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讲座,精彩!我很受教育(格式整理版)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发布时间:2012-05-24 17:30: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学习传统文化 感悟孝道人生----

间:2011520日下午

点:渑池县电业局多功能厅

授:原河南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现任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鲁献启

由:渑池县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传统文化报告会、周末大讲堂

讲:渑池县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副科级以上实职领导干部及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共约500人。

注:报告会上,原三门峡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人大副主任,河南省老子学会副会长,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宋育文也作了题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的讲座。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刚才主持人对我的情况已简单作了介绍,回首往事,一生务过农、做过工、上过几年学、从过几年政。一事无成人渐老。在过去的那些经历中,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更多的是惭愧、是遗憾。今年虽已快近70(岁),但仍学识浅陋、愚昧不悟,就传统文化学习来说,也是刚刚起步,虽然看过几本书,也是一知半解,对于我这个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来日方短的人来说,充其量说算是一名大龄学生。在此我向主办方对于我的邀请和大家能够听取我的学习汇报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这也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对孝道人生的一点感悟。

(一)下面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孝?

什么是孝?《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孝的三个层次。“始于事亲”是指幼年时期从开始侍奉父母做起。“中于事君”是指中年时期以效忠君王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效忠国家,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终于立身”一说指老年时期应建功立业、留名后世,这是孝的圆满结果。“事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层次,否则“事君”谈不上,“立身”更不可能。

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而孝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文化的根。

孝的甲骨文字是由上面的老与下面的子形体构成,意思是“子承老也”。这个老人一手拿着匕首,放在儿子的头顶,一是对儿子严加守护,二是对儿子严加教育,这就是严父。子既要敬老,老又要教子。让孝顺、忠诚的人亲近,让不守规矩的惧怕,你才有老的权威。按现在教字的写法,左边是孝,右边是文,这也就是说教育要先学孝道再学文化,德才兼备才成其教育。孔子说的明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这就是说孝道、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包括伦理教育、圣贤教育、道德教育,乃至今天我们所讲的“八荣八耻”的教育,都是从孝道引申出来的,教人要从教孝道开始,做人要从行孝道做起,因此,《弟子规》总叙就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文讲:“天下之人,不孝不教”,就是说,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不能教化。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也好,论国学智慧也好,则孝道不能不讲,《孝经》不能不读。

汉朝大儒郑玄说《孝经》是六经总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按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孝经》是国学之宗。汉朝自文帝以后,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使孝道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谥号特点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是一如既往的把《孝经》放在了重要地位。

《孝经》从“入则孝”开始,详尽地讲解了孝道,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侍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讲到了极致。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禽兽不如了,所学所做只能是欺世盗名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这个根、这个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发地,一旦触动,便如闪电一般照亮那个地方,最能“摇其心、动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说最能帮助人回归本性,回归人性,恢复本善。

这里向大家举一个例子:说的是抢劫犯李斌,入狱一年了,从来没人看过他,眼看别的犯人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探监,送来各种好吃的,李斌就给父母写信,让他们来,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伤心和绝望之余,他又写了一封信,说父母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

这天天气特别冷。李斌正和几个在押犯人密谋越狱,忽然,有人喊道:“李斌,有人来看你!”进探监室一看,李斌呆了,是妈妈!一年不见,妈妈变得都认不出来了,才五十开外的人,头发全白了。腰弯的像虾米,人瘦的不成形,衣衫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布口袋。没等李斌开口,妈妈浑浊的眼泪就流出来了,这时,指导员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进来了,热情的说:“大娘,吃口面再谈。”

等妈妈吃完了,李斌看着她那双又红又肿、裂了许多血口的脚,忍不住问:“妈,你的脚怎么了?鞋呢?”“是步行来的,鞋早就磨破了。”步行?从家到这儿有三四百里路!“您怎么不坐车啊?怎么不买双鞋啊?”“做什么车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闹猪瘟,家里的几头猪全死了,天又干,庄稼收成不好,还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钱……你爸身子好的话,我们早就来看你了,你别怪爸妈。”

探监快结束了,指导员进来,手里拿着钱,说:“大娘,这是我们几个管教人员的一点心意,您可不能光着脚走回去了,”“这哪成啊?娃儿在你这里,已够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的钱,不是折我的寿吗?”李斌撑不住了,声音嘶哑的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也是哭泣声一片,那是旁观的劳改犯们发出的。这时,有个狱警进了屋,故作轻松的说:“别哭了,妈妈来看儿子是喜事啊,应该笑才对,让我看看大娘带了什么好吃的。”他边说边拎起麻袋就倒,李斌妈妈来不及阻挡,口袋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顿时,所有人都愣了。第一只口袋倒出的,全是馒头、面饼什么的,四分五裂,硬如石头,不用说,这是李斌妈妈一路乞讨来的。李斌妈妈窘极了,双手揪着衣角,喃喃地说:“娃,别怪妈作这下作事,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

李斌好像没听见似的,直勾勾的盯住第二只麻袋里倒出来的东西,那是一个骨灰盒!李斌呆呆地问:“妈,这是什么?”李斌妈神色慌张起来,伸手要抱那个骨灰盒:“没……没什么……”李斌发疯般抢了过来,浑身颤抖:“妈,这是什么?”李斌妈无力的坐了下去,花白的头发剧烈的抖动着。好半天,她才吃力的说:“那是……你爸!为了攒钱来看你,他没日没夜的打工,身子给累垮了。临死前,他说他生前没来看你,心里难受,死后一定要我带他来,看你最后一眼……”

李斌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声长号:“爸,我改……”接着“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个劲儿的用头撞地。“扑通、扑通”,只见探监室外黑压压跪倒一片,痛哭声响彻天空……

第二个例子说的是,《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拾葚供亲”的故事。故事主人翁叫蔡顺,是我们汉朝人。蔡顺父亲早年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很孝顺。当时正赶上饥荒,没什么吃的,他就背着筐去采桑葚。有一天,他采了不少桑葚,背了两筐往回走,路上碰上了贼。贼是当时官方记载的说法,实际上就是造反的农民赤眉军。赤眉军一看他背的桑葚分两个筐装,都很好奇,问他,这是为什么?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是可以吃的,是甜的。红的是生的,不太好吃,是酸的。黑的给我妈吃,这个红的我吃,我们没有粮食可吃,就靠这山野果子充饥。赤眉军的这些人认定蔡顺是孝子。他们决定给他两袋粮食,饥荒年代有人给粮食可是不得了的事!而且不是一般人,是强盗给的!赤眉军除给粮食外,又给他一个牛蹄子,说给你妈妈改善改善生活吧。

