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发布时间:2024-04-24 11:41: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1健康心理学含义:健康心理学也称卫生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对于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所发挥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他阐述人的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前沿学科,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里的行为既包括人的外显行为(可观察到的行为),还包括思想、态度、认识和观念等内隐行为。
2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关注的是有关健康的所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健康心理学还关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健心对寻找病因和诊断与健康、疾病以及相关功能失调的联系产生兴趣;健心十分强调健康的促进和维护,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关注的持续性以及医疗保健费用等问题,并在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制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9我国古代健心思想:①两个来源:一是古代哲学家的论述,如老子孔子庄子思想;二是历代医学思想家的著作,如《易经》的八卦、对立统一,《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
②四方面内容:修心养性—首位,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应在品德休养中求取养生延年;清静养神—使心理保持平衡,情绪保持稳定的一种心理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对欲望(感官欲望和物质利益)保持节制知足常乐,而非以为压抑;调节情志—调节七情,使人体恢复五行相生,阴平阳秘的和建状态。③治疗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对疾病的观点“内伤七情”“外感六淫”
1健康:1989WHO(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
2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生物、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习惯(饮食、风俗、不良嗜好、交通事故、体育锻炼、情绪、精神紧张等)、卫生医疗服务(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遗传(影响较小,一旦出现则不可逆)
3健康行为广义:积极和消极的健康行为。积极有利于良好的健康状态有关的行为,指人们从事的任何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活动,不管他们感觉到的健康状况怎样和这种行为是否达到了目标。—狭义消极是不利于健康状态产生的行为,指那些有害于健康或容易导致疾病的行为。4危害健康的行为:①日常危害健康的行为②致病性行为模式: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③不良生活习惯④不良疾病行为
7亚健康概念:指有机体无明显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由有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低下所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国外也称“机体的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8亚健康表现:①三减退: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降低;②三高一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液粘稠度、低免疫力;③五病综合征:肥胖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中风。
1健康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流行病学1应激的概念:个体在事件或环境刺激下,察觉自身的平衡状态和超负荷能力受到威胁时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一种应对过程。3影响应激的4个要素(中介因素):①社会支持:个体与社会各方面的物质、精神的联系程度。②应对方式:问题指向应对;情绪指向应对—心理防御机制③认知评价: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意义做出的推断。④人格特
征。
4霍尔姆斯—《社会再适应量表》—列出了43种常见的生活危机或生活事件。5应激的反应模式:①生理(躯体)性反应模式:1)搏斗与逃跑→“应激理论”2)赛利的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包括警觉期、阻抗期、衰竭期三阶段。②心理性反应模式:1)情绪应激性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有焦虑、恐惧、抑郁、愤2)认知性应激反应,认知水平有变化。3)行为反应,逃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6应激的控制与管理
1)应对:包括无意识应对(—心理防御机制)和有意识应对。有意识应对策略①通过调整生活躲避应激源②调整要求水平③改变引起应急的行为方式④扩展应对资源——马赛尼(应对模式—斗争应对与防御应对)
2)个体可利用的扩展应对资源有5:社会支持、信念和价值、自尊、自我效能、个体的良好状态。
1A型行为(易患心血管疾病)—1959年,美·弗瑞德曼和罗森曼首次提出。基本成分(赖特时间紧迫感:做事快,感到时间不够用;长期亢奋状态: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多面出击:总想同时做几件事。②表现:完善的工作计划,工作有条不紊,愿意自我控制,自信甚至自负,工作投入,不易分心,性格开朗、敏感,说话吃饭快、竞争性、成熟感、敌意、攻击行为、紧张不易放松、缺乏耐心,精力旺盛,情绪波动大而急,不愿失败,高标准,乏自省、为取得成功不懈努力等。③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敌意、愤怒、缺乏控制力、时间紧迫感。④三个核心概念(普赖斯):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没有全人类的道德原则;所有资源都是不足的。2C型行为—癌症的易患模式
特征:①经常自怜,惯于自我克制,压抑情绪,性格内向②缺乏自信,对任何事都感觉没有希望,自觉事事无能无力③经不住打击,失去伴侣或其他亲人时无法摆脱痛苦的折磨④害怕不自觉地暴露感情,倾向防御和退缩⑤怕相信别人和受别人约束,心里矛盾,有一种不安全感⑥怕被抛弃,怕无所依靠⑦长期精神紧张⑧机体长期超负荷运转⑨总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依靠⑩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失望。1不健康饮食行为:节、偏、挑食;高热、糖、脂2主要饮食行为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
3神经性厌食症: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一种进食行为障碍,多由节食不当引起,是一种非器质性精神障碍,无生理上的原因,病情可能轻微短暂,也可能经久不愈。临床表现: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出现闭经,性欲减退,伴有抑郁症倾向。
4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泄、禁食等极端措施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可与神经性厌食症交替出现,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本症并非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不是癫痫、精分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5、饮食行为障碍形成的心理分析:潜意识模式(精分的解释)潜意识是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但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是一种被压抑的强大内驱力。1)力比多的承认或否定;2)怀孕的幻想和阴茎羡慕3)分离—个体化问题与恋母情结。②条件反射模式(行为主义的解释):如他人的关注是对节食效果的积极评价也强化个体的饮食障碍;对于以“进食—呕吐”为特征的贪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2b3d78687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5.html

《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