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发布时间:2020-01-02 10:2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    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故称鱼书。

必修二

《阿房宫赋》

1、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所以“既望”指小月十六,大月十七。

2、美人:古人常用来指有才德的人。

3、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4、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项脊轩志》

1、先大母:已逝世的祖母。

2、先妣:已逝世的母亲。

3、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与妻书》

1、卿卿: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

2、如晤:古代书信用语,如同面对面。

3、司马青衫:白居易贬至至江州,其《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太上忘情:古人传说达到最高境界就能忘却人的情感。

《消遥游》

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兰亭集序》 

1、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古人习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曹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

2、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

必修3

唐诗五首

1、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

2、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蜀道难》

1、六龙:古代神话,羲和驾着六条龙所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

2、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琵琶行》

1、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2、善才: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变成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3、《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是唐玄宗所作。

4、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6、缠头:本是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 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7、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8、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9、出官:(京官)外调。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宋词四首、诗词三首

1、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息,亦是送别的地方。

2、经年:指经过一年或多年

3、黍离: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元曲三首

1、车驾:指皇帝的车辆。

2、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必修四

《林黛玉进贾府》 

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季氏将伐颛臾》

1、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2、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

3、国家: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4、萧墙: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借指宫廷。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5、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6、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7、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师说》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 句读: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句读在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3、 合纵:又写作"合从"。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4、战国四公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5、至尊:最尊贵,最崇高。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

6、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7、氓隶:犹贱民。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8、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9、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10、九州: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11、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晏子治东阿》

1、乞骸骨:告老还乡。

2、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谏太宗十思疏》

1、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3、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4、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5、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6、: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必修五

《鸿门宴》

1、左司马:官名,职责是执行军法。

2、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陈情表》

1、期功: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功,指关系近的亲属。期,周年,指穿一周年丧服的人。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人。

2、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举行为。

3、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4、郞中: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5、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段太尉逸事状》

1、逸事: 世人不太知道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琐事。

2、行状:,以后称之行状行述(也谓之事略)。古代人死后,在写“墓志铭”或“传”之前,先写一篇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3、署:暂时代理。

《游褒禅记》

1、浮图:梵语的音译,也作“浮屠”或“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的意义,也常指和尚。

2、父(fǔ):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3、临川王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来。

《郑伯克段于鄢》

1、雉: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都城大小:按古时制度,城市之大小,大城市不得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市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报任安书》

1、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

2、牛马走:旧时自谦之辞,指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3、足下:对人的敬称。

4、轩辕:黄帝。传说中我国远古的君王,复姓公孙,因居住在轩辕,故名。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 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古代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名,主要负责纠弹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 外艰,中国古代丧制之名,通常指父丧或作为长房长孙在父亲去世之后遭遇的祖父之丧。

C. 服阕,指服丧期间。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D. 东厂,即东缉事厂,官署名,中国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 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尽发其状;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 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不苟且违心,多次遭遇处罚,最终乞归终老。

D. 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编撰《明伦大典》;在执任中,爱护人才,甚有口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

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

【答案】 1A

2C

3C

4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

【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许赞”“吏部尚书”“”“禁中”“乩仙台”“”“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BD项,是动词,意思是接替,宾语是许赞,故与许赞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C项,的宾语是其言,即求神问卜得来的话,故其言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

2C项,服阕,指服丧期间错误,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故选C

3C项,最终乞归终老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分析可知,熊浃意欲称病乞休,结果惹怒皇上,革职为民。故选C