李斌的例子告诉我们:孝道可以让服刑人员触动他们的天性,启发他们的良心,转变改造为好人。蔡顺的例子告诉我们:盗亦有道。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孝子,那些社会边缘人物,或是暴力起家的强盗,也会尊重你,甚至尽其所能帮助你,孝道与亲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社会是有道德底线的。

孙中山先生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现在世界中最讲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我国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在人类,中国是最讲孝道、最注重伦理的国家,在众多的伦理教条中,孝总是摆在第一位。在封建社会,许多英明皇帝告知天下“以孝治国”。

周文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对父母就由衷敬爱。继承王位之后,更是以孝著称,以德治国,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尽到极致,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时的“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的那么好,根源就在于这些皇帝以天子身份行孝垂范,以孝驭官,以孝化民,以孝治天下。

《孝经》在汉武帝时传入朝鲜,梁武帝时传入日本,他们都把《孝经》视作盛典。日本古《学令》规定,学生必通《孝经》、《论语》方可取用。在韩国,不孝者根本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能做政府官员。

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周边邻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华人聚居地,孝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们在修身齐家、治国理政、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近代,毛泽东情深意切的《祭母文》,其孝情、纯情、哀情、悲情不知打动了多少人,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收入语文课本,使无数人受益。

196611月,一位意大利记者采访朱德。

记者问:在您的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是识字课本。”

“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是我母亲。”

“你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我没有在她的床前给她端一碗热水。”

“你想在您的身后留下什么样的荣誉?”

“一个合格老兵足矣。”

而后,康生把这次采访的外电通讯稿呈给毛泽东,并别有用心的问:“主席,你看有什么想法?”

“大老实人一个!”毛泽东毫不含糊地说:“你给我看这个干什么?要搞朱德的名堂吗?朱德这个人我是了解的,不要搞得疑神疑鬼。”说完把手一挥,康生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在本世纪以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孝道的宣传和教育,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陈至立,对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对把孝道作为德育教育内容都作出过重要批示,发表过重要讲话。20073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弘扬孝道,共建和谐的专版,把孝道郑重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2008年,国家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让人民群众祭奠祖宗、追念先烈、感恩和怀念逝去的父母。这一举措,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重阳节期间,北京市积极开展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其规模之大、气魄之大,为全国各地树立了榜样。

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方针,胡锦涛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实则都包涵了中华传统的孝道。

孝关乎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让人的内心充满温暖,并把人提升到一个庄严和神圣的境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准则。

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都是在演孝。“每逢佳节倍思亲”,贯穿过年过节始终的是浓浓的人伦情义。祭拜祖先,感恩长辈,敦亲睦邻,关爱晚辈,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慈爱心肠,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凝聚和睦和谐和平的亲和力。这也是节日的动力、魅力所在。

比如大年正月初一,作为晚辈的儿孙都要给祖宗长辈磕头行礼。有人认为这是作秀,这是封建,不合时宜。“都啥年月了,给父母磕头好意思吗?”你要知道,磕头这种形式为什么能上百年、上千年的流传下来呢?因为给父母磕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最深重、礼仪级别最高的表达方式。只有当你低下头,弯下腰,折服傲慢,摒弃轻浮,双膝跪倒在亲人面前时,你才能体验到那种毕恭毕敬的崇拜,那种和站着无法相比的神圣情感。那一刻你才会觉得只有那样的跪拜才能表达对父母高堂的祝福。因为那一刻你又似乎变成了一种近似于母胎内婴儿的姿态,那是一种庄严的、神圣的、感恩的姿态。

历来人们都知道磕头是大礼,他不仅是尊敬,也是一种权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住房要下跪,就个医要下跪,吃个救济要下跪,打个官司要下跪。这种带有自卑和自甘屈辱的行为时要不得的,这和为了表示孝敬、感恩,发自内心的给父母磕头下跪是完全不同的行为。今天我们所应追求的是平等、自主、科学、创新、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人要有尊严的活着。因此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

正月初二,闺女要走娘家。“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无妈的孩子像棵草”。“娘家,娘家,有娘才是一个真正的家,一个完整的家”。初二做女婿的要去给岳父母拜年。这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你娶走了人家的女儿,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对岳父母的孝敬责任,一个女婿半个儿嘛!

正月初三,对已过世的父母,做儿女晚辈的要去上坟祭拜父母。养父母之灵这也是行孝的要义之一。

春节把孝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礼仪化、规范化,又近似神圣化,借助过年这个必由之路,让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们一年一度的潜移默化的接受孝道的教育,让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们得到怀念和敬仰。

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象征着中国人对“孝”的无比推崇,“孝”是对中国人家庭观念的准确写照。“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其实清明节也是一种“过年”,只不过除夕是活着人的团圆,清明则是人与祖先、人与自然的团聚而已。当你站在亲人墓碑前,一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泽,同时,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人类永恒的疑问就会油然浮现。这里最能触发关于生与死、得与失、苦与乐、奉献与索取的思考,在这些感悟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重新认识自我和人生,激发前行的动力。

据民政部公布的数字,今年祭祀扫墓的超过4.6亿人次。又到回家过年时更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给人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还有哪一种文化,哪一种节日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浩大的千军万马呢?

