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8-03 17:17: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词解释:

1、微绒毛(microvillus):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中轴含有微丝,可增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纤毛(cilium):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的表面伸出的细长指状突起,中轴含9+2排列的双联微管,可定向摆动,起到清洁保护作用。

3Isogenous group(同源细胞群):即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深部的软骨细胞常成群分布,他们由一个细胞分化而来,称为同源细胞群。

4Osteon(骨单位):即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是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和营养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骨单位呈长筒形,中轴为中央管,内含血管、神经和骨内膜,以中央管为中心有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各层骨板内和骨板间有骨细胞,并有骨小管连接。

5sarcomere(肌节):即肌节,指两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A+1/2I带所组成,肌节是骨骼肌与心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6Neuron(神经元):即神经元,亦称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7synapse(突触):即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特殊细胞连接。通过此处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兴奋 、抑制信息传递。

8、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又称淋巴滤泡,是以B细胞为主密集而成的球形或椭圆形淋巴组织,边界清楚。在受抗原刺激后,小结增大,中央出现浅染的生发中心,内有许多呈分裂相的B细胞,还有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和Th细胞等。有生发中心的称为次级淋巴小结,而没有生发中心的称为初级淋巴小结。

9blood-thymus barrier(血-胸腺屏障):即血-胸腺屏障,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主要由以下5层组成:①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等;④胸腺上皮细胞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该结构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很难与胸腺细胞接触,避免引起直接的免疫应答,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0、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由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构成。包括单核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枯否细胞、肺巨噬细胞、皮肤的郎格汉斯细胞等。

11、垂体门脉系统(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由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方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形成袢状毛细血管网即第一级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形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即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后者汇成集合静脉进入垂体周围的静脉窦。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12、皱襞(plica):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突出形成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行(食管)或不规则形(胃);皱襞可以扩大消化管腔的表面积。

13、小肠绒毛(small intestinal villi):是小肠的特征性结构,是黏膜上皮和部分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绒毛扩大小肠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14blood-air barrier(气血屏障):即气血屏障,是肺泡腔内O2与肺泡各毛细血管内血液中CO2进行交换所必须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形肺泡上皮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15nephron(肾单位):即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构成,与集合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

16、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指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精原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精母细胞;(2)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细胞;(3)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

17、精子形成(spermiogenesis):精子细胞经过复杂的形态变化,由圆形变为蝌蚪形精子的过程。

18ovulation(排卵):即排卵,在激素作用下次级卵母细胞连同透明带、放射冠与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称为排卵。一般发生在月经期第14天左右。

19、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出现周期性变化,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过程,成为月经周期。每个月经周期从月经第一天起到下次月经来潮的前一天止。周期性变化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

20fertilization(受精):即受精,至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的壶腹部。

21capacitation(精子获能):即精子获能,在精子从子宫到达输卵管的过程中,阻止精子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可被女性生殖管道分泌的酶降解,从而使精子获得受精能力,此过程称精子获能。

22acrosome reaction(顶体反应):即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称顶体反应。

23implantation(植入):即植入,指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开始于受精后第5-6天,完成于第12天左右。

24、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是较严重的先天畸形。由于动脉干与心球分隔不均,致使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四个现象同时存在。

25、门管区(portal area):相邻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较多的区域,其内含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称为门管区。

26pancreas islet(胰岛):即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主要由ABDPP四种细胞组成,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型毛细血管,胰岛细胞可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多肽等激素。

27perisinusoidal space(窦周隙):即窦周隙,是血窦内皮细胞与干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窦周隙是干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其内含有贮脂细胞和网状纤维。

28、胆小管(bile canaliculus):相邻肝细胞局部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小管,称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相互连接成网。

29、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肝血窦是肝小叶内血液流通的管道,位于肝板之间的间隙,腔大不规则,相互吻合成网。血窦壁由有孔内皮围成,内皮外无基膜,内皮细胞之间有宽大的间隙,通透性较大,除血细胞和乳糜微粒外,其它血浆成分可以自由通过,有利于肝细胞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窦腔内有库普弗细胞和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具有清除血液内衰老的血细胞和抗原等功能。

30、球旁复合体(juxtaglomerular complex):又称为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变高、变窄,紧密排列形成的椭圆形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内滤液中钠离子的浓度。

简答、论述:

1、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上皮细胞紧密排列,细胞间质极少(2)上皮细胞具有极性,有游离面和基底面,两者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差异(3)一般不含有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2、简述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并列出分类表。

