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扇子

发布时间:2019-08-09 11:20: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代的扇子

扇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名目繁多,然就其功用来说,则可分为二类:一是引风驱暑的实用扇(羽扇、绢扇、葵扇、折扇);二是用来表示人物权威、地位的仪仗扇。前者为短柄扇,后者为长柄扇。

(一)仪仗扇的历史

门,从二户,像形,一扇为户,两扇为门。仪仗扇源于氏族社会时舜始作的“五明扇”,其形如阖的二个仪仗扇,它并不是用来招凉引风的。而是由他人持之,“立张拥身”的,即表示王者的身份和地位的。商朝时,用雉尾做成仪仗扇,以表示其高贵和权威。周朝时又规定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的差异,以示等级尊贵。由于仪仗扇非自持之物,而是由他人所持,故又称掌扇。秦汉时,公卿大夫皆可用雉尾扇。魏晋时变为“非乘舆不得用雉尾扇”。此后,王公以下改用丝织朱团扇为仪仗扇。朱团扇的使用和流行与汉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王公贵族日益增多有密切的关系。唐朝又以孔雀羽代替雉尾,称凤尾扇。唐代张萱所绘《皇后行幸图》中,宫女所持即凤尾扇。

自汉唐至明清,凡皇帝、后妃及达官贵人等起居、住、行的场所,多以成双成对的仪仗扇来表示其高贵的地位,持扇者往往立于主人身后。如唐阎立本《步辇图》中所示。

清末民初,民间婚丧嫁娶,也有用掌扇作仪仗的风俗。如苏州人娶妇“不论家世何等,辄取掌扇黄盖等物,习以为常,殆十室而九,而掌扇上尤必贴翰林院三字”,为此,有一杨州人问苏州人,为什么“苏郡庶民俱不娶妇,所见迎娶者,无非翰林执事,何尝有一庶民邪?”

(二)实用扇的演变

1、先秦的单门扇。先秦时用以取风驱暑的实用扇,多以竹或苇编成,其形似门的单扇。扇面在一侧,为度方形,考古界为此类扇提供了实物资料。湖北江陵拍马山一号战国墓中出土的一短柄竹扇,其扇面略近梯形,用级细薄的红墨二色竹篾片编成矩形纹,柄在一侧,靠近柄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的孔,周边夹以较宽厚的竹片。

2、汉魏以来的团扇 。除先秦流行的单门扇,唐代出现的折扇外,几乎大多数的扇子都要归此。

1)羽扇。古代的羽扇,其形类似飞禽的单翅。源于商代,如上述的雉尾仪仗扇。到汉代,羽扇、纶巾(丝织头巾)是大多名士的主要装束,如《三国志》中,诸葛亮“乘素舆,葛巾,以白羽扇指挥三军进退。”苏轼《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古文献对羽扇,多描述其色和用途,很少谈及羽扇的形状。唐代,羽扇仍很流行,唐玄宗开元年间,每逢宣政殿朝会,帝王之左右,各陈列78对孔雀羽扇(长柄仪仗扇),殿的两厢又各备羽扇,供大臣们使用。诗人白居易有《白羽扇》诗:“素是自然色,圆因裁裁功,飒如松起簌,飘似鹤翻空。盛夏不消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清代,由于帝王、大臣们爱好狩猎,时常以老雕伴随,因此,就城流行长形的雕羽扇。扇以六至九羽编成,长一尺许,阔二寸,柄多以象牙制成。

2)合欢扇。实用扇在汉代称便面,或称障面。扇子除夏日引风驱暑外,也常用来遮面。汉代的丝织业较发达,制扇原料多用绢、纨、素、绫等到为面料,而色尚素白,不着笔墨彩绘。扇形尚圆。时人称之为团扇或合欢扇。其特点是以扇柄为中心,左右对称似圆月。团扇的出现,打破了门扇式扇面的老样式,西汉时贵族妇女尤其喜欢这流行的式样。汉代班婕抒有“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从其诗中,可知扇的面料、形状、作用和扇面有无文字、彩绘等。对称形的扇面除圆形外,还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式等。对称式合欢扇自汉代出现后,历代沿用不衰,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形。

3)书字绘画扇。东汉时,丝织业有了相当的发展,丝织品上除了织出花鸟虫草来,更出现了织字文锦,有“延年益寿、”“长乐明光”等,这对在素白的扇面上加文字或绘画,都有直接的影响。到魏晋时期,在扇面上绘画书写文字已相当普遍。这不仅美化了扇面,而且人们也常以手持社会名流书绘的扇子来表示自己的修养。王羲之居蕺山时,见一老姥持卖六角扇,买者甚少,王羲之见之,“取扇各书五字,老姥因叹息,谓之,无苦,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金价,老姥如言,人竞买之”。(《晋书》王羲之传)《宋书》记载:范晔善隶书,慕其名,送去白团扇,令书诗赋美句。从而可知,上自皇帝,下自庶民,皆熹名家书法。

3、唐宋以来的折扇。古代称折扇为聚头扇。据前人的笔记,折扇来自于日本和朝鲜。《皇朝类苑》作者江少虞在宋神宗熙宁末年(1068-1077)游大相国寺时,看到一把日本折扇出售。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朝鲜的使臣带来的贡品中有“松扇三盒,折叠扇二只”,(张世南《游宦纪闻》)当时苏轼曾谈到过此事:“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二指。”折扇由日本、朝鲜传入中国,事实上应早于文献的记载。从历史上看,唐代文化兴盛,与日本、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是空前的。故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折扇则唐人已有矣。”当时是宫中留用,因此把折扇列入“宫扇类”。这一说法是符合折扇在唐初传入中国实际情况的。到了宋代,折扇作为入贡礼品渐渐增多,并由宫内传于社会,故能为苏轼等社会名流所见。此后使用折扇 的人逐渐增多了。

折扇盛行于明代。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朝鲜进折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式部如式为之。”(刘元卿《贤奕编》)永乐帝也常把“朝鲜充贡”的折扇“遍赐群臣”。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有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书写的大折扇,是明成祖命工部自制折扇之后的实物。正德年间(1506-1521)又专门派人支日本学习制扇技艺,从此为在全国发展制扇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清时期,苏州、杭州都是折扇的生产中心,扇骨多心湘妃竹、桃丝竹、乌木、檀香木、象牙等贵重材料制成,少则7骨,多则40骨。扇坠以玉器、象牙等到雕刻制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2a2cc627d3240c8547ef06.html

《古代的扇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