今天社会固然有不少善事父母的孝子,孝女,孝行或许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讳言,有相当多的子女,不用说养父母之心了,单就养父母之身来说,也难于完全做到。有首民谣说: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儿子烧煤孙烧气,老头老婆柴火棍。这在农村不是一个地方、两个地方的问题,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年青人外出打工了,留守在家的老人仍然抱着“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钱”的思想度日。“屋里住着老两口,门外拴着一条狗”。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期越来越长。焦虑、不安、失落、孤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老人们怕生病,“小病拖,大病捱,重病才往医院抬”。老人怕没人照顾,怕给子女添麻烦。老人更怕寂寞,孤独比贫穷更可怕。更何况一些不肖子孙,虐待打骂老人,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权益。有的子女甚至做出加害父母的忤逆不道之事。在新闻报道中,有因赌博还债杀害父母的,有因婚前同居不遂杀害父母的,有因抢夺财产杀害父母的种种大逆不孝,令人寒心。

不少年青人房子依靠父母买、婚庆操办讲气派、啃老就像是讨债、儿女回家当客待。某个地方这样说:养一个儿子是养一个豺狼,养一个媳妇是养一个娘娘,养一个孙子是养一个蚂蟥。

前些时候,报纸登载一个儿子为了买车要钱,活活把父亲砍死,而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说出的一句话竟是:“孩子,快拿上钱跑吧,一会警车就来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俗话说“宠猪哄灶,宠子不孝,宠妻胡闹”。目前是关心上一代显得苍白无力,而关心下一代有过之而不及。养儿防不了老,倒是养老得防着儿。现在六个人捧着一个小皇帝,已说不清谁孝敬谁了?有人调侃说,要是生个儿子你就得准备当儿子,要是添个孙子,你就得准备好当孙子。有人无奈的自嘲和叹息道:过去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老人就是酱盘子,儿孙们都来蘸,酱蘸完了,盘子也就扔掉了。

在旧社会,往往公婆虐待媳妇,把媳妇逼得走投无路,不是投河就是上吊。现在,通常是媳妇欺负公婆,把公婆逼得活不下去,不是跳井就是服毒。

今天,因利益纷争而造成的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的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于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重建我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已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急迫任务。

(二)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如何行孝?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是行孝的三个含义。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如我们今天养宠物,又是买饲料、买肉食,又是买海飞丝沐浴露,天冷了又是买棉套子、黄马夹,还要定时遛圈散步,生病了要去宠物医院,吃药打针,乖呀儿呀叫个不停。但是这是养宠物,你能说这是孝吗?所以说养不是孝的本质,敬才是孝的本质。

现在确有一些人“家人不信信网友,父母不亲亲猫狗”。北京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儿子不赡养,法官问被告:“你为什么不孝顺父母?”儿子说:“我喂了三条狗,每天吃、喝、遛、看病,忙死我了,哪有时间管他呀!”法官气得当场把他大训一顿。

在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这个在孝行里面排在最后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我们时代的不幸,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养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让父母为你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一个有孝心的人,一定要自爱、自重、保护好身体,对得起父母的生与养,这是孝行的开端。一个人立身处世,如果连这一点还时时刻刻让父母担心的话,那么其它的事就更谈不上了。所以说,这是对一个孝子最起码的要求。例如:有的人喝酒不能节制,喝坏党风、喝坏胃,喝得夫妻背靠背;有的泡网吧、歌舞厅,夜不归宿;有的未婚先孕,多次刮宫堕胎。

人之身,不仅是血肉之躯,也是形神兼备。我们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把身体都毁伤了,还怎么修身?有人说:现在死的人50%的人是活活气死的,因为火气太大,寿命缩短。30%的人是活活吃死的,因为贪图口欲,损毁健康。还有20%的人是活活累死的,因为过度疲劳,导致身体受损。因此,做子女的要珍惜生命。一个人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不要做冒险的事情,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按时作息,饮食规律。

在精神上一个孝子要远离是非,对社会进步和文明没有益处的事情不听、不信、不传;对人不颐指气使,不指手画脚;不做那些缺德的事,不贪图供奉得来的幸福;心平气和,情绪稳定,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这也算是尽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事业的本钱,同样也是报恩报效父母的本钱。

人不仅不能亏欠,不能作践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不辱其身。我们的名誉、我们的节操要保持完好,父母全而生之,子女则要全而归之。一个人不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形成科学的养生观念和养生习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是孝。

《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所以尽孝要从细微处观照。这是行孝的第一步。一个懂得爱护自己生命的人,今后才能爱护父母、爱护长辈、爱护民众。

养父母之心的第二条就是要顺父母之意。顺,合乎天理。有一句话叫“顺着为孝”,就是说对老人不要苛求,不要较真、不要下意识地去改造老人,而是应该努力适应老人。比如说,一上班父母会对我们说:“出门看着点,街上车多,别叫人撞上了。”天气一冷,又说:“要多穿件衣服,别冻着了。”难道我们还能不知道咋过马路、咋穿衣服?老人家无非是关心你、爱护你,有什么计较的,只有顺着老人家,说句好好好,行行行,放心吧。而不能顶着说,我傻呀,我还小啊,这事还用你操心呀。

孟子说:“不能得父母的欢心,没有办法做人;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没有办法做儿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我们要知道父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按照父母的意愿来顺着他们、孝敬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孝。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黄庭坚,宋朝的大才子、大学问家,他做过县长,后来做到国家太史的官职,他非常孝顺父母,每天一定亲自为母亲清洗马桶(尿器)。这件事本来可以有仆人去做,可黄庭坚非得坚持自己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的很认真,洗得很干净。因为他知道母亲最喜欢干净,如果让仆人去做怕不能尽心如意。他的孝敬之心就是体贴入微的顺从母亲的特性爱好,后人评价他是“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养父母之心的第三条就是兄弟姐妹要友爱和睦。做父母最安心的是什么?那就是看到自己的儿女都团结友爱,都和睦相处,互爱互敬,齐心协力,为振兴家庭而努力奋斗,父母就安心顺心。因此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妹妹,作弟弟妹妹的要恭敬哥哥姐姐。不要斤斤计较财物,言语要互相包容忍让,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有的兄弟姐妹经常吵闹,甚至变成了仇人,把父母的教诲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多么令父母悲哀的事情啊!