分类原则:上皮细胞的层数及垂直切面上表层细胞的形状。

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

3、试述结缔组织的特点。

由分散存在的结缔组织细胞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质)构成,细胞外基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细胞种类较多,分散存在,无极性;基质均成质状,纤维为细丝状,组织液是不断更新循环的液体。结缔组织均广泛分布于体内,具有连接,营养,增生修复,防御保护等作用。

4、试述骨骼肌与心肌光、电镜结构的不同点

光镜结构:纵断面:(1)骨骼肌纤维为长圆柱状,心肌纤维成短柱状,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2)骨骼肌纤维为多核细胞,核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心肌纤维1~2个细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3)心肌横纹没有骨骼肌明显(4)相邻心肌纤维之间有闰盘 横断面:骨骼肌为多边形,有多个细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周边;心肌纤维为不规则圆形,细胞核一个或切不到核,如果切到细胞核,核位于中央。

电镜结构:(1)骨骼肌有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的肌原纤维,心肌不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2)骨骼肌浆网发达,横小管和两侧终池形成三联体;心肌肌浆网不发达,形成二联体(3)骨骼肌横小管位于A.I带交界处;心肌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

5、简述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分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包括:(1)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参与构成血脑屏障(2)少突胶质细胞: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白质内,是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细胞(3)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包体最小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4)室管膜细胞:分布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腔面,构成室管膜。参与脑脊液的形成。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包括:(1)神经膜细胞:又称施万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细胞(2)卫星细胞:是神经节内围绕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者立方形细胞,对神经节细胞有保护作用,

6、比较大动脉与中动脉管壁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联系。

两者的管壁均可以分为内膜,外膜,中膜,但两种动脉的三层结构各有特点,差别主要集中于中膜。(1)内膜:大动脉内膜中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较厚,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弹性膜与中膜内的弹性膜想延续,故不明显;中动脉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内脾胃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较大动脉薄,内弹性膜明显,由弹性蛋白构成(2)中膜:大动脉中膜在三层结构中最厚,由40~70层弹性膜构成,并有环形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中动脉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间或有少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3)外膜:大动脉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外弹性膜不明显,含有较多的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中动脉的外膜与中膜厚度相等,多数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

7、简述毛细血管电镜下的分类及其特点、分布。

电镜下,毛细血管分为三类: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核部位较厚,凸向官腔,其余部位较薄,胞质中含有许多吞饮小泡。内皮细胞连皮细胞连续排列,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2)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含核部位很薄,并有许多贯穿细胞的窗孔,上有或无隔膜封闭。胞质内吞饮小泡较少,内皮细胞间有连接结构,基膜完整。主要分布于肠胃黏膜,某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处(3)血窦即窦状毛细血管,形状不规则,管腔较大,粗细不均。细胞间隙较大,内皮上有孔。不同器官中血窦结构常差异较大,基膜有连续的,不连续的,也有缺如的。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8、简述淋巴组织的组织结构、主要的细胞分布和功能意义。

淋巴结实质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由三部分构成:(1)浅层皮质,主要分布着B细胞,当机体执行体液免疫应答功能时,细胞大量增殖,形成淋巴小结;(2)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层,是胸腺依赖区。主要分布着T细胞,当机体执行细胞免疫应答时,细胞大量增殖,排列密集,区域扩大。此区内,常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分布,是一种立方形内皮的微静脉,血液内的淋巴细胞由此穿出,进入淋巴结;(3)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窦壁通透性很高,淋巴细胞可以出入,窦腔内迂回曲折,分布着大量巨噬细胞,像个筛子,起到滤过淋巴液的作用。髓质由两部分构成:(1)髓索:是含有较多B细胞、T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条索淋巴组织。髓索中央多有扁平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走行。(2)髄窦:与皮质淋巴窦的结构相似,但窦腔更宽大,巨噬细胞数量更多,滤过淋巴液的功能更强大。

