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典诗词看中国人的爱情观

发布时间:2013-04-20 11:23: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由古典诗词看中国人的爱情观

——修情爱心理学有感

张伟霆

对待爱情,中国人并不是一个保守的民族,这从诗经中那些热烈而奔放的词句中就可以略见一二。可惜的是,始自汉初,成于宋朝的理学,一度将国人排除在了自由恋爱的大门之外。纵使礼教束缚不了浪漫而自由的年轻人,但是相对于西方,国人对自由的爱情似乎是多了一份懵懂的青涩,寻之未得的惆怅,或者是偷尝禁果的兴奋,而少了一份理性的分析。

幸得本学期聆听了张志刚老师的情爱心理学,初次接触到科学理性地分析爱情的过程。在深深感受到爱情作为人类感情核心的复杂性和奇妙性之余,再回首翻阅古典诗词中对爱情的经典刻画,亦不由体会到其中的共鸣。

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成分、激情成分和责任成分,它们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成为对爱情进行描述的维度。在此基础上,爱情可以分成八种类型,包括没有责任的浪漫之爱,有亲密有责任而无激情的伴侣之爱,只有责任的空洞之爱,当然还有三者齐备的完美之爱等等。应该说每一对恋人在爱情三角中都会存在不同的偏向,并且也不能完全以某一种类型来定义。但是从整体层面上看,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古代中国人的爱情观是偏向何处的。

以下从几句经典的诗词展开讨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脍炙人口,不必赘述。这里只是要辩驳一下朱熹在他所注的教条版《诗经》中解释其为后妃之德的观点,凡是涉及男女之爱,他都斥之为“淫”。当然朱夫子的脑筋转的实在太快估计一般人都跟不上。这句词当然是最天经地义的两情相悦,发自内心的喜悦或是忧伤,与那封建教条相隔何止一个欧亚大陆。从中我们当然也可以看到,流传在中国人心底最广泛最有共鸣的爱情,也就是充满了亲密成分的“纯真之爱”。出于文化传统和客观条件,古代国人的爱往往是一段美丽但没有结果的相思,这个传统也一直维持到了现在,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这才是爱情最动人的地方。我在这里不做评述,但有时想起陆游和唐婉,想起容若的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就不禁唏嘘良多。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 击鼓》,这是由一个戍守边疆的士兵含泪唱出的爱情的誓约。且撇开那个可怜士兵的可怜遭遇,单看这四句诗,当是反应了古代国人朴素却浓烈的对爱情的信仰。即使死与生是多么不同,你与我是多么遥远,但依然要和心爱的人许下诺言,牵着手共同到老。对照着恋爱三角,不难发现,这就是排除了激情但充满了爱意和责任的“伴侣之爱”。这应该也是传统国人最为推崇的爱情观,既然走到了一起,就要一起走到底。类似“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言语,是多么让我这种自诩“守旧”的人而感慨。

终于要到最后了,说实话行文至此有些兴奋。因为我想要展示出的是中国人最感天动地最摄人心魂的爱情观。出自《汉乐府》的“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里引用安意如的释义“我请苍天为证,我与你相知、相爱,希望上天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除非,山峰消失在我眼前,江水枯竭,冬天旱雷阵阵,夏天雨雪霏霏,天地闭合,混沌不开,你我,重归洪荒之时,生命不在,我才能与你分开!”很难想象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山盟海誓的山盟海誓了。能体会到其中浓浓不舍的融合吗?能体会到其中抵死缠绵的激情吗?能体会到其中不离不弃的相守吗?感谢我们的爱情三角理论,让我能在深深感动之余,了解到,这,原来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爱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8ecfb4c77da26925c5b050.html

《由古典诗词看中国人的爱情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