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铸鼎与禹铸九鼎对中华统一的重大意义 图

发布时间:2020-06-03 02:38: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帝铸鼎与禹铸九鼎对中华统一的重大意义

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

河南灵宝现存一通《黄帝荆山铸鼎碑铭》的篆书碑,是唐贞元十一年(759年)由袁滋书写的篆书,这通碑文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誉,原文为王颜撰写。原文如下:

惟天为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纪铸鼎之神。铭曰:

道口神帝,帝在子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

化人以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徒勤。

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惟我唐,元德为邻。

方始昌运,皇天所亲,唐兴兹原,名常鼎新。

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系唐代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籀书。该碑碑首部分残缺,但碑身尚保存完好,碑文字迹多数清晰可辨。虢州刺史泰原王颜撰铭并序。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陈郡袁滋籀书。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700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黄帝铸鼎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

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今河南襄城县首山),铸鼎与荆山下(今河南灵宝荆山),鼎城黄帝乘龙升仙,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河南荆山黄帝陵),并建庙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尚书》记载:荆、河唯豫州。荆就是灵宝荆山。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 

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 。《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 。”

清,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首山,在襄城南五里,横亘九里。

 张潮《虞初新志》卷十七:“史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皆黄帝所尝游,首山其一也。” 

《括地志》说:“湖水原出虢州县城(今河南灵宝市)湖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阌乡郡,置虢州,治弘农县,领弘农、阌乡、湖城县3县。

《阌乡县志》则说汉武帝曾在此地建有“鼎湖宫”。唐代李白诗曰:“鼎湖流水清且闲”,明代彭纲则写下了“鼎湖烟树接孤城”。

  《史记·封禅书》记载,古时荆山一带灾情严重,黄帝闻讯从昆仑山来到荆山察看。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相传黄帝铸好鼎,黄龙来迎黄帝升天时,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让他走,有的牵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脚,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龙皮、拔掉了龙须。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铸鼎之地,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黄帝陵高300米,长5000米。岭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米的土堆,传为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由于这里位于长安古道,函谷关和潼关两雄关之间,屡遭战火毁灭,但历代都曾进行过修复和重建。

黄帝铸鼎塬位于灵宝市阳平镇,距三门峡市80公里。

现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祀功柱、阙楼等,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铜鼎。

黄帝铸鼎意义重大

    五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并吞炎帝部落,首次统一天下。其时又发明了采矿冶炼,他就炼铜铸鼎。黄帝铸鼎意义重大,它象征国家统一,影响我国几千年历史。

    黄帝铸鼎之地,历来有多种说法,有河南、湖北、山西、浙江等地。黄帝铸鼎之地到底在哪里?笔者经过二十余年研究,确认黄帝铸鼎的荆山就是我们关中的荆山原。此说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关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关中荆山原举行了有关黄帝铸鼎荆山的祭祀活动。

    从古代典籍看黄帝铸鼎荆山

    古代许多典籍都记载了皇帝铸鼎之事。司马迁曾记载:黄帝制作三个宝鼎,分别象征天、地和人。天地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内容。可见铸鼎是古代的大事;《通鉴外纪》记载:黄帝从首山采铜矿,在荆山铸鼎,鼎铸成后逝世。他的大臣左彻就取他的衣冠、桌几和手杖立庙来祭祀他;《路史》记载:黄帝采来首山的铜矿,在荆山南麓铸成三个鼎。用它象征泰壹神,能变轻能变重,能在水中和陆地行走,能预知存亡吉凶(这里把鼎神化了)。

    荆山在哪里?古代史籍中的荆山常指关中荆山。据《汉书》记载:大禹治水,平息水患,分定九州。今天的陕西一带是雍州,东到黄河,西到黑水。其间有渭河、泾河、沣河等。其中说荆、岐既旅,唐代颜师古解释说,荆、岐指两个山名,荆山在岐山以东,大禹治水也治山,将这两山治理完,并已在途中祭祀过。《汉书》中说,先从上游治理岍山(在陕西千阳县),向东治理岐山,再向东治理荆山,其后治理黄河龙门(韩城)。荆山应该在岐山和龙门之间,现在关中渭北的荆山原恰在岐山和龙门连线的中点。