4中,举事,发动叛乱;第一个,突然、仓促,第二个,最终;,根源、根本;,功劳。中,法司,司法官员,主管法律官员;,胡乱;……诏狱,把……关进诏狱。

故答案为:⑴A⑵C⑶C

⑷①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朝廷授予他礼科给事中的官职。宁王朱宸濠准备发动篡夺皇位的叛乱,熊浃与同乡人御史熊兰一起写好奏章,交给御史萧淮上交皇帝。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熊浃调出京城到松潘核查边境上的军饷。副总兵张杰倚仗江彬的势力,赃款累积巨万,张杰诱杀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然后向朝廷表功,挑起边疆的民族矛盾,打死千户以下的人员达五百人之多。又曾率自家兵丁拦击副使胡澧。来边境巡查的巡抚、巡按没有人敢说话。熊浃来到边境,把张杰的罪状全部揭发出来,张杰于是被夺去官职。嘉靖初年,熊浃由右给事中外调任河南参议。因父亲去世回家。嘉靖六年,服丧期满,熊浃被召回编修《明伦大典》。越级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协助管理都御院的政事。第二年四月提升为大理寺卿,不久又升为右副都御史。《明伦大典》编修结束,转任左都御史。嘉靖八年二月就提升为右都御史,掌管都御院的政事。京城平民张福状告邻里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东厂把案子向皇帝报告,刑部判处张柱死刑。张柱不服,张福的姐姐也向官府哭诉,说母亲是张福自己杀死的,他家邻人们的证词也是这样说的。皇帝下诏让郎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熊浃认为魏应召的意见是正确的,坚持魏应召当初的判决。皇帝更加恼怒,夺去了熊浃的官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据理力争,皇帝大怒,把他两人一起抓进监狱。侍郎许赞等人于是判处张柱死刑,魏应召以及张柱的邻人都被判处充军,张福的姐姐被处以杖打一百的刑罚,人们都认为这是一起冤案。在当时,皇帝正深深地痛恨孝后和武后这两家,张柱其实是武宗后家夏氏的仆人,所以皇帝必定要杀掉他。熊浃被削职后在家待了十年。直到皇帝到承天与近臣们谈论过去的那些人,于是召回熊浃让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参与协助军机事务。嘉靖二十一年召熊浃担任兵部尚书,掌管都察院的政事。过了两年,接替许赞任吏部尚书。皇帝在禁宫中修筑乩仙台,暗中用求神问卜得来的话决断祸福,熊浃说这样做太荒唐。皇帝大怒,想给他治罪,因熊浃先前有功所以没有立即惩治他。熊浃任二品官职六年期满,加封为太子太保,因事获罪而两次受到降低俸禄的处罚。熊浃知道皇帝心中对他的怨恨始终没有消除,于是以生病为借口请求退休。皇帝大怒,将他削职为民。又过了十年,熊浃去世。熊浃年轻时有志向和节操,严于律己。虽因议论礼制而有名望,他从不与朋党勾结,特别爱护人才。所以他离开吏部,许多正直的人都思念他。隆庆初年,朝廷恢复他的官职,给他举办了追悼、安葬仪式,谥号恭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移,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 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 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贼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B.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诤。

C.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

D. 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答案】 1C

2B

3B

4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解析】【分析】(1)本题中,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一句的意思是: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其中,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此处应断开,排除BD豪纵数犯法是并列成分,中间应断开,排除A;故选C

2B项,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错,应为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立。故选B

3B项,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为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故选B

4)本题中,第一句中,食:吃;顾:顾惜;况:何况。第二句中,故:所以;辞:推辞。

故答案为:⑴C⑵B⑶B

⑷①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能,上表把他举荐给朝廷,他升任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后来他被召入担任相王府属官,当时姚崇兼任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见到他太晚。(韦凑)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后来因)冒犯宗楚客,他被贬任贝州刺史。睿宗即位,他迁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景云初年,皇帝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皇帝,(他)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道观,虽然所需费用由公主出,但是高价雇人,那么被雇佣的农人就要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舍本逐末,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忍受饥饿。皇帝不听从。韦凑坚持诤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您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朝廷因此减省了数以万计的费用。(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年,皇帝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因)谏阻停止(立碑)。(韦凑)升任将作大匠。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说:必须辨正名分。根据礼:祖有功,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的人,这样的人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孝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没有称宗之义。于是停止。(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每个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被判处死罪,皇帝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吞牟利,《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韦凑为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以后,(韦凑)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恢复,皇帝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等到他患病,皇帝派遣御医登门为他治疗。去世时,终年六十五岁。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山东未定,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B.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C.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D.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 兖州,我国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雍等九州。