有一首诗叫做“同气连枝各自容,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子孙作样看。”兄弟姐妹互相尊重,家和万事兴,父母自然欢喜。这就叫“兄弟睦,孝在中”。

家庭中,特别是作为儿媳妇的,心地要纯正,一碗水要端平,“娘家爹、婆家娘,将心比心一个样”。不能让两边的父母担忧、生气。俗语说:“好媳妇两头瞒,坏媳妇两头传”。作为儿媳,要关爱小姑子,那是婆婆的小棉袄,心肝宝贝。

要特别注意帮助家庭年龄最小的或者说是最弱势的那个子女,那是父母最心疼的一个,最想叫他和其它子女能够一样享受幸福人生,最没本事的一个,没了这块心病,父母就高兴,就快乐。

养父母之心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常给父母发自内心的笑容。

有学生向孔子问孝。他简单的回答了两个字,说“色难”。色是脸色、表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孝敬父母这事里,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爹妈一个好脸色,和颜悦色比什么都难,比你给他买房子、买衣服,带他去旅游都难。因为这“色难”,是要持之以恒的,不管你心里烦不烦,不管他叨叨的对不对,你都能听下去,还得有个好脸色。在家中父母面前,要始终是欢乐的样子,不能长吁短叹的发愁。这种修养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氛围,而且也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而现在我们都是跟爹妈先甩脸色,停一段想起来后悔了才安慰。在家里,恶劣情绪是最大的污染源。一张拉长的脸,足以熏黑一片晴朗的天。我们常常听到老人们说:吃孬吃好没什么,只要回家能见个好脸,得口好气,就心满意足了。这叫“孝颜”。

正如《礼记、祭义》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现在很多青年人,朋友之间交往打扮得漂漂亮亮,那你回家时打扮过吗?相互经常不断的又是献殷勤又是献花,那你给父母献过吗?每天又是打电话又是发短信,那你给父母打过吗、发过吗?一见面又是说又是笑,那你给父母说过多少话、笑过多少次呢?据调查,当下80%的年轻人,对自己偶像明星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而对于自己父母的生日竟毫无所知。

《二十四孝》里的老莱子,70多岁了,为了父母高兴,忘却年老的忧虑,常常在父母面前表演很多节目,手摇拨浪鼓如小孩般戏耍,甚至翻筋斗,让父母欢笑舒心。

有人专门做了问卷调查: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位表情愉快,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和希冀。而100位儿孙见到长辈时,有46位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平淡无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情意融融。以上调查数字不一定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问题。

有人把“脸难看”称为家庭暴力中的表情暴力。

目前,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由“食养”提升到“色养”的层面。关注老人的心理世界,呵护老人的精神生活,是时代赋予孝敬的更深内涵。

大家知道,丘吉尔是上个世纪闻名全球的英国首相。他领导英国人民打退外敌入侵、振兴民族经济的丰功伟绩早已载入史册,广为世人称颂。然而,这位伟人的另一面,作为儿子,他对母亲的拳拳爱心也为世人做出了楷模,人称他是一位当孝子不要面子的首相。

丘吉尔2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当他从南非回到伦敦,丧夫五载的母亲与一位26岁的运动员相恋了。面对这样一个同龄人,惊诧之余的丘吉尔感到有些尴尬和不悦。但是,他尊重母亲的选择,不顾众亲友的异议,支持母亲再婚,并在伦敦的一家豪华的大酒店为母亲大摆婚宴。在优雅悦耳的音乐声中,丘吉尔第一个举起酒杯走到新人面前,深情地说“亲爱的妈妈爸爸,儿子祝福你们的新生活像今宵的美酒一样甜蜜,像今宵的音乐一样美好!”在满堂的掌声中,46岁的母亲和26岁的继父都留下了感激的泪水。然而,正如丘吉尔原来担心的那样,当他母亲61岁时,那个精力充沛的运动员却突然不辞而别,给他母亲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伤。后来,他母亲又恋爱了,男方竟然是比丘吉尔还小三岁的蒙塔吉,而此人在政治观点上曾对丘吉尔出言不逊。为了母亲能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丘吉尔尽弃前嫌,又在著名的伦敦大酒店为母亲举办了盛大的再婚喜宴。丘吉尔以儿子的身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博得所有在场来宾的由衷称赞。丘吉尔的人格使蒙塔吉深受感动。丘吉尔就是以这样极致的孝心和坦荡的胸怀,成全母亲人生最后7年的黄昏之恋,让母亲尽享了最后的人生快乐。

丘吉尔为母亲的再婚,两次设婚宴之所以传为佳话,是他以伟大的行为告诉世人:尊重老人的感情需要和意愿选择,理智宽容地对待老人,是营造家庭乃至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宝贵的人文精神。

今天,在对待老人再婚的这一问题上,我们能有多少人做得到,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得这么好呢?

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唱红,并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至今传唱不衰,为什么朴实无华的一首歌会打动那么多人,而且魅力持久,深入人心。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深层分析,这首歌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关键是两个字“孝道”。如果社会不缺少亲情,我们还会被这首歌所震撼吗?现代人孝的水准已经很低了,有些就连“常回家看看”这样的底线也不容易做到,即便是回家了,也是任务性的走个过场,像掏个火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吃吃饭,刷刷碟子,洗洗碗,多给父母几个笑脸,这是物质和精神的双赡养,是对父母最好的尽孝。

现在老人不缺吃、不缺穿、不缺住,缺的是精神、是儿女的亲情慰藉。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做儿女的却麻木不仁,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有些人总是以工作忙、事情多为借口,把看望父母当成额外负担,这实际上也是不尽赡养义务的一种表现。即使再忙,打个电话的时间总是有的,问题是“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如果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讲的是要爱惜生命。这是行孝的第一步,那么“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讲的是为家族增光。这是孝的最高理想。

一个人行孝道,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还关系到整个家族的荣誉、父母的美名,以致影响到后代子孙的命运。

“立身行道”就是修养自己的德行,能够成圣成贤,“扬名后世”就是让后代子孙都在效法你的行为。让父母得到光显,后人都能尊重你的父母,这是孝的终极。譬如说我们现在一讲到孔子,就会自然的想到孔母,一讲到孟子,就会自然的想到孟母,一讲到文王、武王、周公这些圣人,都会想到像太姜、太任、太姒(石)这些圣母,使他们受到非常的尊重和敬爱。

养父母之志。在这方面,范仲淹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范仲淹出身贫苦家庭,家族没落,父亲早亡,母亲带他改嫁到朱家,常受人排挤。于是,他立志好好读书,重振范家。在拜别母亲时他说:“妈妈,请等我,十年之后来接你回家养老”。从此,就到一个破旧的寺院里面读书。他为了报答父母,实现自己的诺言,苦读寒窗,衣不解带,用功读书,考上了进士,八年就衣锦还乡,接他母亲提前了两年。他以孝悌之风传家,后世子孙都是很有操守的君子。都把孝道摆在第一位,把事业摆在第二位,名利摆在其次。范仲淹在宋朝出将入相,为朝廷立功,为后世立德、立言,我们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能感知到他的伟大情怀。

