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3 17:29: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目标:
旅夜抒怀: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西塞山怀古: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二、解题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三、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写景时选取了哪些意象?写景上有何特点?细草微风危樯孤舟平野大江远近结合
2、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哪些?(”“,好在哪里呢?
这个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他又是怎样抒发的?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2、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
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而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说明颈联很明显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又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金圣叹曾评:夫天地大矣,一沙鸥何所当于其间,乃言一沙鸥而必带言天地者?天地自不以沙鸥为意,沙鸥自无日不以天地为意。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总结过渡:一首《旅夜书怀》即景抒怀,于细腻的绘景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杜甫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孤独、寂寞与愤慨,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



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四.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五.朗读与背诵课文。学生齐读
六.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七.赏析课文: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
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符合地里形式——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
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2.感今: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往事而已。齐读诗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4c7f5177232f60ddcca123.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