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题库整理

发布时间:2019-10-13 02:17: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八章第一节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A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都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

B.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D.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依据是A

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B.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C.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D

A.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C.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确立,是由D

A.按劳分配制度决定的 B.市场经济决定的

C.对外开放决定的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5.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相应改革是D

A.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B.打破垄断,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D.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

6.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B

A.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C.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D.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7.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 D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

B.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大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D.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在 C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在于能否始终 A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10.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经济制度基础是 A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C.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D.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做到 A

A.加大在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

罿B.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C.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决定因素是 C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做出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A

A.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B.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主线

C.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主线

D.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为主线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精辟论述包括ABCD

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是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ABC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D.只有私有制才能真正搞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ABCD

A.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优化公共服务

D.政府要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ABC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政企分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目标模式的转变上体现在ABC

A.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

B.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C.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

D.引导性计划转向市场调节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ABD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主要体现

D.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BD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C.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D.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8.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ABCD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B.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C.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D.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9.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理论与实践上就要做到ABC

A.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B.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C.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D.健全归属清晰、全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10.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资产在数量、规模和比重上占优势BC

B.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1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单一公有制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已证明这种经济制度ABC

A.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C.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了实际问题

D.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原因是ABCD

A.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B.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公有制经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

D.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13.如实地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有助于ABC

A.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B.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D.有利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有AD

A.股份制经济 B.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C.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

15.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对此问题的正确认识是ABC

A.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B.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C.反映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D.以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6.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ABC

A.这是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C.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D.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17.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做到BCD

A.坚持破解市场准入限制,企业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犯等经营环境和条件问题

B.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C.坚持平等保护物权,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一样,财产权不可侵犯

D.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产权和合法利益

18.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因为AB

A.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B.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C.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D.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19.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其经济依据是ABCD

A.存在商品货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变化,以及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合营等各种形式的出现

D.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依据是ABCD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D.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

21.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是ABC

A.能很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

B.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C.保证人们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D.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起积极因素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ABD

A.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B.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

C.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社会产品不丰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D.当各种生产要素被排他性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

2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意义ACD

A.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B.能够保证人民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C.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D.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4.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就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BCD

A.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凭自己提供的劳动来参与分配

B.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C.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D.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要素参与分配

25.党中央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一战略的具体内容是ABCD

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6.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依据

A.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ACD

B.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C.以更好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D.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27.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要求是ABCD

A.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C.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D.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罿28.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除此之外还有ABCD

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B.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罿D.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9.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内涵是ABC

A.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B.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C.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D.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30.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ABC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C.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D.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31.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应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还要做到ABD

A.富裕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B.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C.坚持农业反哺工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D.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习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最显着的特点是(

A.继承性 B.过渡性

C.独立性 D.长期性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

A.中国人民同台湾国民党政权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民族大团结与分裂主义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着特点是(

A.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辨证统一

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5、我国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建立的农业互助组的性质是属于(

A.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B.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 D.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6、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途径是(

A.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B.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C.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没收官僚资本

8、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实现(

A.和平赎买 B.四马分肥

C.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9、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0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共产主义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是错误的包括(

A.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B.它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C.它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

D.它带有过渡性质,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E.它是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经的发展历史阶段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A.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地位

D.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E.确立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 ( )

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B.没收民族资本

C.没收地主的土地 D.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E.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 ( )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B.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C.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D.社会主义低级阶段

E.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5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

A.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B.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也促使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E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为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外部条件

6下列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是(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个体经济

7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中,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表现为(

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 D.经销代销

E和平赎买

8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是(

A.自愿互利 B.互相合作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E合理引导

9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采用的形式依次是(

A.农业生产互助组 B.高级农业合作社

C.初级农业合作社 D.中级农业合作社

E半农业合作社

10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A.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已经被消灭

B.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C.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D.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E.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罿三、辨析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2新中国建立后的头三年,中国革命的任务是要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3为什么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五、论述题

1、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2、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BAAC DDDCB

二、多项选择题

BCE ABC DE AC ABCD ABCDE ABCD ACD ABC ABCDE

三、辨析题

1、(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1新中国成立之初,形势错综复杂,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还很艰巨,国民经济千疮百孔,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因此当时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2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央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后还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也没有恢复,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2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不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3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四、简答题

罿1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以上两种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上,而解决这个矛盾就必然要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2)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3)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4) 在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5)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4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巨变;(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3)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4)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五、论述题

1、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3、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1d3d03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96.html

《毛概题库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