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各县地名由来

发布时间:2012-09-08 08:49: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邯郸各县地名由来

大名的由来-- 
大名府乃历史名城,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大名县的县名与大名府的府名为什么叫大名?近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县内的、县外的询问此问题,经查阅有关史籍和《大名县志》、《大名府志》,就我所得,写出此篇。讹错之处,请识者指正。 
一、大名这个词是公元前六六一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据《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了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 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毕万之后必大,盈数也!,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地地名金冠。 
二、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 ,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 使十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改为大名

曲周的由来-- 
曲周之名,始见于《史记·列传第三十五》有曲周侯郦商 者,高阳人的记载。后废除曲周侯国, 降为乡。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 )置曲周县(属广平 ),这是曲周立县之始。 
关于曲周县名的由来,明嘉靖《广平府志》载:颍川氏日, 高帝之初封郦商曲周侯。曲周之名,汉以前有之。说者谓委曲 也,闾里日乡曲,怀抱日心曲,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故日曲周。 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的《曲周县志》亦同此说:以曲周 名邑者,谓县在河曲 ,水旋而周。上述两志对曲周县名的解释是:因为曲周县城处在滏阳河曲(转弯)处,滏水由城南向城东 弯曲绕城半周(水旋而周)流过.所以 称作曲周。清人柯昌泗 《今县释名》亦同此说:曲周.汉置.漳水、滏阳河等水。均经县 境,盖以水之环曲周布而名。 对于曲周之名称 的此种解释,随着旧志书的传播而广为流 传。然而,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占不住脚的,因为曲周之名在 汉代以前就有了。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置曲周县时,治所并不在今城址,而是在距今城东北40里的古城营(今属 邱县)。明言曲周故城在古漳水西岸,与南曲故城隔水相望。现在虽水南移,无水可据,但曲周故城在今邱县南营西侧的古城营 应是不错的。这在谭其骧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可以得 到印证,汉曲周故城在图中所标位置正在今邱县古城营一带,与 史书记载正相一致。从汉代地图上看,曲周境内只有漳水而无 滏水 其名。 

 

永年的由来-- 
永年一词,始见于晋代,含有国炸长久的吉祥寓意。晋陆机《辨亡论》云:敦率遗典,勤民俭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这是永年一词见之于史书的最早记载。意为:如果遵循先朝典律,勤于为民,廉洁从政,遵循规定,镇守险关,那么国家就可以繁荣富强,长治久安了,危亡之患就不会出现。在这里永年显然含有国炸长久的吉祥寓意。此外,对永年一词的解释,后代还有诸多说法,如明嘉靖《广平府志》云:永年之名是祈天永命之道;此外还有以永年有丰稔屯而称永年,《大明一统志&8226;名胜志&8226;直隶名胜志》卷十:(永年县)在城西六十里之石碑社,社口有村曰石碑村。其上为兔山,又十里为红山,踞紫山北,山形延袤,回峰环涧,其下有屯曰丰稔屯,县名永年取此。丰稔屯之稔,意为庄稼成熟。因为谷一熟,为一年,所以,稔又代表年,古代称一稔为一年。五谷丰稔——这可能是永年之字的取意,是年字的初源。 
永年作为县名,始见于隋代永年之域,在夏商周三代属冀州之地。此地最早见于史载的名字为曲梁,春秋时为晋国曲梁邑。 

 

临漳的由来-- 
临漳古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西晋时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临漳,因该地紧靠漳河而得名,这是命临漳县为县名之始。 
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香菜营乡邺镇一带。邺,业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余年。在唐尧、虞舜及夏时属冀州,商属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秦并天下后,邺属邯郸郡。西汉 汉高祖置邺县(公元前201年),东汉至三国时期仍属魏郡,郡治理于邺县。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临漳 

 

成安的由来-- 
明嘉靖《广平府志·卷一·封域志》对成安的含意解释为: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盖因古时成安一带地多斥卤,希冀能转斥而为沃(壤),过上丰稔和安居的生活,表示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成安之名自陈余受封始(见清代与民国年间《成安县志》),这是根据《史记》记载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张耳、陈余也举旗反秦投入义军,并先后拥立武臣、赵歇为赵王,陈余封为成安君,这里是成安君的封地,所以名为成安。 
据新版《成安县志》主编常运锋先生考证:今成安不大可能是因成安君陈余的封地而名。因为成安一名,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史记》载有燕惠王七年(公元前272年),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的说法。西汉时出现的成安县并不在今成安地,而远在其南的颍川陈留(今属 河南)。南北朝时曾设成安郡,郡治在临水(今峰峰矿区)。 

 

涉县的由来--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 春秋时期,河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涉国为名的方国。不过,涉国一名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不见于记载。称:涉,春秋涉侯国,这一见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涉县位于今晋东南地区穿越太行山东出河北平原直至邯郸的交通孔道上。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 长治盆地通向冀南平原的捷径。古时被称为滏口陉。涉县就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城邑,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赵简子、赵襄子在与晋公室以及 诸卿的斗争中,就不断往返、穿插于晋都曲沃、邯郸、晋阳之间,其间就很可能利用过滏口陉。而且赵简子、赵襄子的家臣就有以涉为姓的。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 
荀吴是晋国大臣。涉佗,杜注称是晋大夫。至迟10多年后,涉佗已经成为赵简子的家臣。《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记有晋师 将盟卫侯于鄟泽,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可见这时的涉佗已是简子的群臣之一。涉佗是简子 的家臣还见于《左传》的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条记载. 
涉县地名办公室198412月印刷的《涉县地名志》(第1415页)总括了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始置沙县,后改涉县。二是认为始置漠县,后改涉县。三是认为两汉皆为沙县,魏三国时始改涉县。四是认为始置涉县,乃与字形相近而致误。