历史上有一部论述汉朝断代史的《汉书》,这个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是父子三人。但一般都以为作者是班固,实际上是班固的父亲班彪,他为了把《史记》往下续,就写汉朝的历史,可惜52岁时去世了。班固继承父志继续写,也是没写完去世了,班固的妹妹班昭也很有学识,她继承父兄的事业,继续努力,最后终于完成了《汉书》。古人真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父母希望做的事业,做子女的尽力去成就、去完成,就是养父母之志。在古代,像我们中原大地孝母敬师、精忠报国的一代名将岳飞。他虽然是万军将帅,却跟士兵一起吃同样的饭菜,自己和儿子每有战功隐而不报。有人为他娶妾,被他断然拒绝。真正做到不贪功、不贪名、不贪色、不贪财,功垂青史。古今往来,忠臣大多是孝子,孝子大多是忠臣,岳飞就是集忠孝于一身的典型。后人作诗赞曰:“教儿矢志宜为公,殉国精忠全始终。千古母教青史在,岳家名望万年隆。”我们中原还有替父从军的孝烈女英雄花木兰,这些都是养父母之志的典范。民间有句话,叫做“三十年前看父教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这就是说,在我们小的时候,很多人都曾经以父母为荣,而当我们成为大人后,我们有义务让父母以我们为荣,当你的父母走过去,人们会说,这就是某某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心里一定很快乐,这不是什么虚荣心,而是养父母之心,大孝尊亲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今天,“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不为名、不为利,鞠躬尽瘁为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例如我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的儿子焦裕禄,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太行之子吴全印,农村支部书记的好榜样、农民的儿子史来贺,都是大孝至爱的人。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家庭结构在变化,尽管今后行孝的方式会逐渐转变,但孝道的根本观念是不会变的。

今天,尽孝需要能力。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办,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不当“啃老族”,就业创业、爱岗敬业,工作做好了,才有能力孝顺父母,工作做不好,自己不痛快、父母也操心。天道酬勤,要用自己的努力,积极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越是孝顺父母的人,越有付出精神,越能事业有成,为父母带来物质保障。有孝心,更要有孝能。有的子女、孩子上学让父母送,放学让父母接,吃饭让父母做,睡觉让父母带。年纪大了,父母需要休息静养,要让他们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孝能并不是仅仅给钱给物,买件衣服,吃顿美食,而更重要的是要有关心、爱护父母的这种心力。

尽孝需要清白。当儿女的尽孝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光明正大。不增父母之累,不陷父母不义,不添父母之忧。有的人用贪污受贿的钱,有的人用坑蒙拐骗的钱为父母买房子、修墓地,看起来是孝敬,实则是让父母蒙羞,让父母挨骂。明朝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说过: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再好的东西,不如给父母一种尊严,否则不能算孝。

尽孝需要文明。父母在世,应该厚养,特别是在精神上要多加关怀。而有的人却是“活着不孝,死后胡闹”,如送什么香车、美元、真钞等。还有的送什么花花绿绿的“三陪小姐”,贴有美女照片的“二奶”,甚至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有的还在丧礼期间,请什么演出团组跳脱衣舞。这哪里是什么孝敬,而是筹办黄色夜总会的开业,简直是对亡者的戏弄。

据报载:某地有兄弟五人,平时对父母从来不闻不问,老太太痛不欲生,就自杀了。儿子们听到母亲自杀后,每个人拿出五千元,敲锣打鼓,办了个丰丰厚厚的丧事,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孝顺。这是孝吗?这是虚伪,这是装腔作势。只有在父母生的时候尽到爱敬,死的时候你的哀戚才是真的。

丧礼的意义在于我们从中去反思,获得警醒,看到香烟缭绕,幡纸飞舞,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讲的“幡然醒悟”吧。

清代石成金在为家人留下的《后事十条》家训中,告诉家人在他死后,“不厚敛”、“不报丧”、“不开吊”、“不欠停”、“不奢送”、“不荤供”、“不烧果”,这些观念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了不起的开明之见。

尽孝需要智慧。比如给父母零花钱时,不要给整张,一百一张的,要给一元一元的。因为父母节俭习惯了,给整张的他会长期放着或存起来,舍不得去花,换成零钱他容易消费。再比如,和父母约好,第一次电话响了不要去接,停几分钟,第二次再去接,以免得因接电话匆忙而出事。孝顺无难事,只怕有心儿。有这样一件事,儿子在街上买了一个大年糕,又热又粘又硬,一进门就叫他妈,快点吃,别凉了,老太太吃了几口就噎住喉咙了,到医院也未抢救过来。儿子心是好的,但由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心智而悔恨终生。

尽孝需要奔跑,要像刘翔那样,以最快的速度去表达。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别忘了人生的短暂,别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父母离开人世了,无论你想怎样行孝都没有机会了。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子里,虽然还有花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人们问比尔.盖茨,什么事情最不能等,他没有说事业,也没有说金钱,而是说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虽然中西文化不同,但人性相通,对父母的感情相通。

尽孝需要传承。五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是孝这种道德维系了民族文化的命脉。失去了它,这个民族就失去了灵魂。今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传什么?就是传孝,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既要继承中华孝道这种精神遗产,又要结合时代进行创造,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没个内心充满了亲情温暖的人都是一个光源,都会向四面八方持续不断的发出光和热,这也是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正如古代《劝孝文》中所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意思就是说:我能孝顺,给子女做好榜样,自然就没有不孝的儿子了。儿子能够孝顺,自然就没有不孝的孙子了。这样一代传一代,这就是最大的善事,最丰厚的利益。

相传某地一位陈老汉,儿子不孝,侄儿想办法,给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幅中堂,要他贴在屋内正墙上。对联的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显而易见是缺一(衣)少十(食)。这幅中堂更是耐人寻味、使人警悟,写的是:隔窗望见人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们。儿子媳妇看了,羞愧万分,从此痛改前非,孝敬父母。

