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整体转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10-09 04:15: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整体转型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和《自治区教育厅 发展改革委 财政厅关于开展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宁教高〔2016〕83号)精神,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情况下,特制定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整体转型实施方案。

一、转型基础

,一,办学概况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作为自治区第一所独立学院,是由宁夏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学院成立于2002年3月,2004年1月教育部正式予以确认。学院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毗邻宁夏大学。学院坚持“依托宁大、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突出特色”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办学的灵活机制,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本科教学原则,探索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体制有保证,专业重应用,管理出成效,毕业好就业”的办学特色。

1

学院设有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拥有校区3个,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有综合体育场2处,室内活动中心2个,大学生生活中心1个,教学用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50个,图书阅览中心2个,馆舍面积3000平方米,藏书22大类近55.2万册。学院面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00余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490余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占65.7%;专职教师350人,副高以上职称占60,。学院力求与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积极拓展国际学术合作渠道。先后与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日本现代经济研究所、美之旅(北京)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泰国博仁大学、埃及巴德尔大学等实现合作培养。2008年至今,每年从大一年级中选派3%的学生到宁夏大学各相关专业交流访学。2012年与澳门科技大学、2013年与澳门城市大学签署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协议,每年推荐毕业生到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自创办以来,改革发展成绩喜人。截止目前,已向社会培养输送了11届共计11780余名各类专业合格毕业生。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0年度社会满意度十佳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宁夏高校党的建设先进集体、宁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宁夏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宁夏大中专学校

2

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同时,学院连续3年被银川市西夏区政府评为“平安校园”单位。学院为切实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11年3月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发展中心”,并制定了《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实践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得区级以上学生实践创新奖励项目达百余项。其中,《玉米旋耕覆膜播种一体机》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一等奖,《兴夏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全国铜奖,《基于物联网智能养殖温棚中控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三等奖,《“e智捷”餐饮贩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二等奖。

,二,转型意义

第一,从背景来讲,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关键期,推动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独立学院作为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整体转型,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有助于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从国家的需求来讲,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振工业和万众创新。“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

3

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去。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等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第三,从学院发展来讲,学院将以本轮试点转型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契机和关键突破口,紧密结合“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平台,对接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与导向,找准转型发展着力点、突破口,增强为宁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转型定位

——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办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型高校;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服务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争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学科专业定位:构建起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

4

核心,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具有鲜明优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以管理学为主,理、工、文、法、经、管、艺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布局;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现代服务业,服务宁夏,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专业功底、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转型理念

牢固树立“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

在转型发展中既有别于高职院校又区分于学术性大学,明确本科是基本属性,应用是类型特征,在转型发展中,从实际出发,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全、不照搬照抄、不追求规模、不降低标准。

四、转型思路

在转型发展上,坚持“一体、两翼、三道路、四融合、五构建”原则。“一体”,即坚持以内涵提升为核心。“两翼”是学科布局、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三道路”是指,学院在转型中要坚定不移的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的办学发展之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学科和专业,着力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办学的“地方特色”;坚定不移的走“产、工、学、研”相结合的

5

办学发展之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双师双能结构教师队伍,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办学的“应用型”;坚定不移走“开放办学”之路,积极创建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借船出海,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办学资源,突出办学的“服务性”和“国际化”。

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实现人才培养的“四个融合”:一是转型发展与学院内涵建设相融合;二是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相融合;三是创新思维与批判精神相融合;四是师生品德和社会责任相融合。“五个构建”是指坚持“学科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学科专业”的双向嵌入原则,构建起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具有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以“倒推路线法,一体化设计”为原则的人培方案,完善“以知识、逻辑体系为主转变为以技术体系为主”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引培并重、转聘结合”模式,实现教师知识结构转型和能力结构转型;以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升华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服务地方和社会的能力;构建“评教、评学、评管”的三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功底、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典型经验。

五、转型目标

通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环节,着眼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强

6

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到2020年,实现学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更加优化,学科专业和地方产业有机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满足教学需要,“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较高的目标,使学院成为服务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

