关系:耳的病症,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肾脏的病变多反映于耳。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水等。鼻与肺的关系
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
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病理关系:肺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鼻病的发生。
诊断关系:鼻为肺之外窍,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通过诊察鼻部的病症,可判断肺脏的病变。
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鼻病常有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治法。喉与肺的关系
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系之所属。
生理关系:肺与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生理功能。肺气充沛,宣发舒畅,喉的功能才得健旺,呼吸方能通顺,语音才能洪亮。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发生一些列病理变化而导致喉病。
治疗关系:喉病常常从肺论治。常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等治法。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导致喉病,常治以补肺敛气,养阴清肺之法。咽与脾胃的关系
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生理关系:咽为胃之通道,其生理功能为司饮食吞咽。
病理关系: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故当其发生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炎于咽喉。
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症,可从脾胃论治。临床上针对咽喉病常有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治法。
耳与经络的关系耳是经脉聚会之处,通过经络的循行,构成了耳与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的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广泛联系。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
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
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
耳病常见症状:耳痛,耳流脓,耳鸣耳聋,眩晕及鼓膜异常等。鼻病常见症状:鼻塞,鼻甲异常,流涕,头痛,鼻衄及嗅觉障碍等。
咽喉病常见的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掀痒,异物感,声音异常及咽喉危候等。
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内治法:通窍法(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利湿通窍,升阳通窍),祛痰法,祛瘀法,开音法,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消痈,散瘀消痈,托毒排脓),疏肝解郁。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
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1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2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
痰浊凝滞,困结于耳:祛痰散结,疏风通络。方药:二陈汤加味。
断耳疮:是指以耳廓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1耳廓损伤,邪毒犯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2热毒炽盛,灼腐耳廓:清热解毒,祛腐排脓。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旋耳疮:是指旋绕耳廓或耳周发生的湿疮。
1,风热湿邪犯耳:清热祛湿,疏风止痒。方药:消风散加减。2,血虚生风化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药:地黄饮加减。耳带状疱疹: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1,邪毒外袭: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加减。2,肝胆湿热:清泻肝胆,解毒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耳面瘫:是指因耳部脉络痹阻所致的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风邪阻络:祛风通络。方药:牵正散加减。
2,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耳胀耳闭:是指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疏风散邪,宣肺通窍。方药:偏风寒荆防败毒散,偏风热用银翘散。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清泻肝胆,利湿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1.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健脾利湿,化浊通窍。方药:参苓白术散。2.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行气活血,通窍开闭。方药:通窍活血汤。脓耳: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1.风热外侵: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药:蔓荆子散。2.肝胆火盛:清肝泻火,解毒排脓。方药:龙胆泻肝汤。3.脾虚湿困:健脾渗湿,补托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