古人编二十四孝,为什么不编二十三孝或二十五孝?因为我们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这就告诉我们:一年从始至终,都要保持孝心,不能间断,要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忘孝,这才是赤子之心。大连孝子王希海,为照顾病床上的父亲,恋爱、成家、工作统统舍弃了,一干就是二十五年。比护理专家还专家。

农村老人说的好:孝是一辈说给一辈听,一辈做给一辈看,没啥道理,全凭良心。传承教育必须重视家庭的功能,家是孝的诞生地,又是孝道教育的出发地。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女士的传帮带作用,她们是家风、家道、家规、家业传承的骨干力量。

综上所述,一个孝子该如何事亲呢?也就是说该如何侍奉好我们的二老双亲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生养死葬的大义已经具备。

(三)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大孝无疆。

夫子曰《大戴礼·曾子大孝》:“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里讲的孝不是狭义上的只对自己的父母,而是对待万事万物都要有爱心。他告诉人们,砍一棵树,杀一只兽也要有一定的时节,不能想砍就砍,想杀就杀,如果“不以其时”,不按照时节,不按照规律,就是没有按照礼,做了就是不善,不善那也就是不孝。如鸡的自然寿命是7年,集约养殖雄性雏鸡只有几天或几个月寿命,就杀掉了。你说鸡能不抗议,能不向你开展禽流感运动吗?规模养鸡,饲料里添加的是激素,消炎用的是抗生素,快长打的是催生素,再加上鸡本身就是带病生存,你说疑难杂症咋能不多呢?牛的自然寿命是20年,现在居然100多天就宰杀了。你说它不生气?它会不得疯牛病吗?在这些令人震惊的时间数字里,隐藏着多少痛苦、哀怨、恐惧与无助呀。今天从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现代人也应有深一层的体悟。因此,联合国提出“少吃肉,救地球”。

我不是素食主义者,只是想说人类不能太残忍,不能太贪婪,不能杀业太重。如果我们的口腹之欲不节制,连稀有动物,国家明令保护的动物也猎杀、吃掉,这不仅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也破坏了我们自身的平衡。因此,现代营养学家的观点是:腰带越长,寿命相对越短。

白居易诗说:“莫道降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有一位猎人,专门夹黄鼠狼。有一天,他的猎具夹住一个,仔细一看,光有一张皮,没有身子,他随着血迹找过去,只见这只黄鼠狼在窝里已经死了,但他的小孩还在吃着她的乳水,那份母爱不亚于人类。猎人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再也不打了。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去拆散或毁掉动物的家庭。

过去昆明有屠夫卖了一头母牛和一头牛犊,正准备宰杀时,忽听门外有人叫他,他放下刀去看没人,返回来刀却不见了,他见小牛卧在地上,心中疑惑,打起小牛,果然刀藏在小牛腹下。屠夫找到了刀,准备向母牛下手,这时小牛跪在地上,泪水涟涟,望着母牛哀叫不止。屠夫顿生怜悯之心,于是放下屠刀,牵着牛到三清阁修道,由于山上没有水,小牛犊就用蹄子刨,引来甘泉给屠夫和母牛喝。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孝牛泉”。

除了动物,还有植物,也在我们生命共同体之中,都需要用心对待。

因为人类不尊重植物,所以产生了很多问题,滥伐森林、垦荒种田、大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水库堤坝险工。由于乱挖乱建乱开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有暴雨就发生泥石流,一有大风就发生沙尘暴,土地沙化、荒漠化,什么酸雨、冻雨,以前都没有听说过。南方不该冷的冷了,冰天雪地;北方不能热的热了,40多度。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解冻,海平面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发布的消息称,全球每年平均约有200万未成年人死于空气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导致哮喘、心脏病、肺癌及其它疾病的发生日趋加剧。

大家知道,过去我们的很多河流六十年代都能淘米洗菜,到了九十年代鱼虾断代,沿河群众的病越来越多、越来越怪。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现在所谓的天灾,细心思考起来,哪一种不是人祸造成的。

短短几十年中,全球的万物都频临浩劫,快速灭绝。“天为父,地为母”,万物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兄弟姐妹,应该得到尊重。想一想,到万物灭绝的时候,人类还会生存下去吗?

我们培养一个人对父母的孝心,其实也是培养他对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我们要活下来,没有粮食、空气、水电、温度、空间、时间行吗?没有花草树木行吗?没有畜禽鸟兽行吗?

生命神圣,万物平等,我们要善待人类的母亲大自然,善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和一切有灵性的生命。

如今,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有灾难,全球性的灾难已经非常明显的形成,科学家发出警告,如果环境问题继续恶化,五十年后地球就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因为今天地球上空大气光化的污染已经快要达到饱和点,将不能负荷过重的污染物,污染物必定降落地面。而污染物所飘落的地区,不但动物不能生存,连植物都不能生长,这种光化污染,如果落到地面将是无法抗拒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善现在污染的环境。然而,污染从哪里来?飞机、汽车、工厂排出来的废气就是重要的污染源,但现在,非但不能将这些全部停止,甚至还在不断增加中,这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可以说这些灾难是人为的,是由于破坏地球自然的生态而产生的。

法国学者史怀哲说:“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小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以爱敬父母之心,爱敬地球所有的生命,所有的动物,植物,矿物,这是人类大孝,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地球消灾免难。

(四)最后讲一下“孝有好报”。

《周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行善的人有福,必将得到奖赏,以及与它相配的福乐。恶行有殃,必将招致使自己痛苦的结果。这个善首先讲的是孝,以孝来感天地,天地必定会降下福分。假如不孝,天地必定降下灾殃。我们看这个“余殃”的“余”,讲的很有道理,很有味道。余是什么?是剩余。这就是说,除了自己受到殃报,还有余殃,这个余殃谁来受。那只有子孙来受。“必有余庆”的“庆”,就是福报。这个“余庆”除了自己所受的福报外,还有谁来受,那只有绵延到子孙后代来受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是很平等,很公平的。有孝心的人总想着让父母放心、希望父母一辈子幸福,因此,他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发展潜力大,人生的结局也好。

三国时代有个孝子叫孟宗,母亲很长一段吃不了东西,很想喝竹笋汤,因为是冬天,不长竹子,孟宗心中痛苦,不知该咋办,就走到竹园,在哪里哭。他的眼泪和孝心感动了天地,竹子就长出来了。这就是“孟宗哭竹”的故事。后来他官至司空。

