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发布时间:2016-05-14 21:59: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班级1

姓名:郭旗

学号3146609040

专业:动画

要:

君子端方 温良如玉 谁人解其意

忧患实多 不敢言去 长风几万里

大学生对于爱情是那样地茫然,对于爱情是那样地放纵。本文主要试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体会,对马克思的爱情观进行一个阐述,让大家对爱情不仅局限于表面上的,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种升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心得;爱情观;爱情的指导作用;社会因素;网络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关于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她赋诗宋词,留下一段段华美的断章。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爱情总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如何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咧!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情侣给了我们启发,真正合适的人生伴侣却不会轻易求得······

二、马克思的爱情经历

“千年情爱家”马克思,告诉我们,马克思的情感世界也是举世无双的,如果进行“千年情爱家”网上评选,也非马克思莫属。马克思的爱情充满了诗情和浪漫。马克思的爱人燕妮出身名门贵族,是特利尔城最漂亮的姑娘,被誉为“舞会上的皇后”,追求她的小伙子大有人在。然而马克思的品德和才华赢得了燕妮的芳心,两人相爱了。马克思这个爱情幸运儿在长达八年的爱恋中,用最动人的诗句向燕妮倾诉了最炽热的感情,用最丰富的想象编织了最美丽的情网。马克思在伯林大学读书期间和燕妮身处两地,每天都给思念的燕妮写诗。仅在183610—12月,3个月时间就给燕妮创作和抄写了3部诗集,《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和《歌之书》,马克思每一天都用浪漫的诗情表达对爱情的美好追求。

马克思对燕妮的情感是炽热和永恒的,从情窦初开到人生的黄昏,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之火一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长期的疲劳工作和艰苦的生活,晚年以后,马克思的身体得了多种疾病,到了1880年的夏天,燕妮的肝癌病情开始恶化,而这时马克思的肺炎也加重了,因此这对患难与共的情侣不得不各自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他们在病痛中相互间思念着, 彼此为对方担忧着,为不能呆在一起而倍感痛苦。一天,马克思终于又顽强地站了起来,走进了爱妻房间,这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恩爱夫妻又似热恋中的青年。

我的评价:他们的爱情总是为我们所追崇,因为自古以来的悲戚故事因爱情而起,然后在落寞的结局中给人以最美的启示,仿佛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爱的世界,爱情让很多人从失望变得自信,从一种颓靡到一种永生的勇气,爱情改变这一切怯于生存的人们,因为爱他们从此坚定的站起来,夕阳变得那么美,远方吹来的风永远都那么纯净,生活美妙让人产生致死不舍的留恋,爱的精神在冥冥中永垂不朽。

三、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爱情的指导作用

1.爱情属于人们的一种意识,意识属于第二性,物质才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因此,爱情也来源于物质,并要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现在的男女谈情说爱往往先要考虑对付的家庭,工作,收入,这些物质条件。正是在不自觉中运用了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2.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的反映了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由于实践是历史的,随历史发展而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真理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发展。 爱情是人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是意识的。既然反映客观实在的客观真理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永恒不变的真爱。爱情是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质的,随着生活实践而慢慢演变。

3.“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按照证伪原理,我们不可能见到世界上所有的男人,也就不可能证明男人都是这样,因此这句话就被证伪了。证伪主义科学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被证实,却可能被证伪,“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既有证伪的可能,在没有被证伪前,就是科学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所以,现时常常被提到的试婚的说法和做法,就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个人是否符合结婚的标准,是不是也算有其存在的科学依据。

五、社会因素导致我们接受的爱情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观点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和毛泽东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爱情这一话题也是一样,它是与人的一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也是人类永远的话题,普遍存在于社会中,受社会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在虚拟社会,现实伦理则更是没有立足之地,在网络上彼此不认识的人可以举行婚礼,成为夫妻;各种有害我们健康发展的图片、影视、文字无孔不入,这无疑会对外面爱情观的形成带来排山倒海式的影响。文学已不再是高居圣坛之上,而是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大众路线。更有甚者是过于大众化,以至于到了俗不可耐的地步。

六、 发挥社会各种积极因素,发挥完美的自主性

马克思曾经给人下过一个定义,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是社会的人,那人总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面对自然社会中各种影响我们爱情观发展的因素,我们要特别地关注。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有80%的中学生上网,其中50%在家中,在网吧上网的为17%。与网络有关的问题主要有:网瘾,即沉迷于网络,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很大,但其比例仅为1.9%。网恋,即在网上交友,50%的孩子对此有认同感,也与当今独生子女缺乏玩伴的生活环境有关。至于在网上看色情的占4.5%,并不如人们印象中那么严重。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虚幻的爱情抱有幻想的人为数不少。我们不否认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找到真爱,但这毕竟是少数。而且是否真的是“真爱”,笔者不敢肯定。因为,所谓的真爱,在很大意义上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伴一生的爱情,而网络的兴起不过数十年,我们能判断这是真爱吗?社会的发展步伐需要快一点,但爱情这一东西可不能一味地“与时俱进”。很多人在网上找到的不是快乐,而是失望与失恋并存的痛苦,长此以往我们还能苛求他对爱情表示美好的态度吗?其实是虚拟的社会扭曲了爱情的内涵。但是,虚拟并不一定不好,抵制虚拟就等于是抵制文明、抵制进步与发展。理解在虚拟世界这一温情默默面纱后面的真实内涵,真正地掌握自我,让爱情之花相伴终身。

爱情的蒲公英绽放在世界的一脚一落,因为它们,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精彩,因为它们,和平才会显得那么地耀眼。爱情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相逢如是,告别亦如是。以马克思的爱情观来开拓一条条光明的爱情之路,我们将不会误入歧途。于是,一朵朵绚烂的爱情之花绽放在人间,爱在人间,人间有爱。最后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09efe8ccbff121dc36837e.html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