4.肾元亏损:补肾培元,祛腐化湿。方药:肾阴虚知柏地黄丸。肾阳虚用肾气丸。脓耳变证:是指由脓耳变生的病症,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扩散而致,病情较为复杂,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耳后附骨痈:是指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溃腐成痈。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因其痈深附完骨而称之。
1.热毒壅盛,灼腐完骨:泻火解毒,祛腐排脓。方药:龙胆泻肝汤。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补益气血,托毒排脓。方药:脱里消毒散。脓耳面瘫: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侵蚀耳内脉络而发生的面瘫。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药:龙胆泻肝汤。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托毒排脓,祛瘀通络。方药:托里消毒散合牵正散。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流窜内耳引起的眩晕。
1.肝胆热盛,风扰耳窍:清热泻火,解毒熄风。方药: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健脾祛湿,涤痰止眩。方药:托里消毒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3.肾精亏损,邪蚀耳窍:补肾培元,祛邪排毒。方药: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肾气丸。黄耳伤寒:是指由于脓耳邪毒壅盛,深入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的疾病。1.热在营血:清营凉血,泻热解毒。方药:清营汤。
2.热入心包: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血丹,至宝丹。3.热盛动风:清热解毒,凉肝熄风。方药:羚羊钩藤汤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程度较轻者也可称“重听”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1.风热侵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2.肝火上扰:清肝泻热,开郁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3.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方药:清气化痰丸。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方药:通窍活血汤。5.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方药:耳聋左慈丸。6.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方药:归脾汤。
耳眩晕:是指由而窍病变所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风邪外袭:疏风散邪,清利头目。方药:桑菊饮。2.痰浊中阻:燥湿健脾,涤痰止眩。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3.肝阳上扰: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4.寒水上泛:温壮肾阳,散寒利水。方药:真武汤。5.髓海不足: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方药:杞菊地黄丸。6.上气不足:补益气血,健脾安神。方药:归脾汤。
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以局部红肿疼痛,呈栗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征。
1.邪毒外侵,火毒上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无味消毒饮。
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泻热解毒,清营凉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鼻疳:是指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皱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肺经蕴热,邪毒外袭:疏风散邪,清泻肺热。方药:黄芩汤。2.脾胃失调,湿热郁蒸:清热燥湿,解毒和中。方药:bixie渗湿汤。3.阴虚血燥,鼻窍失养:滋阴润燥,养血熄风。方药:四物消风饮。伤风鼻塞:是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1.风寒犯鼻:辛温解表,散寒通窍。方药:通窍汤。2.风热犯鼻: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鼻窒: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清热散邪,宣肺通窍。方药:黄芩汤。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补益肺脾,散邪通窍。方药:肺气虚温肺止流丹,脾气虚--补中益气汤。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行气活血,化淤通窍:通窍活血汤。鼻槁:是指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1.燥邪犯肺:清燥润肺,宣肺散邪。方药:清燥救肺汤。2.肺肾阴虚:滋养肺肾,生津润燥。方药:百合固金汤。3.脾气虚弱:健脾益气,祛湿化浊。方药:补中益气汤。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药:温肺止流丹。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方药:补中益气汤。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药:肾气丸。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药:辛荑清肺饮。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2.胆腑郁热:清泻胆热,利湿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3.脾胃湿热:清热利湿,化浊通窍。方药:甘露消毒丹。4.肺气虚寒:温补肺脏,散寒通窍。