孝子王祥,后母要他去抓鱼给她吃,因为天气寒冷,河道都结冰了。他就躺在冰上,一边流泪哭泣,一边用身体的温度去暖,他的诚心被天地感动了,冰面就裂开来,跳出了两条鱼。这就是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后从我省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有个孝子叫包实夫,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面对生死,包实夫并不惊慌,他诚恳的跪下来向老虎说:我知道你因饥饿才要吃我,这是我的命运,只是我现在家中有七十多岁的父母要奉养,若能让我侍奉完父母,我一定把身体送给你吃。他的孝心感动了老虎,没吃他转身就走了。后来当地人把那个地方取名叫“拜虎岗”。这就是实夫拜虎的故事。

现在这些办法虽不可取或者有夸张,或者说结果本身就是虚构的,但它表达的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不要轻易说古人愚昧无知,不懂科学常识等之类的话。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颗孝心,每天存善念、行善事,就能走向美好的未来,就可以上演一出出好戏。

有人说,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应?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很多私心杂念,常常想到的是小我,是自私自利,没有把父母时时刻刻放在心中,更不用说一心一意的念着父母了。如果心中有存孝之心,孝悌到了至诚,心中只有父母,只有祖宗,完全到了无我的境界,跟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就能够把人本性中的智慧和德能开发出来,就能够跟天地感通,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就会收到不可思议的效果。任何事情都一样,只搞形式,没有至诚心,是不可能有感应。

你看看行孝的人,都有这个果报。像汉文帝,他本来是不该当皇帝的,是为孝德的感召,大家都推他做皇帝。做了皇帝以后,他的母亲簿太后,一病就是三年,他真的做到了像《弟子规》所讲的“亲有疾,药先尝,尽夜待,不离床”。母亲看他日理万机,还要辛苦照顾自己很心痛,劝他说:“这里有很多宫女照顾,何必你自己亲自动手呢?”汉文帝跪在母亲面前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母亲有生之年,亲自替你做点事,那以后哪里还能有机会报答您的恩德呢?”他身为天子,却能成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儿子汉景帝也是这样。一个人做出孝道,一国民众都跟着做,所以,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是他德行感召的结果。

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虞舜,他本来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他的继母偏爱自己亲生的儿子,就虐待舜,他的父亲也跟着谋害舜,甚至三番五次想把舜置于死地。每逢父母要谋害他的时候,他都能智慧的化险为夷;每当父母需要他的时候,他都能够出来帮助父母。他的孝行感动了整个乡里,感动了万物。当时的帝王尧知道后,就派人去请舜出来,治理国家,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最后连皇帝的位置也让给了舜。舜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也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一位以讲孝道著称、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

《弟子规》上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是说父母双亲如果爱我,孝顺他们不算什么难事;如果父母憎恨我,像舜的父母那样对待你,还能够保持纯孝之心,那可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德行。

像具有传奇色彩的忠孝将军许世友。他出生在我们河南新县,身经百战,从士兵一直升至上将。参加革命后,长期不能和母亲在一起,未能尽孝,为此他愧疚万分。在许世友的一生当中,占有绝对位置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他的母亲。“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替父母守坟”。这是他常讲的一句话。战争期间,部队路过家乡,他曾两次冒死回家看望母亲。他任军区司令员后,每次见到母亲,总是长跪不起,经众人百般劝慰才把他扶起。母亲病故时,他因公务缠身,未及赶回为老人送终,成为终身憾事。当时,他就发下誓愿,自己死后一定来为母亲守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党高级干部,包括毛泽东主席本人都在火葬《倡议书》上签了名,唯独许世友拒绝签字,他表示,我从小离家,没有在母亲身边尽孝,死后要和母亲埋在一起,和她老人家做伴。1979年他给大儿子写了封信:“许光,邮去五十六元,给我买口棺材,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孝敬父母。”

19851022,许世友辞世,对还乡土葬,邓小平批示“下不为例”。受中央领导同志委托,前去吊丧的国家主席王震转达了中央对许世友后事的处理意见: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同志土葬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同意的,邓小平同志签署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中的特殊。是什么感动了共和国两代伟人,满足了许世友死后完尸土葬的要求?是许世友的忠孝之心。

《西游记》中有一句话说道:“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过去,人们相信不孝敬父母会“天打五雷轰”,死后下地狱,做其它坏事会遭报应,现在不信了,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而人越来越可怕了。

古时候,哪里发现一个大孝子,地方官就要向上推荐,这叫“举孝廉”;哪个县要是发现一个杀害父母的逆伦事件,不仅儿子要被处死,县长也因失职而被撤职查办,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也要受处分,这个县的城墙也要砍去一角,以此忏悔,以此警示,因为他没有教育好那个地方的民众,这是全县的耻辱。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这个人,清朝乾隆时进士,“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他做官清廉为民,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郑当县令时,走到一个村庄,见一民宅门上贴着一副新对联:“家有万金不算富,命中五子还是孤”。郑板桥心中明白,小姐乃千金,万金即10个女儿,一个女婿半个儿,五子即10个女婿。因此,回到县衙,便命差役将王老汉的是10个女婿叫来,给他们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并规定轮流侍奉岳父,最后严肃的说:“今后你们中如有那个不善待岳父,本县定要治罪。”第二天,十个女儿、女婿就带着衣物、食品上门看望了老人。离任时,他告诫年青人要“爱父如子”,开始人们觉得这话有点不大好听,但年青人按着做了,都成了大孝子。今天怎样关爱自己的子女,就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能做到也不容易呀。

在过去,一般每一个地方都有祠堂,那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这是伦理教育、培养孝道的一个很好的场所。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律己修身,犯奸作科,被逮捕判刑,将来就没有资格进入祠堂,不能进入祠堂是什么概念,那就意味着他的亲族系统在这儿断代,意味着他的后代将没有脸面进入祠堂。想想看,逢年过节或姓氏家族聚会,一个人在祠堂竟找不到自己的祖父、父亲的牌位,那是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滋味,说不定孩子连媳妇都不好找。所以就凭着祠堂这个教育场所,凭着这条制约方式,足以使许多人不敢做坏事。再加上写进家谱里,祖上的污点被一路记录下来,世世代代传诵下来,那是多大的刺激呀。

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有家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是人类对于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识,是人类进步文明的基本体现。它所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民族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重“祖”,因此,民族的先人叫“祖先”;前人的事业叫祖业;祭祀始祖的地方叫祖庙;人们的出生地叫祖籍;长辈埋葬的地方叫祖坟;自己的国家叫祖国;祖和宗结合起来叫祖宗;爷爷叫祖父;奶奶叫祖母,世世代代叫祖祖辈辈。

今天我们祭祖为什么?“清明节”放假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少人忘祖了,忘祖了还会孝吗?

