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评课稿

发布时间:2020-05-06 08:39: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桂花雨》评课稿

虞大明老师的课一向清新、实在、灵动、传神,充满童趣。听他的课,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犹如在品味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或是在吟咏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次语文90学时培训,有幸请来了虞大明老师执教《桂花雨》,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风格,整节课就像桂花一般清香扑鼻,耐人寻味。

虞大明老师执教的《桂花雨》,课前老师先让孩子们猜他小时候叫什么名字?(虞小明)现在叫什么名字?(虞大明)等老师老了叫什么名字?(虞老明),老师的亲切,让孩子们没有了压力,紧张。就连台下听课的我也被虞老师的亲切所感染,何况是孩子呢!

略读课文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按虞大明老师的话,略读课文应当担当起这样的使命­——将孩子成功渡向个性化、生活化阅读的彼岸。只是老师的点拨指导应是画龙点睛式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升华认识的,同时又是符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科本质特点的。在本节课上,虞大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在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他抓住学生在理解上尚不完全、欠深刻的第二、三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深入感悟,让学生“知其理,懂其道”。

探究“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一问题的“摇花之乐”,教者让三个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演示,在情趣盎然的情境之中,引导全体学生对照文字之描述,体味作者的欢乐。这种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做法,也可以叫做让学生在“乐”中悟“乐”。而体会“花香之乐”之片段语文味显得更为浓厚。当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后,教者出示这四个句子,要求学生细心品读,以标注“花香指数”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咀嚼。重点抓住“浸”这个关键字眼与“没有不浸在”这一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及对“全年”的质疑,结合朗读指导,体味“花香之乐”及作者隐藏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针对教学的难点——怎么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教者独具匠心,巧妙地予以突破。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虞老师先是出示“满陇桂雨”图片与“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出示琦君漂泊一生的相关资料,在带有浓郁思乡情调的《思乡曲》中,老师进行深情述说,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与作者进行对话,进而深刻感悟到文章所反映的思乡之情其实就是乡愁。从体会“花香之乐”“摇花之乐”“分享之乐”到领悟出“思乡之情”,再到感悟到“乡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认识的升华。课堂正是在实现这一升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阅读的主人,并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达到了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

虞老师的课如规划香飘万里,沁人心脾,耐人寻味。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文本内容,体会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累积,同时产生了阅读作者更多作品的愿望与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3d71f3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6.html

《《桂花雨》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