方药:温肺止流丹。5.脾气虚弱:健脾利湿,益气通窍。方药:参苓白术散。鼻息肉:是指鼻内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荔枝肉样的赘生物。1.寒湿凝聚鼻窍:温化寒湿,散结通窍。方药:温肺止流丹。2.温热蕴积鼻窍:清热利湿,散结通窍。方药:辛荑清肺饮鼻衄:即鼻出血,是多种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1.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药: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凉膈散。3.肝火上逆: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4.心火亢盛:清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泻心汤。5.肝肾阴虚:滋补肝肾,阳血止血。方药:知柏地黄汤。6.脾不统血: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药:归脾汤。
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西医学的咽炎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咽部的表现可参考本并进行辨证施治)《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1.外邪侵袭,上犯咽喉:疏风散邪,宣肺利咽。方药:(风热)疏风清热汤。(风寒)六味汤2.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方药:清咽利膈汤。
3.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滋养阴液,降火利咽。方药:(肺阴虚)养阴清肺汤(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4.脾胃虚弱,咽喉失养:益气健脾,升清利咽。方药:补中益气汤。5.脾肾阳虚,咽失温煦:补益脾肾,温阳利咽。方药:附子理中丸。6.痰凝血瘀,结聚咽喉:祛痰化瘀,散结利咽。方药:贝母瓜篓散。
乳蛾:是指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或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西医学的扁桃体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1.风热外袭,肺经有热:疏风散热,利咽消肿。方药:疏风清热汤。2.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泻热解毒,利咽消肿。方药:清咽利膈汤。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滋养肺肾,清利咽喉。方药:百合固金汤。4.脾胃虚弱,喉核失养:健脾和胃,祛湿利咽。方药:六君子汤。
5.痰瘀互结,凝聚喉核:活血化瘀,祛痰利咽。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喉痈:是指发生于咽喉及邻近部位的痈肿。
1.外邪侵袭,热毒博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2.热毒困结,化腐成脓:泻热解毒,消肿排脓。方药:仙方活命饮。3.气阴耗损,余邪未清:益气养阴,清解余毒。方药:沙参麦冬汤。喉喑:是指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开音。方药:三坳汤。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利喉开音。方药:疏风清热汤。3.痰热壅肺:清热泻肺,利喉开音。方药:泻白散。4.肺肾阴虚:滋阴降火,润喉开音。方药:百合固金汤。5.肺脾气虚:补益肺脾,益气开音。方药:补中益气汤。6.血瘀痰凝:行气活血,化痰开音。方药:会厌逐瘀汤急喉风:是指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1.风热外袭,热毒内困:疏风泻热,解毒消肿。方药:清咽利膈汤。2.热毒熏蒸,痰热壅结:泻热解毒,祛痰开窍。方药:清瘟败毒散。3.风寒痰浊,凝聚咽喉:祛风散寒,化痰消肿。方药:六味汤。
梅核气:是指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散结解郁。方药:逍遥散。2.痰气互结:行气导滞,散结除痰。方药:半夏厚朴汤。
骨鲠:是指各种骨类或其他不同的异物哽于咽,喉或食道等部位而言。1.咽部异物:可用镊子取出。部位较底者,可在间接喉镜下用咽异物钳取出。2.食道异物:在食道镜检查时取出异物。3.喉异物:在直接喉镜下取出异物。
4.较小尖锐异物:若存留部位隐蔽,检查未能发现,但咽喉疼痛,吞咽更甚者,可用软化,松脱骨鲠法:威灵仙30g,水两碗煎成半碗,加醋半碗徐徐服下,日服1~2剂。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部的癌肿。临床上以血涕,鼻塞,耳鸣耳聋,颈部恶核及疼痛等为主要症状。
1.气血凝结: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方药:丹栀逍遥散。2.痰浊结聚:清化痰浊,行气散结。方药:清气化痰丸。3.火毒困结:泻火解毒,疏肝散结。方药:柴胡清肝汤。4.正虚毒滞:调和营血,扶正祛邪。方药:和荣散坚丸。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苍耳子散:苍耳子,白芷,薄荷,辛夷花。
温肺止流丹: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石。通气散:柴胡,香附,川芎。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耵耳的临床症状:可出现耳堵,耳胀,耳鸣,耳痛,听力减退,眩晕等症状。
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在外耳道,质地不等。有松软如泥,有坚硬如石。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治疗方法:以外治法为主。对可活动的,部位浅,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可用膝状镊或耵聍钩取出。耵聍较大而坚硬,难以取出者,先滴入5%碳酸氢钠,待软化后用吸引法或外耳道冲洗去清除。
耳胀耳闭的临床症状:胀闷堵塞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
脓耳的临床表现:急发者,以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全身可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小儿急性发作者,症状较重,可见高热并伴有呕吐,泄泻或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全身症状缓解。病久者,主要表现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性流脓,听力下降。