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尊重“母”。民间有这么一首民歌:娘怀儿一个月似火烧身,两个月呕吐恶心,三个月乳头肿痛,四个月似树扎根,五个月五指分瓣儿,六个月就长全了筋,七个月分清七窍,八个月长成了人,九个月提心吊胆,十个月痛苦临盆。将生命的形成做了最为精彩的描述。而事实上,期间母亲与胎儿随时都有危险,一次跌倒,一次吃药,一次翻身,一次争吵都可能让胎儿流掉,而最最痛苦的莫过于分娩时的死里逃生,生命呱呱坠地了,从母亲的疼痛与抗争的磨难中获得了诞生的宣言,这也是严冬过后绽放的春蕾,这是苦难之后摘到的果实。

今天,有的人不仅忘祖,就是连自己的亲娘也忘了,还有个别不通人性的畜生竟能对父母举起屠刀。

《孝经》中有句话是“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邢指墨、劓[yì]、剕[fèi] 、宫、大辟。墨刑就是往脸上刺字,一辈子羞辱你;劓邢就是割鼻子;剕邢就是砍脚;大辟就是杀头;宫刑就是破坏人的生殖能力。这句话就是说古代的刑法、法律,有三千条,最大的犯罪是什么?罪莫大于不孝。所以孝是遵纪守法的根基。今天尽管不会再有肉刑了,但对那些大逆不孝之人,法律是不会放过它们的,道德的审判也绝不会宽恕的。

孝道蕴含着一种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无坚不摧,感天动地。一旦发挥至极致,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思愈重,情愈深,知本报恩的力量就越强,便可以奉献出一切,哪怕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自古以来,儒释道都将孝道推为立身治世、信行求道所必须遵行的大道。三教“理同出一源,道并行而不悖。”其核心也是一个“孝”字。孝道“通于四海,充塞天地”,超越时空,历久弥新。孝道的精髓,上合天理,下得民心。可以说是千古不灭,万古长青的真理。

所谓我们目前出现的这危机、那危机,我认为主要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危机,孝道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曾子在《孝经》里曾问:圣人之道,有没有高过孝道的?孔子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在人的德性里,孝是最大、最圆满、最根本。孝是圣人之学、圣人之德,最高的层次,是无以复加的,没有比孝敬父母更加重要的了。把孝做到圆满就是圣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不仅是报答偿还,这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曾子听到孔子的教诲,极度赞叹,孝道,真是太伟大了。

这里举这样一个事例。

汉朝初年,有一个良医叫淳于意。一次,他给一个富商的夫人看病,受到了诬陷。于是淳于意就没抓了起来,要逮到京城中去执行肉刑。也就是残害人身体的砍脚、割鼻子、往脸上刺字之类的处罚。临行前淳于意与五个女儿哭作一团,小女儿缇萦“因孝而勇”,决心誓死随父去京城告御状。她抹干泪水,一直跟着父亲的囚车跑。到长安之后,这个女孩托人写了一个状子,递进了皇宫,状子里写道:我父亲触犯了国家的刑律,按法应该给他施以肉刑。但是,皇帝,你要知道,一个人要是肢体残破了,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以后即使想改过自新都很困难,求你能不能对我的父亲宽大一点,不要给他施以肉刑,为此我可以无偿的为国家做一切事情,卖到宫里做奴婢都可以。这番凄婉的说辞,打动了汉文帝。汉文帝也是一个孝子。他对亲生母亲薄太后非常孝顺。薄太后曾经有病,汉文帝衣不解带的服侍母亲,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也难能可贵的。汉文帝本身又特别认同《孝经》的说教,自然很熟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内容,所以看罢缇萦的这个状子,他令人重审此案,最后真相大白。汉文帝同时作出三条决定:一是宣布淳于意无罪释放;二是缇萦孝心可嘉,令地方官为其树立“节孝坊”;三是废除肉刑。

缇萦的孝心孝行,不但成功的拯救了父亲,而且使统治者下令废除了残忍的肉刑,使无数人免于肉刑之身心剧痛。孝德力量真是太伟大了。讲到缇萦冒死上书,击鼓申冤,古人称之为“拯难孝”。这个典型事例时,这里也顺便说上两句,那就是一个人在清楚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父亲是铺路的石、拉车的牛、顶梁的柱,父亲是压不弯的脊梁、全家人的靠山,是家庭的象征、儿女的榜样,是生命的动力、方向。父亲对家庭的贡献,对子女的关爱,对妻子的呵护,对事业的付出太多了、太大了、太沉重了,但父亲的爱,在内涵和形式上与母亲比是有差异的。父爱无言,需要子女寻找、去品味、去领会。有的人往往只记住父亲的严厉,对儿时父亲“严管”的一些琐事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与其谈及孝敬父亲时,常常产生反感,及至父亲病重或过世才追悔莫及。小时候,我们惹父母生气,父亲虽然打了我们,那也是打在儿女身,痛在父母心呀。既是父母有点小过失,也绝不能成为儿女不孝的理由。

今天我们学习《孝经》也好,《论语》也好,《弟子规》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里的“孝”转化为现代“孝”的智慧,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把孝化的习俗作为时尚,上升为信仰。孝心不能等,从现在开始;孝心不用说,从做开始。以孝为本,以孝为荣,以孝为乐。跟风就跟行孝风,追星就追贤孝星,成就我们的孝道人生。

祝愿今天具有贤孝之心的子女都能幸运、吉祥,祝愿大家善良的父母都能福寿安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de4132f111f18583d05a69.html

《传统文化讲座,精彩!我很受教育(格式整理版)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