C. 九锡,即九赐,指天子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九种器用之物,代表最高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该词成了篡逆的代称。

D. 祖日,其中是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荆轲刺秦王》中既祖与本文中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彧少有才名,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颙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投奔曹操后,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 荀彧勇决果毅,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军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提出合理建议,使曹操出奇兵打败袁绍。

C. 荀彧工于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建议曹操先稳固自己的根本;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D. 荀彧清高正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以大义阻谏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收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答案】 1D

2D

3C

4(我们应该)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那么吕布不难击败。

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敌人的气势也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错失良机啊!

【解析】【分析】(1)本题中,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意思是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昔晋文公纳周襄王汉高祖为义帝缟素句式一致,之前之后断开,排除BC徒以山东扰乱是原因,未遑远赴是结果,之间断开,排除AC。故选D

2D项,《荆轲刺秦王》中既祖与本文中的意思相同错误,祖日,为死者设祭奠之日,,祭祀;既祖 古人出门举行的祭祀路神,,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故选D

3C项,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错误,根据第三段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可知,荀彧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而不是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故选C

4)本题中,,乘机;,积蓄;,击败。中, ,显现;,指出人意外、变幻莫测的策略、计谋;坚壁,坚固壁垒;,对抗。

故答案为:⑴D⑵D⑶C

⑷①(我们应该)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那么吕布不难击败。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敌人的气势也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错失良机啊!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荀彧()宇文若,颍川颖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荀彧每每有匡正之心。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

    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荀彧知道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

    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

    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公。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邰,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邰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侯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邰候舍。时夏夕露坐,邰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邰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邰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邰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邰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邰岁中举孝廉 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在位四年,坐请托事免。安帝 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及北乡侯病,邰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将作大匠翟酺上郃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邰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门人上党冯胄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李邰传》)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B.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C.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D.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是汉代官职,官属祭酒,主教育。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B.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C.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D. 崩,指帝王或王室成员之死。古代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去世的说法不同,除以外,还有”“不禄”“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邰通晓五经,擅长占卜之术。李邰根据夏夜天上星星的移动推算出,在他负责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

B. 李邰审时度势,机智应变。李邰劝太守远离专权骄横的窦宪,建议未被采纳后又自请同行送贺礼,故意延误行程,使太守免遭免官之难。

C. 李邰吏能卓著,有忠义气节。元初四年,李郃代替袁敞做司空,多次陈述政事得失,有忠臣的气节,但因受人请托的事被罢免了官职。

D. 李邰行事功成不居,淡泊名利。李邰暗中筹谋拥立顺帝,因孙程等人事先成功而功名不显,后经翟酺上书被封为涉都侯,辞让不受。

4)分别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

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

【答案】 1C

2D

3A

4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难道知道朝廷 派了两位使者吗?

凡是与窦宪在交往的人,都被罢免官职,只有汉中太守没有参与这件事。

【解析】【分析】(1)本题中,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意思是窦将军是皇后的弟弟,()不注意礼仪和品德,却专擅权力,骄傲放肆,(他的)危亡之祸很快就要到了,希望您一心效忠王室,不要与()交往骄恣骄傲放肆之意,应紧跟专权后,排除AB两项。根据该句句意可知,愿明府一心王室意思为希望您一心效忠王室,可知王室做句子的宾语,应在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C

2D项,王室成员之死说法错误,“指的是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故选D

3A项,李邰根据夏夜天上星星的移动推算出,在他负责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错误,根据原文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可知,这两位使者是朝廷派出观采风谣的。故选A