9、简述脾的组织结构、主要的细胞分布和功能意义

脾表面被覆被膜,被膜下方为实质,实质包括红髓、白髓和边缘区三部分。白髓由两部分构成:(1)动脉周围淋巴鞘,位于中央动脉周围,有弥散淋巴组织构成,主要含大量T细胞,属于胸腺依赖区,当执行细胞免疫应答时,此鞘增厚。(2)脾小结,即淋巴小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与边缘区之间。呈球星形或椭圆形小体,主要由B细胞组成,同时含有巨噬细胞等。产生体液免疫应答时增大,有生发中心,其帽部朝向红髓。 红髓包括脾索和脾窦两部分:(1)脾窦:为脾血窦,腔大、不规则,相互通连成网,腔内充满血液。窦壁由长杆状内皮细胞沿其长轴排列而成,内皮细胞间有较宽的裂隙,使窦壁呈栅形多孔状。胞质内含有微丝,可调节内皮裂隙,巨噬细胞附着于血窦壁外。此结构有利于血细胞从脾索进入脾窦及血液滤过。(2)脾索:为相邻脾窦之间的淋巴组织,切片观呈条索状,立体观呈海绵网状。含淋巴细胞,各种血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浆细胞。这些细胞可通过内皮裂隙进入血窦。 边缘区:是白髓向红髓移行的区域,含大量巨噬细胞和一些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过滤作用。

10、在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各发生什么变化

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当抗原进入淋巴结和脾后,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可捕获和处理抗原,并提成给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初始T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后者予副皮质区(在淋巴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在脾)增值分化,导致这两种结构明显增厚,效应T细胞输出增多,引发细胞免疫。B细胞在接触抗原后,在Th细胞的辅助下于浅层皮质(在淋巴结)和白髓(在脾)增值分化,该部位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在淋巴结)和脾索中的浆细胞增多,产生大量的抗体进入淋巴或血液。

11、简述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腺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团块状或围成滤泡;腺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多为有孔或窦状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无导管,腺细胞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周流全身,维持功能的调节和结构的稳定。

12、简述下丘脑与腺垂体、神经垂体的关系

下丘脑与腺垂体在结构上并无直接联系,而是通过所产生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使下丘脑和腺垂体成为功能整体。神经垂体与下丘脑是一个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下丘脑神经核团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经漏斗直达神经部,神经纤维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形成分泌颗粒。沿轴突运送到神经部贮存,进而释放入毛细血管。

13、试述垂体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腺垂体包括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三部分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组成。远侧部是垂体的主要部分,内含三类内分泌细胞:(1)嗜酸性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促进生长和乳腺发育,乳汁分泌。(2)嗜碱性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激素,分别作用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卵巢和睾丸。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前者在女性促进卵泡发育,在男性促进精子发生。后者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3)嫌色细胞,数量多,染色浅,界限不清。中间部位于远侧部和神经部之间的狭窄区,由滤泡和一些嫌色及嗜碱性细胞构成,功能不清。结节部,有丰富的纵行毛细血管和索条状腺细胞,其中嗜碱性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神经部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无髓神经纤维来源于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神经元,分泌颗粒聚集形成串珠状膨大,光镜下呈嗜碱性的赫林体。神经部储存和释放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14、简述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

肾上腺实质由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两部分构成。实质占肾上腺的80%~90%,由外向内分为三条带,即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球状带位于被膜下方,细胞小,矮柱状或多边形,胞质内有少量脂滴,排列成球状细胞团。细胞间为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分泌盐皮质激素,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和排除钾离子。其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束状带是皮质中最后的一层,细胞大,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细胞索,索间为窦状毛细血管。束状带细胞多边形,胞质内含有大量脂滴及较多的脂褐素。分泌雄激素及少量雌激素。肾上腺皮质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髓质由髓质细胞,也叫嗜铬细胞组成,排列成团或索,相互吻合成网。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髓质中还有少量的交感神经节细胞,调节髓质细胞的激素合成和释放。

15、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消化管管壁的一般结构是:(1)从食管到肛管的消化管管壁自内向外分4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2)黏膜自内向外有分3层,即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上皮在两端(食管和肛管下段)为复层扁平,其余均为单层柱状;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富含淋巴组织和小的腺体;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3)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黏膜下神经丛,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还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某些部位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突向官腔,形成皱襞。(4)肌层一般是内环外纵的两层平滑肌,其间有肌间神经丛;但胃含内斜中环外纵3层平滑肌,食管上段和肛管下段则为骨骼肌。(5)外膜可分为纤维膜和浆膜,前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见于食管和大肠末段;后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覆以间皮,见于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

