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志愿文化的建构培育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04 05:01: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校校园志愿文化的建构培育与发展
作者:冯宁 邵子剑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01

         要:高校校园志愿文化的建构、培育与发展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发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作用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高校工作实际,从价值分析和德育功能两大方面,论证了志愿文化在青年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点分析了高校志愿文化在工作机制、品牌特色、保障激励三大领域的不足,并对建构、培育和发展高校志愿文化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校园志愿文化;高校青年工作;工作机制;保障激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深刻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表达与培育路径。199311月,北京大学爱心社成立,率先在全国高校擎起志愿服务的旗帜。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志愿服务成为校内颇受欢迎的第二课堂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覆盖扶危济困、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志愿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已经在青年群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志愿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志愿文化是指在志愿服务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根植于志愿者群体,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导向性、先进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并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载体的独特文化。[1]这种文化,是当前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推动公民道德素质的整体提升,缓解社会转型期暴露的诸多矛盾,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与发展。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志愿文化具有引领与整合两大功能:一是价值导向与引领。志愿文化彰显着一种奉献、付出、助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以人性、良知和道德为基础,由向善的动机激发出行善的实践,以此关注社会的公正与道义。这种利他主义的价值导向,在信仰缺失的当今社会,具有旗帜引领的显著效果,不仅为身处现代快节奏社会生存的人寻找到了精神归宿,更是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进步提供了有效途径。二是观念突破与整合。志愿文化的存在和延续,很大程度上并不依托行政权力,而是依靠一种自下而上的驱动力。这种力量,充分体现社会人的价值,并将带来一种变革性的观念突破,即每一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都应承担特定的责任与使命。这种主动性、自觉性所整合出的文化规则,以共同观念的形式明确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是非正误,使社会形成一股正向的发展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8c654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c6.html

《高校校园志愿文化的建构培育与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