4)本题,,出发;发京师,从京师出发,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宁知……,难道知道……吗;,派遣。交通,交往,往来;,被;,只有;,参与。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⑷①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难道知道朝廷 派了两位使者吗?凡是与窦宪在交往的人,都被罢免官职,只有汉中太守没有参与这件事。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李邰字孟节,是汉中南郑人。(他的)父亲李颉,以儒学著称,官做到博士。李郃继承父业,在太学游学,通晓五经(李郃)擅长《河图》《洛书》、风角和占星术,外表质朴,没人知道他。县府召他做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后,分派使者,都穿平民服装单独巡行,(他们)各自到州县,采集关于风土民情的歌谣。有两个使者应该到益州,(他们)到李郃的馆舍投宿。当时正是夏天晚上,在外乘凉,李郃便抬起头看天,问道: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难道知道朝廷派了两位使者吗?”两个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看了看,说:没有听说过。()是怎么知道的。李郃指着星星告诉他们:有两个使者的星移向益州分野,所以可以知道这件事。三年以后,使者中有一个人担任汉中太守,而李郃还在做小吏,太守看重他德不显露,召()做户曹史。当时大将军窦宪娶妻,全国的郡国都送礼庆贺,郡守也派了使者前往。李郃进谏道:窦将军是皇后的弟弟,()不注意礼仪和品德,却专擅权力,骄傲放肆,(他的)危亡之祸很快就要到了,希望您一心效忠王室,不要与()交往。太守坚持派人前去,李郃不能阻止,就请求让自己同行,(太守)同意了。李郃于是在沿途故意滞留不前,来等待事情变化。(李郃)走到扶风,而窦宪到封国自杀,(他的)党羽全部被杀,凡是与窦宪有交往的人,都被罢免官职,只有汉中太守没有参与这件事。李郃在这一年中被推举为孝廉,五次升迁做了尚书令,又被授予太常一职。元初四年,(李郃)代替袁敞做司空,多次陈述政事得失,有忠臣的气节。(李郃)担任司空四年,因受人请托的事被免官。安帝去世后,北乡侯即位,(李郃)又担任司徒。等到北乡侯生病,李郃暗中与少府河南人陶范、步兵校尉赵直商议立顺帝,正逢孙程等人事先成功,所以李郃的功劳不显著。第二年,(李郃)因为官吏和百姓患病,仍有灾异,被(皇帝)策免。将作大匠瞿酺上书说李郃暗中筹划立君大计,目的是安定社稷,于是(皇帝)才记下(李邰)暗中筹谋的功劳,封李郃为涉都侯,李郃辞让不肯接受。(李郃)八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他的)门生上党人冯胄独自制了丧服,内心哀悼了三年,当时的人认为很奇怪。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 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释】白下:南京的别称。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沭阳二年           宰:治理                            B. 说当时某狱           决:打开

C. 代为筐箧             治:备办                              D. 来旧邦               朅:离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往往旧治之所        其身也,则耻师焉          B. 谈乃父事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 身之老            恶乎待哉                        D.                 襟三江带五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 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 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 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余不 也。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答案】 1B

2A

3C

4)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5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分析】(1B项,决:打开错误,此句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中,应为案件。所以,句中的当为判决、裁决。故选B

2A项,两个都是介词,对于。B项,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C项,第一个是连词,表递进;第二个,是副词,还。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连词,表并列的。故选A

3C项,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张冠李戴。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可见,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的那个人是作者,而非张、沈两吏。故选C

4)主人是主语,仍送至是谓语动词,前所迎处是宾语,结构完整,迎处后断开。/代为治筐箧/后面的主语依然是主人是谓语,筐箧是宾语,其后断开。束缰靷毕是时间状语,后断开,握手问曰后断开,何时再见先生是个问句,语意完整,其后断开,余不能答也,主谓结构,语意完整,表示简单的停顿,其后断开。

5)本题中,第一句中,迟明,黎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前往前行。第二句中,第一个风范,风度、高风百世之下百代之后””亲炙亲身受到教益

故答案为:⑴B⑵A⑶C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⑸①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重到沭阳图记