六、转型任务

按照确定的转型目标,转型任务将以“改革为先,育人为本,制度为基,文化为魂”的总体思路开展,在明确具体任务目标的前提下,细化具体措施,保障学院发展建设。

(一)学科专业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导向,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围绕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发展与地方产业关联紧密的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紧密结合区域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产业,建立动态化学科专业调整机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面向战略新型产业,拓展新专业,强化重点专业,打造优势专业群,实施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紧密对接,提高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吻合度;完善专业评价方案,定期开展专业评价,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1.探索学科建设道路,由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化向特色鲜

7

明的学科专业群转变,实现特色发展。具体措施是建立由主干专业和具有关联性的非主干专业共同组成的特而强的学科群体系。主干专业重点以宁夏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及文化结构相适应,发挥自身特色优势。非主干专业要着眼于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发展方向上找到与主干专业交叉互补的结合点,努力办成与主干专业关联性强的复合型交叉性专业。重点发展教育资源能高效服务于宁夏经济发展的重点学科专业群。

2.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注重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良性互动。发挥学科对专业的提升、专业对学科的支撑作用,教学平台建设兼顾科研平台的搭建,打破教学、科研两张皮。通过抓学科建设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3.始终秉承学科专业一体化理念,理清思路,做好“十三五”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的同时,在未来五年,立项建设院级重点学科3—5项,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一是凝练形成比较稳定的学科研究方面,二是构建对应的学科团队,三是搭建学术平台和实验条件。

专业调整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新建专业,以服务“一带一路”和宁夏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在招生规模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申报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培育应用型专业新的增长点;二是调整专业,实行专业招生与就业率挂钩,完善专业评价方案,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公布年度建议暂缓招生专业的“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名单。根据专业办学条件、评估评

8

价结果和就业率,逐步淘汰生源质量差、就业率低的专业;三是改造专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凝练专业方向,突出专业特色;四是整合专业,着力打造适应宁夏产业集群需要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并相互支撑的专业集群,使过去的“孤岛型”专业形成群链,增强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与学院定位、办学基础相结合,要注重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优化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代表组成人才培养论证委员会,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修订工作。加强对各专业的社会需求调研,提高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与度和契合度。以国家、行业专业标准为引领,准确描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横向结构上构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的横向结构上,以“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保证学生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位一体”是指:

一是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本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规格要求为主线,由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

9

和专业方向或模块课程。

二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本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规格要求为主线,构建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专业不同,使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45%。构建包括实验课程,以及教学实习、认知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实践课程体系。

三是构建素质拓展体系: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注重创新创业的涵育。使学生思想品质得到锤炼、文化素质得到陶冶以及身心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2.纵向结构上构建“平台+模块”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平台”的搭建,保证本科人才的基本规格(共性),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模块”的构建体现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模块化发展的要求,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提供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和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3.遵从“倒推路线法,一体化设计”方法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采用“倒推路线法”主要分为三步,一是对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了解就业岗位分布及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二是依据知识能力的要求决定课程设置;三是通过校企综合论证,形成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遵从一体化设计理念安排课程计划,不能仅注重学期安排和课时分配,还需兼顾研究

10

教学模式和考核。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

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形成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应用为主线,设置系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方向实践课程和配套的理论课程。邀请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前沿课程的引进,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提高核心专业课程中企业的参与率;根据专业人才能力设计要求,实行课程模块化改革,提高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符合度;避免相近课程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在“专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框架下建设一批专业核心课程;规范建设选修课程模块,打造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坚持“一个重点,三个统筹”的原则:以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打通两类课程;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校内培养和“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

1.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

重构课程体系的主要做法是精炼核心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通过整合,在课程体系的架构上,打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的传统约束,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其知识、能力、人格养成有机融合。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课程模块,并进一步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争取使每个专业具有8—10门专业核心课程。最终构成由通识

11

核心课程(完成教育部规定的部分)、通识拓展课程(使学生的思维多元并富有灵气)、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潜能浮出水面)、专业拓展课程(使学生的专业个性得到张扬)、应用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五个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出台《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规范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