耳鸣耳聋的诊断:要点:由于耳鸣,耳聋常为多种耳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必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有关检查,找出其可能的原发疾病。病史:如耳外伤史,爆震史,噪声接触史,耳毒性药物用药史,耳流脓史,其他全身疾病史,治疗史等。临床症状:(耳鸣)可急性起病,亦可缓慢起病;既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呈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耳鸣的音调可呈高音调,如蝉鸣声,汽笛声,口哨声等,亦可呈低音调,如机器声,隆隆声等;一般在夜间或安静时加重,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及对生活,工作,情绪产生干扰;多数耳鸣患者伴有听力下降。(耳聋)轻者听音不清,重者完全失听。突发性耳聋以单侧为多见,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少数亦有双侧同时发生者,缓慢发生的渐进性耳聋多位双侧,部分耳聋可呈波动性听力下降。耳眩晕的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立体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深知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
耳面瘫的临床症状:面瘫常突然发生,额驰睛露,额部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口角歪斜,偏向健侧。鼓腮漏气,口角下垂,口涎外溢,或有耳后完骨部疼痛。
伤风鼻塞的临床症状: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严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者可有嗅觉减退。
鼻鼽的临床症状:本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呈阵发性,具有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鼻渊的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鼻衄的检查:在前鼻镜或间接鼻咽镜甚至鼻内窥镜下,寻找出血点或渗血面。在鼻腔任何部位均可出血,也可发生于鼻咽顶部,咽隐窝等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及鼻腔后部的鼻-鼻咽静脉丛较为多见。必要时可进行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全身检查。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鼻衄的外治法:对于正在鼻出血的病人,要遵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立即“止血”1冷敷法:取坐位,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以达凉血止血的目的。2压迫法:用手指紧捏双侧鼻翼10-15分钟,或用手指掐压患者人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以达止血目的。
3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或用吴茱萸粉调成糊状敷于同侧足底涌泉穴,,有引火下行的作用,以协助止血。
4滴鼻法:香墨(药墨)浓研,滴入鼻中。或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5吹鼻法:选用云南白药,蒲黄,血余炭,马勃粉,田七粉等具有收涩止血作用的药粉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亦可将上述药物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6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少量出血能找到固定出血点者。30%--50%硝酸银或30%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应避免烧灼过深,烧灼后局部涂以软膏。此外还可以用电灼法或YAG激光烧灼出血点。
7鼻腔填塞法:用上述方法未能止血者,可用此法,以持续加压达到止血目的。
另外,还可在局麻下行冷冻止血法或微波凝固治疗,对上述方法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结扎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等。
(填塞止血法:1鼻腔可吸收性物填塞:可吸收性材料有淀粉海绵,明胶止血海绵或纤维蛋白棉等,也可用明胶海绵蘸上凝血酶粉,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填塞时仍需加以压力,必要时可补以小块凡士林油纱条以加大压力。此法之优点是填塞物可被组织吸收,可避免因取出填塞物造成鼻粘膜的再出血。2鼻腔纱条填塞:可用凡士林油纱条,抗生素油膏纱条,碘仿纱条等。方法:将纱条一端双叠约10cm,将其折叠端置于鼻腔后上部嵌紧,然后将双叠的纱条分开,短端贴鼻腔上部,长端平贴鼻腔底,形成一项外开放的“口袋”,然后将长端纱条填入“口袋”深处,自上而下,从后向前进行填塞,使纱条紧紧填满鼻腔,剪去前鼻孔多余纱条。凡士林油纱条填赛时间一般12天,如必须延长填塞时间,须辅以抗生素抗感染,一般不宜超过35天,否则有引起局部压迫性坏死和感染之虞。抗生素油膏纱条和碘仿纱条填赛则可适当增加留置时间。3后鼻孔填塞:方法和步骤--1)先用凡士林油纱条做成与病人后鼻孔大小相似的锥形小球(可做成较后鼻孔略大的枕形纱球),纱球尖端系粗丝线2根,纱球底部系1根。2)用小号导尿管头端于出血侧前鼻孔插入鼻腔直至口咽部,用长弯血管钳将导尿管头端牵出口外,导尿管尾端仍留在前鼻孔外。3)将纱球尖端丝线缚于导尿管头端(注意须缚牢)4)回抽导尿管尾端,将纱球引入口腔,用手指或器械将纱球纱球越过软腭纳入鼻咽腔,同时稍用力牵拉导尿管引出纱球尖端丝线,使纱球紧塞后鼻孔。5)鼻腔随即用凡士林油纱条填赛。6)拉出的两根丝线缚与一小纱布卷固定于前鼻孔。7)纱球底部之丝线子口腔引出松松固定于口角旁。注意无菌操作,填塞留置期间应给予抗生素,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56天。取出方法:1)先撤除鼻腔内填塞(2)牵引留置口腔的丝线,并借助血管钳,将纱球迅速经口取出)