     《汉书》说黄帝采首山的铜矿,在荆山下铸鼎。晋灼解释说:首山在河东(山西永济),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冯翊是冯翊郡。汉代京兆长安居中,东有冯翊郡,西有扶风郡,称为三辅。据《地理志》说:冯翊郡辖关中东部怀德、栎阳等22县。《后汉书》说:此地有荆山。《水经注》说渭河以北有怀德县,荆山在富平县,荆山下有荆渠,就是大禹铸九鼎(象征九州)的地方。《隋书》《括地志》等典籍说,荆山在富平县,雍州荆山就是黄帝大禹铸鼎的地方;宋代宋敏求《长安志》说:孔安国注释《尚书》说,荆山在岐山以东,并不是荆州(湖北)的荆山;《方舆记》《帝王世纪》等典籍也都说,黄帝铸鼎在关中的地方。

    因为黄帝曾在此地铸鼎,唐代特在此地设置鼎州,辖数县。《新唐书》《长安志》等记载,唐代曾在土门县(富平县)、三原县两次设置鼎州,辖泾阳、礼泉、美原、三原等县。唐代陆羽《茶经》说,茶碗,越州为上品,鼎州其次。鼎州窑即今富平北面耀县的黄堡窑,那里出产瓷器。

    那么,前文所说的古怀德县在何处呢?《北周地理志》说,富平县在晋代将县城移到今天富平县城西南11里怀德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说,富平县是秦代县,北魏文帝将县城由怀德城移到唐代的富平县城。怀德城在富平县,怀德县也在富平县一带。古代志书说,富平县西南25里有荆山。可见黄帝铸鼎就是在古代富平县南境荆山原地区。

    从考古看5000年前的原始村落

    今天的荆山原一带是古代先民居住和活动的中心地之一。从考古发掘来看,这一带有多处原始村落。

    关山遗址在关山乡西荆原,面积约10平方公里,遗址之大,十分罕见,说明这里曾是古代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地之一。此地曾经发现大量文物,文化堆积0.5~2.5米,有大量红色陶、灰色陶和彩色陶片,有陶罐、陶钵、陶环、石铲和古针等。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晚期文化遗址,距今5000年,正是黄帝时代;菩星村遗址位于康桥镇菩星村南80米,石川河北岸突出地带,面积1766平方米,岸边露出文化堆积1~1.4米,采集有红陶、褐陶残片,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南康桥遗址也属仰韶文化遗址;义和遗址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型晚期遗址,距今5000年。

    此地还有东周、秦、汉遗址多处。荆山一带既为先民聚居中心地,应是黄帝部落的活动中心,黄帝在此铸鼎也是自然的。而且据记载,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发明了采铜矿和冶炼技术。在姜寨遗址,发现五千年前最早的一片黄铜片,证明黄帝时代是可以采矿冶炼铸鼎的。

    唐代诗人刘沧的《过铸鼎原》诗写道: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唯留古迹寒流在,碧水苍苍空寂寥。唐刘沧曾做华原(今耀县)县尉,又迁调到龙门(韩城)县令。他是从耀县向南经过荆山原,到原下平地,然后折向东去韩城赴任,这首诗因之而写。

    清朝富平人陈觉,博学能文。他也曾经写过《荆山铸鼎篇》:昔者轩辕帝,曾铸此山巅。诗中说到黄帝和后来的大禹在关中荆山原铸鼎。

黄帝铸鼎升仙的故事

黄帝时代以前,民人不知昏朔,不明寒暑,不分四时,常常耽误了农时,生活便没有保障。黄帝为此焦急不安,一时也难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一日午后,黄帝吃过饭又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梦中见一金甲神人赐他宝鼎一尊名曰宛胊那鼎高达数丈,闪闪发光,黄帝喜而拜受,就是不明这宝鼎何用,正准备叩问神仙呢,一抬头那神仙已兀自不见,不觉惊醒。黄帝细思梦境,觉得蹊跷,就召大臣鬼臾区来问。鬼臾区答道:黄帝得到宝鼎就是神数的启示,大概是上天让你纪时的吧!那一年刚好是农历己酉年,初雪降临,就以那一天为冬至,19年为一推,19年后的那一天也为冬至。

