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项目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05-26 15:56: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能源产业项目

实施方案



























泓域咨询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

2014年,《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全国海上风电建设方案(2014-2016)》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产业环境持续改善,市场需求不断回升,新能源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具体来看,光伏产业发展延续了2013年下半年以来的回暖态势。地方对光伏应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光伏并网环境不断改善,数据显示,太阳能发电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达60.3%,同时,国际贸易摩擦的妥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产业的增长态势,带动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前三季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4.6% ;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 29.9% 和 28.1%, 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 6.1% 和 5.3% ;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和城市轨道交通产量实现高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 102.8%、69.4% 和45.5%。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4.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52.1%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21.9%,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24.8%。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该新能源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2165.9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261.1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12%;流动资金2904.8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88%。

达产年营业收入26548.00万元,总成本费用20732.38万元,税金及附加235.98万元,利润总额5815.62万元,利税总额6853.75万元,税后净利润4361.7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492.0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80%,投资利税率56.34%,投资回报率35.85%,全部投资回收期4.29年,提供就业职位427个。

坚持“三同时”原则,项目承办单位承办的项目,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建设项目有关消防、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规范,积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确保各种有害物达标排放,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新能源产业项目目录

第一章 新能源设备项目绪论

第二章 新能源设备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 建设规模分析

第四章 新能源设备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第五章 总图布置

第六章 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第七章 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第八章 职业安全与劳动卫生

第九章 项目实施安排方案

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第一章新能源设备项目绪论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企业

(一)项目名称

新能源产业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xxx公司

二、项目提出的理由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聚区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采用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百余个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完善政府引导产业集聚方式,由招商引资向引资、引智、引技并举转变,打造以人才和科技投入为主的新经济;由“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变,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资源;由注重产业链发展向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转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依托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基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由产城分离向产城融合转变,推动研究机构、创新人才与企业相对集中,促进不同创新主体良性互动。避免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防止园区重复建设。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国家级新区等重点功能平台集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为全社会资金关注及投入重点。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4万亿元,2016~2017年,投资额年均增速为8.9%,高于同期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9个百分点。此外,2016~2017年共有20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A股融资上市,共募资1273亿元,占同期A股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募资总额的33.6%。同期,超过4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获得风险资本投资,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占风险资本总投资额约90%。

三、新能源设备项目选址及用地规模控制指标

(一)新能源设备项目建设选址

项目选址位于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建设条件良好。

(二)新能源设备项目用地性质及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34930.79平方米(折合约52.37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新能源设备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三)用地控制指标及土建工程

项目净用地面积34930.79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25300.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937.19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44044.85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3268.50平方米。

四、能源供应

1、项目年用电量621229.41千瓦时,折合76.35吨标准煤,满足新能源产业项目项目生产、办公和公用设施等用电需要

2、项目年总用水量12701.72立方米,折合1.08吨标准煤,主要是生产补给水和办公及生活用水。项目用水由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区市政管网供给。

3、新能源产业项目项目年用电量621229.41千瓦时,年总用水量12701.72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77.43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25.81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4.35%,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五、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

(一)环境保护及清洁生产

项目符合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区发展规划,符合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项目设计中采用了清洁生产工艺,应用清洁原材料,生产清洁产品,同时采取完善和有效的清洁生产措施,能够切实起到消除和减少污染的作用。项目建成投产后,各项环境指标均符合国家和地方清洁生产的标准要求。

(二)安全生产

1、本期工程新能源设备项目采用了先进、成熟、可靠的优质环保木皮生产技术,在设计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完善的安全卫生措施,预计本期工程新能源设备项目在建成后将有效防止火灾、雷电、静电、触电、机械伤害、噪声危害等事故的发生。

2、本期工程新能源设备项目主体工程火灾危险类别为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新能源设备项目设计中除了各专业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消防措施设计外,还按规范要求设置了各类消防设施,主要包括消防给水管网、消火栓、干粉灭火器等,因此,本期工程新能源设备项目消防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

六、新能源设备项目投资方案及预期经济效益

(一)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12165.9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261.1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12%;流动资金2904.8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88%。

(二)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三)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26548.00万元,总成本费用20732.38万元,税金及附加235.98万元,利润总额5815.62万元,利税总额6853.75万元,税后净利润4361.7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492.0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80%,投资利税率56.34%,投资回报率35.85%,全部投资回收期4.29年,提供就业职位427个。

七、新能源设备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新能源设备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工程新能源设备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包含新能源设备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勘察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和调试、人员培训及竣工验收等工作阶段。目前,新能源设备项目建设单位已经完成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市场调研、建设规模确定、新能源设备项目选址、用地预审、资金筹措等项事宜,现在正在办理新能源设备项目备案工作。