16、试述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以及与物质吸收的关系

小肠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伸出的细长突起称小肠绒毛。小肠绒毛表面为上皮,中轴为固有层。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吸收细胞的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可扩大吸收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微绒毛表面有一层细胞衣,为吸收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内含消化酶,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中轴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内含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和少量纵行平滑肌,吸收细胞吸收的葡萄糖、氨基酸进入毛细血管;甘油、脂肪酸在吸收细胞内再形成乳糜微粒,进入中央乳糜管。平滑肌可使绒毛伸缩,有利于物质的吸收及淋巴与血液的运行。

17、试述肝小叶的光镜结构

提纲:(1)肝小叶是肝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窦周隙和胆小管组成。中央静脉腔大壁薄,管壁无平滑肌;肝板是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构成的。(2)肝细胞体积大,呈多面体形,细胞核大而圆,着色浅,位于中央,又是可见双核。肝细胞有三种不同的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面。(3)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其内皮细胞有孔、间隙大,内皮外无基膜。窦腔内除血液外,还有参与防御保护作用的枯否细胞和NK细胞。(4)窦周隙位于肝细胞与血窦内皮细胞之间,其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有发达的微绒毛,并伸入窦周隙内,浸于血浆之中。窦周隙内除散在的网状纤维外,还有一种能储存维生素A的贮脂细胞。(5)相邻肝细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称胆小管。胆汁首先进入胆小管,然后经一系列管道,排入十二指肠

18、食入的蛋白质在小肠内分解为氨基酸后,经小肠哪些结构进入血液,然后经何途径入肝?入肝后又经过哪些微细结构进入肝细胞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小肠内分解为氨基酸后,经小肠绒毛吸收细胞游离缘的微绒毛入吸收细胞内,经细胞侧面的细胞膜入细胞间隙经基膜入固有层,经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外基膜,经有孔内皮入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然后经门脉进入肝脏。入肝后经小叶间静脉进入终末门微静脉,再进入肝血窦。经内皮细胞孔或者细胞间隙进入窦周隙,最后经肝细胞的绒毛进入肝细胞。

19、试述肺泡上皮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肺泡上皮细胞由Ⅰ型和Ⅱ型两种肺泡上皮细胞构成。Ⅰ型肺泡上皮细胞数量少,宽大而扁薄,覆盖了肺泡大部分内表面,胞质内含有许多吞饮小泡。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数量多,呈圆形或立方形,嵌于Ⅰ型肺泡之间,凸向肺泡腔,表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还有许多嗜锇性板层小体。相邻Ⅰ型肺泡上皮细胞之间或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之间有紧密连接。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参与构成气血屏障 ;以吞饮 方式吞入空气中的微小尘粒和上皮细胞间的表面活性物质,转运至间质内经淋巴转运和清除;无增殖能力。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是一种分泌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此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还有分裂增殖并转化为Ⅰ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功能。

20、试述各期卵泡的特点

卵泡发育一般可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四个阶段。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生长卵泡。(1)原始卵泡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2)初级卵泡内初级卵母细胞增大,卵泡细胞由扁平变为立方形或柱状,有单层变为多层(5~6层)。在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均质装、遮光性强、嗜酸性的透明带,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形成。(3)次级卵泡的初级卵母细胞继续增大,卵泡细胞增至6~12层,卵泡细胞间出现液腔,称卵泡腔,腔内充满卵泡液。由于卵泡腔的扩大,初级卵母细胞形成卵泡壁,称颗粒层。紧贴卵母细胞的一层卵泡细胞高柱状,呈放射状排列,似冠状,称放射冠。与乱跑生长相伴随,周围的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卵泡膜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毛细血管丰富,其中的膜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4

21、图示注字表示胚泡的组织结构。(自己画)

22、试述后肾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多囊肾的发生机制

后肾即成体永久肾,由两部分发育形成。(1)输尿管芽:在中肾管近泄殖腔处发生一盲管称为尿输管芽,逐渐伸长,反复分支,扩展,形成输尿管、肾盂、肾盏、集合小管。(2)生后肾原基:是生肾索尾端的间介中胚层组织。在输尿管芽的诱导下,增殖形成“S”形的后肾小管。后者逐渐伸展延长,形成各段肾小管。肾小管一端膨大如杯口状,并下陷形成肾小囊,与伸入囊内的毛细血管球共同组成肾小体。另一端与来自输尿管芽的弓状集合管接通,构成泌尿小管,如果二者未接通,则形成先天畸形多囊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b1d5230722192e4536f6ae.html

《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