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论文资料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5-15 10:03: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人想要恭维别人的时候,他们很少会说“我真的好喜欢你的围巾”,更有甚者,这样的说法往往会让听话的人得到一种暗示,好像说话的人想要拥有那样东西,而听话者碍于情面,一般都会倾囊相赠,因为慷慨也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美德。而同样的说法在英语中就绝对不会让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由此可见,语言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窗口,在语言身上,浸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第二, 就语言而言,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种语言中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受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比较两种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在多数情况下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不可能在另一语言中找到词义完全相对等词。

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自古以红色为贵。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他们穿的衣服称“朱衣”,古语说“朱衣点头”,意思是科举考试时文章得到主考官的认可,显贵们坐的车子也称“朱轩”或“朱轮”。红色,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传统的喜庆色彩,在民间尤其如此,结婚贴红双喜字,新娘子穿红嫁衣,以红巾遮面;过节挂红灯笼,点红蜡烛,贴红对联;婴儿满月吃红鸡蛋;劳模戴大红花等等,无不体现着喜庆,象征着幸福临门。到了近代,红色又被赋予了革命的意义,红旗、红军、红色政权、红色娘子军、红卫兵等等无不和革命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期间,以“红”字取名的人就数不胜数。可以认为,中国人们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殷墟甲骨文证明,商代曾祭祀四方神。东为太昊,佐神勾芒;南为炎帝,佐神祝融;西为少昊,佐神蓐收;北为颛顼,佐神玄冥。周代又将四方神与四季相配,其中炎帝主夏,位在南方。“炎”字二火,“融”字为光照四海。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则处于正南。它赤红的颜色、炎热的高温和正南的位置,导致了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红色的喜爱。而红色在西方的历史上,主要在13世纪以前,是君主贵胄的服饰和教堂装饰的专用颜色。它更多地象征着热烈、刺激、兴奋、勇敢,使人联想到火、血、王权和革命。英语中的red(大写字母“R”)常表示“共产主义者”。美国大多数人不喜欢红色。因为红色意为stop(停止)。又认为发怒时脸色发红,很不雅观。see red在口语中指激怒、生气。a red-blooded novel指的是情节紧张的小说。red tape指官样文章,繁琐的手续。

再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自古“黄色”为尊,这源于古代对地神崇拜,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中,土居中央,黄色为中央之色,其神为黄帝。而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因此,这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念,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从而黄色自古为帝王垄断,代表尊贵,至高无上。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意味着做了皇帝。农民起义要夺取政权,也须树杏黄旗号或头裹黄巾组织队伍。明清故宫、太庙及其他皇家建筑,一律取黄色屋顶。但是,同时黄色又有若干消极的含义。在中国,宣传色情的书籍和杂志被称为黄色书刊。近来媒体中又出现了黄色的录音带、录像带、影碟唱片等,统称“黄毒”,深受大众的厌恶,政府颁令加以禁止。旧上海有一种倒买倒卖从中牟取暴利者,人称“黄牛”,至今我们还有这说法。而口语中,如“买卖黄了”指事情中断或失败。西方文化中,黄色有正面的含义。在美国,黄色有期待、怀念和思慕远方亲人归来的意思。曾有一篇美文《Go Home》,讲述了一个犯人的妻子为欢迎丈夫回家,在树上挂满了黄丝巾:The ex-prisoner got off the bus and saw there were hundreds of yellow ribbons on the great oak tree.当被伊朗扣留的美国人质回国时,美国人举着黄色的彩纸、黄绸,佩戴着黄色纪念章出来欢迎。

由此可见,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生存样态与演变规律,都需要在文化的背景下来作出思考。语言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载体”,它本身就是在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如前所述,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不管是文学、翻译还是教学,都应该认识到,具有不同文化接受心理的语言所象征的或引起的联想的东西不同。作为一名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平时更多的了解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多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现象,多从英汉语言的对比中体会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语用失误的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时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1450a3ac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5.html

《期末论文资料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