2.在课程内容上从以知识逻辑体系为核心向技术体系转变,开发能力导向型的课程

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优化只是从宏观上形成了教学的基本架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关键还在每门课程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应用型本科要避免将课程完全当作学科知识体系的集合体。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上,改学科导向为专业导向,不强调课程基于学科角度的系统性、完善性和逻辑性,而是强调课程的服务性。强调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清楚实践岗位群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同时根据专业方向、需求不同,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使改革之后的公共基础课程设计适应不同专业对基础课程内容的需求差异,学生所学基础课程内容与本专业相契合,此项改革以教学项目改革形式进行,学院拿出资金统一进行资助。

在教学模式方面,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团队式、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体系基本形成。在考核方式方面,改变“期末一卷定乾坤”的做法,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坚持理论知识考核与

12

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体考核相结合、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转型发展的根基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用对地方,用其长处,人尽其才,发挥效能。着眼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知能结构改造,最终形成合力梯队和“双师双能型”结构。

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逐步使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提高。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专业课教师轮训制度,有计划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本专业各类职业资格和专业资格的考试和培训;对于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学院给予奖励,并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项目申报、评选先进时给予倾斜。细化教师应用研究、产学研育人考评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行业)参加生产实践、技术管理等,通过行业锻炼,将实践锻炼任务完成质量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提升教师应用实践教学水平。聘请社会与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工作。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实验管理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完善实验管理岗位职责、任职资格、聘用程序、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实验教学水平,鼓励实验教师主持、参与各类教改、科研项目,

13

尽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采取“引、培、转、聘”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学院在招聘教师时,有意识地围绕专业设置和应用型发展的需求,引进一些专业老师、工程师和技师;

“培”,实施“跨地域、跨国际”教师交流和进修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转”,有计划地挑选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选送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等;

“聘”,对于紧缺、急需但又“引”进困难的人才,采取短期、中期、长期的合同方式聘请校外专家来学院完成课程、技能、技术的部分教学任务。

2.实现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一是在师资结构上,通过校企共建,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型,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在教师能力上,通过定期挂职锻炼,从“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型,使教师不仅会讲而且会做;三是在教师角色上,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从“灌注”向“引领”转型;四是重视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搭建施展的舞台和发展进步的空间。

3.实施“五大工程”

实施“教学名师工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双师型队伍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培育工程。”让有能力、有水平、有成果、有贡献的人才得到鼓励,增强教师队伍的工作胜任力,提高学院发展的凝聚力和

14

向心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完善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为辅、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为延伸、第四课堂(网络课堂)为补充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引企入校、平台搭建、项目驱动,探索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完善包括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学科与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手段,促使专业课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加大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力度。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制度,扩大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在共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方面的合作。

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科技考察、科技咨询与推广服务、文艺演出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实际,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或社会实践论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途径获得学分。具体措施如下:

1.合理定位实践教学目标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关键,起引导驱动作用。为增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应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对专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强调拓展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2.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15

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应用、由单--N综合、由传统到创新,循序渐进地安排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倡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做到“真题真做,小题大做”。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按照实践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内在联系,重组实践课程。其次,结合各门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新特点,着重研究实践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优化革新。第三,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 学体系中的比重。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现场实践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增强学生对专业环境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规范实践教学组织管理

建立衔接紧密、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主要责任。一是发挥主管院长领导和决策功能;二是发挥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功能;三是发挥教学单位的专业实习业务指导功能和“实验中心"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功能;最后发挥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实践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

(2)规范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

一是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及相关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

16

核办法。二是学院做好计划、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等内容的具体落实;抓好准备工作、初期安排落实、中期检查和结课阶段的成绩评定总结等环节。

(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为了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学院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各教学单位根据学院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对相关制度进行补充和细化,并严格执行。

(4)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要求,合理制定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完善督导制度,设计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办法,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4.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完善实践指导能力强、工作踏实肯干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建设好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依据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第一,加强网络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搭建起“网上实践教学平台”,通过链接的方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实践项目、实践目的、训练方法等基本内容模块上传至网络,学生根据上述内容,进