    古代的人往往对于过去任职的地方再三表达眷恋之意。也许因为贤德的官员能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家人。做官而不能忘记自己的任职的地方的人,那里的百姓,也不会忘记他的。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迁职到江宁。如今已是戊申年。我被道员吕峄亭多次来信邀请感动,就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借宿在钱接三先生家中。钱氏是当时接待过我的主人,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而留有胡子,接三相貌像父亲,与他谈及父亲的事情,他却不怎么知晓。(这是因为)我离开沭阳时,他才断奶的缘故啊。

    (钱接三)深夜摆酒款待我,(我)听到车声辚辚,原来是吕峄亭派人来迎接我。天刚亮的时候已经走了六十多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彼此(见面)十分欣喜,便两车并排一同前行。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很长的城墙遮挡住了道路,我知道这是新修筑的沭阳城。几十名缙绅争着来扶着车子。大体说来,以前骑着竹马嬉戏的孩童,如今都老态龙钟拄着拐杖了。

    第二天后,进入县衙游逛观览,到了先人烧饭的地方,姊妹斗草嬉戏的地方,过去会见宾客研究公文的地方,慢慢行走盘桓,凄然流泪。即使是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条排水沟,我也对它们产生深深的情感,自己也不理解其中什么缘故。有张姓和沈姓两个小吏前来拜访,年龄都八十多岁了。他们说起(我)当时判决某个案件,担任阅卷官推荐某份考卷的情形,我全然记不起来了。往事重新提起我恍然醒悟,如同温习儿时读过的旧书,又好像失去的物件重新得到(一样亲切)。县里朱广文善于作诗,吴中翰精于欣赏品评,解、陈两位书生善于作画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历史典籍,常常夜深了口中还滔滔不绝。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给人画像,有时品评书画,有时纵论上下古今,有时是邀请人来,有时是吩咐备车前往,竟没有片刻的空闲。于是就忘记了是在沭阳做客,同时也忘记了自己的衰老。

    过了半个月,冰雪渐至,一年即将结束,不得已我再三恳切地辞别主人。主人仍然把我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帮我打点行装,备好车马后,握住我的手问道: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先生呢?我不能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忍心回答。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您说我会再来吗?忍心让您伤心说我不会再来吗?然而我作为五十年前的县令,离开后重来旧地,世上像我一样的人很少了;作为四品高官,奉养老母在家闲居,还能想到五十年前的旧任县令,世上像吕峄亭先生这样的人更少了。分离后聚合,聚合后分离,离散后可以重新聚合,但人年老后不能再次年轻。对这一次分别,我不能做到超然无情,所以画了两幅画,一幅赠给吕君,一幅自己保存。传给子孙看,让他们知道一个官员可以重新回到任职之地,这个官员(的为官)可以推想,迎接旧任官员如同现任官员一样,这样的主人(的为人)也可以推想。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教育熏陶的人呢?我提笔写下了这篇记,可以用来劝勉世人,而不只是为了表达一点微不足道的朋友聚散的感慨。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嘉州诗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旋轸有日,犯軷俟时,吉往凶归,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注释】旋轸:回车,喻返京。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      属:这些人

B.近建安之遗范            遗范:遗存风范

C.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解褐:担任官职

D.可以庇躬,无向阙        假:假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所得,多入佳境        皆出于此乎

B.物极变,理之常也        海运将徙于南冥

C.由是委公以书奏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时议拟公吴均、何逊      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宫体诗以来人们做诗致力于铺陈华丽,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也不被看重。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风气渐渐改变。

B.副元帅相国杜公渐鸿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只是没过多久,岑参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

C.岑参写了《招蜀客归》这篇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无不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他虽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

D.作者作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集,是想让后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的人格,激发高远的情怀。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广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答案】 1D

2B

3C

4)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5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

【解析】【分析】(1D项,假:假意错误,依据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故的意思是:借助、依仗。故选D

2A项,其:代词,代指岑参/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B项,则: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C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于:连词,与、同/介词,表示被动,被。B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B

3C项,他虽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错误,依据第四段旋轸有日,犯軷俟时,吉往凶归和注解可知,岑参遇上动乱延误了回京时间,然后死在了异乡。又依据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可知,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的是岑参的嫡长子岑佐公。故选C