八、项目评价

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区及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区新能源设备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区新能源设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2、xxx集团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新能源产业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区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427个,达产年纳税总额2492.03万元,可以促进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

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80%,投资利税率56.34%,全部投资回报率35.85%,全部投资回收期4.29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4.29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本章上述所做的技术、经济、环境保护、安全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新能源设备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本报告认为:该新能源设备项目所提供的优质环保木皮市场前景良好,投资方向正确,技术方案设计先进合理,经济效益突出,因此,本期工程新能源设备项目的投资建设并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保护、清洁生产都是积极可行的。

九、新能源设备项目达纲年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平方米

34930.79

52.37亩

1.1

容积率

1.63

1.2

建筑系数

72.43%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176.84

1.4

基底面积

平方米

25300.37

1.5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56937.19

1.6

绿化面积

平方米

3268.50

绿化率5.74%

2

总投资

万元

12165.99

2.1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9261.11

2.1.1

土建工程投资

万元

4728.68

2.1.1.1

土建工程投资占比

万元

38.87%

2.1.2

设备投资

万元

3217.81

2.1.2.1

设备投资占比

26.45%

2.1.3

其它投资

万元

1314.62

2.1.3.1

其它投资占比

10.81%

2.1.4

固定资产投资占比

76.12%

2.2

流动资金

万元

2904.88

2.2.1

流动资金占比

23.88%

3

收入

万元

26548.00

4

总成本

万元

20732.38

5

利润总额

万元

5815.62

6

净利润

万元

4361.72

7

所得税

万元

1.63

8

增值税

万元

802.15

9

税金及附加

万元

235.98

10

纳税总额

万元

2492.03

11

利税总额

万元

6853.75

12

投资利润率

47.80%

13

投资利税率

56.34%

14

投资回报率

35.85%

15

回收期

4.29

16

设备数量

台(套)

104

17

年用电量

千瓦时

621229.41

18

年用水量

立方米

12701.72

19

总能耗

吨标准煤

77.43

20

节能率

24.35%

21

节能量

吨标准煤

25.81

22

员工数量

427



第二章 新能源设备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承办单位背景分析

(一)公司概况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无为而治”的企业管理理念,以“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的企业文化核心思想为指针,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咨询与合作。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宾客至上服务理念,将一整套针对用户使用过程中完善的服务方案。

公司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和较高的员工素质,在职员工约600人,80%以上为技术及管理人员,85%以上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公司是强调项目开发、设计和经营服务的科技型企业,严格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规范财务制度。截止2017年底,公司经济状况无不良资产发生,并严格控制企业高速发展带来的高资产负债率。同时,为了创新需要及时的资金作保证,公司对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制定了相应制度,每季度审核一次开发经费支出情况,适时平衡各开发项目经费使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开发项目的资金落实。

未来,公司计划依靠自身实力,通过引入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扩大生产规模,以“高效、智能、环保”作为产品发展方向,持续加强新产品研发力度,实现行业关键技术突破,进一步夯实公司技术实力,全面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优化公司利润来源,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巩固和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

二、新能源设备项目背景分析

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制度建设,汇聚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全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

(一)完善管理方式。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电信、新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放管结合,区分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防范可能引发的风险。对发展前景和潜在风险看得准的“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业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对看不准的领域,加强监测分析,鼓励包容发展,避免管得过严过死;对潜在风险大、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切实加强监管;对以创新之名行非法经营之实的,坚决予以取缔。严格执行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各项部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有企业中率先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反垄断法配套规则,进一步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信息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企业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大对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作用,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对接和服务创新,加强信用记录在线披露和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身份网上认证等服务。

加强政策协调。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加强工作沟通,避免相关政策碎片化。持续开展产业发展状况评估和前瞻性课题研究,准确定位改革发展方向。建立高层次政企对话咨询机制,在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时积极听取企业意见。定期发布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重点工作安排,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发展工作。

(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依托“双创”资源集聚的区域、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等载体,支持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着力完善促进“双创”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持续强化“双创”宣传,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营造全社会关注“双创”、理解“双创”、支持“双创”的良好氛围。

强化公共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强颠覆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新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探索实行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监督相对分开的组织管理机制。构建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在重点产业领域采取新机制建立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围绕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统筹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设施和平台开放共享。按照科研基地优化布局统筹部署,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相关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和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计量科技创新联盟,加强认证认可创新。落实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标准体系,支持关键领域新技术标准应用。

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导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组织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和年度报告制度。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发布,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

三、新能源设备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超材料与纳米材料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基因组学及其关联技术迅猛发展,精准医学、生物合成、工业化育种等新模式加快演进推广,生物新经济有望引领人类生产生活迈入新天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规模持续拓展,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国际资源能源版图。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深度融合,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兴起。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产业体系渐趋完备,市场空间日益广阔。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适应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全面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技术、人才、资金的供给水平,营造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的生态环境。聚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破除旧管理方式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束缚,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新兴企业成长壮大。