另外,还可在局麻下行冷冻止血法或微波凝固治疗,对上述方法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结扎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等。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乳蛾的诊断:病史常有受凉,疲劳,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复发作史。临床症状急骤发作者,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窍。全身可伴有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迁延日久者,咽干痒不适,哽哽不利,或咽痛,发热反复发作。检查:起病急骤者,喉核红肿,连及舌腭弓,咽腭弓,喉核上可有黄白色脓点,重者喉核表面腐脓成片,但不超出喉核范围,且易拭去,颌下有核。迁延日久可见喉关暗红,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凹凸不平,色暗红,上有白星点,挤压喉核,有白色腐物自喉核隐窝溢出。
喉关痈:发生于喉关,扁桃体间隙。多有乳蛾发作史。乳蛾发病数日后发热持续或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痛引耳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语言含糊,似口中含物,汤水易从鼻中呛出,甚则张口困难。检查见急重病容,张口时表情痛苦,头偏向一侧,患侧腭舌弓上方红肿隆起,软腭红肿,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如患处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示已成脓,此时穿刺可抽出脓液。
会厌痈:发生于会厌。可有外感,异物,创伤或邻近器官急性炎症史。起病急骤,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张口流涎,言语含糊,甚则呼吸困难。检查见急重病容,有呼吸困难表现,口咽部检查多无明显病变,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充血肿胀,或肿如球状,则见有局部隆起,其上有黄白色脓点,喉部X线侧位片显示会厌肿大。
里喉痈:多生于喉底,咽后间隙。可有感冒或咽部异物及外伤后感染史。发病较急,畏寒,高热,咳嗽,咽痛拒食,吞咽困难,吸奶时啼哭或呛逆,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鼾声大,易惊醒。检查呈急性病容,咽后壁一侧隆起,粘膜红肿,脓肿较大者,可将患侧腭咽弓及软腭向前推移。患侧颌下核肿大,压痛明显,颈侧位X线片,可见咽后壁隆起之软组织阴影,有时尚可见液平面。
颌下痈:生于颌下,咽旁间隙。可有乳蛾,喉关痈,里喉痈或咽旁组织损伤史。咽痛及颈侧剧烈疼痛,吞咽障碍,言语不清,张口困难,全身可伴高热,畏寒,食欲不振,头痛,乏力等。检查见急重病容,颈部僵直,患侧颈部,颌下肿胀,明显压痛,成脓后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患侧喉核及咽侧壁向咽中线突起,但喉核不红肿,颈部B超或CT扫描可显示脓肿大小。
喉喑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窍闭而喑”。虚者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急喉风的检查:根据呼吸困难及病情轻重程度分为四度。一度:患者安静时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和鼻翼煽动,吸气时天突,缺盆及肋间等处轻度凹陷,称三凹征(甚则剑突下及上腹部软组织也可凹陷,故亦称四凹征)。二度:安静时亦出现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三度:呼吸困难明显,喉鸣较响,并因缺氧而呈烦躁不安,自汗,脉数等。三(四)凹征显著。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微而欲绝,神昏,濒临窒息。
鼻咽癌的临床症状(可有家族史)早期可有回吸涕中带血或擤出带血鼻涕,逐渐出现单侧或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双侧鼻塞,单侧耳鸣,耳内堵塞感,听力下降,颈部肿块;晚期可出现一侧持续性,部位固定的头痛,甚至剧烈头痛,或可出现面部麻木,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复视,眼睑下垂,食入反呛,声嘶,申舌偏斜等症状。
耳胀耳闭与外耳道异物,耵耳及鼻咽肿物压迫咽鼓管引起的鼓室积液的鉴别。
耳胀耳闭:多有感冒史。胀闷堵塞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耳聋。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耵耳:可出现耳堵,耳胀,耳鸣,耳痛,听力减退,眩晕等症状。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在外耳道,质地不等。有松软如泥,有坚硬如石。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外耳道异物:多有异物入耳史。可通过外耳道检查,有异物存在,既可作出明确诊断。其临床症状根据外耳道异物形态,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小而无刺激性异物,可留存日久而不引起任何症状,异物较大阻塞耳窍,可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皮肤红肿,糜烂,疼痛;昆虫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响鸣,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耳痛较甚。
鼻窒与鼻渊,鼻息肉等所致鼻塞向鉴别
鼻窒: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可有嗅觉减退。
鼻渊:可有伤风鼻塞史。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鼻息肉:多有鼻鼽或鼻渊病史。一侧或两侧鼻窍渐进性鼻塞,逐渐呈持续性,嗅觉减退,多涕,头闷头痛。鼻渊与鼻窒,鼻菌的鉴别
鼻渊:可有伤风鼻塞史。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鼻窒: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可有嗅觉减退。
鼻菌:可有长期鼻塞及流脓血涕史。一侧鼻塞,鼻涕污秽且带脓血,呈进行性加重,或鼻扭,鼻内疼痛,头痛头胀,或可出现流泪,复视,张口困难,眼球突出,牙龈肿痛,面部麻木等症状。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39864a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0.html

《中医耳鼻喉科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