4)注意抓住动词,观览的主语是后之词人,且后之词人有所观览都是倘(假设)领起的,故观览后断句,(注意,为了突出人物后之词人词人后面也可以断句);接着抓“…………的句式结构反复出现,构成整句,故可知之韵”“之色后都要断句;足以足够用来,表目的,莹彻心府”“发挥高致都是对应的目的,但要注意语气词用在句末,故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后面分别都要断句。考生据此可以准确断句。(5其:其中;敦尚:崇尚;颇:很;存规正:使文风规正;者:……的人;为当时所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由是:从此。绝笔:停下笔、搁笔;则:就;虽:即使;闾里士庶:平民百姓;莫不:无不;讽诵:吟诵。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

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⑸ ①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文章体式风格变化很多,梁文帝和庚肩吾这些人,最早写华而不实浓艳细腻的诗歌,叫做宫体诗。从那以后这种诗歌就沿袭下来,人们做诗致力于辞藻艳丽,叫作铺陈华丽。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发生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开元年间,王纲重新振兴,肤浅浮泛的风气,从此渐渐改变。当时出色的作者,共有几十人,很能将典雅古朴的风格加入当今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光彩闪烁,接近建安时期风范。

    南阳岑先生,声望卓著,先生名参,历代都是本州望族。曾祖父岑文本,祖父岑长倩,伯父岑義,都凭着学术德望,官做到台辅级别。岑参小时候丧父家里贫穷,但能够自我激励磨练。他读遍诗书,特别会写文章。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感触成篇,大都到达高妙的境界,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当时的评论把岑参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也可以说是精确恰当的。天宝三年登进士高第,任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兵转任右威卫录事参军,又升职为大理评事,兼任监察御史,后充任安西节度判官,进京做右补阙。岑参不断给立帝上封章,指责评述权臣宠巨,就改为起居郎,不久出仕虢州长史,又改为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圣上还是潘王时,总督陕地军务,各种属官,岑参都是当时合适的人选。从这时把书奏的任务交给岑参,后入朝做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任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京做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没多久被免去,寓居在蜀地。当时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擅杀原节度使自立,本来不是朝廷旨意,在他管辖之内,文武官员,都依附迎合,来寻求自我交结,都认为中原多变故,四川安宁,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

    岑参就写了《招蜀客归》这一篇文章,申明逆顺的道理,挫败权臣的算计。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岑参在梁、益二州传播皇上的德泽,使皇风在邛崃畅行,岑参虽有从属地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廷误了时间,平安入蜀,却客死异乡、灵车返京,真是没有福分啊。岁月流逝,近30年后,他的嫡长子岑佐公,又继承家族前辈传统,也凭着出众的文采,登名文坛。他保存着岑参遗留下来的文章,用箱子贮存它们,因为我作为岑家世交深受文章之惠,忝列文坛后辈,接受委托编纂岑参文章,于是让人整理抄录,分类集中,刻写成八卷。如果将来的诗人文士看到了它,可以像从优雅的音乐中识得清商的韵律,从游览名山胜水中仰慕翠微的山色,足以亮彻心灵,激发高远的情致。京兆人杜确作序。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论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天下之大节者,天下者也     :使……狭小     B. 然而不能者,有所           蔽:蒙蔽

C. 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D. 后之君子,常而习故           蹈:遵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以天下之大不足以动其心        到则披草

B. 伊尹耕有莘之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C. 则天下群起而诮                    士大夫

D. 其全才而制天下                    君何知燕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 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 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 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答案】 1A

2D

3C

4)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5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解析】【分析】(1A项,”,应为意动用法,以……为狭。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该句释义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故选A

2A项,前句连词,表转折;后句连词,表修饰。B项,前句介词,在;后句介词,对 C项,前句代词,他;后句代词,这。D项,都是介词,凭借。故选D

3C项,文章第三段引述孟子的材料,为了表明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文章第四段引述孔子的材料,就是为了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故选项错误。故选C