17

行操作训练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高。二是加大校内综合实验室和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实验室建设时要统筹规划,考虑前瞻性和持续性,使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在功能、设备购置等方面注重专业技术发展方向。要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资源共享,尽可能使一个实验室能够承担不同专业、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并逐步试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三是重视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出击,服务社会,通过学院、教学单位等不同层面与相关单位以协议(合同)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工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六)学院文化体系建设

学院文化是学院的灵魂,是学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素质和价值理念,是实现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观测点。学院文化内化于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师德师风,外显于学院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基本办学条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学院发展方向,是坚持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

1.充分利用学院的软资源,通过党建、思政、学生工作,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在校园内形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重视培养师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2.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修订人事聘任制度,教师和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

18

健全常态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学院安全稳定,为学院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有效利用好学院《章程》。以学院章程为指导,理顺举办者、管理者、教职工、学生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目的。

(七)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教学质量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与高校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教学质量标准,健全多层次、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机制,建设促进转型发展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

在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评教)、任课教师评学指标体系(评学)、教学单位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评管)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础上,着力构建实践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人才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质量评价提供依据,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不留死角,实现全方位监控。

2.探索建立“五结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模式

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做到院和系教学督导相结合,常态督导和动态督导相结合,总体评价和专项评价相结合,评价反馈与跟踪改进相结合以及校内监控和校外监控相结合。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获得质量评价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结果,纳入考核体系,形成有力监督。

3.构建多样化、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学质量监控

19

体系

4.构建全程性教学质量监控流程

20

七、建设进度及阶段成效

按照整体规划、按需转型,分类实施、分层推进的总体思路,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明确转型任务、聚焦转型目标、落实建设进度,稳步推进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

1.统一思想 确定方案阶段(2016 年 5 月至 2016 年 10月)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试点转型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各单位(各专业)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并制定转型发展工作思路

21

和初步工作方案,编制形成《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应用型转型试点工作方案》并报董事会审议,启动转型试点工作,开展转型发展研讨会,转变思想和工作思路。同时着手转型试点相关准备工作。

2.试点先行、整体推进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10月)

坚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思路,着重加强重点专业群和教师教育专业群转型发展试点建设,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力争到2017年10月,初步完成试点专业群的转型任务。发挥试点专业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它专业群的建设。

3.重点突破、全面提升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12月)

按照实施方案的部署,以推进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化转型工作,推动专业(群)转型快速发展。到2018年底,全部完成试点专业群的转型任务。

4.优化完善、巩固提升阶段(2019年1月至2020年底)

所有专业完成转型任务,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优化完善、巩固提升,形成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八、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22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由学院常务副院长为组长,各分管院领导为副组长,各教学系(部)主任及专业集群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为成员组成的转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系统规划、全面协调转型试点项目各项工作。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郭少新

副组长:赵晓瑞 吕海军 张 龙 刘军红

宗 力 李 静 赵永生 马 萍

成 员:何振华 李海峰 白月红 冯学文

王学红 贾述道 齐 鹏 刘 锐

马海兴 刘晞平 潘一贤

2.政策保障

以《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精神为指导,营造氛围,凝聚合力。加强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学校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使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学校转型发展工作的进展,赢得更多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转型发展的良好内外部环境。

3.制度保障

把握原则,注重导向。做好学院转型试点各项工作,完善以促进转型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激励督查机制,调动各单位和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职工投身学校转型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虚心向有经验兄弟院校学习转型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举全院之力、上下协同,最终实现试点转型目标。

一是创新培养机制。推行基于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学

23

习成果认证等模式的学分制改革,建立弹性学制;探索学生跨专业攻读学位(学历),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双证书”教育,将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融入课程体系当中,真正实现“双证融通”。

二是建立评价机制。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三是健全规章制度。将转型发展体现在学校规划建设、改革发展与管理的有关制度性文件中,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4.经费保障

学院在积极争取自治区教育厅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将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转型发展试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学院转型发展。

2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e06f0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0.html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整体转型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