为了让普天下的百姓明晓四时,黄帝就采来首山的铜,在荆山之下铸鼎,以便昭告天下。黄帝共铸铜鼎三座,分别命名为,高达一丈三尺,中间可容纳十石谷物。那鼎的形状像龙腾云一般,周围绘以百神螭兽,非常壮观。上面刻着真金作鼎,百神率伏八个大字,据说镇住了方圆百里的神怪呢!

黄帝宝鼎铸成后就考定星历,创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又制节气,使民人顺应农时,播百谷,果然,粮食丰收,五谷丰登。

传说黄帝经过20天推后登天仙游,活了380年。黄帝升天的时候,有巨龙垂着胡须迎接他。黄帝骑上龙背,群臣及后宫的70余人也都爬上龙背不忍与黄帝分离,余下的小臣上不去又不忍黄帝升天,就抓着龙须不松手。巨龙挣扎飞起,扯断了数根胡须,连同黄帝的大弓都掉在地上。百姓见黄帝升天,就抱着他的弓和龙的胡须哭叫,泪水流满了铸鼎而挖的几个大坑,所以那地方就叫鼎湖,黄帝的弓掉在地上化作一座山就是桥山,百姓及小臣们就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此处,就是现在的黄帝陵。

    关中荆山原 文化新亮点

    在古地图上,荆山是栎阳县、临潼县北境。如今,荆山原顶以东西公路为界,南归阎良,北归富平。原头上的汉太上皇(刘邦父亲)陵,清代石碑是富平县知县所立,说明当时归富平县管辖。而今太上皇陵及荆山原南麓已归阎良区管辖。荆山原西侧与嗟峨山相连,归三原县管辖。

    荆山在古代为山,经过几千年风雨剥蚀和人为改变,变为荆山原。其东西横亘,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海拔高度379.2483.2米,原上有大沟,深50100米。荆山原,原高沟深,树木成林,风景秀丽。如今,它将成为文化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天水——关中经济区的新亮点。

“黄帝铸鼎”之地究竟在哪里?

各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舞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行动,引发河南、山西、浙江、山西等地黄帝铸鼎之地之争。河南率先建设了旅游开发区,山西、浙江、山西等地也在纷纷行动。

  原西安文理学院教授、现西安培华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黄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车宝仁先生,历经20余年研究,认为黄帝铸鼎之地在陕西。他和多位观点相同的专家学者,通过民间祭奠活动,努力推动这一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频遇黄帝之争引发研究兴趣

  1985年,时任西安教育学院讲师的车宝仁先生,首创了西安文史(后改名为陕西文史)选修课。1991年,陕西省教委将陕西文史定为陕西省地方规定课,给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业讲授。

  讲课中,每每讲到轩辕黄帝黄帝铸鼎的内容,都有学生会提出:黄帝真有其人吗?”“黄帝所铸之鼎,现在还在吗?之类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陕西、河南、湖北、山西、浙江等地的学生往往会发生争论,各自力陈黄帝在自己的家乡,铸鼎的地方也在自己的家乡。每每这个时候,学生都会请车宝仁做判官,而他对此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常常陷入尴尬的境界。

  翻阅大量史料,结果发现,各种典籍都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但记载杂乱,互相矛盾。国内有很多荆山,古今地名变化也很大,当年黄帝铸鼎的那个荆山到底是现在的哪个荆山,一时还真的说不清。当年专家公开的说法都是黄帝是神话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

  这一现象,引起了极大关注。从24年前开始,集中精力考证黄帝是否实有其人黄帝铸鼎究竟在哪里的问题。

  17年苦破谜团撰写论文一篇

  时光进入2002年,历经17年研究,此时已经调入西安文理学院的车宝仁教授,终于有了自己的考证成果《黄帝西安行迹考》的论文。这篇论文发表在2008115日的《唐都学刊》上。