4)本句关键是三个句式工整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天下不以为惊”“天下不以为僭”“太甲不以为专,然后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甲”“ 天下,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即可。句中太甲是主谓结构,不要断开;注意为指示代词,不要断开。

5)此题注意,耕于有莘之野为状语后置。”“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合乎道,合乎义。眇然解释为渺小的样子。

故答案为:⑴A⑵D⑶C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⑸ ①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是把天下看得十分狭小的人。凭借着广大的天下却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那么,天下的崇高节操就有不够他树立的,天下的大事业也有不够他做的了。

    现今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义、守信是美好的,如果他们果真廉洁、忠义、守信,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未必赶不上王公大人们的所能。只是由于他们争夺的不过是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而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足以打动他们的心,那么他们的思虑、智慧,不超出这个就是应该的了。一竹筐饭、一盘肉汤,倘若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就不去获取,那么一乡的人,就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谁敢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冒犯他,却不能办好一乡事情的人,从来没有过。依照这个推论,他不拿取的东西越大,那么他能办的事情也就越大了。把天下让出去跟把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让出去,没有什么不一样;治理天下跟治理一乡,也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仍不能做到,是因为有蒙蔽他们的东西。天下的财富,是由一竹筐饭、一盘肉汤聚集起来的;天下这么广大,是由一个乡推演而来的。倘若不是拥有千金的富家子弟,就不能贩运价值千金的资财。那些出售货物的男女小商人,得到一金都不知道怎么放置,不是他们的智商不如富贵家子弟,而是由于他们处的地位十分卑下。

    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天下都不能打动他的心,所以他的品德完美了;凭借他完美的品德来执掌天下,所以面临大事而不惑乱。古时候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品行,并不是贪求想跟一般人不同罢了。卿相这样的高官显位,价值千金的财富,也有所不顾,要用这个来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使得困窘、得志、利益、祸害都不能成为他心中的芥蒂,来完善他的道德,想要有所作为罢了。后代有道德的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得与失在他心中扰乱,荣与辱在他身外纠缠,所以辛辛苦苦地直到老死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志向,也够可悲的了!

    孔子为《书经》作序说到虞舜、夏禹、皋陶相互推让天下的时候,未尝不长长地叹息。朝廷多么尊贵,可他们却像普通人那样将它推来让去,孔子看中了他们的哪一点呢?孔子看中了他们对富贵不急切地追求,有用来使天下人的心完全折服的功效罢了。太甲被废黜,天下未尝有过这种做法,而伊尹开始推行它,天下的人不以为骇怪;以臣下的身份放逐国君,天下的人不以为僭越;已经放逐又重新扶立,太甲不认为是独断专行。为什么呢?因为伊尹平常不屑一顾的东西,足够用来取得天下人的信任。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后代有道德的人,遵循常规,习惯旧例,惴惴不安,害怕不被天下的人宽赦,一做出罕见的行为,天下的人就群起嘲讽他,不知道探求他平素的行为,却认为古今是有变化的,现今就是有不能去做的事,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啊!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十五袭爵乐安公。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大都督。数有战功,假辅国将军,累迁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平蜀之役,恒为先锋,攻城野战,所当必破之。宣政元年,除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高祖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

    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并弟叶护及潘那可汗众十馀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高祖曰: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

    其年,授宁州刺史,寻转鄜州刺史,母忧去职。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起为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惮之,不敢窥塞。以病免。又除襄州总管,在职二年,转兰州总管。复转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谓之曰: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岁馀,卒官。谥曰威。

(摘编自《隋书·列传第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B.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C.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D.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B. 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 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

D. 母忧,亦称为母艰”“内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达奚长儒出身贵族,自幼胆识过人。在北周与隋两朝他都凭才略出众而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B. 达奚长儒足智多谋,作战屡次立功。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