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要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集约集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

人才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资源。要针对束缚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问题,加快推进人才发展政策和体制创新,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全面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大力度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开放融合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力推动我国优势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应用,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

四、新能源设备行业分析

2014年,《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全国海上风电建设方案(2014-2016)》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产业环境持续改善,市场需求不断回升,新能源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具体来看,光伏产业发展延续了2013年下半年以来的回暖态势。地方对光伏应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光伏并网环境不断改善,数据显示,太阳能发电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达60.3%,同时,国际贸易摩擦的妥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产业的增长态势,带动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2015年风电产业继续回暖,行业总体处于加快复苏的态势。2015年,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增风电装机量刷新历史记录。据统计,2015年全国(除台湾地区外)新增装机容量3297万千瓦,新增风电核准容量4300万千瓦,同比增加700万千瓦,累计核准容量2.16亿千瓦,累计核准在建容量8707万千瓦。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全面回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不断升温,产业创新不断涌现,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使得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并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力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6%;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9.9%和28.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6.1%和5.3%;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和城市轨道交通产量实现高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02.8%、69.4%和45.5%。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1%;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1.9%,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4.8%。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利润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据统计,除乐视网外,418家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1.5%,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净利润更是实现95.4%超高速增长,业绩增幅远超板块整体水平。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一是部分通过核心领域技术水平继续领先世界。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高铁、可燃冰、页岩气、移动通信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比如,“墨子号”成为世界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试验卫星、“中国天眼”成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和最敏感的射电望远镜、在我国率先实现全球日均稳定产气超过10000方和连续产气超一周的可燃冰开采技术、全球商业运营速度最高记录由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创造等。二是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将继续引领世界。中国高铁装备已经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实现了由产品、设备“走出去”向技术、标准和运营维护全产业链输出转变;阿里巴巴首个海外eWTP试验区——马来西亚数字自由贸易区全面启用运营;摩拜单车已在5个国家超过150个城市投放600多万辆共享单车;支付宝已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商家,微信也已在19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中国产品和中国模式将更多的走向世界。

法制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自2016年底国家发布“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国家层面,相关部门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等文件。在地方层面,安徽省于2017年7月在国内率先出台了《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广东、山东、安徽、江苏、北京、四川等多省市发布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此外多地还在细分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在节能环保领域,目前已有北京、天津、山西、内蒙、辽宁等23省(区、市)印发了“土十条”省级工作方案,河北还制定了《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上述文件的贯彻落实,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日益完善的法制政策环境。

优秀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强强联合。从初期依赖于劳动力、土地等初级要素成本优势转为依靠技术、供应链、创新等高级要素的竞争优势,一些先发优势企业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逐渐缩小了与全球龙头企业的差距。特别是我国一些企业已进入一些前沿技术领域,成为世界一流优秀企业,提高了我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例如,在5G领域,华为和相关合作者相继推出了业界首款3.5GHz频段5G原型基站、预商用的小型化低频样机、全球首个面向5G商用场景的5G核心网解决方案等,表明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还有,在面板领域,京东方在2017年末提前投产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这是全球首条10.5代线,也是目前最高的世代线。该生产线的投产对我国液晶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此外,面对技术创新更迭速度变快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国内一些优秀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应对技术快速变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集中研发力量和技术资源,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了企业之间的产业协同、转型升级和健康成长。总体而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对未来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得国外的品牌、技术和市场渠道,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相关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大了跨境并购力度。例如,在激光领域,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供应商西安炬光科技在2017年5月完成对世界领先微光学供应商LIMO的收购。

今年我国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一系列促进措施。为了加快培育形成经济新动能,年内将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同时,还将全面实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产业倍增、空间信息智能感知等重大工程。专家表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规模或达到万亿级,将成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力工具。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影响下,高技术企业活力会进一步释放,新动能在支撑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作用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我国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此前早有信号释放。早在去年7月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十三五”期间将安排不低于1.5万亿元融资总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实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21项重大工程和创新平台建设,并通过投贷联动等创新模式,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而国家发改委将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银企对接,确保相关金融支持举措落到实处。

此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尝试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早在几年前该市就已经设立了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明确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据悉,引导基金由市政府设立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通过财政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庆市几年前也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将以股权或“股权+债权”等方式投向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页岩气、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悉,地方政府设立的引导基金通常规模为百亿级别,目的就是为了撬动社会资金的入场。

今年除了要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外,政府还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出一套“组合拳”,包括研究设立综合型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在若干战略领域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制定数字经济战略发展纲要,组织实施“互联网+”数字经济试点,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等。其中部分措施早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就已经得到明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165fb9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2.html

《新能源产业项目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