  论文公开提出:黄帝实有其人黄帝铸鼎地在陕西

  论文同时提出,黄帝仙逝于鼎湖,即今蓝田县焦岱镇。他说,《史记·封禅书》云: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这就是说,轩辕黄帝仙逝升天于鼎湖。而鼎湖在今之蓝田县,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在这里修建鼎湖宫。

  支持这一观点的考古发现是:《汉代长安词典》说,鼎湖宫,西汉离宫。汉武帝时营造,位于上林苑东南边界……天上有龙降临,迎黄帝升仙。黄帝的随从小臣攀龙髯而上者有72人。汉武帝即因黄帝故事命名该宫。汉代鼎湖延寿宫遗址于1958年发现,位于蓝田县焦岱镇西南,面积为1500×1000米,厚14米。出土有泥质红、灰陶绳纹布板瓦、筒瓦、条砖、方砖、字母砖等文物。

  车宝仁告诉记者,印证他观点的还有,《列子·黄帝》记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经他考证,华胥氏之国在今西安蓝田县的华胥镇,在蓝田县西北15公里,北与灞桥区接界。而黄帝时的文明创造在西安的遗址中多有实物印证,如做宫室、种庄稼、做冠冕衣裳、制陶器瓦甑等,在西安的半坡、姜寨等遗址中就屡有发现。

  黄帝是人不是神 语出惊人

  车宝仁告诉记者,他的论文首次公开提出:黄帝是人不是神的观点后,令许多人大为吃惊。但他说,根据史料《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帝王世纪》: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长于姬水,有圣德……”《通鉴外纪》: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长于姬水,改姓姬。的诸多记载,通过他多年的考证,古代姬水、姜水(今清姜河)在今宝鸡市一带。而《史记索隐》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今黄帝陵)。等的记载,表明关中、陕北地区是黄帝的主要活动地区。

  通过研究,车宝仁认为,轩辕黄帝打败蚩尤,合并炎帝部落,统一了天下的华夏、东夷和三苗等部落集团,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东到大海(现东海),西到昆山(今河西走廊甘肃一带),北到塞北(今蒙古高原一带),南到江南(长江以南一带),初步创立了国家。从考古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看,黄帝是人不是神,是被神化了的人。

  黄帝铸鼎在关中荆山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路史·疏仡纪·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古时,铸鼎是国家的大事,鼎是国家社稷权力的大事,非常神圣。那么,黄帝铸鼎的荆山在哪里呢?古籍中的荆山,一般是指关中的荆山。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山当在岐山和黄河之间,也就是今天的关中荆山原。古《汉书·地理志》称:荆山在冯翊怀德县也。根据《北周地理志》、《扩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众多古代地理志,怀德县之县城仍存在,在今陕西省富平县城西南5.5公里。怀德县有荆山,即富平县有荆山。

  如今,荆山原顶以东西公路为界,南归阎良,北归富平。荆山原头的汉太上皇陵,清代碑石为富平知县所立,而今已归阎良。因此,荆山在今西安市阎良区和渭南市的富平、三原县交界的地方。

据《阎良区志》记载,阎良先后发现多处原始村落遗址,如南康桥遗址、菩星村遗址等都是仰韶文化遗址。据载黄帝在荆山铸鼎,大禹治荆山并铸九鼎,晋建栎邑,秦建栎阳并迁都于此。今考古发掘可以确证。《阎良区志》载多处原始村落遗址,如南康桥遗址、菩星村遗址等皆为仰韶文化遗址。尤其关山遗址、义和遗址等皆为仰韶半坡型晚期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相当于黄帝时代。关山遗址在关山乡西荆塬,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发现大量文物,遗址之大,为古代部落中心。可见此地是古先民活动中心地之一。荆山下既然是先民的聚居中心地,黄帝在这里铸鼎也是自然的。