 

肥乡的由来-- 
今肥乡县境域,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归赵。赵惠文王时,为嘉许和缅怀为赵国遇难牺牲的相国肥义,把肥乡作为他的封地,命名肥邑。后肥乡史称肥邑。 
附:【肥义】:(?~前295)战国时赵武灵王相国。邯郸人。思想开明豁达,在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遇到阻力时,极力劝说武灵王:坚持改 革,不必顾虑。使武灵王下定了改革的决心,并封肥义为相国。此后又精心辅佐幼主赵何。在"沙丘宫变"中,为保护惠文王而惨遭杀害。 

 

鸡泽的由来-- 
鸡泽之名最早见于史书《春秋经》,称鸡泽晋地。《左传》载: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六月,公会单顷公与诸侯同盟于鸡泽。这里说的鸡泽不是县名,而是广平城北一个自然沼泽地名。因沼泽地鸡鸭遍地,鸡以氏泽,泽曰鸡泽鸡泽内涵文化底蕴深厚,鸟 栖奚旁意为鸡,水草相依名为泽,鸡冠泽名寓物阜民安之意。闻鸡声而勤政、听鸡鸣而躬耕,体现为官勤政,百姓勤劳的创业精神。 
鸡泽县在隋朝以前称广平城、广平郡、平干国、广平国、广平县,治所在今县城东18里旧城营村(广平城)。隋开皇六年(586年)为避杨广名 讳,改称鸡泽。后来随着朝代变换,鸡泽县城曾在今鸡泽境内四次迁移,金大定元年(1161年)筑建新城即今县城,但鸡泽县名一直没有改变 。由此可见,鸡泽县原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磁县的由来-- 
磁县是沿用磁州之名。而州名始于隋代,即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慈州(《隋书·地理志》),以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礠山,出礠石,因取为名(《元和郡县志》),然慈、礠字形不一,对其原因《元和郡县志》又云:以河东为慈州,故此加石旁也。事在何时,史无明载,考慈州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曾废,至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置,而河东道之慈州,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有汾州改名,所以此慈州加石字旁当在永泰元年复置之时。至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又四两州声一,更礠州为惠州(见《新唐书·地理志》),后唐复故名,至宋政和三年(公元113年)始改礠州为磁州,即今名之始也,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方降磁州为磁县,县沿袭州名。 

 

邱县的由来-- 
县名源于境内的平丘山。 
邱县历史悠久,始见文字记载可上溯4280多年。《尚书禹贡》载:帝尧七十二年(2286),禹治水导河至于衡漳(今邱城东南)。早在帝尧时,县境即有先民在黄河两岸聚居,渔猎拓荒,繁衍生息。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置平恩候国,治在今邱城西,属冀州魏郡。继而更名延平县、平恩县、平恩镇。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丘县。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为避孔丘之讳,加为邱。 
19448月县Z府北迁马头镇。1958年曾并入曲周县,1962年复置邱县。 

 

馆陶的由来-- 
对于馆陶这两个字,还有来历呢.那就是说,从前张果老骑着毛驴在此经过时,当时他吃着桃子,随手吧桃核丢到了他经过的一座山上,后来慢慢的形成了一片桃林.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的人来参观,游览,可以说当时是一大景观,于是就命名那个地方为"观桃",随着后来人知识的增加.人们就把它改为了"馆陶".这就是馆陶的来历
馆陶县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 
195812月撤销县制,并入山东省冠县,19617月恢复馆陶建制。 

 

广平的由来-- 
广平一名,始于西汉时曾设置的广平国及广平县。此名之含义,一云以形势言也,取地域广阔平坦之义,二云取希望统治者广其仁惠,平其政刑之义(见《嘉靖广平府志》)。然而这个广平,不在今广平县境内,却在今鸡泽县地,而且到隋朝初年就废置了。今广平县是金代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析魏县地新设置的,该名当是遥袭汉至隋古广平县之名。 

 

峰峰地名的由来--- 
邯郸西看两座山峰,从邯郸城区西望,邯郸城西面出现两座山峰,上面太阳高悬,下面云雾缭绕。很奇怪,邯郸城西近处没有高山,哪来的两座山峰,渐行原来是鼓山。因那天的能见度极好,有幸目睹,平常是见不到的。我们的老祖宗因其形取其名,峰峰以一个字双用当地名全国一例。 后多次观景未见,估计能见度30公里以上时方行。

 

武安的由来 

战国之君分封其臣,如平原、武安之类,非真食其县之入也。张守节曰: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康,故曰武安。 

武安市是一座以工业为主,各行业全面发展的新兴城市,原属河南省,1949年划归河北省。1988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安县,设立武安市,掀开了武安发展历史新的一页。 

 

魏县的由来-- 
魏县之名历史悠久。据《魏县志》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县,此为魏县县名之始,距今长达2200年,且世代传承,沿 
用至今。 
魏县县名来源于战国时的魏国国名,时魏域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地势显要,被誉为三魏重镇,晋齐咽喉,燕、赵、吴、楚孔道,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魏武侯遂建次都于魏域,并一度成为国都。据《魏县志》载:武候建礼贤台(又名魏台)招贤纳士,建会盟台广交诸国,公元前335年,苏秦主持的六国抗秦会盟地址就在魏域古洹水镇,时魏域投尺书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不知魏名。故《史记·魏世家》载: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国成为战国时强国之一。为纪念这段繁荣昌盛的历史,汉初以魏国国名命名魏县。以县命魏,全国仅此一家,可见魏县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窥视了魏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851df0ba0d4a7302763a74.html

《邯郸各县地名由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