C. 达奚长儒不畏强敌,御敌视死如归。对突厥一战,他率兵奋勇拼杀,身负重伤,终使敌离去。

D. 达奚长儒善掌军事,赤诚报效国家。他担任军中要职,震慑了敌人,为国家消除了边塞之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

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

【答案】 1D

2C

3B

4达奚长儒受任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处,必定挫败敌人。

长儒生性极为孝顺,他不吃不喝达到五天,哀伤憔悴超过礼制,身体几乎将要垮了,天子对他赞许叹赏不已。

【解析】【分析】(1船舰是语句船舰碍轮不得进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应该是等到的意思,的宾语是数千人前面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刘景到了,船舰被车轮所阻,不能前进。长儒于是派出奇兵,水陆两地一同发动,大破刘景,俘虏几千人。等到俘虏吴明彻后,长儒因战功升任大将军。故选D

2C项,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错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为单于。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铁勒(高车)、突厥、吐谷浑、阻卜、女真等部族对首领皆称可汗。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故选C

3B项,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错误。结合高祖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分析,达奚长儒进位上大将军是在隋高祖登基之后。故选B

4①“长儒受任北鄙,长儒受任(于)北鄙(省略句);,边远的地方;,遏制;,一共、总共;,挫败。②“,极、最;,憔悴;,超过;,礼制;,近于、几乎;,赞许。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

⑷①达奚长儒受任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处,必定挫败敌人。长儒生性极为孝顺,他不吃不喝达到五天,哀伤憔悴超过礼制,身体几乎将要垮了,天子对他赞许叹赏不已。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地人。长儒小时即有节操,胆略超过常人。十五岁承袭爵位为乐安公。周太祖把他作为亲信,因他朴实直率谦恭勤勉,授予大都督之职。他多次立下战功,代理辅国将军,多次升迁到任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在平定西蜀的战争中,他总当先锋,攻城野战,所到之处都能攻破。宣政元年,被授予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包围陈国将领吴明彻于吕梁,陈国派骁将刘景率劲旅七千来增援,乌丸轨命令达奚长儒迎战援军。长儒于是取来几百车轮,系上大石头,沉到清水里去,让车轮连着车轮,以等待刘景的授军。刘景到了,船舰被车轮所阻,不能前进。长儒于是派出奇兵,水陆两地一同发动,大破刘景,俘虏几千人。等到俘虏吴明彻后,长儒因战功升任大将军。隋高祖受禅登基,长儒升任上大将军,封为蕲春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户。

    开皇二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和他弟弟叶护以及潘那可汗,率领十几万人马,向南方进犯抢掠。朝廷下诏让达奚长儒担任行军总管,率部二千人迎击他们。双方相遇于周,长兵力寡不敌众,军中士卒十分恐惧,长儒慷慨激昂,神色更壮烈。他们被胡人所冲击,打散了,又聚集起来,一边奋战一边行进,转战了三天,各种兵器全部用光了,士兵就用拳头殴打胡人,以至手上的骨头都显露出来了,杀伤数以万计的敌人,突厥人士气略降,长儒于是解围离去。长儒身受五处创伤,其中被杀穿的地方有两处。他的战士,战死或受伤的有十分之八九。突厥人本想大肆抢掠秦州、陇右一带,遭遇长儒之后,长儒的士兵全都竭力奋战,突厥士气大丧。次日,突厥在交战处焚烧尸体,大哭而离去。高祖皇帝说:达奚长儒受任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处,必定挫败敌人。如果不是长儒英勇奋发,对国家有很深的感情,士卒又服从命令,怎能以少破众,像这样伟大?

    这年,长儒任宁州刺史,继而转任鄜州刺史,因母亲去世而离职。长儒生性极为孝顺,他不吃不喝达到五天,哀伤憔悴超过礼制,身体几乎将要垮了,天子对他赞许叹赏不已。(丧期满后)长儒被起用任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人怕他,不敢窥探边塞。因病免职。后又任襄州总管,在职二年后,转任兰州总管。又转任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对他说:江陵是要害,是国家的南大门。如今交给你,我不用担心了。过了一年多,在官任上去世。谥号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83d57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5.html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