菩星遗址位于康桥镇菩显村南80米处,石川河北岸突出地带。19981116日发现,面积1766平方米,岸面露出文化堆积1—1.4米,采集有细泥素面红陶、夹沙褐陶残片,其文饰为粗绳纹,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南康桥遗址位于新兴乡南康桥北300米处,1988年发现,面积3600平方米,文化堆集厚0.1—2米,属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关山遗址位于关山乡关山村西荆厚地带0.5—2.5米,灰堆中有大量红、灰和彩陶陶片。其文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陶罐、陶体、淘环、石条、石铲和骨针等。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晚期文化遗址,距今约四五千年。义和遗址,位于康桥乡义和村东石川河北岸,面积约165000平方米。随处都有古代坑穴痕迹,文化堆积2—3米,内含大量陶器残片和古代人遗弃的兽骨、螺壳等。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型晚期遗址,距今约四五千年。此地还有东周、秦汉遗址多处。荆山下既为先民聚居中心地,应是黄帝部落的中心地带,黄帝在此铸鼎也是自然的。

  在西安市临潼区姜寨发现最早的黄铜片,距今约5000年,恰在黄帝时期。经化验,含铜65%,含锌25%,还有少量锡、铅、硫、铁等。这个难得的黄铜片,一方面证实了黄帝其人的存在,一方面证实了黄帝铸鼎的真实性。

  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发现令人振奋。

  论文发表后,车宝仁教授在西安文理学院召开了《黄帝荆山铸鼎学术研讨会》。

  陕西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著名的古典文学家霍松林教授与夫人胡主佑教授亲往参加,肯定了车宝仁教授这一研究成果,认为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何光岳先生是湖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炎黄文化研究所原所长、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大陆和港台都有影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认为黄帝实有其人。认为车宝仁教授这一发现是原创的,从来没有一个人提过的。认为应该重视开发利用这项研究成果。

  杨东晨先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与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他说关于黄帝铸鼎荆山,目前有河南省灵宝市荆山原、湖北的荆山等多处。但车宝仁教授研究的陕西渭北荆山较准确,这里距黄帝陵较近,文献资料记载较多,这里四五千年前的文化遗址可以证明。

  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先生对车宝仁教授的研究也做了论证性发言。黄帝铸鼎荆山,根据现有资料,只能在富平与阎良之间地区。

  2007年重阳节,车宝仁教授在陕西省文化经济交流协会支持下,发起重阳节轩辕黄帝铸鼎荆山缅怀行活动,著名的主持人陈爱美欣然主持活动。阎良区文化局领导魏煊等一起北上荆山原。2008331日,300人参加民间缅怀活动。世界华人联合会主席夏镕怀宣布大典开始,五千年黄帝荆山铸鼎地,第一次响起嘹亮的国歌。

专家呼吁,陕西是黄帝的活动中心,现在有黄陵大典,关中荆山应当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鼎,是我国夏朝禹之子启时铸造的。它分别以九只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体现了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

禹铸九鼎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九鼎,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历史已结束了荒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历史上虽有众多有关九鼎的记载,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它就不知隐身何处了。

墨子·耕注》说:“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三朝。意即九鼎铸成之后,曾经流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九鼎在历史上确有其物。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势力日益强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为他举行欢迎之礼,典礼之中,楚王公然蔑视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当即将欢迎他的周王使节吓出一身冷汗。楚王灭周的野心暴露无遗。从此,人们把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 几经沧桑,九鼎下落不明。在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 公元前225年 ,周赧王死后,秦穆公把九鼎从周王朝都城雒邑掠到秦国都城。 但东汉史学家班固却反对司马迁的说法。班固在所著《汉书》中说,周显王四十二年 公元前327年 ,九鼎沉没于彭城 今江苏徐州 泗水之中,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迟迟找不到九鼎,总觉得心存遗憾,在南巡时,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但一无所获。 到了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对九鼎的去向作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提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为了息事宁人,周王不得不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兵刃相向,兴师问罪。 毫无疑问,九鼎作为镇国之宝,确实存在过,并曾经流传两千余年。但是,九鼎是否仍然存在、存在何处,至今仍是埋藏于众多中国人心里的一个谜?

夏朝建立之后,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国遵从,百姓有九年的储备,国家有三十年的积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 夏禹四岁,施黯请示道 :"现在九州所贡之金年年积多,作何用处呢?"。于是夏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打算铸九鼎。

夏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现在何妨将这许多金来铸鼎呢?后来一想 :"不好,果然如此,又要引起诸侯之责备了 "后来又一想 :"我可以变通办法,何必一定要学前人呢?我铸鼎不一定为自己表功,而是为百姓所用,有何不好?"于是决定主意道:"寡人的意思,拿来铸九个鼎吧。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还有寡人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禽异兽、神仙魔怪等,也一一刻出。至于形象,寡人和伯益都有草图画出,现在一并铸它在鼎上。将来鼎成之后,设法将图像拓出,昭示给九州百姓,使他们知道哪一种动物有益,那一种动物有害。免得他们跑到山林、川泽里去劳作,遇到不好的东西,自己也不知道,受了魑魅魍魉的害,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懵里懵懂,不知利害。这样,岂不也是为百姓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吗?"

施黯道 :"那么,这九个鼎重大非凡了 "

夏禹道 :"是要它重大,愈重大则愈不可迁移,这样才可以留存久远 "

施黯道 :"这样大的工程,在何处鼓铸呢?是在都城之内呢?还是在都城之外呢?"

夏禹道 :"都城之外吧,选择那山川形势秀美、黎民有铸造技术的地方。具体在何处,汝自己选择适宜之地罢了 "

施黯领命,到伯益处取了《山海经图》,便去择地经营,悉心摹铸。又过了几个月,已是夏禹在位的第五个年头,夏禹承帝舜之制,亦定为五岁一巡守。这岁是巡守之期,正月下旬动身。夏禹想起施黯铸鼎,选定的地方是在荆山之下,因此特地绕道前往视察。

这个荆山,据说就是今天禹西花石乡的荆山岭,当地群众从古至今擅长冶铁铸造。夏禹一行离荆山岭还有好远,就看见许多工匠师傅正在那里忙碌,绘图的绘图,造胚的造胚,锤炼的锤炼,设计的设计,非常紧张繁忙。

夏禹向施黯道 :"我听说这种金属类亦有雌雄之分,你最好选择雄金,铸成五个阳鼎;选择雌金,铸成四个阴鼎。五应阳法,四象阴数,这样方才完美。至于九州之中何州属阳,何州属阴,由你们自己去悉心研究、合理分配,寡人不再遥度 "

施黯听了,唯唯受命。

过了两年,天上忽然发现一种怪象:一连九日,大白天都能看见太白星在天空闪耀。满朝大臣纷纷议论,都猜不出它是福是祸,忽然施黯来报:"九鼎铸成功了 "夏禹大喜,知道太白昼见是为这个原故,便吩咐将那九个鼎都迁到夏邑来。人们这才明白,太白昼现,原来是九鼎铸成的征兆。这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但是那九鼎非常重大,从荆山搬到国都夏邑实在不易,几十万人夫,足足费了三四个月光阴方才迁到。

夏禹一看,阳鼎六个,阴鼎三个,上面的图书都非常精妙,遂对施黯及他手下的工匠师傅,一一优加慰劳、赏赐。后来夏都几经搬迁,九鼎也随之搬来搬去。鼎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从此之后,谁要想夺取天子之位,不用说夺天子位,只要问问这九鼎的大小轻重,就可知道他是想要夺取天子之位了。

夏朝被商所灭之后,这九个鼎就迁之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朝所灭之后,九鼎又迁到了周朝的国都镐京。再后来,成王在洛阳地方营造新都,又先将九鼎安置在郏鄏(今河南洛阳县西)地方,其名谓之"定鼎"。直到战国末年,周朝为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所攻,取了九鼎,迁之于秦。搬迁途中,忽然有一个鼎""入泗水之中,派了许多人,搜寻了许久,竟找不到鼎的踪影。另外八个鼎到秦灭之后,究竟如何结果,也无可考寻了。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因为禹铸造九鼎,直到现在,"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还是人们常用的词汇。

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伟》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从此,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此后,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

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从锥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元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元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难以使人置信的。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1c7ad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4.html

《黄帝铸鼎与禹铸九鼎对中华统一的重大意义 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